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作品阅读20220427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4题。(15分)(甲)子瞻患赤眼苏轼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①。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子瞻不能决。口谓眼曰:“他日我痼,汝视物吾不禁也。”管仲有言:“畏威如疾,民之上也②;从怀如流,民之下也。”又曰:“宴安酖毒③,不可怀也。”《礼》曰:“君子庄敬日强,安肆日偷④。”此语乃当书诸绅⑤,故余以“畏威如疾”为私记云。 (选自《东坡志林》)【注释】①脍:指细切的肉、鱼。②畏威如疾,民之上也:像怕疾病一样地敬畏天威的人,是人中的最上者。③宴安酖毒:指贪图安逸享乐等于饮毒酒自杀。同“燕安酖毒”,④愉:苟且偷安。⑤绅:古代士大夫束腰的大带子,引申为束绅的人。(乙)《苦笋赋》①黄庭坚②余酷嗜苦笋,谏者至十人,戏作《苦笋赋》,其辞曰:僰(bó)道③苦笋,冠冕两川。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缜密多啖而不疾人。盖苦而有味,如忠谏之可活国:多而不害,如举士而皆得贤。是其钟江山之秀气,故能深雨露而避风烟。食肴以之开道,酒客为之流涎。彼杜斑④之梦永,又安得与之同年!蜀人曰:“苦笋不可食,食之动痼疾,令人萎而瘠。”予亦未尝与之言。盖上士不谈而喻;中士进则若信,退则眩焉:下士信耳而不信目,其顽不可镌⑤。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注释】①《苦笋赋》:黄庭坚所作纸本行书,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②黄庭坚:字鲁直,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苏门四学士”之首。③焚(bó)道:汉县名,在今四川宜宾县境。④桂斑:桂指笙竹,斑指斑竹,竹名。⑤镌:晓谕,明白。○品文之韵○1.解释下面加点字。(2分)(1)以彼患而废我食( ) (2)此语乃当书诸绅( )(3)谏者至十人( ) (4)是其钟江山之秀气( )○明文之理○2.联系上下文推断(甲)(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4分)(1)从怀如流,民之下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太白曰:“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咂文之味○3.用“/”给(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甘 脆 惬 当 小 苦 而 反 成 味 温 润 缜 密 多 啖 而 不 疾 人O寨文之性○4.后世评(甲)(乙)两文皆见作者之“风流”,请分析文本内容,结合你的学习积累,说说“风流”在苏黄二人身上的具体表现。(6分)链接材料:风流:①有功绩而又有文采的;②有才学而不拘礼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太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选自《三国志·魏书》,有删改)【注】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粗词的含义。(4分)(1)少善射御,膂力过人 善:___________(2)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贵:___________(3)将十万骑驰沙漠 将:___________(4)被坚执锐,临难不顾 被:___________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相同的一组是( )(3分)A.而好乘汗马击剑 云归而岩穴暝 B.此一夫之用 甚矣,汝之不惠C.使各言其志 其真无马邪 D.为将奈何 吴广为都尉3.