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5张PPT)《礼记》二则学习目标1.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积累重点文言词语,背诵课文。(重点)2.体会两篇短文的句式特点,学习运用类比论证的方法论述观点。(难点)3.理解儒家“教学相长”的观念和“大同”社会的理想,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素养)新课导入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为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大道之行也《礼记》 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本课目标】新知认知“大道”什么意思呢?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课题介绍: 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作品简介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译文:以前孔子曾参加蜡祭陪祭者的行列,仪式结束后,出游到阙上,长声叹气。孔子叹气,大概是叹鲁国吧!子游在旁边问:“您为什么叹气呢?”孔子说:“大道实行的时代和夏商周三代英明杰出的君主当政的时代,我虽然没有赶上,可是我心里向往(那样的时代)!”检查预习:给下列划线字注音。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矜寡孤独( ) 男有分( )货恶其弃于地也( )jǔmùguānfènw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zhǎng),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fèn),女有归。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zuò),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朗读课文点我朗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大道:指儒家推崇的政治制度,这里指仁政。为:表判断“是”公:公共的(属全体成员,而不属于个人)。与(jǔ),通“举”,选举选:选拔 修:培养。译文:在仁政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培养和睦的气氛。行:施行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疏通文意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因此动词,以……为亲(赡养)动词,以……为子(抚养)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废疾,有残疾而不能做事。女子出嫁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人们都愿意为公众之事竭尽全力,而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职分,职守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介词,在憎恶、厌恶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赡养自己的父母,不只是抚养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物,厌恶把它扔在地上,不是一定要据为己有;力气,厌恶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注释:谓:叫作、称作。大同:指理想社会。译文:因此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抢劫偷盗、作乱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谋闭:奸诈之心闭塞不兴、不作:不会兴起。盗窃:抢劫偷盗 乱贼:作乱害人的事。外户:从外面把门带上。 不闭:不用门栓插上。整体感知。“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天下为公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不属于任何个人。选贤与能社会的管理者应由社会成员选举产生,而选举的标准是“贤”“能”,即品德高尚、才能出众的人。讲信修睦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要讲求诚信,崇尚和睦。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满足生存的需要,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男有分,女有归”满足发展的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满足精神愉悦的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路不拾遗夜不闭户根据文义,全文可以分为几层?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第一层:“大道之行也.....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1.人人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人人都能安居乐业3.货尽其用,人尽其力天下为公天下无恶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补充材料: 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一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一: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主题思想《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拓展延伸“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有无相似点?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尽管这样的理想社会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不可能成为现实,但它却成为我国社会思想史上的一份宝贵财富,两千多年来一直成为许多思想家和改革家所追求的理想“桃源”。其思想意义极为深远。孔子:大同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康有为: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孙中山:“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习主席:“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圣哲先贤话大同课堂总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你看:孟子、陶渊明、康有为、孙中山等等都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努力着。如今,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随堂练习1.按照课文原句默写。(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 。 (2) ,教然后知困。(3) ,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 。(5)是故谋闭而不兴, , 。是谓大同。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盗窃乱贼而不作 故外户而不闭2.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甲】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①而弗牵,强②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节选自《礼记·学记》)(中考真题)【乙】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③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④以解;不善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节选自《礼记·学记》)注释:①道:引导。②强:劝勉。③庸:功劳。④说:通“脱”,解脱。(1)解释下列句中画线的词。①故君子之教喻也②师逸而功倍(2)翻译下面的句子。①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②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所以闲适,轻松君子已经知道教育之所以兴盛的方法。引导而不牵制能使师生关系融洽,劝勉而不压制能使学生学习时容易接受,启发而不说尽能使学生思考。(3)说说【乙】文是怎样阐明“进学之道”的?(4)我们学过的《虽有嘉肴》也出自《礼记·学记》,你如何理解其中“教学相长”这一观点?先以“善学者”与“不善学者”对比,强调善学者自我努力的重要性;再以“攻坚木”设喻,强调善问者发问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教学相长”是指学与教相互促进,通过学习,丰富学识,促进教学;在教学中,发现不足,又会促进自己深入学习。作业布置1.《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成语为人们熟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跟同学交流。