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4解决垃圾问题 ( 教案+素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17秋)五年级下册1.4解决垃圾问题 ( 教案+素材)

资源简介

五年级下册教科版科学第三单元《环境与我们》教学设计
3.4解决垃圾问题
教材分析:
教材地位:本课位于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四课。在本单元的中间位置,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地位。前面几课已经学习过《我们面临的环境问题》《珍惜水资源》,已经对于环境问题有一定的了解。对于后面《合理利用能源》《让资源再生》两课的学习,可以给学生建立一个前概念,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过度。
教材内容:这一课聚焦环节,聚焦在露天垃圾场,通过垃圾数量之多让学生感受到心灵的震撼感,引导学生意识到垃圾对环境和生命影响非常巨大。
探索:安排四个活动。讨论“什么地方产生垃圾?产生了哪些垃圾?这些垃圾的质量有多少?它们都到哪里去了?”从源头、种类、质量、最终去向等方面,引导学生了解垃圾问题的严重性。统计生活垃圾,让学生进行估算一个家庭一个城市能产生多少垃圾。
研讨:垃圾分类的意义以及如何减少垃圾?
拓展:堆肥可以减少和利用什么垃圾?让学生体验并思考。
教材作用:本节课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保护地球环境,进行垃圾分类的重要性。
二、学情分析:每人每天都在制造垃圾,生产垃圾。但是学生对于“垃圾里面有什么”“垃圾问题有多严重”并没有清晰的认知。也对于垃圾处理不当会有什么后果没有清晰的认知。同时处理大量的垃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学生应该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想办法如何减少垃圾的产生,如何有效处理垃圾。学生已有垃圾分类的认知。让学生参与垃圾分类,掌握垃圾分类的知识,带动家人进行垃圾分类。
三、教学设计思路: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意识到垃圾问题的严峻性,知道解决垃圾问题的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际的垃圾分类的活动,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并让学生根据环境效益的角度来尝试评价堆肥箱设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实际行动减少垃圾的产生,培养学生养成节约资源,减少产生垃圾的好习惯。
五、教学策略:
通过本节课安排的各种活动,由浅入深的向学生介绍垃圾问题是非常严峻的,并通过教学来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垃圾分类的必要性。通过小组讨论,阅读材料,统计交流来完成教学目标。
六、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参加调查垃圾问题,意识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共同研讨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
2、难点:经历垃圾分类分装活动,知道垃圾分类的意义。
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科学书,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科学书,活动手册,课件
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展示小区、城市河道等地垃圾堆放的照片。让学生看课本46页的大型露天垃圾场,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的垃圾场、很多垃圾的河道等。 提出问题:我们每天产生的垃圾已经严重的影响了我们的生活环境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我们应该如何重视垃圾问题并有效的解决垃圾问题呢? 提出课题,学习并探讨一下《解决垃圾问题》。 让学生展示自己拍摄的照片或者了解到的垃圾乱扔情况。代入感受一下如果生活在很多垃圾的地方,会有什么感受?如果社区的垃圾不可以及时清运,会产生什么后果。 通过先前的调查活动和照片,学生可以感受到垃圾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垃圾的数量之多深深的影响环境。
新课探究 探究环节一: 1、观看“天子岭垃圾填埋场”的视频。聚焦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会产生多少垃圾?班级内进行垃圾问题调查——什么地方产生垃圾?产生了哪些垃圾?这些垃圾的质量有多少?它们最终到哪里去了? 2、总结:在学生的了解和课前介绍当中,不难发现垃圾的来源复杂,种类繁多,质量庞大。大多数垃圾现阶段还用填埋的方式在处理。这会浪费大量的土地资源。同时由于处理不当,还会造成一定的环境污染,污染大气、地下水等。造成更大的危害。因此将垃圾用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不会是长久之计,还需要找出解决垃圾问题的更好方式。 学生根据视频汇报家庭、学校的垃圾种类、质量和去向,全班进行汇总,形成一个大数据的形式。完成“垃圾问题调查班级记录表”。 让学生思考:庞大数量的垃圾现在是如何处理的?这种处方式会面临什么问题? 学生根据汇总的垃圾问题调查班级记录表汇报家庭、学校的垃圾种类、质量和去向,教师帮助学生整理有关信息。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明确垃圾来源复杂、种类多样、数量庞大,并且最终大多数都去了垃圾填埋场。通过这个讨论环节,让学生理解解决垃圾问题是非常重要并且急迫的。