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1)数从征伐,志意慷慨。(2) 赏必行,罚必信。对于曹彰好武,太祖曹操起先制止,为什么后来又大笑并封曹彰为侯?(4分)三、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三仙蒲松龄士人某,赴试金陵,经由宿迁,会三秀才谈论超旷,悦之。沽酒相欢,款洽间各表姓字:一介秋衡,一常丰林,一麻西池。纵饮甚乐,不觉日暮。介曰:“未修地主之仪,忽叨盛馔①,于理不当。茅茨不远,可便下榻。”常、麻并起捉裾,唤仆相将俱去。至邑北山,忽睹庭院,门遶②清流。既入,舍宇清洁。呼童张灯,又命安置从人。麻曰:“昔日以文会友,今场期伊迩③,不可虚此良夜。请拟四题,命阄各拈其一,文成方饮。”众从之。各拟一题写置几上,拾得者就案构思。二更未尽,皆已脱稿,迭相传视。秀才读三作,深为倾倒,草录而怀藏之。主人进良酝,巨杯促釂④,不觉醺醉。主人乃导客就别院寝。客醉不暇解履,和衣而卧。及醒,红日已高,四顾并无院宇,主仆卧山谷中。大骇。见傍有一洞,水涓涓流,自讶迷惘。视怀中,则三作俱存。下问土人,始知为“三仙洞”。盖洞中有蟹、蛇、虾蟆三物,最灵,时出游,往往见之。士人入闱⑤,三题即仙作,以是擢解⑥。 (选自《聊斋志异》)赴试金陵 遇三秀才 做客得文 (1)_________ 醒后见洞 (2)__________【注释】①叨盛馔:承蒙盛馔招待。②遶:同“绕”。③场期伊迩:试期临近。④釂:干杯。⑤闱:科举时代的考试院。⑥擢解:考中解元。5.根据文意补全下面的情节图(2分)6.根据文意,补全下面的配图计划表。(3分)绘本情节 绘图细节 释字方法 温馨提示 词义遇三秀才 常、麻并起捉裾。 课内迁移法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1)并:___________做客得文 拾得者就案构思 成语推求法 各就各位 (2)就:___________迭相传视 查字典法 ①屡次;②及;③轮换、更换;④停止 (3)迭:___________7.小金和小东在读左图的题词时发生了分歧,你赞同谁的读法?结合文意,简述理由。(4分)小金:各拟一题,写置几上,拾得者就案构思。小东:各拟一题写,置几上,拾得者就案构思。我赞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8.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给“士人某”取个名字,并简要阐述理由。【链接材料】蒲松龄取名字有意义:第一位是蟹精“介秋衡”,蟹很在意秋天被捉去称分量。第二位是蛇精“常丰林”,蛇经常喜欢在草木丰盛的丛林中栖息。第三位是蛤蟆精“麻西池”,蛤蟆谐音,在西边的池塘安家。(4分)“士人某”,可取名_________,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话为绘本最后一页补充“异史氏曰”。30字左右。(2分)异史氏曰: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小卡片《聊斋志异》里记有许多怪异的事,不同于正史,故称之为异史。异史氏,即蒲松龄在这本书中的自称。蒲松龄,清代小说家。满腹实学,乡试屡试不中,后作《聊斋志异》。书中许多篇目最后一段都以“异史氏曰:”开头,发表作者对事件的看法。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5分)孔子贫且贱。及长,尝为季氏史①,料量平②;尝为司职吏③而畜蕃息。由是为司空。孔子年三十五,鲁乱。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与齐太师语乐,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齐人称之。孔子去曹适宋,与弟子习礼大树下。宋司马桓魋欲杀孔子,拔其树。孔子去。弟子曰:“可以速矣。”孔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祗回④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⑤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选自《史记·孔子世家》,有删减)[注]①季氏史:仓库管理员。