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废墟的召唤》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共28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废墟的召唤》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拓展模块(共28张PPT)

资源简介

(共28张PPT)
废墟的召唤
宗璞
抒情散文
作者简介
宗璞,原名冯钟璞,笔名绿
蘩、任小哲等。现代女作家。
其作品《三生石》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弦上的梦》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童话《总鳍鱼的故事》获得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
历史上的圆明园,是由圆明园、长春园、
绮春园组成。三园紧相毗连,通称圆明园。共
占地5,200余亩。它是清代封建帝王在150余
年间,所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雍
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朝皇帝,都曾
长年居住在圆明园优游享乐,并于此举行朝
会,为当时的全国政治中心。园于1860年
(咸丰十年)被英法联军劫掠焚毁。
圆明园废墟
1860年10月6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进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为了销毁罪证,10月18日和19日,三千多名侵略军奉命在园内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烟云笼罩整个北京城。
英国人和法国人,为了攫取财宝,从四面八方涌进圆明园。他们为了抢夺财宝,互相殴打,甚至发生过械斗。因为园内珍宝太多,他们一时不知该拿何物为好。
他们有的背负大口袋,装满了各色各样的珍
宝。有的往外衣宽大的口袋里装进金条和金叶;
有的帽子里放满了红蓝宝石、珍珠和水晶石;有
的脖子上挂着翡翠项圈。一个英国军官从一座庙
里掠得一个金佛像。法军总司令孟托邦的儿子掠
得的财宝,装满了好几辆马车。一个名叫赫利思
的英军官,一次即从园内窃得二座金佛塔及其他
大量珍宝,找了7名壮夫替他搬运回军营。
写作背景:
本文创作于1979年岁末,时值党的改革开放的号召如春雷般在神州大地回响。因而,本篇的主旨是号召每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
圆明园是废墟,是历史的见证,凭吊它
,怎能不引发人们深刻的思考?面对废墟作
者感慨万千,她感悟到了“废墟的召唤”,
“废墟”召唤的是什么?
明确:“召唤”原意是号召人来,在这里有
一种警示的意思,一再告诫人们不要忘记祖
国的历史,只有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来,将
祖国建设的富强,才不至于落后挨打,重蹈
历史覆辙。
探讨以下问题:
《废墟的召唤》
指的是哪?
写了什么
内容?
召唤了什么?
(3)________: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
方。
废墟
(4)凝固:
比喻固定不变;停滞
(5)________:曲折连绵。
迤逦
嗫嚅
(6)________:形容想说话而又吞吞吐吐不敢说出来的样子。
(7)凭吊:

对着遗迹怀念旧事

(8) :好像在哭泣,又好像在诉说,形容声音凄切悲苦。
(9) :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
(10) :形容情绪语调激动昂扬而充满正气。
(11) :理由充分。因而说话有气势。
(12) :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
如泣如诉
若无其事
慷慨激昂
理直气壮
瞬息万变
全文分为四个部分:
一.(1—3段)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
二.(4-10段)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三.(11-19段)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呼唤,要投身到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去。
四.(20-21)篇末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第一部分
对圆明园废墟进行整体描绘。
(1—3段)
第一段景色描述给我们呈现出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出其作用?
描绘了一幅清冷凄凉的画面,为全文奠定了基调,总领全文。
第二段
1.怎样理解“在莽苍苍的原野上,……一簇簇泡沫了 ”
2. “三十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 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西周那样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镂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 ”
明确:运用比喻描绘了圆明园的残垣断壁在荒野中的清冷状态。
表明三十年来,废墟未能刻上一点时代的痕迹。
3.怎样理解“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
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的停泊
着”这句话?
明确:用拟人的手法表现了这永不变化的废墟,使人感到历史似乎在这里停滞了,凝固了。其中蕴含着作者对更新变革的渴望。
“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因为建筑和音乐,都是给予美的
享受。在建筑家眼里,建筑就是艺
术,就是音乐。只是音乐有抑扬顿
挫,有低沉高亢,而建筑则不能变
化自如。所以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
第二部分
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4-10段)
联系上下文,作者面对废墟,为什么先是“欣然”,后却“怅然”?
“欣然”是“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指自己始终没有忘记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怅然”是这历史的沉重和凝固。
“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
该……”。
“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
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
留——’的声音”。
“本该”表明强盗无法盗走的大石龟,已经被挪动或毁坏了。
用拟人手法,号召人们留下来,改造这
凝固的历史。
第七段中第二次写到风吹过废墟发出“留—留—’的声音,是何用意?
“楚国早已是湖北省,但楚辞的光
辉,不是永远充塞于天地之间么 ”
通过写风吹的时间的绵长来暗示历史的悠久,表现了作者时不我待的情怀,而且召唤人们投身于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楚国早已不复存在,但屈原的精神仍在流传。
空中一阵鸦噪,抬头只见寒鸦万点,
驮着夕阳,掠过枯树林,转眼便消失在已
呈粉红色的西天。
明确:空中的的鸦噪与废墟之静对比,突出废墟的空旷寂寥,粉红的西天与暗影下的废墟对比,作者的心情由阴转晴,表达了作者对变革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的万千气象向往和憧憬。
第三部分
向全社会(尤其是青年人)呼唤,
要投身到百废待兴的建设潮流之中去。
(11-19段)
清朝代著名思想家顾炎武 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他微笑,笑容介于冷和苦之间。”
★这种笑是想为祖国改革贡献力量,却苦于没有施展才智的环境和机遇。
“那不浓不淡处使我想起春日的紫藤
萝,这铺天的霞锦,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
啊。”
“春日的紫藤萝”比喻晚霞之美。
“铺天的霞锦”象征祖国的美好未来。
“需要多少个藤萝花瓣啊 ”意说祖国的
美好未来需要每一个人的贡献。
第四部分
点题,表明全文主旨。
(20-21)
文章前面说“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
的一切,”后文却说“能不能留下一部分废
墟呢?最好是这瀛观一带,或只是这座断
桥,也可以的”,这样行文前后是否矛
盾?为什么?
不矛盾,前文说的是改造历史,后
文说的是不忘记历史,两者相辅相成。
本文结构
融情于景 — 直抒胸臆 — 对话 — 议论
↓ ↓ ↓ ↓
废墟整体描绘—发出号召—对青年人的呼唤 — 篇末点题
(1~3) (4~10) (11~19) (20~21)
本文主旨
本文通过对圆明园荒芜景象的描写,在凭吊历史的同时,抒发了内心渴望更新渴望变革的激情,号召每一个有志之士都投入到时代的大变革和百废待兴的建设浪潮中去。
关于重修圆明园的问题
赞成重建:圆明园是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的结
晶,是独一无二的“万圆之圆”。重建圆明园对于弘扬中华
民族传统,恢复国人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有好处。重建
圆明园,把它建成国家收藏珍宝文物的博物馆,恰恰可以
证明新中国的强大。恢复当年的盛境,充分利用圆明园的
有形资产,可以发展旅游事业,推动经济发展。
反对重建:遗址和残迹的历史感是复建后的景象无
法代替的,这段屈辱史对于中华民族的意义和价值要超过
圆明园园林的价值。保留遗迹,可以发挥其历史教育的功
能,时刻教育人民不忘历史教训,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
道理,自由提高国力才能避免国难临头。这对于实现中华
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未来的发展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