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五课 面临挑战的中国(课时2《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主备 :陆荣根 审核 :朱建国 授课时间课 时班级 姓名 一、【学习目标】1、知识目标: 了解清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明清处理民族问题的政策差异和清朝的疆域;充分认识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览、分析历史图片的能力;评价少数民族领袖人物的能力;树立正确的民族观、战争观。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反对分裂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态度。二、【学习重点、难点】1、重点: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加强统治所采取的措施。清朝前期辽阔的版图及其行政区域的划分和管理。2、难点:明清对待少数民族政策的差异。三、【课前预习导学】1、明清统治者在什么建筑上做法绝然相反?说明他们的民族政策分别是怎样的?(参考P36页课本问题)2、河北承德避暑山庄在清朝就是为了避暑吗?3、土尔扈特部属于什么民族?从什么国家回归祖国?当时哪位清朝皇帝接见了他们?4、清政府下列巩固边疆的措施用于什么地区(或省)?册封宗教领袖―― ;改土归流―― ;粉碎准噶尔叛乱―― ;平定回部贵族叛乱―― ;两次雅克萨之战―― ;设置台湾府―― ;建立盟旗制―― 。四、【课堂导学】:(一)、明代与清朝的民族政策的不同1、明朝统治者大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反映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清朝为处理民族关系修建哪些建筑?反映什么样的民族政策?思考课本P36页:“明修长城清修庙”,说明明清两朝对少数民族政策有什么不同?产生什么样的不同结果?(二)、明清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1、土尔扈特部从什么国家回归?为什么要回归?2、清朝皇帝避暑的承德避暑山庄主要有什么作用?3、清政府为有效管理西藏,做了哪些事情?①册封宗教领袖: 、 ②设置 ,与两位领袖共同治理西藏。③1792年,清政府对两位宗教领袖建立了 制。④乾隆皇帝接见 ,为他修建 庙。 查阅、阅读资料,了解“金瓶掣签”制度4、改土归流政策主要用于 地区。“土”、“流”各指什么?这一政策有什么意义?5、清朝时,对内粉碎了蒙古 贵族分裂势力;平定了天山南路 部贵族叛乱。加强了对 地区的管理。6、清朝时,对外 帝两次发动 之战,取得胜利。1689年,中俄签订《 条约》,其意义是从法律上确定了 和 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加强了对 地区的管理。7、清朝时,在内外蒙古地区实行 制。加强了北部边疆的治理。8、清政府平定台湾郑氏割据势力,清朝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 省。加强了对东南地区的管理。(三)、明清巩固国家统一的意义(P37页 第2节)1、最重要:奠定今天我国多民族国家的 。2、对比清朝疆域和现在中国版图,说出有什么异同?(课本P38页问题)同:基本版图 , 、 、 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异: 部边疆变化较大, 、 岛、 岭等已不是中国疆域。3、深层思考:比较明清时期不同的民族政策及其后果,给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启示?要坚持各民族 制度,各民族应 、 、共同繁荣。五、【当堂测试】:1、清朝与现在我国的疆域版图相比 ( )①基本版图相似 ②东北的外兴安岭、库页岛等地已经不在现在的疆域范围内③现在的疆域更为辽阔、广大 ④台湾等地一直就是中国的领土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2、中央开始派遣官员到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直接管理是在 ( )A康熙时期 B乾隆时期 C明成祖时期 D明太祖时期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防范我国北方蒙古、女真等族南下扰掠,明朝统治者大修长城。材料二:康熙皇帝:诏知后世,凡大清国君,当持王道,取民心,永不筑长城。材料三:康熙指出:“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口、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材料四:1703年,康熙在热河承德兴建行宫,接见蒙古王公、西藏政教首领及其他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利用联姻、宴饮、围猎等手段,与他们联络感情。(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清朝为什么不主张再修长城?(3)材料四反映清朝修建避暑山庄的目的是什么?清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课件16张PPT。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导学稿问题1 明朝大修长城目的是什么?反映什么样的民族政策?看图思考导学稿问题2 清朝为处理民族关系修建哪些建筑?反映什么民族政策?承德避暑山庄须弥福寿之庙思考课本P36页问题:“明修长城清修庙”说明明清两代在民族问题上有什么差异?一、明代与清朝的民族政策的不同 明代主要以军事防御为主,不利于边疆的稳定和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清朝采取怀柔政策,以德服人,有利于民族关系和睦和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 明修长城清修庙现在的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二、明清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1、土尔扈特回归祖国 导学稿问题1:属于哪个民族?为什么西迁?从哪个国家回归?清朝哪个皇帝在哪里接见? 问题2:说明避暑山庄有什么作用?处理边疆政务,接见少数民族首领,联络感情。2、加强对西藏的管理①清初,册封宗教领袖“达赖”、“班禅”。此后,西藏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导学稿问题3:做了哪些事情? ②1727年,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与达赖和班禅共同治理西藏。③1792年,实行金瓶掣签制。④在避暑山庄为六世班禅修建弥福寿之庙。金瓶掣签制度的目的是什么?确保转世灵童的公平性,防止分裂;更重要的是体现中央权威,维护西藏稳定、国家统一。3、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管理明初:土司制意义、影响:P36页最后2行导学稿问题4 思考:明、清对西南地区的管理制度上有什么不同?清朝:雍正时期,开始大规模推行(明成祖:开始实行改土归流)改土归流4、加强对西北地区的管理①粉碎了蒙古准噶尔贵族的分裂势力②平定了天山(新疆)南路的回部贵族叛乱导学稿问题5: 粉碎哪两次叛乱?5、加强对东北地区的管理①康熙帝两次组织雅克萨反击战,打败沙俄。导学稿问题6:哪位皇帝?什么战役?什么条约?②1689年,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的广大地区为中国领土。导学稿问题7:清朝时在内外蒙古(北部边疆)实行什么制度?6、在蒙古地区实行盟旗制盟旗制维护了清朝对边疆的统治。作用:7、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管理平定台湾郑氏割据势力,清朝在台湾设台湾府,隶属福建省。P37第2节三、明清民族政策的意义1、最重要:2、导学稿问题2:对比疆域版图,有什么不同?3、导学稿问题3:明清不同民族政策对我们今天的民族政策有什么启示?奠定今天国家疆域版图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繁荣北部边疆变化较大,外蒙古、库页岛、外兴安岭等已不是中国疆域。清朝前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加强对西藏的管辖平定准噶尔分裂势力平定回部贵族叛乱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条约》平定郑氏割据势力,设台湾府改土归流土尔扈特回归123456实行盟旗制7对北方少数民族采取防御政策长城并不能阻挡北方民族南下扰掠;保持边境安宁的根本在于民心,而不是长城;修筑长城有害百姓。避暑和处理军政政务怀柔政策(1)材料一反映了明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2)从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清朝为什么不主张再修长城?(3)材料四反映清修建避暑山庄的目的是什么?清朝采取什么样的民族政策?导学稿【当堂测试】材料题3课堂拓展导学稿练习课后作业作业本 第5课3、8、15、16关键词:明修长城清修庙西藏、新疆、台湾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导学稿.doc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