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社会纲领政权性质: 天下为公用人标椎: 选贤与能社会关系: 讲信修睦基本特征推己及人 人人都得到社会关爱各尽其职 安居乐业货尽其用 人尽其力理想社会谋闭不兴盗窃乱贼不作外户不闭大同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 《礼记》二则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礼记》的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实词,能借助文下的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熟读并背诵课文。2.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3.理论联系实际,用正确的学习方法指导完善自我人生。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积累常用文言实词、虚词。2.理解大同社会的特征,抓住“天下为公”这个关键词,理清文章层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理想。教学重点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教学难点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课时安排 2课时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一、本课目标1.翻译并背诵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句。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二、新课导入假如同学们到南京旅游,一定会去中山陵。那里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长眠之地。在中山陵的大门上,镌刻着孙中山先生生前题写的四个大字——“天下为公”。这四个字是孙中山先生最喜欢的一句话,也是他题写的最多的一句话。它包含着孙先生为之奋斗一生的最高理想和最完美的社会构想。其实,这一句话最早出自于我国一部儒家经典著作——《礼记》。那么这四个字究竟有什么含义?这什么被孙中山先生奉为一生理想?我们不妨走进这部两千多年前就出现的典籍,共同寻找答案。三、新知认知1.课题介绍。“大道”什么意思呢?明确: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四、检查预习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抽生朗读,读准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五、疏通文意(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为:是,表判断。③〔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①〔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②子:以.......为子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①〔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②〔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③〔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④故:所以。⑤〔外户〕泛指大门。⑥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⑦〔闭〕用门闩插门。 ⑧谓:叫做。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六、文言知识积累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⑤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⑥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3.一词多义。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⑤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予谓菊(动词,认为)4.词类活用。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5.重点实词。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②讲信修睦:修,培养。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④皆有所养:养,供养。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6.特殊句式。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七、整体感知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明确: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①“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②“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明确:基本特征: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③“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4.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明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明确: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八、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明确: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明确:“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明确:“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明确: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明确: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补充材料: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6.试分析本文的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九、拓展延伸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明确: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明确: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圣哲先贤话大同(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3)康有为: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4)孙中山:“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5)习主席: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十、课堂小结“大道之行也”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宏伟瑰丽的社会蓝图。在那里,人们生活着并快乐着。尽管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二千多年来它一直是许多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心中永不磨灭的梦。就是这个梦,牵系着古圣先贤,牵系着时人,你看:孟子、陶渊明、康有为、孙中山等等都在为这个目标的实现努力着。如今,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就是对大同社会的一种追求。你看,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无不体现出“大同”社会的特征。十一、随堂练习(PPT)十二、课后作业1.《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成语为人们熟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跟同学交流。2.背诵课文。板书设计:大道之行也大同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 《礼记》二则同步检测(满分:70分 时间:45分钟)一、基础积累(28分)1.根据要求填空。(8分)(1)《礼记》, 至秦汉间 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经学家 编纂的。(2)《大道之行也》阐述生活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个人应该各尽其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3)《虽有佳肴》中,揭示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有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大道之行也》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虽有嘉肴(yáo),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yuè)命》日“学学半”C.