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专题练习 (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古诗文阅读专题练习 (含答案)

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 古诗文阅读
姓名 班级 成绩
【例题精析】
例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横塘
(宋)范成大
南浦春来绿一川,
石桥朱塔两依然。
年年送客横塘路,
细雨垂杨系画船。
(1)诗以“石桥”“朱塔”等物的“________”(用诗中的词语填写)反衬出人、事的变化。
(2)诗末句寓情于景,颇具情韵。试分析诗人的情感与景物是怎样巧妙融合的。
【答案】(1)依然
(2)写横塘的景中,如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与离情别绪直接相连;结尾以景物作结,烘托离别之情。
【解析】(1)春到横塘,绿满平川,石桥依旧横卧,朱塔依然屹立,可是诗人却要与友人分别了。“依然”一词,以景物的不变反衬出人事的变化,流露出依依难舍、留恋难分的情味。
(2)末句以景结情(寄情于景、拟人等),写横塘景中与离情别绪相连的细雨、垂杨、画船,细雨如丝,垂杨似线,画船待发,烘托离别之情。末句并未用任何离恨相思之词,只是用雨丝风片、垂柳轻舟,象征依依惜别之情,与开头两句的景物描写融为一体,以抒情之笔写景,颇具情韵。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此题考查诗词内容的理解与分析。做此类题,要注意理解全诗的意思,重点理解“ 石桥朱塔两依然”的诗的意思。
(2)此题考查诗句表现手法。主要围绕情景交融的写法来展开,要注意围绕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来分析。
例2: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伯牙鼓琴
伯牙善鼓琴,锺子期善听。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伯牙善鼓琴 善:
(2)善哉善哉乎鼓琴 善哉:
(3)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 少选:
志:
2.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汤乎若流水
译文:
(2)巍巍乎若太山
译文:
(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译文:
3、画出这个句子的朗读节奏。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至今广为传颂,从文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子期堪称伯牙的“知音”?请结合文意,谈谈你对“知音”的理解。
【参考答案】1、(1)擅长
(2)好啊
(3)形容极短的时间 心志,情志。
2、(1)像流水一样浩荡。
(2)像大山一样高峻。
(3)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3、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少选之间而志
【解析】
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伯牙善鼓琴”中善通擅,擅长的意思。
⑵文言文翻译首先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的重点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⑶考查断句,要结合句子的意思来。
(4)本题考查 理解文章内容。解答此题需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语句来分析。
【专项练习】
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赋得古原草送别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这首诗是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的作品,他在诗中将________和________
有机地结合起来,表达了________之情。
(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________”二字描写出春草的茂盛。
(3)人们常用“________ , ________”一句来赞颂野草顽强的生命力。
(4)“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________”和“________” 两个动词描绘出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________”和“________”点出友人即将经过的处所。
(5)最后两句用________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做到了情景交融,令人回味无穷。
二、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15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填空。
(1) “独”和“异”的意思分别是 和 。(2)“佳节”具体指 节。
(3)诗的第三、 四句中写到的两种节日活动是 和 。
2 、“少一人”在诗中指 。
A少了作者的兄弟
B少了作者的父亲或母亲
C少了作者自己
D少了一个知心好友
3、诗句“ ”写出了诗人孤独的情绪诗句“ ”表达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
4、下列说法是否正确正确的画“√” 错误的画“×” 。
(1)由“遥知兄弟登高处”可知诗人是思念他的兄弟。 ( )
(2)“异乡”的“异客”表现了诗人身在他乡的孤独本就思念亲人又逢“佳节” 思念之情则更加强烈。 ( )
(3)诗题中的“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 而是华山以东的地区。 ( )
(4)王维被称为“诗佛” 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 ( )
三、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理解词语意思。
生: 遥看:
飞流: 疑:
2 、“三千尺”形容 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
3、判断下列说法的对错。对的画“√” 错的画“×” 。
(1)“香庐”指一座山峰的名字。
(2) “九天”指九个日夜。
(3)李白是站在瀑布前面观察的。
(4)庐山是我国的名山位于江西省。
4、诗中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诗句是“ ” 把 比作 表现了 。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四、课外古诗阅读。
塞上听吹笛
高适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注释】:①戍(shù)楼:军营城楼。 ②梅花何处落:是将曲调《梅花落》拆用。
1.前两句诗描绘了( )的气氛。
A.和平宁静 B.悲伤凄凉
C.欢快热烈 D.紧张激烈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二句用雪净牧马月明等营造了一种边塞诗中不多见的和平宁谧的气氛。
B第三句是将梅花落三字拆用,嵌入何处二字,意思是何处吹奏《梅花落》。
C.第三、四句妙在将梅花落拆用,构成梅花开满关山的实景,让人看到落梅的花瓣洒满关山的奇异景象。
D本诗构思巧妙,言辞婉转,情思含蓄,意境深远,是唐人边塞诗的上品。
3.诗歌最后两句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通过写听吹笛,描写出了塞上一幅怎样的景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 对比读古诗,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
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对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不确切的一项是( )
A.这首诗集中表现出了诗人忽闻捷报后一瞬间的感情,突出地写了一“喜”字。
B.一个“满”字,表露了诗人高兴的眼泪如泉涌的状貌,逼真地展示了一个饱经沧桑,在战乱中苦苦挣扎的人此时此地喜不自禁的感情。
C.“青春作伴好还乡”一句,诗人用拟人手法写出了自己在欢庆之时急于还乡的心情。
D.一个“下”字说明“巫峡”到“襄阳”是逆流而上,一个“向”字表明从“洛阳”到“襄阳”已改换了陆路。
六、阅读下面两首李白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第一首诗中,诗人在暮春时节,听到友人被贬谪的消息,又无法与友人当面话别,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________,向友人遥致思念;第二首诗中,作者同样是与友人分别,用________来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在古诗文中,还有许多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请你再写出连续的两句。
七、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③乎!
(《吕氏春秋·察今》)
注①遽:急忙,立刻。②契:用刀刻(记号)。③惑:愚蠢,糊涂。
1.解释下列加粗的字的意思。
(1)涉江者 ________
(2)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________
(3)求剑若此________
2.与“刻舟求剑”意思相近的词是(  )
A.看风使舵 B.见机行事
C.随机应变 D.墨守成规
3.楚人采用什么办法寻找失落的宝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  )
A.做事要切合实际情况。
B.不要存有侥幸心理,如果不付出努力,而寄希望于意外,结果只能是一事无成。
C.做任何事都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对策,不能因循守旧、不知变通。
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
愚公移山(有删改)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1、愚公移山的原因是什么?( )
A.愚公年纪大了,时间很多,想找点事情打发时间。
B.愚公家住在山区,北部很闭塞,出来进去都要绕路很不方便。
C.愚公想证明智叟说的是错的。
D.愚公想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并没有老。
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中“遂”的意思是( )
A.完成 B.于是,就 C.顺心,顺意
3.从愚公移山的故事中,你领悟到了什么道理?( )
A.做事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
B.愚公是一个不听从别人劝告、很固执的人。
C.愚公是一个愚蠢的人。
D.嘲笑别人是没有好下场的。
九、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约不可失
魏文侯①与虞人②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 ”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乃往,身自罢之。
[注释)①文侯:战国时魏国国君,②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田猎的官。
解释下列加点词。
(1)魏文侯与虞人期猎( )
(2)是日,饮酒乐,天雨( )
(3)乃往( )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
3.大家为魏文侯找的不去赴约的理由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4.从这则小故事中,可以看出魏文侯怎样的品质
十、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车胤囊萤夜读
晋之车胤家贫,不常得油。日则耕作,无以夜读。夏日捕几十只萤火虫,置入绢内,以萤光照明,夜以继日苦读。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家贫( )
夏日捕几十只萤火虫( )
2.翻译下列的句子。
年长,博学多通,时人誉之。
3.“车胤囊萤”的故事已被人们用作成语,你知道它的意思吗?
