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马说韩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第 二 课 时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马说》。整体感知。1.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论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本文的观点(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观点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既有痛恨,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2.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内容解读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第1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一食或尽粟一石。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第2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食马者:不识千里马平庸浅薄愚妄无知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其真不知马也第3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解决问题: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合作探究本文表面虽是在谈马,其实是在谈人才,文中以“千里马”、“伯乐”、“食马者”各比喻哪几类人?千里马伯乐食马者比喻人才比喻赏识、任用人才的人。比喻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文章短短151字,却用了11个“不”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体会“不”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不知其能不以、不能、不能不知马伯乐千里马食马者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不饱、不足、不外见不可得不知其能不以、不能、不能不知马伯乐千里马食马者识才重才怀才不遇愚昧无知盼惜讽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 。托物寓意托物言志:托物寓意:表现自己的志向、志趣、抱负如:《爱莲说》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感悟如:《马说》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韩愈生平链接: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背景链接: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主题思想本文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不遇明主,表明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全文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写作思路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指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第一段提出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正面论证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反面论证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论证:结构图示反面论证,得出结论:其真不知马也(主旨)第三段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拓展延伸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能赏识人才的人愚妄浅薄的统治者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贤才难遇明主,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中心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随堂练习(二)阅读《马说》回答问题:1. 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的意思。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鞭打(驾驭)面对2. 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 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通“饲”,喂养(喂)通晓(知道、明白、懂得)答:想要与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4. 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5. 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答:赤兔马主人是:的卢马主人是:关羽刘备作业布置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马 说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千里马的遭 遇食马者……外见祗辱于……称也策之不……无马以马喻人托物寓意意图:揭露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情感:抒发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痛惜嘲讽愤怒板书设计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3* 马 说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了解韩愈,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2.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过程与方法1.学生自主搜集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生平经历及当时的历史背景。反复诵读,说出文章大意及重要文言词语的准确含义。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和教师点拨,理解本文的深层含义,并能体会作者的感情。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自己,努力培养真才实学。重点难点掌握文中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作者的思想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重点)学习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难点)课时安排 2课时第二课时一、新课导入“物尽其用,人尽其才”是人才实现自身价值的理想境界。但在很多时候,特别是古代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现象非常严重,很多人才常哀叹怀才不遇、生不逢时。人才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韩愈的《马说》。二、整体感知1.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论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明确:本文的观点(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观点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2.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既有痛恨,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三、内容解读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明确: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小结: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1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4.“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明确:一食或尽粟一石。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小结: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第2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7.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8.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明确:其真不知马也小结:解决问题→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第3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四、合作探究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2.文章短短151字,却用了11个“不”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体会“不”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PPT)3.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志向、志趣、抱负。如:《爱莲说》●托物寓意: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感悟。如:《马说》4.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韩愈生平链接: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背景链接: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5.