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 《缆车》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 《缆车》

资源简介

五年级音乐《缆车》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次教学内容《缆车》是一首管弦乐曲,管弦乐按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组,本首乐曲参与演奏的乐器众多,乐曲中用用铜管乐器中的:长笛模拟出缆车运行中滑动的声音,配合弦乐器:大提琴和小提琴,生动地刻画出坐在缆车上的人们兴奋得意的心情。乐曲是根据意大利民歌《富尼古丽,富尼古拉》创编,乐曲以乐观洒脱、粗旷热情的情绪和风格赢得人们的喜爱,流传于世界各地,歌唱版本中意大利文所唱的“弗尼古利-弗尼古拉”系模仿缆车在缆绳上滑动的声音,而管弦乐曲中则用长笛来模仿这神奇的音效,相得益彰、趣味横生。乐曲主题旋律采用富有动感的八六拍子,快速的音乐进行,生动地刻画出坐在缆车上的人们兴奋得意的心情。教学中通过体验(演唱主题音乐,为主题音乐打节奏)、模仿(相互模仿主题音乐形象)、合作(合作打节奏)来探究主题音乐的旋律走向、速度快慢,从而在美的情境中愉悦地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参与音乐实践(分组或单独表演,)激励学生进行音乐表现,用表演的形式表现自己对音乐情绪、情感的理解与感受,鼓励学生创造性地表达对音乐的领悟,从而培养学生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和乐于听赏音乐的兴趣。
学情分析:
这阶段的学生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对音乐初步形成了自己喜好的风格,求知欲较强,好奇心重,接受能力、模仿能力、理解能力较强,但缺乏耐心的倾听习惯,不能自觉地从生活中进行学习,学习方式单一,缺乏合作学习的习惯 。结合本节内容的特点,采用生动的情境启发诱导,创设生动愉快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愉快地接收知识,培养音乐能力,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通过听、说、唱、演结合的活动,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
教学目标:
1、聆听全曲,了解音乐背景及主要乐器,感受音乐意境。
2、通过聆听、模唱、律动等音乐活动,表现主题音乐。
3、了解曲式结构,培养良好的欣赏习惯,激发音乐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聆听全曲,听辨、模唱主题旋律,感受乐曲情境画面。
教学难点:借助图示了解乐曲中的主要乐器,配合音乐作出肢体表现。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或电子琴)、
教学学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师生问好
2、情景激趣。
①师:同学们我们都盼望春天的到来,春天可以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出去旅游了。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停顿)你们知道哪些旅游景点呢?
②指名学生回答
③师:这么多好玩的地方,有山、有水,出行可以坐车、坐船,要是爬一座高山、不可以坐车,只有弯曲的小路,怎么上山呢?就像这里......
④课件出示黄山风景区。
师:要登上这么高的山,走路很累,我们可以乘坐一种工具轻松上山.......(学生接口,或直接出示缆车)
⑤师:乘坐过缆车的同学有哪些?谁给我们简要说一说你乘坐缆车的经历?
策略:指名学生简述,其间教师适时追问“乘坐缆车你害怕吗?”“一路上风景尽收眼底,你心情如何?”
3、点明学习内容
①师:缆车由驱动机带动钢丝绳,牵引车厢沿着铺设在高空、并有一定坡度的轨道上运行,乘坐缆车胆小的会害怕、更多的人们是随着缆车在空中环顾美景,感受乘坐的快乐。
②课件出示意境画面及课题
师:今天老师和你们要乘坐的“缆车”可不一样,它是一个音乐家,它在运行途中居然会“唱歌”,它是怎么唱歌的?我们一起从音乐中找一找答案吧。
设计目的:巧妙利用课题,自然随和的结合本地风景区及缆车乘坐经历,开门见山,诱发学生的想象力,明确音乐的性质,同时通过奇趣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新知新觉,探究学习
(一)初听感受。
1、初涉管弦乐器
①课件出示背景画面
师: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管弦乐,老师考考同学们,结合以前学习的内容,你知道一个完整的管弦乐团中有哪些乐器呢?
②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附和式评价,在学生回答的时候,教师让学生模仿这种乐器怎么演奏?
策略:动作表现只需要体现:吹、拉、敲等动作,简单比划,“原来这种乐器是吹奏......”
③简介管弦乐团
A课件出示分布图及示例乐器
B教师简介
师:管弦乐团按乐器的不同可分为弦乐组、木管组、铜管组、打击组,老师出示几种常见的乐器,你们能说一说这种乐器叫什么名字?能不能给我模仿一下这种乐器怎么演奏?
C课件依次出示示例乐器:铜管乐器(长笛)、拉弦乐器:大中小提琴
D指名学生说一说,教师简介
师:长笛是现代管弦乐中主要的高音旋律乐器,长笛开有数个音孔,使用金属制造而成,长笛音色清新、透彻,高音活泼明丽,低音优美悦耳。提琴,大致可分为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还有低音提琴,他们就像双胞胎兄弟,外形很像,但是音色、体积大小、弹奏方式却各不一样。
2、音乐背景及简介
①课件出示演唱画面
师:这些乐器经常会出现在音乐会中,给音乐家们演唱做伴奏,我们国家的几位歌唱家,演唱过一首意大利歌曲就叫《缆车》,而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管弦乐也叫“缆车”一首是歌曲,一首是管弦乐,为什么有同一个名字呢?我们欣赏歌曲演唱的小段,一边听,一边找一找出现了那些管弦乐器?
②课件播放演唱版《缆车》片段,学生赏析
③反馈:你发现了那些管弦乐器?(指名回答)
④猜想:弗尼古利-弗尼古拉
A师:歌唱家用的是意大利语在演唱,但是演唱中反复出现了一句歌词,音译过来叫做“弗尼古利-弗尼古拉”,同学们大胆猜想一下,既然是缆车,这句话和缆车有什么关系呢?