②料量平: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③司职吏:管理牧场的职务。④祗回:相当于“低回”。流连,盘桓。祗,恭敬。⑤折中:调和取证。1.解释下面加粗的词语。(4分)(1)尝为季氏史_________ (2)齐人称之_________(3)高山仰止_________ (4)诸生以时习礼其家_________2.用斜线(/)给文中画框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天 下 君 王 至 于 贤 人 众 矣 当 时 则 荣 没 则 已 焉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1)孔子适齐,为高昭子家臣,欲以通乎景公。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孔子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结合选文内容说说体现在哪些方面。(5分)五、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15分)【甲】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节选自《送东阳马生序》)【乙】师川外甥奉议①:别来无一日不奉思。春风暄暖,想侍奉之余,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前承示谕:“自当用十年之功,养心探道。”每咏叹此语,诚能如是,足以追配古人。然学有要道,读书须一言一句,自求己事,方见古人用心处,如此则不虛用功;又欲进道,须谢去外慕,乃得全功。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少年志气方强,时能如此,半古之人,功必倍之。甥性识颍悟必能解此故详悉及之。 (节选自黄庭坚《与徐甥师川》)【注释】①官名。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4分)2.用“/”给下面句子短句(限断三处)(3分)读 书 先 净 室 焚 香 令 心 意 不 驰 走 则 言 下 理 会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1)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2)必能屏弃人事,尽心于学。4.【甲】【乙】两段选文,两位长辈就“怎样才能学有所成”的问题,分别给出了建议。结合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补充完整。(4分)选文 关键信息 学习建议 前提条件【甲】 业精德成 ① 热衷于学习【乙】 养心探道 ② 全身心投入学习七、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少环水亭记【清】卢梁岁辛酉,余客授①剡西敬义堂。堂之北,翼然有亭临于云表者,环水亭也。屡欲登览而余以羁旅,只增仲宣故土之思,不果往。方春始和,杂树丛绿,时鸟唤人,老叟过谓余曰:“兰亭之会,谭者美焉,先生盍往环水亭游乎?”诺之,遂与俱行。泥径数曲,缘小溪不百步,过石桥而亭至矣。亭凡三层,制盖朴甚……迤逦而东,有峰缥缈,深秀之气不可言传,则曰:“此独秀山也。王右军尝读书其地。”相与徘徊者久之。时,但闻水声淙淙如戛玉如理琴杳不知其何来。凭栏俯视,则双溪汇流,带萦亭侧,波纹绉绮②,荇澡拖蓝③,因询曰:“此环水所由名乎?”叟曰:“然。望气家④谓余乡宜于此地建亭以善其后。而余与乡人实嗜此水之胜也。”余闻而难曰:“叟其志在流水乎?”上善莫如水,今叟含华隐曜,天君⑤泰然,其有鉴于水乎?叟之乡,士农乐业,比户亲睦,其有于水之不争乎?且闻之,游雎、涣者,学藻绩之彩⑥,而叟固文靖裔也,遥遥华胄⑦,文献世其家,佳子弟往来亭畔,将必有斐然之志,奋文辞以表见于世。至如捉鳞未撼⑧,频年内热,亦得朝夕娱情水旁,涤瑕荡垢而镜至清,则斯亭之作,非第为骚人逸士流连觞咏助一时之欢也。【注】①客授:被请作教师。②波纹绉绮:波纹像绉绮一样。③拖蓝:漂浮着蓝色的叶子。④望气家:风水师。⑤天君:人心。⑥游雎、涣者,学藻绩之彩:在雎水、涣水中游泳的人可以从水藻中学织彩绸。