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 D.力恶(è)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3.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A.货/恶其弃/于地也 B.是故/谋闭/而不兴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下列对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故人不独亲其亲(名词,父母) B.是故谋闭而不兴(动词,关)C.其此之谓乎!(表推测,大概,恐怕) D.天下为公(介词,为了)5.下列句子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B.《兑命》曰:“学/学半。”C.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D.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6.下列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不知其旨也 B.虽有嘉肴 C.教然后知困 D.讲信修睦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2分)A.弗学,不知其善也 B.故曰:教学相长也 C.故人不独亲其亲 D.使老有所终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其①其此之谓乎②货恶其弃于地也 B.之①其此之谓乎②大道之行也C.故①故曰:教学相长也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D. 长①教学相长也②幼有所长9.下列对句子特殊句式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教学相长也。(判断句) B.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倒装句)C.力恶其不出于身也。(判断句) D.其此之谓乎。(反问句)10.下列对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译文: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的不足,教人之后才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B.故曰:教学相长也。译文: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C.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D.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译文: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作乱的窃贼就不会再盗窃。11.下列有关课文的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 )(2分)A.两篇课文都选自《礼记》。《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B.《大道之行也》是从“人人都能受到全社会的关爱、人人都能安居乐业、货尽其用人尽其力”三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特征的。C.《虽有嘉肴》一文开头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了学习的重要性,之后推出中心观点。最后又引用《兑命》中的话加以佐证。D.《大道之行也》阐明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后来陶渊明所描绘的世外桃源与课文中所描绘的大同社会则是另一番景象。二、综合性学习(9分)《大道之行也》选自儒家经典,而儒家倡导“仁”与“礼”。为进一步加强对儒家思想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让传统美德薪火相传,光明中学准备开展一次以“走进传统文化,传承‘仁’之美德”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与,按要求完成任务。[解读“仁”字]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我们可以通过“形”来推知“义”。请你根据下面的文字和图片,推测“仁”字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仁,亲也,从人,从二。”“仁”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1)“仁”字的本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2)试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仁”包括哪些方面的思想内涵。(3分)①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 学而》)②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论语 乡党》)③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百姓疾苦声。(郑夑《墨竹图题诗》)④无伤也,是乃仁术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孟子 梁惠王上》)⑤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 尽心上》)[积累“仁”词](3)你要代表班级参加学校的“成语之星”大赛,需要积累一些含“仁”字的成语,请你写出两个。(2分)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仁”行世间](4)在 9 月 28 日“孔子文化节”到来之际,班级举办“‘仁’行世间”文化传承活动,请你提出一项倡议。(2分)三、阅读理解(33分)㈠阅读下面语段,完成问题(15分)虽有嘉肴[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孔子学琴[乙]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①。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②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③,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④,黑而长,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⑤也。”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改)[注]①进:继续学(新内容)。②益:增加、加深。③有间:过了一段时间。④为人:作曲的人。⑤《文王操》:周文王谱写的琴曲名。1.请用两条“/”给文段[乙]中画线的句子断句。(2分)眼 如 远 视 如 王 天 下 非 文 王 其 谁 能 为 此 也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A.①其此之谓乎/②丘未得其为人也B.①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C.①弗学,不知其善也/②孔子学鼓琴师襄子D.①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②丘得其为人,黑而长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甲乙两文都是关于学习的,甲文谈了“教学相长”的观点,乙文讲述了孔子拜师学琴的故事。B.《礼记》,儒家经典之一。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C.乙文中孔子学琴经历了熟悉曲子、掌握技法、领会志向(主旨)、融入曲子(理解作者)的过程。D.乙文孔子一直不换新内容,是因为他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5.孔子学琴的故事印证了“学然后知不足”的道理,请结合乙文具体分析。(4分)㈡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完成问题。(18分)[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①。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②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③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①穷:困境。②分:区分、辨别。③屈:竭尽。1.解释下列句中点的词语。(4分)⑴选贤与( )能 ⑵谋闭而不兴( )⑶故( )制礼义以分之 ⑷以( )养人之欲2.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①壮有所用,幼有所长/②两者相持而长B.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以养人之欲C.①男有分,女有归/②故制礼义以分之D.①是谓大同/②是礼之所以起也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⑴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⑵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4.