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6.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明确: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7.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明确:(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五、拓展延伸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六、课堂小结本文是一篇说理文,似寓言而实非寓言,用比喻说理却并未把所持的论点正面说穿,没有把个人意见强加给读者。作者通过形象思维来描述千里马的遭遇,提出事实,省却了讲大道理的笔墨,对封建统治者发出了愤怒的斥责,其中有讽刺,有反问,有慨叹,抑扬反复,淋漓尽致。七、随堂练习(一)填空简答。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能赏识人才的人 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贤才难遇明主 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中心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二)阅读《马说》,回答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5.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八、作业布置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板书设计:马 说托物寓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3 《马说》同步检测(满分:80分 时间:45分钟)基础积累(35分)1.填空。(8分)(1)韩愈,字_______,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故世称“_________”,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___________________”之首。(2)“说”是古代的一种_______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如我们学过的《_________》也是这种文体。《马说》通篇采用___________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___________________。(3)贯穿全文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原文填空。(8分)(1)强调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千里马外在特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描绘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有才能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慧眼识人的人却不多。这正如《马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下列加点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2分)A.祇(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 B.骈(pián)死于槽枥之间C.食(shí)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其真无马邪(yé) 其真不知马也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2分)A.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B.安求其能/千里也C.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D.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下列句子中无通假字的一项是( )(2分)A.食之不能尽其材 B.才美不外见 C.其真无马邪 D.安求其能千里也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A.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同“祇”(只),只、仅] B. 骈死于槽枥之间[(和普通马)一同死]C. 策之不以其道(马鞭) D. 执策而临之(面对)7.下列语句中“之”字的意义和用法与“虽有千里之能”中的“之”相同的一项是( )(2分)A.策之不以其道 B.马之千里者 C.执策而临之 D.只辱于奴隶人之手8.下面句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A.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 B.其真无马邪/策之不以其道C.一食或尽粟一石/或王命急宣 D.袛辱于奴隶人之手/学而时习之9.下列句子不是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2分)A.祇辱于奴隶人之手 B.马之千里者 C.策之不以其道 D.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10.对下列句子的意思,翻译不当的一句是 ( )(2分)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B.才美不外见 / 它的才能和美好品质不被外人看见C.安求其能千里也? / 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D.食不饱,力不足 / 吃得不饱,力气不充足1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义的一项是( )(3分)A.“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达强烈的愤慨。B.《马说》围绕着“不知马”这一中心逐层展开论述。开头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中间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最后总结全文。C.《马说》第二自然段中四个“不”有力地谴责“喂马人”的无知。D.“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二、综合性学习(11分)学习了韩愈的《马说》一文后,班级举行了“马的世界”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并完成下面的题目。(1)韩愈在《马说》一文中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二者关系中,伯乐起决定作用;也有人认为,只要是千里马而不是驽马,无论是否有伯乐,它在任何地方都会显示出卓越的才能。你同意哪种观点?说说理由。(3分)(2)你认为21世纪的青少年应具备什么素质,才可能成为“千里马”?(3分)(3)龚自珍的“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与《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4)请结合课文内容,根据上联对出下联。(2分)上联:怀才不遇思伯乐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三、阅读理解(34分)(一)阅读下文,回答问题。(17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1.第一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2分)2.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往往遭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命运。因为食马者的愚妄,使得千里马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分)3.怎样才能使千里马充分发挥其日行千里的才能?(整理文中有关句子回答)(3分)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是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3分)5.《马说》一文的标点是现代人加上去的,有人提出末句“其真不知马也。”,应该用(?)结束。请你细读原文,揣摩文意,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4分)(二)比较阅读(17分)【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乙】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②死马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④,千里马之至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注释】 ①涓人:国君的近侍。②安事:何用。③捐:花费。④期年:满一年。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策之不以其道 道:(2)其真无马邪 邪:(3)臣闻古之君人 闻:(4)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 以: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与例句中的“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例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A.潭西南而望 B.中峨冠而多髯者 C.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D.学而时习之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5分)(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2)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4.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不同之处表现在哪里。(6分)答案:一、1.(1)退之 韩昌黎 唐宋八大家(2)议论 爱莲说 托物寓意 贤才难遇明主(3)其真不知马也。2.