⑦华胄:显贵者的后裔。⑧捉鳞未撼:事业未成。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2分)(1)缘小溪不百步__________________ (2)亭凡三层,制盖朴甚 _____________(3)而余与乡人实嗜此水之胜也。_________(4)今叟含华隐曜 ___________________2.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3分)但 闻 水 声 淙 涂 如 戛 玉 如 理 琴 杳 不 知 其 何 来3.参照示例,结合上下文,谈谈加点字在文中的表达效果。(2分)示例: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分析:“焉”在这里相当于“啊”,表示赞叹语气,表达作者对莲花庄重高雅形象赞美之情。余闻而难曰:“叟其志在流水乎?”4.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2分)堂之北,翼然有亭临于云表者,环水亭也。5.作者在老翁陪同下游览环水亭,登亭临水而产生怎样的感慨?请根据文章,完成下表。(3分)感慨的对象 感慨的内容老翁 (1)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乡民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子弟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水在中国古代备受推崇。正如老子所言“上善若水”。请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对文中的“水”的文化内涵的理解。(3分)八、阅读下面这篇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15分)(甲)梁冀诬李固妖言,遂诛之。而露固尸于四衢,令有敢临者,加其罪。固弟子郭亮,年始成童,游学洛阳。乃诣阙上书,乞收固尸,不许。因往临哭,守丧不去。夏门亭长呵之曰:“李杜二公为大臣,不能安上纳忠,而兴造无端。卿曹何等腐生,敢公犯诏书乎!”亮曰:“亮含气以生。戴天履地,义之所动,岂知性命。何为以死相惧?”太后闻之,乃从其请。得禭敛归葬。(选自《后汉书》,有删减)(乙)夏原吉德量汪洋,莫测其际。尝使苏,有庖人烹肉过咸,公但咽素饭而已。无所问。巡视淮阴,憩于野。马惊而逸,从者逐之,未还。公遥谓过客,寄声寻马者。客不应,且出不逊语,从者执以见公。公笑释之。有旧吏污公金织赐衣,惧欲逃。公曰:“污可浣,何惧为?”吏坏公所宝砚,匿不敢见。公谕之曰:“物皆有坏时,我未尝惜此。”慰遣之。冬月出使,至馆,晨发,馆人烘袜,误烧其一。馆人惧,不敢告。时索袜甚急。左右请罪。公笑曰:“何不早白?”并其一弃之。 (选自《明史》,有删减)1.请你根据表中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字。(4分)文言字词 方法 解释乃诣阙上书 课内迁移法:诣太守(《桃花源记》) (1)_______________戴天履地 成语推断法:如履平地 (2)_______________马惊而逸 语境联系法:联系上下文,做出判断。 (3)_______________匿不敢见 查字典法:①jiàn,看到;接触。②xiàn,同“现”出现,显露。 (4)选____________2.文中划横线句,很多同学似懂非懂,请用现代汉语写出句子的意思。(2分)客不应,且出不逊语,从者执以见公。3.甲乙两文主人公形象鲜明,刻画时却采用不同描写角度,请对下列句子作简要评析。(4分)(1)太后闻之,乃从其请。(2)公笑曰:“何不早白?”4.甲、乙两文出自“共和国教科书”(1920年首版)之《新修身》第六册。“修身”意为“端正心思,修养品性”。你认为编者想培养学生哪些品性?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加以阐述。(5分)中考语文专题复习:文言文作品阅读答案20220427一、(4分)(1)因为 (2)写 (3)劝谏、规劝 (4)聚集 (每空1分)2.(3分)随心所欲、随波逐流的人,是人中的最下者。3.(3分)甘脆惬当/小苦而反成味/温润镇密/多啖而不疾人(每杠1分,多划取前三)4.