[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_________________,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5.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4分)答案:一、1.(1)战国 儒 戴圣(2)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3)教学相长也(4)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2.D【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的掌握情况,这就要求学生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做注音题,要熟悉汉语拼音规则,同时可根据形声字的声旁来推断它的读音。D 项注音错误,“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中“恶”应读作“wù”。3.B 【解析】A.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知困/然后能自强也。4.C【解析】A项第一个“亲”应为“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B项“闭”应为“动词,闭塞”;D项“为”应为“动词,是”。5.A【解析】B.“兑”同“说”;“学”同“敩”C.“与”通“举”D.“矜”通“鳏”6.B【解析】考查古今异义。B加点词古今意义相同。“嘉肴”:美味的食品。A味美。C困惑。D建立。7.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类活用的理解能力。词类活用是指某些词临时改变其基本语法功能,去充当其它词类或基本功能未改变而用法比较特殊的现象。古代汉语中的词类活用非常普遍,是古代汉语的重要语法特点之一,其内容主要包括名词、形容词、数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B项“长”是动词,“增长”的意思,没有词类活用现象。8.C 【解析】A.①表示揣测,大概②代词,指财货B.①助词,宾语前置标志;②结构助词,介入主谓C.①所以②所以D.①促进②成长9.D【解析】“其此之谓乎”是倒装句,反问句不属于特殊句式10.D 正确的翻译应是:这样一来,图谋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作乱害人。11.D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是根据课文中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二、⑴人与人相互亲爱(或“仁爱”)。(2)示例:a 爱亲人 b 爱他人 c 爱民众 d 爱万物(或 a 亲亲 b 仁民 c 爱物;或 a 血缘之爱 b 人际之爱 c 物我之爱)(3)(示例)仁人志士、杀身成仁、仁至义尽、仁义之师、仁义道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写出两个即可)(4)示例:开展“仁”文化思想宣讲活动(或开展讲述古代“仁”人逸闻轶事活动,开展关于“仁”脉相承小论文征集活动,举办“‘仁’在身边”故事会,举行“仁”文化经典朗诵活动等)三、㈠1.眼如远视/如王天下/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2.C(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B.反思;同“返”,返回。C.两个“学”都是“学习”之意。D.表转折;表并列。)3.(1)即使有美味的肉食,如果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味道的甘美。(2)我已经熟悉了这首曲子,(但是)还没有掌握它的(弹奏)技法(技巧)。4.D他并没有认为《文王操》是最容易学的曲子,而是不愿在学习上浅尝辄止。5.示例:孔子学习了十天,熟悉曲子后,发现自己没有掌握技法:再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自己没有领会到曲子所表达的志向;又学习了一段时间,发现没有融入作品理解作者,于是一直学习,最后融入作品中,他真正做到了“学然后之知不足。”㈡⑴通“举”,推举。⑵兴起。⑶所以。⑷来。2.D(A.①成长②增长B.①供养②满足C.①职守②区分D.①这②这)3.⑴财物,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⑵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4.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5.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制约。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 《礼记》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学法指导: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课中导读】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一、新知认知1.课题介绍。“大道”什么意思呢?明确: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二、检查预习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讲信修睦( ) 矜( ) 男有分( ) 货恶其弃于地也( )2.读准停顿。(文中标记节奏)三、疏通文意(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为:是,表判断。③〔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译文:(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①〔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②子:以.......为子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译文:(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①〔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译文:(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②〔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③〔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④故:所以。⑤〔外户〕泛指大门。⑥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⑦〔闭〕用门闩插门。 ⑧谓:叫做。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译文:四、文言知识积累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⑤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⑥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3.一词多义。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⑤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予谓菊(动词,认为)4.词类活用。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5.重点实词。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②讲信修睦:修,培养。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④皆有所养:养,供养。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6.特殊句式。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五、整体感知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明确: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明确:4.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明确:5.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文中批注)六、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明确: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明确: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明确: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明确: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明确:补充材料: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6.试分析本文的主旨。明确:七、拓展延伸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明确: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明确: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圣哲先贤话大同(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3)康有为: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4)孙中山:“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5)习主席: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八、随堂练习(PPT)九、课后作业1.