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了解洋务派为“自强”“求富”而创办的主要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初步认识洋务运动的作用和局限性。2.知道甲午中日战争的主要战役;列举《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说明《马关条约》与中国民族危机加剧的关系。3.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4.知道义和团运动和抗击八国联军侵华的史实;结合《辛丑条约》的主要内容,分析《辛丑条约》对中国民族危机全面加深的影响。考点1:洋务运动时间 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目的 富国强兵,维护清王朝统治。代表人物 中央:奕 ;地方: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主张 利用西方先进技术主要内容 创办工业 企业性质 口号 企业名称 创办者 时间 地点军事工业(前期) “自强” 安庆内军械所(中国近代第一个军事工业,是洋务运动仿造西式船炮的开端) 曾国藩 1861年 安庆江南制造总局(当时规模最大的军事企业) 李鸿章 1865年 上海福州船政局(当时最大的船舶修造厂) 左宗棠 1866年 福建马尾民用工业(后期) “求富” 轮船招商局(当时中国最大的民用企业) 李鸿章 1872年 上海开平煤矿 1878年 唐山汉阳铁厂(当时亚洲最大的钢铁厂) 张之洞 1893年 汉阳湖北织布局 1892年 武昌建立新式海陆军 ①陆军:19世纪60年代起,洋务派开始建立新式洋枪队。②海军:19世纪80年代,福建、广东南洋和北洋等海军初步建成,其中以北洋舰队规模最大。1885年清政府成立海军衙门统一协调指挥,同年还在台湾建立行省教育 兴办新式学校,培养翻译和军事人才;设立翻译馆,翻译外国科技书籍;派遣留学生出国深造等。京师同文馆洋务运动时期创办,是中国第一所新式学堂(1862年)。结果 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标志着洋务运动破产。性质 洋务运动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近代化运动。积极作用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对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局限性 由于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和巩固清政府的统治,再加上其内部的腐败和外国势力的挤压,它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考点2:甲午中日战争 《马关条约》甲午中日战争 时间 1894—1895年原因 (1)根本原因:日本对朝鲜觊觎已久,征服朝鲜是日本企图称霸世界的重要步骤。(2)直接原因:1894年,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义,日本乘积出兵朝鲜,蓄意挑起战争开始标志 1894年7月,日军进攻驻守朝鲜的中国军队,并在牙山口外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清政府被迫对日宣战。主要战役 ①平壤战役开始:1894年9月,日军分多路围攻平壤。英雄:左宝贵逃兵:叶志超,平壤陷落②黄海大战双方:北洋舰队和日本联合舰队。时间、地点:1894年、黄海海面展开激战英雄事件: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结果:日军乘机夺取了制海权,北洋舰队损失惨重但主力尚存。③辽东半岛战役概况:日军分两路入侵中国。一路渡鸭绿江,占领九连城等地,直逼辽阳。另一路从辽东半岛登陆,直取旅顺,大连、旅顺。英雄:徐邦道罪行:旅顺大屠杀④威海卫战役时间、英雄:1895年初、丁汝昌经过: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丁汝昌自杀殉国。结果:北洋舰队全军覆灭结果 1895年,清政府战败,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影响 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马关条约 人物 李鸿章和伊藤博文条款 主要内容 危害割地 辽东半岛、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澎湖列岛。 进一步破坏了中国领土完整赔款 赔偿日本兵费白银2亿两。 加重财政负担通商 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列强侵略势力深入到中国内地设厂 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 以商品的输出转为资本输出为主,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影响 使外国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考点3: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 《戊戌变法》(百日维新)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人物简介 康有为、梁启超均为资产阶级维新派代表人物,戊戌变法的主要推动者。康有为、梁启超在公车上书后,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主要活动 公车上书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等上书光绪帝请求拒和、迁都、变法。史称“公车上书”。拉开了变法维新运动的序幕。宣传变法 公车上书失败后,维新人士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其中影响最大的报刊是上海的《时务报》和天津的《国闻报》推动“百日维新”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康有为和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1898年6月,清政府实行变法,史称“戊戌变法”。