(6分)①享有盛誉。苏轼、黄庭坚都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并称为“苏黄”;②有传世名作。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江城子·密州出猎》等被编入教材,黄庭坚所作纸本行书《苦笋赋》,现收藏在台北故宫博物院;③很有才学。写文章善于旁征博引,如甲文中苏轼引用管仲和《礼记》中的话来表明态度,乙文中黄庭坚引用蜀人和李白的话来表明志趣;④不拘礼法,豁达自适,畅快人生。面对别人的谏言,苏轼用口眼对话来趣说,黄庭坚则戏作《苦笋赋》:⑤为官清正,能够造福一方百姓,如苏轼清理西湖。(一点2分)译文(甲)我患上红眼症,有人说不可以吃肉。我想听从,但我的嘴反对,说:“我是你的嘴,他是你的眼,为什么要如此厚此薄彼呢?由于他害病,就禁止我吃东西,这不应该。”我无法下决定。嘴对眼说:“来日我喉痛不便进食,我不会制止你去观赏景物。”管仲曾说:“像畏惧疾病那样敬畏天威的,是上等百姓;怀恋安逸跟随流俗,是下等人群。”又说:“沉溺于安逸等于饮取毒药,不可以怀恋。”《礼》云:“君子能够严肃持重精神就会一天比一天旺盛,安逸放肆会让人的精神一日比一日萎靡。”这些话应写在衣带上以防忘记,因此我以“畏威如疾”作为个人铭记。译文(乙)我十分嗜好吃苦笋,劝我不要这样的人有十个,于是我随意地创作了《苦笋赋》,这篇赋的文辞是 :僰道产的苦笋,在两川中名列前茅。它甜脆爽口,微苦却有滋味;它温润细密,多吃不会伤人身体。微苦却有滋味,利于身康体健,如同忠言逆耳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F%A0%E8%A8%80%E9%80%86%E8%80%B3 / 2483527"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8%8B%A6%E7%AC%8B%E8%B5%8B / _blank ),却利于国泰民安;多吃不会受伤害,如同多举士人,得到的都是贤士一般。它汇聚江山的灵气,故能隐含雨露的滋润,回避风烟的侵犯。用它作佳肴,可以振食欲,用它来下酒,令人流口涎。可笑那徒有其表的桂斑,竟梦想博得人们的赞叹,可它又怎能和苦笋相提并论,一块来谈?四川人说:“苦笋不能食,吃了发旧病,让人瘦而死。”我不想和他们分辩。因为上等之人明事理,毋庸多言;中等之人当面虽相信,可过后又疑惑;下等之人专听谣传,却不相信亲眼之所见,顽固如岩石,不能雕刻与凿穿。李白有诗道:“但得醉中趣,勿为醒者传。” 二、1.(1)擅长;(2)看重;(3)带领,率领;(4)同“披”,穿着2.D3.(1)(曹彰)屡次跟随太祖(或:曹操)征战讨伐,意气慷慨,斗志昂扬。(2)奖赏一定实施,(宣告)惩罚一定信守诺言。4.因为太祖听了曹彰的话,明白了他的理想是做一个身先士卒、赏罚分明、建功立业的将军,而不是做一个武夫。《三国志·魏书(节选)》译文任城威王曹彰,字子文。年少时擅长射箭骑马,体力过人,徒手与猛兽搏斗,不躲避险阻。(曹彰)屡次跟随太祖(或:曹操)征战讨伐,意气慷慨,斗志昂扬。太祖曹操曾批评他说:“你不想着读书、敬慕圣贤之道,却喜好骑汗马击剑,这只是匹夫之勇,有什么值得看重啊!”(太祖)督促曹彰读《诗经》《尚书》。曹彰对身边的人说:“大丈夫若想成为卫青、霍去病那样的将军,就应该率领十万骑兵驰骋大漠,驱逐戎狄,建功立业,怎么能做博士呢?”太祖曾经问几个儿子的爱好,让他们各自说说自己的志向。曹彰说:“爱好做将帅。”太祖说:“做将帅应该怎样?”(曹彰)回答说:“穿着坚硬的铠甲,拿着锐利的兵器,面临灾难义无反顾,做士卒的表率;奖赏一定实施,(宣告)惩罚一定信守诺言。”太祖听了大笑。建安二十一年,(曹彰)被封为鄢陵侯。三、1.醉饮而卧 入闱擢解2. 一起 接近、靠近 ③3. 我赞同小金,根据后文“就案构思”“皆已脱稿,迭相传视”等可知,四人是先拟题,再构思,再写文,而此时四人只是拟题,还未成文。小东的意思是写完文章放在桌子上,与情节不符。4. 示例1:霍三作,谐音“获三作”,主人公有奇遇获得了三篇佳作。示例2:孟士第,主人公在醉梦中得到了三篇考试试题。5.示例1:考科举真是读书人的头等大事,喝酒吃饭做梦都能和考试有关,科举考试的题目居然是螃蟹精、蛇精、蛤蟆怪出的,实在是天大的笑话啊!示例2:考试的题目居然可以让人提前猜到,泄题太严重了,士人的内心已经偏离读书的真正意义了,实在是太可笑了!四、答案:1.