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部编版五年级下册道德与法治《我参与 我奉献》第一课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够友善待人,愿意帮助身边需要关爱的人。2.关心弱势群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要懂得尊重被帮助的人。3.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成为一个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传递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能够友善待人,愿意帮助身边需要关爱的人。教学难点:关心弱势群体,在帮助别人的同时还要懂得尊重被帮助的人。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你们好!上课之前,老师给大家看一段新闻《西安一餐馆坚持三年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播放新闻视频)看了这个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餐馆服务员们是怎么对待环卫工人的?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教师相机板书(板书:友善相待)3.提出问题,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坚持三年为环卫工人提供免费早餐,餐馆老板为什么要这么做呢?4.学生小组之间讨论交流,每组选出一名学生进行全班交流。教师小结:是呀,因为他们都有着一颗浓浓的爱心,他们的这份善心、善行、善言,让环卫工感到了温暖,让小店增添了一份美好。人与人相处需要平等相待。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需要彼此关爱,相互帮助。正如餐馆老板说的:“我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是呀,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一些需要关爱的人,这时我们可以为他们做些什么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6课《我参与 我奉献》(板书课题)。二、讲授新课活动一:用温暖传递爱心1.出示课本上的两幅插图,提问学生。(1)遇到问路的外地人,你会怎么做?(2)去餐馆吃饭,服务员给我们上菜,你是怎么做的?或者以后你打算怎么做?2.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预设:生:遇到问路的外地人,我们可以主动帮助他,给他讲清他要去的方向。生:去餐馆吃饭,服务员给我们上菜,我会真诚地和服务员阿姨说声“谢谢!”。3.创设情景,进一步引发学生思考。如果他们在服务的过程中不小心出了一点差错,比如说上菜时,不小心把你的酒杯打翻了,酒洒在了桌上,你又会怎么做呢?服务员此时会有怎样的感受呢?4.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预设:生:我会笑着对服务员阿姨说:“没关系”。服务员阿姨打翻我的酒杯也不是故意的,此时她肯定特别着急。教师小结:你们想到服务员阿姨的心坎里去了,真会换位思考。宽容别人也是友善的一种表现。人与人之间彼此关爱,平等相待,才会温暖人心。我们的社会多一份友善,也就多一份美好。5.解读友善。平等友善这就是一种大爱,这就是正能量。传递友善就是传递正能量,传递爱。(板书:友善、平等)活动二:用尊重呵护爱心1.出示课本上的情景:瞧,这里有个社区居委会计划开展“爱心衣物捐赠活动”,为此,居民们提出了两种方案,我们一起去看看。请你学生分别读出方案。2.追问,引发学生思考两种方案,你更欣赏哪个呢?说说你的理由。听听这位同学的想法。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思考问题方案一“爱心衣物捐赠”安排在每周六上午,这样时间上比较统一,方便居委会成员进行管理。方案二大家可以随时随地的把要捐赠的衣物挂在爱心墙上,需要这些衣物的人,也可以随时随地把自己需要的衣物取走。最重要的是它还关注了被帮助者的自尊心,考虑到了对方的感受。方案二设计的这个“爱心墙”,不仅是在捐赠衣物,还是一种宣传,提醒大家要友善待人,做个好人。但就是管理起来可能会比较麻烦,这就需要大家共同来维护。3.教师小结:是的,同学们都说得很好,在温暖的传递过程中,我们一定要理解、尊重被帮助的人,这样才能够将我们的爱心和关爱传递出去。同样,接受帮助的人也要理解那些帮助关爱他人的人。这样,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板书:尊重)4.生活中,我们也常常被友善相待,也得到过很多的帮助,得到帮助后你是怎么做的呢?张大爷就亲手制作了一千张爱心卡,这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听故事。5.提出问题:张大爷为什么要制作一千张爱心卡呢?从张大爷身上你体会到了什么?学生回答预设:生:因为张大爷感受到了别人对他的关心与帮助,而他应该为别人对他的这种关心帮助表示感谢。生:从张大爷的身上,我体会到他人给了我们帮助的时候,我们也要对他人表示感激。这样帮助人和被帮助人互相理解、互相帮助,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加美好。生:在生活中,我们要懂得给予,而不只会索取回报,这样会让那份友善温暖他人,也温暖自己。6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理解,张大爷不仅是在感谢对他有所帮助的人,他还在倡导乐于助人的良好社会风尚。