B学生猜想,指名回答
策略:在猜想中,教师关注学生的回答,或做提示,如“想一想刚才老师说缆车会唱歌?它是怎么发出声响的?”
C课件出示背景,教师简介
师:真聪明,弗尼古利-弗尼古拉其实是一个拟音词,就好比我们说的“咔嚓咔嚓”“呲溜呲溜”,模仿缆车在缆绳上滑动的声音,而管弦乐曲中则用乐器来模仿这神奇的音效。这首歌曲是一首意大利的民歌,而我们要学习缆车,就是根据这首民歌创作的管弦乐曲,我们完整听赏一下这首音乐,对照画面,找一找:音乐使用了哪些乐器?一边学一学他们的演奏动作,你能想象出缆车滑行带着人们上山、下山的场景吗?
3、音乐初听
①课件播放《缆车》现场演奏视频,学生听赏
②课件出示意境画面,出示长笛、小提琴及缆车对应图示。
师:在音乐中出现的最多的是小提琴和长笛,小提琴悠扬婉转,长笛清脆且变化,要是用乐器代表不同的场景,你觉得小提琴表现缆车运行中那个场景最适合?长笛可以用来表现什么场景?
③学生对照图示说一说,师评价。
④师:旅游是一件开心愉快的事情,但是坐上缆车一会上、一会下,心情会怎样呢?我们也做上缆车、听着音乐感受一下这奇妙的场景,一边听一边和身边的同学小声交流,你觉得乘坐缆车人们的心情会发生那些奇妙的变化?
④课件播放:缆车运行画面及配乐,感受整个运行过程
⑤反馈:根据音乐的变化,你觉得乘坐缆车人们的心情会发生那些奇妙的变化?
⑥指名回答
策略:紧抓学生说的表述心情的词语,教师贴合音乐“忽高忽低、忽轻忽重”,表达出人们紧张、害怕、轻松、欢快、兴奋等多种心理变化。
4、过渡小结
师:人们看到美丽风景欢心愉悦,发出了兴高采烈的欢呼,忽上忽下,缆车也随着人们的欢呼在唱歌,缆车是怎么唱歌的呢?我们对照两条旋律感受一下缆车的“歌声”。
设计目的:综合感受乐曲,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把乐曲情景与肢体表现、聆听等方式结合,指导学生从节奏、曲式方面了解乐曲。关注学生对乐曲的直观反映、教师做知道,把乐曲赏析放在综合的情境中一起表现。
(二)复听表现及主题。
1、课件主题旋律一。
①拍号及节奏
A课件出示6/8拍图示,教师简介
师:旋律的拍号很不常见,八六拍子就是8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他的强弱规律是:强、弱、弱、次强、弱、弱,我们对照节奏,试着拍一拍。
B课件出示:节奏图示(出示6/8与3/4,对照)
C指导学生拍击节奏。
D教师介绍区分。
②模唱
A教师教学生哼唱。
B随着音乐用“la”哼唱主题,教师肢体指挥和带动。
2、课件出示主题旋律二
②模唱
A教师教学生哼唱。
B随着音乐用“la”哼唱主题,教师肢体指挥和带动。
3、对照找听及区分。
①师:这两条旋律多次出现在整首音乐中,表现出缆车飞速滑行的声音,人们的欢呼声响彻山谷,我们对照着曲式进程图听一听,缆车的歌声和人们的欢呼声分别出现在哪些地方。
②课件播放音乐及随音乐出示曲式进程图。
课件说明:这是一个复合的进程图示,利用伴随音乐出现的色块区分两段音乐,在长笛、提琴演奏的环节会出现乐器及对应的图示,帮助学生辨识。
策略:教师肢体语言暗示及提醒学生模仿适当的乐器演奏动作。
(三)师生同乐
1、肢体表现场景
①师:缆车的歌声伴随人们的欢呼一起前行,仿佛再给人们加油鼓劲,有一群快乐的人就从音乐中吸收到了一种力量,我们也加入他们的队伍好吗?
②课件播放律动片段,带动学生表现
2、根据音乐带动学生复听表现。
①方式:听音乐集体表现
②练习:教师指导,注意脚步及呼喊“加油”
③播放音乐,师生练习。
④完整表现。
设计目的:关注学生对乐曲的直观理解,关注音乐性与活动性的练习,把乐曲最难的部分作为教学的重点环节加以训练,通过综合表现理解音乐,给予学生足够的信任和信心,从能力到情感综合提升。
三、课堂拓展:音乐的力量
1、情境音乐《库奇奇》赏析
①师:出门旅游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也是一件辛苦的事情,就像下面这位小朋友,他的目标师登上山顶,它会怎么登山?他获得力量的源泉是什么呢?一起了解一下他是怎么登上山顶的?
②课件播放配乐情境动画赏析。
2、力量的源泉
①师:这位小朋友比作缆车的人们更有勇气,他是步行上山,一路上弯多坡陡,但是他依旧登上了山,谁给我们说一说,他能登上山顶靠的是什么?
②指名回答,师适时评价
3、小结
师:音乐给我们前进的力量,缆车能上山、步行也能,从音乐中我们获取了前进的力量,坚持不懈终能爬上山顶,欣赏美丽的风景。
设计目的:利用音乐激励学生获得感受,细化音乐及情境,帮助学生认识音乐的力量,把音乐情感隐喻在活动中,认识音乐的力量和表现形式。
四、总结,授课结束
1、师:一部小小的缆车带我们无限的快乐,音乐就藏在我们身边,聆听美妙的声音,就像缆车一样,简单的“歌声”也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老师期待着和同学们再次学习,同学们,再见。
2、伴随音乐,授课结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