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步练习一、单选题上天容易入地难。虽然目前的科学技术日新月异,载人宇宙飞船可以在太空遨游,可谓“上天有路”。然而对于我们脚下的地球,却至今还是“入地无门”。 目前关于地球内部的知识,主要来自对地震波的研究。读地震波速度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完成下列各题。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最快的地方是A.莫霍界面 B.上下地幔之间C.古登堡界面上部附近 D.地心附近2.如果人类有能力一直进入到地心,则下列有关入地过程中所见现象的叙述,正确的是A.内部各圈层密度是均匀的B.内部存在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C.地球的外核为岩浆发源地D.自地表至地心都是由坚硬的岩石组成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部分),回答下面小题。3.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理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于( )A.生物圈 B.水圈 C.①圈层 D.②圈层4.有关图中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水圈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 B.生物圈孕育于其他圈层中C.①圈层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D.②圈层中硅镁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五大连池风景区总面积1060km2,14座新老时期火山的喷发年代跨越200多万年,被誉为“天然火山博物馆”和“打开的火山教科书”。一条蜿蜒曲折的河流将五个火山堰塞湖连在一起,形成了五大连池。结合五大连池(局部)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5.从火山口喷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6.五大连池景观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A.2个 B.3个 C.4个 D.5个7.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厚度海洋大于陆地 B.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C.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比较小地震波又可分为横波和纵波,回答下列各题。8.横波和纵波的共同之处包括( )①都能通过固体传播 ②都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③传播的速度相同 ④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9.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时,科学家们发现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这说明了( )A.地球内部存在着岩浆B.该深度上下层次的温度变化明显C.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厚度不同D.该深度上下层次的物质组成存在很大差异读某地地震波随深度的变化图,回答问题。10.图中曲线表示的地震波是 ( )A.纵波 B.横波C.纵波和横波 D.无法判断11.该地莫霍界面大约位于地下 ( )A.5千米处 B.17千米处C.33千米处 D.2 900千米处图甲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图乙为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关于图甲中各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壳是厚度最大的圈层B.生物圈独立于水圈与岩石圈之外C.水圈是连续且规则的圈层D.大气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13.图乙中a、c之间的虚线是A.生物圈下界 B.地壳与地幔分界线C.地下水位线 D.地幔与地核分界线读“地球各圈层划分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4.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结构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B.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C.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D.地壳既属于地球外部圈层又属于地球内部圈层15.下列关于图中地球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C圈层是由岩石构成的,故称为岩石圈B.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自然带和自然景观类型C.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D.D圈层是一般认为的岩浆的发源地16.日本探测船“地球号”,从海底向下钻入7000米深处,进行探测、钻孔、取样,这是人类首次尝试钻入地幔层,科学家希望能够揭开地震的成因。下列关于“地球号”探测船的钻探深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A.此次钻探能够完全揭开地震的成因 B.此次钻探是迄今为止人类第一次地球钻探C.此次钻探的深度只能到达地壳 D.此次钻探可达莫霍面当地时间2018年12月24日,意大利的埃特纳火山突然爆发,大量火山灰被喷向天空。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据此完成第下列各题。17.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18.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C.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2020年北京时间5月6日21时53分,印度尼西亚班达海发生7.2级强震,震源深度110千米,震中位置如图1,随后多个国家相继发布海啸预警,。