严复 译《天演论》,宣传“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在当时思想界产生了重大影响主持《国闻报》,号召变法图强,成为北方最有影响的报纸《戊戌变法》(百日维新) 时间 1898年6月11日至9月21日(历时103天,因此又被称为“百日维新”)目的 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政体)领导人 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内容 政治:裁撤冗官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经济: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发展农、工、商业;改革财政,编制国家预算;文化: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新式学堂;军事:裁减绿营,训练新式军队。结果 1898年9月21日,变法触犯了顽固派的利益,慈禧太后等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法诏令。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六人被捕遇害,史称“戊戌六君子”。变法失败。性质 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是中国政治近代化的开端。影响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京师大学堂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创办了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改为北京大学考点4:义和团运动 抗击八国联军 《辛丑条约》义和团运动 概况 (1)兴起:由山东、直隶一带的义和拳、民间秘密结社和练拳习武的组织发展而来。19世纪末,逐渐转变为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斗争组织一一义和团(2)发展:清政府对义和团以“招抚”代替“剿灭”,并承认其合法地位。义和团进入天津、北京。到1900年夏,义和团已经控制京津地区(3)高潮:八国联军侵华期间,义和团在廊坊、北京、天津等地阻击侵略军(4)结束: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口号 “扶清灭洋”性质 具有广泛群众性的反帝爱国运动结果 慈禧下令绞杀义和团,并无耻地请求外国人“助绞”,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镇压下失败。失败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影响 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于列强的决心。抗击八国联军 原因 1900年6月,以镇压义和团运动为借口,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时间 1900—1901年参与国 英,美,俄,日,意,法,德,奥头目 西摩尔,瓦德西经过 廊坊狙击战→攻占大沽炮台→天津陷落→攻陷北京主要战役 廊坊大捷;围攻北京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天津老龙头火车站争夺战;炮轰天津紫竹林租界;天津保卫战中清军直隶提督聂士成殉国暴行 烧杀抢掠结果 1900年8月,八国联军攻陷北京,义和团在中外反动势力的镇压下失败《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签订国 英,美,俄,日,意,法,德,奥,比,荷,西11国条款 主要内容 危害赔款 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本息共计9.8亿两,以海关税,盐税作为担保。 加重了人民负担,列强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禁止反帝 清政府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运动 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军事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中国在军事上失去了自由权。使馆 划东交民巷为使馆区,允许各国派军队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清政府完全受到各国军队的控制和影响。外交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这种转变,为中国深深打上了屈辱的烙印。影响 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李鸿章 左宝贵 邓世昌 康有为 梁启超谭嗣同殉难图 《时局图》 《辛丑条约》签订时的场景【史料学史】1.为了巩固清朝统治,李鸿章提出变“成法”、立“奇业”昀主张,即是在不变更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略事变革,发展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加强内部统治,对付新的“变局”和“强敌”。——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设问】材料中李鸿章变“成法”、立“奇业”的主张后来在哪一运动中付诸实践?这一运动的目的是什么?结局如何?【解答】运动:洋务运动;目的:维护清朝统治;结局:以失败而告终。2.日本人的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这个大帝国在受轻视的、配备以现代战争武器的邻国面前显得十分无能。……19世纪后半叶中国所经受的屈辱和灾难使传统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清王朝进行了痛苦的自我反省和重新组织。——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设问】根据材料,指出“日本人的战争”说的是哪一事件?谈谈你对“战争给中国的傲慢和自满以毁灭性的打击”的理解。【解答】:事件:1894年日本发动的甲午中日战争。解释: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空前严重。3.参加对中国的出兵的有英、俄、法、美、日、德、奥等国……世界上所有帝国主义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向一个落后国家发动战争,在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设问】材料中,英、美等国发动战争的直接目的是什么?这场战争对中国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解答】直接目的:镇压义和团运动;影响:使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识图学史核心素养提升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