(1)世有伯乐 然后有千里马 (2)马之千里者 一食或尽粟一石 (3)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骈死于槽枥之间 (4)千里马常有 而伯乐不常有3.C4.C【解析】A项,应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B项,应为“安求/其能千里也”;D项,应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5.D6.C【解析】C.“策”,马鞭子,名词活用作动词,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故选C。7.D8.C9.D10.B11.D二、示例: 我同意“只要是千里马,总能显示出自己的才能”的观点。因为,只要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如在公司里面工作的员工,只要有才能,就能创造非凡的业绩,从而赢得大家的认可。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要有乐观向上的态度,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也要拥有坚强的意志。不一致。《马说》的作者韩愈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伯乐发现人才,龚自珍阐述的选拔人才的方法是让上层领导到下层去选拔人才。示例:仕途失意作马说三、(一)1.统领全篇,在全文论述中起中心论点的作用。2.“辱于奴隶人……不以千里称”;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3.“策之以其道”“食之尽其材”“鸣之通其意”4.反问;加强语气,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及愤懑之情。5.此题为开放题。问而后答,一锤定音;用问号,发人深省。(二)1.(1)方法 (2)“邪”同“耶”,相当于“吗”。 (3)听说 (4)用2.C(解析:例句中的“而”是连词,表转折。A.连词,表修饰;B.连词,表并列;C.连词,表转折;D.连词,表并列。)3.(1)只屈辱在奴仆的手里,(和普通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以千里马而著称。(2)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4.【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伯乐的赏识、任用,最终“不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的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附【乙】文参考译文:我听说古时候的一位国君,想用千金求购千里马,三年也没买到。一位近侍对他说:“请允许我去寻求它。”国君派遣他去了。三个月后获得千里马。马已经死了,用五百金买了死马的头,回去把此事禀报给国君。国君很生气,说:“我要的是活马,死马有什么用?还花了五百金。”近侍答道:“死马尚且要花五百金买,何况活马呢?天下的人必定认为大王您是能出高价买马的人。千里马就会到来了。”于是不到一年,就来了好几匹千里马。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3*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一读,读准字音。同桌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2.二读,读通文意。对照注释,边读边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3.三读,读出情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论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明确:本文的观点(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个观点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2.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内容解读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明确: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明确: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小结: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1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4.“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明确: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直接原因:根本原因: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小结: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第2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7.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明确:8.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明确:小结:解决问题→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第3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三、合作探究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明确:2.文章短短151字,却用了11个“不”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体会“不”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PPT)3.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________________。●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志向、志趣、抱负。如:《爱莲说》●托物寓意: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感悟。如:《马说》4.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韩愈生平链接: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背景链接: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5.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6.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明确:7.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明确:(1)直称,如“__________”。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_________”。表意简洁含蓄。四、拓展延伸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五、随堂练习(一)填空简答。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二)阅读《马说》,回答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5.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六、作业布置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课后导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3* 《马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2.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3.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4.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重点、难点:【学习重点】1.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2.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学习难点】1.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2.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学法指导:1.一读,读准字音。同桌相互听评,达到读准字音的程度。2.二读,读通文意。对照注释,边读边译,将不能解决的字词句记录下来。3.三读,读出情感。仔细品读“也”字句的不同语气和体会文章所蕴含的思想感情。【课中导读】第二课时一、整体感知1.课文提出了什么观点(论点)?突出强调了什么问题?明确:本文的观点(论点)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个观点突出强调了伯乐能识千里马,如果没有伯乐的慧眼,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即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2.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2)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3)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既有痛恨,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二、内容解读1.文章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之间的关系的?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2.如果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明确: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祗辱于”“骈死于” 等词语暗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写出了千里马在没有被伯乐发现的遭遇,暗含了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小结: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第1段:阐述了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4.