图2为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与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19.此次地震的震源所在圈层,在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 )A.A B.B C.C D.D20.此次地震发生后,地震波横波(S波)和纵波(P波)的传播速度在向上经过莫霍界面时发生的变化是( )A.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增加 B.S波完全消失,P波的波速突然下降C.S波、P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 D.P波完全消失,S波的波速突然下降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图”,完成下列小题。21.图中横波不能通过的圈层是( )A.地幔 B.地壳 C.地核 D.软流层22.关于图中①圈层叙述正确的是( )A.火山喷发物质的源地 B.位于水圈与大气圈之间C.气体为主的内部圈层 D.由厚度不同的岩石组成23.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 )A.①底部 B.②顶部C.①全部和②顶部 D.②底部和③全部2020年3月23日,在我国新疆阿克苏地区拜城县发生5.0级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24.此次地震震源位于( )A.①圈层 B.②圈层 C.③圈层 D.④圈层25.本次地震波经过乙界面时( )A.横波突然加快 B.纵波突然加快C.横波突然消失 D.纵波突然消失26.受地震波的影响,地震时该地空中飞行的小鸟会感受到( )A.只上下颠簸 B.只左右晃动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晃动 D.先左右晃动,后上下颠簸二、填空题27.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________、地幔和________三部分, 岩石圈由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构成。28.读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指出不连续界面的名称:A_______,B____。(2)指出地球圈层的名称:C_____,D_____。岩石圈主要存在于D圈层和___(填名称)的顶部。(3)______(填字母)层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________的发源地。2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017年7月,大宇造船向美国钻井承包商交付一艘超深水钻井船。这艘超深钻井船最大作业水深约3657.6米,最大钻井深度约12192米。下图为部分岩石圈构造图。(1)图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①②两层构成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_____________,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_____________地壳较厚。(3)图中④为_____________界面,该界面平均深度是___________km,此位置地震波发生变化是波速_____________。(4)图中③名称为_____________,其构成物质为_____________态。三、综合题30.读以下材料,回答此题。材料一:2016年11月22日凌晨日本福岛附近发生7.4级地震,震源深度14公里。材料二“地震波在地球内部圈层的传播示意图”(1)地震发生时,福岛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_______。A.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C.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D.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2)图中A、B所表示的两个不连续界面分别是______、_____。A以上的部分叫做_____,A与B之间的部分叫做_____。(3)地震波F为_____波(填横波或纵波),根据地震波向地球内部波速变化可判断D层和H层的物质状态分别为_____、_______。31.科幻电影《地心历险记》讲述了主人公在旅行时意外发现了一个洞穴,并沿着洞穴深处走去,不小心掉入了神秘的地心世界的故事。读地球内部部分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示A、B共同构成的地球圈层名称是____,依据图示分析A、B所在圈层厚度的特点____。(2)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____,由图示____(填字母)共同组成。(3)图示D圈层名称是____,是____的发源地,C+D+E都是____(填圈层名称)的一部分。(4)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____,地震波波速在此处的变化是____(填“增加”或“减慢”);主人公在越过不连续界面G后直至地心穿过的物质状态依次是____态、____态。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C2.B【解析】1.读图可知,地震波传播速度在2900米千米处突然下降,该处为古登堡面,在其上部分传播速度最快,故选C。2.地球内部各圈层密度不同,内部春种物质性质有较大差异的不连续面,地球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岩石圈部分为坚硬的岩石组成,故选B。【点睛】地球内部各圈层的特点:1、地核的外核为液态或熔融状,内核为铁镍固体。地球不止一个核心,而是两个即内核和外核。地核之所以成为实心因为地心引力在此创造出的压力是地球表面压力的300万倍。地核是的高温可以达到华氏13000度,比太阳表面温度高上2000度。 地核内的铁流使物质产生巨大的磁场,可以保护地球免受外来射线的干扰。2、地幔为铁镁固体,地幔上部的软流层为岩浆发源地。3、地壳厚度不均,陆壳厚洋壳薄,地壳上为硅铝层,下为硅镁层。3.A4.B【解析】【分析】试题分析:3.生物包括动物和植物,人属于生物圈,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空间范围最接近生物圈,A对。水圈中主要是海洋生物,B错。