(1)曾经;(2)称道、称赞;(3)仰慕、敬仰;(4)按照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3.(1)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2)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4.①做事认真,尽忠职守;②学习专注而深入;③处变不惊,有定力;④思想学说影响深远。(写出其中的三点即可)译文:孔子早年生活,既穷苦又没有地位。等到成年以后,曾经担任过仓库管理员,出纳钱粮算量得准确清楚;曾经做过管理畜牧的官吏,养的牲畜肥壮繁多。因此他出任主管营建的司空。孔子三十五岁时,鲁国发生动乱。孔子来到齐国,做了高昭子的家臣,想借昭子结识景公。孔子和齐国的太师讨论音乐,听到了舜时的《韶》乐,三个月不知品尝肉的味道,齐人都很称赞他。孔子又离开曹国,来到宋国,和弟子们在大树下讲习礼仪。宋国的司马桓魋想要加害孔子,把大树给砍了。孔子只好离开。弟子催促说:“我们行动该快一点。”孔子说:“上天赋予了我传播道德的使命,桓魋他又能把我怎样!”太史公说:《诗经》上有这样一句话:“巍峨的高山让我仰望,宽广的大道让我顺着它前进。”我虽然不能达到那样的高度,但是心中一直向往着它。我读孔子的书,由此想见他的为人。到了鲁国,观看了孔子的祠堂、车子、衣服和礼器,许多儒生在他家里按时演习礼仪,我徘徊不已,舍不得离开。天下的君王以及贤人有很多,(他们大多是)当时很荣耀,死了之后就销声匿迹了。孔子是一介平民百姓,(他的思想)流传了十几代,求学的人都很尊敬推崇他。从天子王侯以下,凡是中原各国谈论《六艺》的人,都以孔子的言论作为准则,孔子可以称得上是位圣人了。五、1.(1)留下的 (2)给予,赠送 2.读书先净室焚香/令心意不驰走/则言下理会。3.(1)不必像我那样亲手抄写,向别人借来才能看到。(2)(你)一定能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4.①专心致志地学习 ②要主动独立思考,解决疑难问题或要排除外界的各种诱惑,静心学习。译文:甲:如今的学生们在太学中学习,朝廷每天供给膳食,父母每年都赠给冬天的皮衣和夏天的葛衣,没有冻饿的忧虑了;坐在高大的屋子里面诵读经书,没有奔走的劳苦了;有司业和博士当他们的老师,没有询问而不告诉,求教而无所收获的了;凡是所应该具备的书籍,都集中在这里,不必再像我这样用手抄录,从别人处借来然后才能看到了。他们中如果学业有所不精通,品德有所未养成的,如果不是天赋、资质低下,就是用心不如我这样专一,难道可以说是别人的过错吗!乙:师川外甥奉议郎:别后没有一天不在思念。春风和煦,暖意融融,想你在侍奉双亲的余暇,一定能够抛开人世间的俗事,把全部心思都用在学习上。不久前你告知我说:“自己应当用功十年,修养心性,研讨学问。”我每每对此赞叹不已,真要能这样,那就足以追赶上古人的造诣了。然而学习要有恰当的方法,读书必须一字一句地仔细琢磨,自己去寻求答案,才可以体会到古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这样就不会白用功。要想进一步地深入钻研,就得抛开学习之外的各种贪恋,这样才能获得成功。读书时要先把居室打扫干净,点燃盘香,使精神不分散,方可对书中之言心领神会。你正值青春年少,志气刚强,若能经常如此,只要花费古人一半的工夫,就可以收到成倍的效果。我外甥天资聪颖,一定能够理解其中的道理,故此详细地说了这些。六、答案:1.(1)缓慢;(2)比得上;(3)跑;(4)夸耀2.B3.(1)种植时间长了以后,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物快了。(2)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4.种树者通过辨土、培壅、灌溉等长期的管理,最终使树茂果繁;宋人希望幼苗加速长大而拔苗,最终禾苗枯萎。作者用这两个事例正反对比,论证了学习不在于一时的勤勉,关键是要有恒心和毅力的观点。译文:勤勉没有别的方法,在于有恒心而已。好马虽然善于奔走,却气力疲乏衰竭,中途就会止步。劣马缓慢行走不间断,有时反而先到。因此要办一件事,学习一种技艺,如果能精进不停,必然有成功的一天,(关键)在于善于运用精力罢了。现在有的人有志向学习,有一天发奋学习,不分白天黑夜,几十天后,懈怠的心情渐渐生起,最后荒废了学业。