“千里马”与“常马”有什么区别?明确:一食或尽粟一石。5.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明确: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6.“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反问句,表达了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不平之意、愤懑之情。小结:分析问题→千里马被埋没是因为食马者不知。第2段: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7.文中哪些语言体现出食马者不知马?刻画了食马者怎样的形象?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刻画得淋漓尽致。8.最后一段中哪句话揭示了全文的中心?明确:其真不知马也小结:解决问题→点明主旨——其真不知马也。第3段:辛辣地讽刺了食马者的浅薄无知,点明中心。三、合作探究1.“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明确:千里马:人才;伯乐:能识别人才的人;食马者:愚妄浅薄的封建统治者。2.文章短短151字,却用了11个“不”字,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体会“不”字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PPT)3.我们将文中的本体换成喻体来体会一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明确:世上先有赏识人才的人,然后才有人才。人才经常有,可是赏识人才的人却不常有。原来,作者是借说马,来说“人才”之事。这种借物来说理的手法,就叫托物寓意。●托物言志:表现自己的志向、志趣、抱负。如:《爱莲说》●托物寓意:表达自己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感悟。如:《马说》4.作者托“马”这个物,寓什么意呢?在韩愈看来: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应该: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之充分施展才干。●韩愈生平链接:他十九岁,怀着经世之志进京参加进士考试,名噪京城。803年,韩愈任监察御史不过二个月,上书《论天旱人饥状》痛陈百姓苦难,请求朝廷缓征赋税。他曾不顾个人安危,上书《论佛骨表》,痛斥佛之不可信,要求将佛骨 “投诸水火,永绝根本,断天下之疑,绝后代之惑。”他协助宰相裴度平定淮西之乱。他曾单身匹马,冒着风险赴镇州,不费一兵一卒,平息镇州之乱。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时,驱鳄鱼、为民除害;请教师,办乡村学校;释放奴隶;率领百姓,兴修水利,排涝灌溉。韩愈为京兆尹时,京兆之地社会安定,盗贼止,米价不敢涨。他倡导古文革新运动,成为古文革新运动的领袖。●背景链接:像韩愈这样,有治世之才,忧民之心的人才,又处于怎样的境遇呢?《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明确:本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作者所要表达的见解是:封建统治者应当善于识别人才,对有才能的人尊之以高爵,养之以厚禄,任之以重权,使他们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干。从这一见解出发,文章借伯乐和千里马的传说,将愚妄浅薄的统治者比作“食马者”,将人才比作“千里马”,集中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原因,字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不平和悲愤。韩愈曾在《送孟东野序》中说“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意思是指受到委屈和压迫就要发出不满和反抗的呼声。文本借千里马不得伯乐,实际上是对人才流落不得赏识而鸣。因此,文中充满了受到不公对待的委屈与愤怒。5.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并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6.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明确:首先提出全文论点,接着从正反两方面对论点作概括论述,第二段进一步从反面展开论述,说明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性。第三段对“食马者”进行辛辣的嘲讽,结尾再次强调造成不合理现象的原因,是“其真不知马也”,点明主旨,并与开头的论点照应。7.这篇短文仅一百余字,多次提到“千里马”,却不显得啰唆。作者提到“千里马”的方式有哪几种?各具有怎样的效果?明确:(1)直称,如“千里马”。正面提及,表述严正。(2)暗称,如“名马”“马之千里者”。表述委婉,虽不直呼其名,而意在其中。(3)代称,如“是马也”。表意简洁含蓄。四、拓展延伸作者认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如果你是千里马,你是否一定要等到伯乐的赏识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呢?请谈谈你的看法。示例:杜牧虽然怀才不遇,却成就了万世诗名;刘禹锡虽然身居陋室,安贫乐道的美德却流芳百世;东坡居士虽然常遭贬谪,却修炼出了空前绝后的乐观豁达;韩愈虽然没有遇到伯乐,但是他用他的诗歌、他的文章、他一生的言行,告诉我们,如果有一天我们怀才不遇,那么就做自己的伯乐!五、随堂练习(一)填空简答。1.文章借有关伯乐与千里马的传说,将___________比作“伯乐”,将_____比作“千里马”,将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食马者”,文中集中抨击了封建统治者____________________的社会现象。(能赏识人才的人 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埋没人才、摧残人才 )2.文章表面写千里马被埋没,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_表面上写食马者的愚妄无知,实际上是写___________(贤才难遇明主 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3. 对文中的“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该如何理解?(中心句,对执策者的“不知马”进行辛辣的讽刺。)(二)阅读《马说》,回答问题:1.解释下面句中加粗词的意思。⑴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⑵策之不以其道:⑶鸣之而不能通其意:⑷执策而临之: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3.作者借“千里马”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寄托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或“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强烈不满。”)4.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而尚未被“伯乐”发现,你该怎么做?示例一:我要毛遂自荐,主动展示自己的才能。示例二:我要努力完善自己,做得更好。示例三:要做到心态平和,相信金子总会发光。5.本文借千里马说明了伯乐的重要性,《三国演义》中能称得上是千里马的是哪两匹马,其最终主人分别是谁?答:赤兔马主人是:关羽;的卢马主人是:刘备六、作业布置阅读下面的短文,结合课文,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人才问题的看法,不少于300字。上令封德彝举贤,久无所举。上诘之,对曰:“非不尽心,但于今未有奇才耳!”上曰:“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古之致治者,岂借才于异代乎?正患己不能知,安可诬一世之人!”德彝惭而退。——《资治通鉴·唐纪八》【课后导练】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干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鸣呼!其真无马邪 其真不知马也!1.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千里称也 B、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C、才/美不外见 D、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2.下列句子中,画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马也(这) B、食之不能尽其材(吃)C、执策而临之(马鞭) D、策之不以其道(按照)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马”寓指有才华的人,“食马者”寓指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统治者。B、导致千里马“不以千里称也”的根本原因,是“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C、“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表现∫统治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D、本文既有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抨击,也有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4.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译文: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译文: 5.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成为“千里马”的看法。 答案:CB B(1)千里马,有时能吃一石谷子。 (2)想要和普通的马一样况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让它日行千里呢 5.主观因素:自己要有真本领,并且要在关键的场合大胆把自己的才华展露出来。必要时要学会毛遂自荐。客观因素:①要能遇上任人唯贤,任人唯才的好领导。②领导要有伯乐的眼光,要能赏识人才,重用人才。③社会要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给千里马式的人才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3 马说.pptx 23《马说》教学设计.doc 《马说》同步检测.doc 《马说》导学案 (学生版).doc 《马说》导学案 (教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