①圈层是大气圈,②圈层是岩石圈,不是人类最接近的圈层。C、D错。4.水圈、大气圈、岩石圈有交错在一起的部分,所以水圈不都分布在海平面以下,A错。生物圈主要分布在这个交错地带,所以说孕育于其他圈层中,B对。①圈层在底部的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中部平流层随高度增加而温度增加,C错。②圈层中硅铝层在大洋洋底缺失,不是硅镁层,D错。考点:地球的圈层结构,主要圈层的分布特征。5.B6.C7.B【解析】【分析】5.一般认为,岩浆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故选B。6.读五大连池景观图,堰塞湖体现了水圈,湖边的植被体现了生物圈。同时,该图还体现了大气圈和地壳两个圈层,一共体现出4个圈层,故选C。7.①为地壳,其厚度陆地大于海洋,A错。③为外核,③与②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横波在这里突然消失,纵波波速在此突然下降,由于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所以该圈层物质状态可能为液态,B正确;②为地幔,横波可以通过,C错;④为内核,温度高,压力大,密度大,D错;故选B。【点睛】地壳可分为大陆型地壳和大洋型地壳。陆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大(30-70km),具有双层结构(玄武质层上覆盖有花岗岩质层);洋壳的特征是厚度较小,最薄处不到5km,一般只具有单层结构(即玄武质层)。8.D9.D【解析】【分析】考查本地震波相关知识。8.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固体,①正确;纵波能在固、液、气三种介质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体介质中传播,②错;纵波的传播速度快于横波,③错;在不同的介质中,横波、纵波的速度都要发生变化,④正确,故选D。9.由题意可知,在距离地面大约2900千米深度处横波速度突然降低为零,纵波速度也突然降低,地震波经过不连续面时速度发生了明显变化。说明该处上下层的物质组成明显不同,D正确,A、B、C错。故选D。10.B11.A【解析】10.从图中可知此地震波传播速度在3~6 km/s之间,速度较慢,为横波。选B。11.根据图中信息,图中显示的波的速度在5千米深处突然变大,说明这里存在不连续面,即莫霍界面,图中显示该不连续面大约位于地下5千米深处,选A。12.D13.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及特点。12.图甲中显示了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在各圈层中地壳厚度小于地幔、地核,厚度较小,大气圈的上界到2000-3000千米高度,因此地壳不是厚度最大的圈层,A错误;生物圈渗透到大气圈、水圈与岩石圈之中,B错误;水圈是连续而不规则的圈层,C错误;大气圈气体的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D正确。故选D。13.图乙中a、c在软流层之上为岩石圈,c为上地幔顶部,因此a、c之间的虚线是地壳与地幔分界线莫霍面,AC错误,B正确,D错误。故选B。14.D15.C【解析】【分析】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特征。14.读图,地球具有明显的圈层结构特征,A正确。地球可分为内部和外部两大圈层结构,B正确。地幔属于地球内部圈层中中间的一层,C正确。地壳属于地球内部圈层,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15.读图,C圈层大陆部分平均厚度33km,是地壳,A错误。B所在的圈层使地球表面形成了不同的陆地和海洋景观类型,B错误。A圈层是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大气圈,C正确,D圈层是地核中的外核,岩浆的发源地一般认为在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D错。故选C。16.D【解析】【详解】材料信息表明,科学家希望能够揭开地震成因,但由于地震成因复杂,一次钻探不可能完全揭开地震的成因,A错误。材料信息表明,此次钻探是人类首次尝试钻入地幔层,不是迄今为止人类第一次地球钻探,B错误。材料信息表明,此次钻探是人类首次尝试钻入地幔层,因此此次钻探的深度不只是到达地壳,可穿过莫霍面,到达地幔层,因此C错误,D正确。17.B18.C【解析】17.A、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A错误。B、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位于②圈层上部,B正确。C、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③圈层是外核,C错误。D、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读图可知,④圈层是内核,D错误。故选B。18.A、读图可知,①圈层是地壳,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交薄。A错误。B、读图可知,②圈层是地幔,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B错误。C、读图可知,③圈层是外核,横波不能通过,纵波能通过,可能为液态。C正确。D、读图可知,④圈层是内核,温度很高,压力和密度很大。D错误。故选C。19.B20.C【解析】19.大陆地壳平均厚度33千米,海洋地壳的厚度约5至10千米,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110千米,对应图2中的深度可以判断,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图2中对应的字母是B(上地幔),B正确。ACD错误。故选B。20.据材料可知,此次地震的震源深度为110千米,位于上地幔层,故地震波从下向上传播,则要经过莫霍界面,经过莫霍界面时,横波和纵波的波速都明显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可以将地球的内部圈层分为三层,从外到内依次为:地壳、地幔(上地幔、下地幔)、地核(外核、内核)。21.C22.D23.C【解析】21.根据所学知识,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且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地壳与地幔中间是莫霍面,地幔与地核之间是古登堡面,地核分内核、外核,外核为熔融状态,横波不能穿过,故图中不能通过的圈层是地核,C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22.