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 《清晨》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人音版 五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 《清晨》

资源简介

五年音乐上册《清晨》的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清晨》这首歌是人民音乐出版社小学音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课的内容,这首歌曲调规整,旋律明快流畅,2/4拍,宫调式,三段体结构。歌曲的第一部分由四个方整的乐句组成,第一、第三乐句是旋律的重复,第二、第四乐句旋律相同只是在尾音上做了上移四度的变化,其句中插入的一小节间奏,更使曲调轻快活泼,富有动感,它生动地表现了人们早起迎着晨曦锻炼身体的情景。第二部分是歌曲的插入部,旋律优美舒展,与前段形成了对比。歌曲通过了对春天的草原、绿油油的秧苗、丛丛的山林等充满生机的大自然景色的描绘,不仅表现了人们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也充分表现了人们只争朝夕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随后,歌曲在“D.C.”反复后有重复了第一部分的曲调,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结束全曲。通过学习这首歌,让学生明白“一日之计在于晨”,不要辜负美好时光的深刻道理。
二、学情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五年级学生在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有了进一步发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也逐渐增强,我所带的五二班每个学生的情况有所差异,有的同学乐感较好,学习能力强,模仿能力好;有的同学上课纪律差,表演时不活跃;有的同学性格内向,不敢表现自己。因此在本节课中,我添加了多种乐器让孩子们为歌曲《清晨》编配伴奏,利用生动活泼、富于艺术魅力的形式,鼓励他们参与到音乐活动中,以此来激发、培养、发展他们的兴趣。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和愉快的心情演唱二声部歌曲《清晨》,并能根据歌曲情绪的变化为歌曲分段,了解D.C.反复记号的作用以及“同头换尾”的旋律特点。
2、能力目标:通过教师引导,小组合作,设计多种演唱形式来丰富和表现歌曲《清晨》,并能通过舞蹈律动、打击乐伴奏等形式表现歌曲,从中享受音乐的乐趣。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知道歌曲《清晨》是一首台湾校园歌曲,简单了解台湾校园歌曲的由来,创作背景,渗透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并在学习歌曲中让学生懂得珍惜清晨的美好时光,珍惜儿童时代的美好时光。
四、教学重点:用轻快甜美的声音演唱歌曲,乐于表现歌曲。
五、教学难点:了解不同乐器的音色及演奏方法,能多种形式表现歌曲三段体结构,能够用轻巧有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六、教学准备:电子琴、录音机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阶段目标:通过聆听、律动两个过程,让学生感受清晨的氛围,初步熟悉歌曲旋律。
1、导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在这最美好的时候,你们都会做些什么呢?请随着音乐用动作告诉我。(播放鸟鸣的声音,引导学生进入清晨的情景)
2、律动:学生随《清晨》旋律律动。
二、寓教于乐
学习歌曲《清晨》
阶段目标:体会歌曲各段的不同情绪,并能用不同的唱法进行表现。
1、我们来听一听旋律,说说这段旋律给你的感受是怎样的?他的音乐情绪是怎样的?(播放音乐《清晨》)
2、学生说说音乐的情绪,并谈一谈自己听到后的感受。
3、再听歌曲旋律,说说这首歌曲表现了什么景色 这首歌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4、学生聆听后说说自己的划分方法。(可划分为三段)
5、教师指导学生分段进行聆听,进行音乐情绪的分析。
6、讨论:情绪怎样?第一段欢快活泼;第二段优美流畅;第三段完全重复第一段。
7、学生随音乐用lv哼唱歌曲第一段。
8、聆听歌曲演唱,感受歌曲所描绘的春天的美景。
9、跟录音进行演唱。
10、请学生试唱歌曲曲谱并跟着伴奏唱曲谱。
三、创造表现
阶段目标:口风琴吹奏一段旋律,体会这两行旋律的特点。
1、分组:全班分成3组。
2、这首歌曲的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 FFKJ.Net第一和第二行旋律有什么特点。
这两行旋律前六小节旋律一样,最后两小节旋律不同。
3、分小组练习。
师:第一小组练习第一行和第二行的前4小节;
第二小组练习第一行的后4小节;
第三小组练习第二行的后4小节
4、先自己练习,指法分析。
5分钟后全组再由组长带领进行齐奏练习,学生练习老师指导。
四、完美结课
今天我们学习了非常好听的歌曲《清晨》,并且同学们在课堂上视唱了第一段旋律,希望我们的同学能够像歌曲中所唱的那样,珍惜这美好的时光,好好的享受这每一天吧!
教学反思 ( http: / / www.ffkj.net / %B4%CB%CE%C4%D7%AA%D7%D4F%EC%B3F%EC%B3K%BF%CEJ%BC%FEY%D4%B0" \t "_blank ):
《清晨》,这首歌本身就是一首琅琅上口又充满着轻松快乐的歌曲。让人一听就觉得耳目一新,越听越愿意听,越唱越愿意唱。
虽然是一首非常简单的歌曲,但是也存在着教学的难点,那就是第二部分的旋律优美舒展与第一部分的旋律轻快活泼形成了对比,第二部分的第二乐句3 — ︱3 — 和第四乐句2 — ︱2 — 结尾音是不同的,学生唱时把握不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备课的时候,就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先将这两句的旋律写在黑板上,22 21 ︱ 77 12 ︱3— ︱3— ︱、22 21 ︱ 77 71 ︱2— ︱2— ︱作为本节课的一个发声练习,同时也是为后面歌曲中这个难点的解决做一个铺垫。在课堂上教师先用“啦”模唱两句旋律,引导学生听辨不同并模仿视唱,接着在学唱过程中利用手势提示学生歌唱时注意结尾音高的变化。单句同学们都能唱好,接下来便是连着唱时在音准上的准确性了。通过教师示范——学生听辨——手势引导——学生视唱——解决问题这一系列的环节,紧紧相扣的学习过程,最后同学们能基本掌握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