孔子说:“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孟子说:“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很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个种树的人,种的树枝叶茂密、果实繁盛,别人比不上他。有人问他种树的经验,(他)便说:“我没有什么巧妙的方法,只是识别物性,辨别适合的土壤,培土施肥有规律,灌溉浇水按照适合的时间罢了。一般的人在刚种下树苗时,总是早晚仔细查看,我听其自然,好像不在意。种植时间长了以后,别人已经厌倦、淡忘,而我却更加勤快了。”宋国有个担心禾苗长得慢、就一株株拔起一点的人,疲倦地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急忙跑到田里看,禾苗却已枯死了。观察这两件事,就知道学习知识、钻研学问的道理了。树立志向如果坚定,对待事物如果专一,必然不在意一天的增益和进步,不自己夸耀功劳和成效。以百里路为目的地,急速行走九十里就停止,不能说已经到达。事业谋求有所补益,功夫重在有所成效,做学问的人要深思啊。七、1.沿着 总共 优美的风景 光芒2.但闻水声淙淙/如戛玉/如理琴/香不知其何来3.其:难道,表示反问的语气助词。表现了作者对叟的志向只在于流水美的目的的怀疑与否定,从而引出下面对修建环水亭的目的的议论。4.堂的北面,有一座像鸟张开的翅膀一样地耸入云霄的亭子是环水亭。5.含华隐曜 乐业、亲睦 有斐然之志、涤瑕荡垢6.①水 "向低处流去"的特征,象征人的谦卑低下,像文中的"老叟",富有才华却隐去光芒,以平静泰然的心态生活。②水"滋润养育万物却与万物毫无利害冲突",象征不与他人争夺利益得失,从而避免针锋相对的矛盾冲突,所以生活在这里的百姓都能和睦相处。③水具有很强的净化能力,脏的东西到水里,都被水冲洗干净了。文中的读书人虽然功业未成,能在水边激励自己,洗去身上的污秽,从而保持高洁的情趣志向。八、1. 到;拜访 踩 连词,表承接; 选②,同“现”,出现,显露。2.过路人不应答,并且出言不逊,随从抓住过路人来见夏公。3.(1)此句运用侧面描写。写太后被郭亮感动并答应他的请求,衬托郭亮的尊师重道(2)此句运用正面描写。描写了夏原吉的神态和语言,突出他体恤下人、生性宽厚。4.甲文写郭亮为师守丧,又以自己的凛然正气感动太后的事例,凸显郭亮尊师重道,坚守大义的崇高品质。编者希望学生学习先贤,成长为一个尊师重道,坚守大义的人;乙文写夏原吉不问厨师、笑释过客、衣污不怪、砚坏不责、宽慰馆人几件事,集中体现他的体恤下人、生性宽厚。编者希望学生学习先贤,成长为平等待人、宽厚仁慈的人。译文:甲文:梁冀诬陷李固妖言惑众,于是(朝廷)便诛杀了他。并且把李固的尸体暴露在四通八达的大路上,并且下令说,有敢于靠近的人,就治他的罪。李固的弟子郭亮,年方少年,在洛阳游学。于是越级上书,恳求给李固收尸,没有(被)允许。于是他就前往李固尸体的地方哭泣,为李固守丧不肯离开。夏门亭长呵护他说:“李杜两人为臣子,不能让皇上安心、接纳忠良,却在那造谣生事,你怎么如此迂腐,敢公然冒犯诏书!”郭亮说:“我含着天地元气而生。顶天立地,是被‘义’所感动,哪里知道(保全)性命。何必用死来威胁我呢?”太后听说此事,于是答应郭亮的请求,李固最终能够得以安葬。乙文:夏原吉品德肚量如大海般,不能知道边际在哪里。曾经出使苏州,有个厨师烹饪肉时,味道过于咸,他只吃饭下咽(不就菜)。什么都没有问。巡视淮阴,在野外休息。(他的马)受惊逃跑了,随从的人在后面追,没有回来。公远远地对经过的人说,问他们寻马人情况。过路的人不理睬,还对他出言不逊,随从于是抓他来见夏原吉。夏原吉笑着把他放了。有个官吏把他的金织赐衣给弄脏了,害怕地想逃跑。他说:“脏了可以再洗一洗,怕什么呢?”又有官吏把他的宝砚弄坏,藏起来不敢现身。夏原吉启发他说:“物品都有用坏的时候,我不曾感到可惜(宝砚)。”安慰着把他送走。冬天日子出使(外地),到了驿馆,早晨出发,驿馆中仆人给他烘烤袜子,烧坏了一只。仆人很害怕,不敢对他说。当时(公)要袜子很着急,左右都来请罪。夏原吉笑着说:“为什么不早告诉我?”一起把另一只袜子也扔了。本义:动词,双手持贝,往前馈赠。(1) 如:以光先帝遗德遗遗漏,丢失,失踪,,丢失的东西。如:路不拾遗(2) 如: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