参考答案:
一、【参考答案】
(1)唐;白居易;野草;送别;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
(2)离离
(3)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4)侵;接;古道;荒城
(5)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
【解析】【分析】(1)此题前两空考查的是文化常识,后三空考查的是诗的内容级作者的情感。把握思想感情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确与诗词有关的时代背景、思想背景。体味诗词的感彩。
(2)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
(3)考查对诗句的运用,答题时注意题目提供的信息筛选符合要求的诗句即可。
(4)考查炼字的题,分析时可以从以下几步入手:①理解该字在句中的意思;②看是否运用了修辞手法;③看该字的运用起了什么作用。然后在结合着诗歌的具体语境进行理解。
(5)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本体、喻体有相似点,但不是同一类事物。
【点评】(1)本题考查鉴赏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炼字妙处的能力。对诗句的赏析,要从表现景物特点、表现诗人情感等角度来解答诗歌语言的妙处。
(3)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运用能力。
(5)考查学生对比喻修辞手法的掌握。要注意本体和喻体特点的一致性。要求学生能判断,会应用。
二、 1、(1)独自 不同的
(2)重阳
(2)登高 插戴茱萸
2、 C
3、独在异乡为异客 每逢佳节倍思亲
4 、 × √ √ √
三、 1升腾。 从远处看。 飞腾直落的瀑布。 怀疑。
2 山高 夸张
3 √ × × √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瀑布 银河 瀑布长、美和神奇的特点
5示例表达了作者对庐山瀑布的赞美和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1.C 2.A
3.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内心思念家乡的强烈感情。
4.寒霜后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入夜明月清朗,哨所里战士吹起悠扬的羌笛,边地一片和平安宁的开朗壮阔景象。
五、(1)B
(2)用四个连接词将四个本来相距很远的地方贯穿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听闻喜讯后的喜悦心情以及迫切渴望回到故乡(归心似箭)的思想感情。
(3)甲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看到国家沦丧,城池破败,百姓离散,到处一片衰朽景象,内心无比伤痛悲愤而伤心垂泪,这泪是伤心之泪。乙诗中的眼泪是因为诗人听到官军取得战争胜利后内心无比激动和喜悦而落泪,是欣喜之泪。
(4)D
六、【答案】 (1)明月;地点转换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解析】
(1)第一首诗结合对诗句“我寄愁心与明月”的理解可填写第一空。第二首诗中:诗中连用了五个地名,构思精巧,不着痕迹,诗人依次经过的地点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峡──渝州,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地点的转换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
(2)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句子即可。注意不要有错别字。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
【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把握,注意结合重点诗句的理解把握。 ⑵本题考查诗句的积累,注意内容是歌颂友谊,抒发怀友之情的,写出连续两句。
七、1.渡 落 这样
2.D
3.楚人在船上刻下宝剑掉落的地方,等船停下的时候按照记号下水寻找宝剑。
4.C
八、1.B 2.B 3.A
【参考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纵横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龄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入都要曲折绕远,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 河湾上聪明的老头讥笑愚公,说:“你真的太愚蠢了!就凭你残余的岁月、剩下的力气连山上的一棵草都动不了,又能把泥土石头怎么样呢?”北山愚公长叹一声说:“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即使我死了,还有儿子在呀;儿子又生孙子,孙子又生儿子;儿子又有儿子,儿子又有孙子;子子孙孙无穷无尽,可是山却不会增高加大,还怕挖不平吗?”河曲智叟无话可答。
九、1.(1)打猎(2)下雨(3)于是
2.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
3.今日饮酒乐,天又雨。
4.守信,遵守诺言
魏文侯和管理山泽的官员约定好去打猎。这一天,(魏文侯和大臣们在宫中)喝酒喝得很开心,天下起了雨。魏文侯将要出去,左右大臣们说:“今天喝酒这么快乐天又下大雨,大王要去哪里呢 ”魏文侯说:“我和管理山泽的官员约好去打猎。虽然现在很快乐,但怎么可以不遵守约定呢 ”魏文侯于是前往(赴约),亲自取消了(打猎)。
十、【参考答案】、1.贫穷 捕捉
2.(车胤)长大后,广博地学习,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当时的人们都赞美他。
3.形容在艰苦的环境中勤奋学习。
【参考译文】匡衡勤奋学习却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烛光却穿不过来,匡衡因此把墙壁凿个洞引来了邻家的烛光,把书映着烛光读。同乡有一大户人家文不识(人名),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给他做佣人却不要报酬。主人觉得奇怪,问匡衡,匡衡说:“希望能把主人所有的书都通读一遍。”主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于是他成了大文学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