资源简介 第四单元 综合训练 2021-2022学年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铭”是文言文的一种文体,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称述功德的文字。B.《紫藤萝瀑布》通过描写紫藤萝旺盛的生命力,引发作者感悟到生命的永恒,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托物言志”。C.中国古代称谓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如“孤常读书”中的“孤”是古时王侯的自称,“卿今当涂掌事”中的“卿”是古代君对臣的爱称。D.散文《驿路梨花》生动地展示丁雷锋精神在祖国边疆军民中生根、开花、发扬光大的动人情景,歌颂了人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除了驾驶员要有熟练的驾驶技术、丰富的驾驶经验之外,汽车本身的状况,也是保证行车安全的重要条件之一。B.帮助家境不好的孩子上大学,是我们应该做的,况且这孩子各方面都很优秀,我们一定要帮助她圆大学梦。C.说到人才培养,人们往往想到要学好各门课程的基础理论,而对与这些理论密切相关的逻辑思维训练却常常被忽视。D.这部影片讲述了一个身患重病的工人的女儿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的故事,对青少年观众很有教育意义。3.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A.荆棘(jí) 暮色(mù) 相衬(chèn) 晶莹(yíng)B.菌子(jūn) 露宿(sù) 喷香(pēn) 茅屋(máo)C.恍惚(huǎng) 延伸(yán) 好奇(hào) 竹篾(miè)D.着急(zháo) 花瓣(bàn) 瑶族(Yáo) 修葺(qì)4.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5.下列句子中标点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叶圣陶先生,人,往矣,我常常想到他的业绩。B.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C.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D.商讨的结果,定为“行动”义用“做”,“充当”义用“作”,只有一些历史悠久的,如作文,自作自受之类仍旧贯。二、语言表达6.(践孝行)2020年这个庚子年春节,因为一场疫情,让我们宅在家,正好有时间行孝,让我们把孝心化为行动吧,请为父母或其他长辈做些力所能及的孝亲之事吧。想一想你曾做过什么呢?(不少于两件事)7.(说行孝)根据下面的材料,从对待父母和对待自己两个角度说说如何行孝。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孝不仅要你赡养父母,你们家的马和狗你都养着它们,能说“孝”吗?若不尊敬父母,那和养牲口有什么区别?②《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做人子女,要行孝,应先从爱护自己开始,不要让父母为我们身体的伤患而担忧;更要记得“德有伤,贻亲羞”的警言,严于律己,不做不仁、不义、无信、无礼的事让父母蒙受羞辱,这是孝的第一步。三、现代文阅读驿路梨花(节选)彭荆风①我们正在劳动,突然梨树丛中闪出了一群哈尼小姑娘。走在前边的约莫十四五岁,红润的脸上有两道弯弯的修长的眉毛和一对晶莹的大眼睛。我想:“她一定是梨花。”②瑶族老人立即走到她们面前,深深弯下腰去,行了个大礼,吓得小姑娘们像小雀似的蹦开了,接着就哈哈大笑起来:“老爷爷,你给我们行这样大的礼,不怕折损我们吗?”老人严肃地说:“我感谢你们盖了这间小草房。”③为头的那个小姑娘赶紧插手:“不要谢我们!不要谢我们!房子是解放军叔叔盖的。”④接着,小姑娘向我们讲述了房子的来历。十多年前,有一队解放军路过这里,在树林里过夜,半夜淋了大雨。他们想,这里要有一间给过路人避风雨的小屋就好了,第二天早上就砍树割草盖起了房子。她姐姐恰好过这边山上来抬菌子,好奇地问解放军叔叔:“你们要在这里长住?”解放军说:“不,我们是为了方便过路人。是雷锋同志教我们这样做的。”她姐姐很受感动。从那以后,常常趁砍柴、拾苗子、找草药的机会来照料这小茅屋。⑤原来她还不是梨花。我问:“梨花呢?”⑥“前几年出嫁到山那边了。”⑦不用说,姐姐出嫁后,是小姑娘接过任务,常来照管这小茅屋。我望着这群充满朝气的哈尼小姑娘和那洁白的梨花,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诗:“驿路梨花处处开”。8.那群哈尼小姑娘中为首的一个有什么特点?9.请结合语境,指出选文三个画线句中“梨花”的不同含义。①原来她还不是梨花 ②那洁白的梨花 ③驿路梨花处处开10.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种记叙顺序?这种顺序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阅读《最苦与最乐》节选文段,完成下面小题。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若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②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③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病、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④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种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⑤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生来,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1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苦”与“乐”是意义相反的两个词,将它们放在一起,相互对比,相互反衬,加之又分别以“最”来修饰,这样既能使论题鲜明、突出,又能深深吸引读者。B.第一段中,作者先否定了一些关于“最苦”的说法,引起读者兴趣,再提出自己的观点,给人新奇之感,又不显得突兀,有水到渠成之妙。C.第三段运用了对比论证,先从反面讲尽责任的快乐,再从正面分析不尽责才是痛苦的。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未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12.下列与文中的“最乐”含义不相符的一项是( )A.人能尽自己的责任,就可以感觉到好像吃梨喝蜜似的,把人生这杯苦酒的滋味给抵消了。——狄更斯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C.一个有真正大才能的人会在工作过程中感到最高度的快乐。——歌德D.家庭和睦是人生最快乐的事。——歌德13.请简要说说你对“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一句的理解。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D2.B3.B4.B5.A6.【示例】①送父母几句温馨的祝福;②给爷爷奶奶讲一个开心的故事;③帮长辈做家务;④支持长辈的爱好等(两件适合在家做的力所能及的事就可)7.【示例】①孝不仅要赡养父母,更要尊敬父母;②行孝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和名誉。8.美丽、纯洁、活泼、有助人为乐的精神。9.①哈尼小姑娘②自然界的梨花③既指自然界的梨花,也指象征世代相传的雷锋精神。10.插叙。作用:交代了小茅屋的搭建者,照料者,以及这样做的原因。歌颂了发扬雷锋精神的人。11.C12.D13.逃避责任不是解除责任,如果一味逃避不仅不会减轻痛苦反而会备受痛苦的煎熬。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