《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成语为人们熟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跟同学交流。2.背诵课文。【课后导练】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是( )A.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 B. 不知其旨也(主旨)C.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文章的第一、二句为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纲领性的说明。B.本文是《礼记 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礼记》属于儒家经典“五经”之一。C.“男有分,女有归”强调了“大同”社会无论男女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照顾和关爱。D.本文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既增强了气势,读来也更有韵味。4.翻译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 《礼记》二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礼记》相关知识,积累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并背诵两文。2.准确翻译课文;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理解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学习重点、难点:1.学习类比说理的方法,明白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2.领悟古人所追求的理想社会的实质。学法指导: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读课文,认准字形,读准字音;正确断句,读出节奏。2.诵读两文,先边读边口译,然后结合课下注释,试着笔译,疑难的语句或问题用红笔做上标记,留至课上互动解决。【课中导读】第二课时 《大道之行也》一、新知认知1.课题介绍。“大道”什么意思呢?明确:在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行”是施行的意思。 大道之行——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中,这样的社会也叫大同社会。2.作品简介。本文选自《礼记·礼运》。《礼运》是《礼记》中的篇名,大约是战国末年或秦汉之际儒家学者托名孔子答问的著作。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原文此前还有一段文字记述孔子说这番话的来由,照录如下:昔者仲尼与于蜡宾(参加国君在年终举行的祭典,蜡,读zhà),事毕,出游于观(读guān,宫门外两旁的台楼)之上,喟然而叹,仲尼之叹,盖叹鲁也(意思是鲁国已经丧失了国礼)。言偃(即子游,孔子的学生)在侧,曰:“君子何叹?”(孔子何叹?)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夏、商、周、三代的英贤),丘未之逮也(因出生晚,未能赶上)而有志焉。”从这段文字可以看出,孔子是因为生活在变乱纷呈的春秋末期,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太平盛世,所以有这番言论。二、检查预习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天下为公(wéi) 选贤与能(jǔ) 讲信修睦(mù) 矜(guān) 男有分(fèn) 货恶其弃于地也(wù)2.抽生朗读,读准停顿。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三、疏通文意(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①大道:古代指政治上的最高理想。②为:是,表判断。③〔选贤与(jǔ)能〕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与,通“举”,推举,选举。④〔讲信修睦(mù)〕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修:培养。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2)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①〔亲〕意动用法,用如动词,以……为亲,抚养。下文“子其子”中的第一个“子”也是动词。②子:以.......为子③〔矜(guān)、寡、孤、独、废疾者〕矜,老而无妻的人。矜,通“鳏”。寡,老而无夫的人。孤,幼而无父的人。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残疾人。④〔男有分(fèn)〕男子有职务。分,职分,指职业、职守。〔女有归〕意思是女子有归宿。归,指女子出嫁。译文: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3)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①〔货恶(wù)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意思是,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恶(wù),憎恶。 藏:私藏。于:在。货恶:宾语前置。②〔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意思是,人们憎恨在公共劳动中不出力的行为,却不一定为自己谋私利。力恶:宾语前置。译文:(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4)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①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所以”“这样一来”。②〔谋闭而不兴〕奸邪之谋不会发生。闭,杜绝。兴,发生。③〔盗窃乱贼而不作〕盗窃、造反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乱,指造反。贼,指害人。作,兴起。④故:所以。⑤〔外户〕泛指大门。⑥而〔是故谋闭而不兴〕:连词,表并列。⑦〔闭〕用门闩插门。 ⑧谓:叫做。⑨〔大同〕指理想社会。同,有和平的意思。译文: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四、文言知识积累1.找出通假字,写出本字并作简要解释。①选贤与能(“与”同“举”,推举,选拔) ②矜、寡、孤、独(“矜”同“鳏”,老而无妻)2.古今异义。①讲信修睦(古义:培养;今义:修改。) ②女有归(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③外户而不闭(古义:门;今义:户口,门户等。) ④盗窃乱贼而不作(古义:害人;今义:偷东西的人)(古义:兴起。今义:做某事,从事某种活动。)⑤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道路。)⑥是谓大同(古义:代词“这”。今义:常用作判断词,或与“非”相对。)3.一词多义。①为 天下为公(动词,是)/不必为己(介词,为了)②亲 故人不独亲其亲(前一个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以……为亲;后一个是名词,指父母。)③子 不独子其子(前一个是名词的使动用法,以……为子;后一个是名词,指子女。)④闭:是故谋闭而不兴(闭塞)/故外户而不闭(用门闩插门,关闭)⑤谓:是谓大同(动词,叫作)/予谓菊(动词,认为)4.词类活用。①人不独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用作动词,赡养。②不独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用作动词,抚养。③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壮、幼。形容词用作名词,老年人、中年人、孩童。④选贤与能:贤,形容词用作名词,品德高尚的人;能,形容词用作名词,能干的人。5.重点实词。①大道之行也:行,实行。②讲信修睦:修,培养。③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第二个“亲”,父母。第二个“子”,子女。④皆有所养:养,供养。⑤货恶其弃于地也:恶,憎恶。⑥不必藏于己:藏,私藏。⑦是故谋闭而不兴:是故,因此、所以;兴,发生。⑧盗窃乱贼而不作:贼,指害人;作,兴起。⑨外户而不闭:闭,用门闩插门。(闩:shuān)⑩是谓大同:是,这;谓,是。6.特殊句式。①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判断句)②老有所养,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固定格式】(常说的“‘所’字结构”)“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口技》五、整体感知1.“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是什么?请找出相关语句,并说说你的理解。明确:根本特征:“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①“天下为公”是说天下是大家的天下,不属于任何个人;②“选贤与能”是说选拔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担任社会职务;③“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间应当建立良好的关系,讲求诚信,远离欺诈,崇尚和睦,防止争斗。