根据所学知识,图中①圈层是地壳,火山喷发物质的源地是软流层,在上地幔上部,A错;位于水圈与大气圈之间的是地球外部圈层中的岩石圈,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B错;气体为主为外部圈层,应是大气圈,C错;地壳是由厚度不同的岩石组成,D对,故本题选D。23.根据所学知识,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故岩石圈位于图中所示的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C对,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点睛】本题考查地震波与地球内部圈层。24.B25.C26.A【解析】24.读图①为地球的外部圈层,②为地壳,③为地幔,④为外核;根据材料震源深度为10km,位于地壳,属于图中的②层,B正确,ACD错误。故选B。25.乙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经过该界面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C正确,ABD错误。故选C。26.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因此天空中的飞鸟只能感受到纵波,只感受到上下颠簸,A正确,BCD错误,故选A。【点睛】横波与纵波的区别:①横波波速较慢,纵波波速较快﹔②横波只能在固态中传播,纵波可以在固态、液态、气态中传播。27. 地壳 地核 地壳 上地幔顶部【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详解】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地壳(莫霍界面以上)、地幔(莫霍界面与古登堡界面之间)、地核(古登堡界面以下);岩石圈表示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组成,属于地球内部圈层向外部圈层过渡的一个特殊圈层。【点睛】28. 莫霍面 古登堡面 地核 地壳 上地幔 H 岩浆【解析】【分析】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详解】(1)地球内部圈层按两个不连续界面由上到下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地下平均33千米处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线,在图中是A。地下平均2900千米处的古登堡界面是地幔和地核的分界线,在图中是B。(2)C是地核,D是地壳。岩石圈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3)地幔层(图中为H)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29.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震波 陆地 莫霍 33 突然加快 地幔 固【解析】【分析】【详解】(1)根据地球的圈层结构, 图中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球外部圈层有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2)①硅铝层和②硅镁层两层构成地壳,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重要依据是地震波传递的速度,陆地地壳和海洋地壳相比,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比较厚。大洋地壳主要由硅镁层组成,海洋地壳较薄。 (3)图中④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该界面平均深度是33km,此位置地震波发生变化是波速都突然加快。(4)图中③名称为地幔,横波也能通过,其构成物质为固态。【点睛】30. D 莫霍界面(莫霍面) 古登堡界面(古登堡面) 地壳 地幔 纵波 液态或融熔状态 固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详解】(1)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地震发生时,纵波先来到,身体先上下颠簸;横波后来到,感到水平晃动,所以福岛的居民会感觉到身体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故D正确, ABC错误。故选D。(2)地球的圈层结构:纵波比横波速度快,纵波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横波只能通过固体。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3)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地幔以下大约5100公里处地震横波不能通过称为外核,推测外核物质是“液态”,5100-6371公里是内核,在这里纵波可以转换为横波,物质状态具有刚性,为固态。31. 地壳 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比大陆地壳薄。 岩石圈 ABC 软流层 岩浆 地幔 莫霍面 增加 液 固【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详解】(1)读图可知地下33km左右的为莫霍界面(F),地下2900km左右的为古登堡界面(G),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的划分主要是依据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F)以上为地壳,其特征是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A是大陆地壳,大陆地壳厚度较大,B是大洋地壳,大洋地壳厚度较小。(2)主人公掉入地心最先穿过的地球内部圈层名称是岩石圈,岩石圈由地壳(AB)和上地幔顶部(C)共同组成。(3)图示D圈层在上地幔的上部,岩石圈之下,为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C+D为上地幔,E为下地幔。C、D、E都是地幔的一部分。(4)图示A、C之间的不连续界面F是莫霍界面,在地下33km左右,地震波波速在此增加。地下2900km左右的为古登堡界面,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分别是外核和内核,其物质状态分别是液态和固态。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