当你感受到了别人的友善,我们就要把这份友善传递出去。古人亦有云——(出示:投我以桃,报之以李。知恩图报,善莫大焉。)7.引发学生结合实际生活进一步探讨同学们,生活中,你有没有做到友善相待?或者,你有没有得到过他人的帮助与关爱?想一想,再和大家分享一下吧。教师小结:公共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就应该友善相待,互相理解、互相尊重,那我们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会更加和谐,社会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我们的国家也会更加文明。活动三:关爱弱势群体建设和谐美好的社会生活不仅需要个人努力,还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还需要国家的法律保障。我国法律就有一些相关规定。我们一起去看看。1.阅读法律条文。2.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法律规定有哪些共同之处?这些法律条文针对的对象是残疾人、老人和未成年人,也就是更需要帮助和关爱的群体。3.国家从法律的层面保护他们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引导人们尊重、理解、关爱他们,形成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社会中还有哪些措施体现了国家对每个社会成员的关爱呢?出示残运会、盲道、爱心座椅、车站里的母婴室、敬老院、福利院、特殊学校、老年活动场所等一些图片。师总结:每个社会成员都要肩负应尽的责任,多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对于这些弱势群体,他们需要更多的关爱。我们应当平等对待他们,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并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4.其实在关爱他人的同时,我们也会收获快乐。我们来看一则短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友善篇)教师小结:生活中,让我们一起弘扬友善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我们的善心、善言、善行对待身边的人,尤其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友善相待,彼此关爱,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充满阳光。活动四:文明有礼在行动构建和谐的公共生活,还需要我们每个人都做到文明有礼。礼就是尊重,礼就是规范,是友善,是秩序,是文明。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礼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我国的传统美德流传千年,革命前辈周恩来就是传承的榜样。周总理在少年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宏伟志向。他曾经就读在天津南开中学,在学校的入门镜上,刻着学校创始人严修书写的“容止格言”,周总理以此规范自己的衣着,仪表和一言一行,并贯彻一生。同学们,请你们读一读“容止格言”。周总理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文明有礼对个人修养、为人处世的影响。每个人既是文明礼貌的践行者,也是和谐美好的受益者。(板书:文明有礼)1.下面,请你来当当“文明君”评价下列公共场所中人物的行为。(出示课本中的插图)学生回答预设生1:在公园长椅上吃零食,而且随地乱扔果皮垃圾。这样做不仅破坏了公园的整洁卫生,而且影响了他人在公园里的休闲和娱乐。师:保持公共场所的整洁,不乱扔垃圾,就是文明有礼。生2:在展览馆中大喊大叫,破坏了展览馆的宁静和谐,影响了其他人的参观和思考。师:保持公共场所的安静,不吵闹喧哗,就是文明有礼。生3:大家在有秩序地排队,小文却插队。这种行为扰乱了正常的秩序。师:有序排队,遵守规则,这也是文明有礼。文明有礼,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我们自觉约束自己的行为。2.在生活中,还有一些这样的人,他们缺乏公共意识,过分强调自己的利益,妨碍甚至危害他人的社会利益,我们一起去看看。(出示插图)小刚在公共场所的无礼举动会带来哪些影响?学生回答预设:生:小刚坐在公交车座位上,用脚不停的点击前面的座位,影响了前面座位上的乘客。生:小刚戴上耳机和着音乐大声的唱歌,已经影响了车厢内的所有人,他还不以为然,并强调唱歌是他的权力,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教师小结:这些人缺乏公共意识,为了自己的利益妨碍甚至危害了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这样不利于构建平等友善的社会。我们要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言行合一的文明人。(板书:言行合一)3.播放文明宣传片。三、总结创建美好家园,需要大家一起行动。友善相待、文明有礼,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四、板书我参与 我奉献友善 平等 尊重 感恩友善相待 知行合一关爱弱势群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