探究环节二: 估算我们产生的垃圾:教师引导学生估算班级内所有学生的家庭每天产生的垃圾质量,以此估计更多的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数量。通过数据让学生切实感受垃圾数量的庞大。 阅读材料:通过阅读老师给的材料,让学生感受垃圾污染的严重性。 模拟垃圾分类:介绍垃圾分类的方法。生活垃圾一般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厨余垃圾、其他垃圾。不同类别的垃圾用不同颜色的垃圾桶去分装,并且有其自己的标志。 学生阅读“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感受生活垃圾数量庞大。明白虽然我们每个人每天产生的垃圾不多,但是整个城市、国家、世界人口众多,每日的垃圾数量就会非常巨大、难以有效处理。 模拟分类活动,出示不同种类的垃圾名称,完成垃圾分类活动。并和大家讨论并分享易出错的垃圾分类知识。 明确的比对和实际的数据让学生更加清晰的了解全球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避免垃圾的产生,二我们也需要在这些资料当中,了解到我们需要高度重视垃圾问题。 通过估算让学生可以直观的知道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解决垃圾问题的迫切性。模拟活动能够直观的展示生活中的垃圾,便于学生更好的理解体会,同时加强垃圾分类的宣传教育。
探究环节三: 解决垃圾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阅读材料,并观看焚烧垃圾发电的视频。通过视频引导学生提出其他减少垃圾的方法。 根据垃圾分类的结果进行思考,说说垃圾每种垃圾可以如何解决。 通过交流和视频,知道垃圾问题是有办法可以解决的,我们也可以切实投入到解决垃圾问题当中来。
巩固提高 解决垃圾问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总结:每个学生的选择,对于社会来说都能够凝聚巨大的力量。 结合生活经验说一说对于解决垃圾问题,我们还能做些什么?说出自己力所能及的环保行动。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知道虽然全球的垃圾问题严峻,但是学生日常的环保行动对于地球环境来说也有很大意义的。
小结 垃圾分类有什么意义? 你还能想到哪些减少垃圾的方法? 垃圾分类可以让垃圾更好的资源化利用,有利于垃圾减量,从而减少垃圾的占地面积和废弃污染。垃圾分类是有效处理垃圾的前提和基础。 秸秆还田,垃圾分类,垃圾回收。 通过教材中的研讨问题,学生能够更加深刻的理解垃圾分类的意义,知道垃圾分类是有效处理垃圾的前提和基础,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引导学生参与垃圾分类,并带动家人仪器参加垃圾分类。
练习 教学生制作堆肥箱:利用厨余垃圾制作堆肥箱,将厨余垃圾做成肥料。 课后进行堆肥箱的制作。 通过动手活动,让学生理解垃圾的再利用。
教学反思、评价: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来说,通过层层递进的课堂活动已经可以达到。但是部分学生可能对于估算生活垃圾没有清晰的概念。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本节课都应该可以完全掌握。
板书设计:
作业分析:
教材对应的科学作业本能够有效的完成,题目比较简单,应该可以达到比较高的正确率。中国城市生活垃圾污染现状,是一种事情现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垃圾问题日益突出。我国668座城市,2/3被垃圾环带包围。这些垃圾埋不胜埋,烧不胜烧,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危害。
主要问题
(1)垃圾露天堆放大量氨、硫化物等有害气体释放,严重污染了大气和城市的生活环境。
(2)严重污染水体。垃圾不但含有病原微生物,在堆放腐败过程中还会产生大量的酸性和碱性有机污染物,并会将垃圾中的重金属溶解出来,形成有机物质,重金属和病原微生物三为一体的污染源,雨水淋入产生的渗滤液必然会造成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3)生物性污染。垃圾中有许多致病微生物,同时垃圾往往是蚊、蝇、蟑螂和老鼠的孳生地,这些必然危害着广大市民的身体健康。
(4)侵占大量土地。据初步调查,2003 年全国 668 座城市中已有 2/3 被垃圾带所包围全国垃圾存占地累计 80 万亩。
(5)垃圾爆炸事故不断发生。随着城市中有机物含量的提高和由露天分散堆放变为集中堆存,只采用简单覆盖易造成产生甲烷气体的厌氧环境,易燃易爆。
(6)60%以上的城市生活垃圾主要是由小区居民的有机垃圾二次污染后所产生的,也就是说,小区有机垃圾的不断增多是城市生活垃圾不断增加的源头。
环境影响
根据垃圾问题专家王维平的调查,垃圾资源化潜力随着生活水平和经济的发展也不断增长。在垃圾成分中,金属、纸类、塑料、玻璃被视为可直接回收利用的资源,占垃圾总量的42.9%,可直接回收利用率应不低于33%。但是,这需要国家花费巨资来进行清理。以上海为例,上海市的垃圾填埋厂已经由原来的三个扩展到5个,但是这还是难以满足上海地区垃圾不断增加需要处理的苗头。
我国人均日生产垃圾量为1千克——1.2千克。
全球一年产生垃圾大约100亿吨。
世界上产生垃圾最多的国家是美国、德国和日本。在亚洲,日本称的上是“垃圾王国”,每年的垃圾总量3亿多吨,人均数超过美国,其他国家的垃圾数量也与日俱增。
生活垃圾对人类生活和环境有非常大的影响和危害,包括大量占用土地,污染空气,污染水源,传播疾病等。随着经济的发展,垃圾的产生量也在逐年增加。
据人民网报道,我国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从1979年的2508万吨增长至2012年的17081万吨,增加了5.8倍,生活垃圾已成为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巨大障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