3.提问: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说明“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的?明确:基本特征:①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②男有分,女有归。③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三句话可以归纳为三个方面:(1)满足生存需要,人人都能得到全社会的关爱。①“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把奉养父母、抚育儿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②“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各个年龄段的人或者说人一生中的各个阶段都能受到应有的照顾,得到合适的安排;③“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需要特别关爱的人都能得到应有的生活保障。(2)满足发展需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有分”就是有稳定的职业,能安心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3)满足精神需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是说人们珍惜劳动产品,但毫无自私自利之心;“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说人们在共同劳动中以不出力或少出力为耻,都能尽心竭力去工作,工作着并快乐着,把共同劳动看作是分享快乐。4.作者理想中的大同社会是什么样子的?明确:“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5.根据文意,全文可以分为几层?明确:可分为三层:作者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述方法。第一层:“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这一层是对“大同”社会的纲领性说明(根本特征),是总说。第二层:“故人不独亲其亲……不必为己。”详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第三层:“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总结全文。六、合作探究1.文章开头“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及作用。明确:这三句起总领作用,对大同社会的概括说明,是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即社会纲领。“天下为公”是说政权性质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这也是大同社会的根本特征。“选贤与能”是说用人准则,管理者应由德才兼备的人担任,体现了古代的尚贤思想。“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关系,成员之间应当诚信和睦,不欺诈,唯有这样社会才会保持和平稳定。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理解。明确:“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第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3.“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明确:“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第二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4.“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明确: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人们珍惜劳动,树公心、去私心讲求节约奉献精神,点出大同社会第三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明确:这是理想的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生活状况的反映,把现实与理想进行对比,折射出当时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也说明了人们为什么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补充材料:孔子过泰山侧 ,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出自《礼记·檀弓下》 注释: 式:同“轼”,车前的横木,这里用作动词 扶着车前的扶手板。壹:真是,实在。。然:是这样的。舅:丈夫的父亲(指公公)。古以舅姑称公婆。苛政:繁重的徭役赋税。小子:古时长辈对晚辈,或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识(zhì):同“志”,记住。6.试分析本文的主旨。明确:《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作者对这个理想社会的向往,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七、拓展延伸1.文中“大同”社会跟陶渊明描绘的那个“世外桃源”有没有相似的地方?明确:有。“世外桃源”的境界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虚构出来的,是艺术地再现“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例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源”中的老人和孩子生活极其幸福、快乐,这就是“大同”社会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由此还可以推知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同样受到全社会的关爱。2.孔子的“大同”社会的理想实现了吗?21世纪的中国社会,是“大同”社会吗?明确:联系历史知识和现实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深入探究,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圣哲先贤话大同(1)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2)马克思:“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的社会制度的基本概念。(3)康有为:财产公有,按劳分配,人人劳动,人人平等。无邦国,无帝王,人人相亲,天下大同。(4)孙中山:“天下为公”“三民主义”:“民族、民生、民权”就是对“大同学说”的继承和发扬。(5)习主席: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八、随堂练习(PPT)九、课后作业1.《礼记》中的思想和故事对后世影响深远,有一部分也演变为成语为人们熟知,请同学们课后搜集《礼记》中的成语故事,跟同学交流。2.背诵课文。【课后导练】大道之行也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思有误的是( )A.盗窃乱贼而不作(伤害) B. 不知其旨也(主旨)C. 尝贻余核舟一(赠送) D.后遂无问津者(渡口)2.下列各句朗读停顿正确的是( )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C.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D.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3.下面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是( )A. 文章的第一、二句为总领全文,是对“大同”社会纲领性的说明。B.本文是《礼记 礼运》开头部分里的一段话,《礼记》属于儒家经典“五经”之一。C.“男有分,女有归”强调了“大同”社会无论男女人人都能受到社会的照顾和关爱。D.本文运用对偶、排比的手法,句式整齐而有变化,既增强了气势,读来也更有韵味。4.翻译句子。(1)选贤与能,讲信修睦。(2)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5.“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句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案及解析:1.B (旨:味道)2.C.(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B.潭中鱼/可百许头 D. 忘/路之远近。)3.C4.(1)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2)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5.总结全文,提出了大同社会的理想。文章用现实社会与理想社会作对比,指出现实社会中的诸多黑暗现象如搞阴谋、盗窃、造反等等将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将是一个和平安定的大同社会,鼓舞人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2.2《 大道之行也》视频朗读.mp4 22《礼记》二则.pptx 22《礼记》二则教学设计.doc 《礼记》二则同步检测.doc 《礼记》二则导学案 (学生版).doc 《礼记》二则导学案 (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