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知识点总结(提纲)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4章 物质的特性 知识点总结(提纲)

资源简介

七上第4章 物质的特性知识点
物质的构成
物质由微粒构成
物质都由大量微小粒子(微粒)构成的。如: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水是由 水分子构成的,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分子微粒很小
只有用现代较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到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分子之间存在空隙
固体、液体、气体分子之间都有空隙。
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最大,一般情况下固体分子间的空隙最小。
实验表明:水和酒精混合后的总体积小于水和酒精的体积之和。
气体分子之间空隙最大,最容易压缩。
分子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
1、实验:1. 如图4-7,两只分别装活动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的玻璃瓶瓶口相对,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使两个瓶口相互贴紧,将会看到 原来无色瓶中出现了红棕色,
而原来红棕色瓶中的红棕色变淡了。
二氧化氮气体由于分子运动,出现了扩散现象。
2、用滴管吸取红墨水,滴几滴到盛有蒸馏水的烧杯中,看看发生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液体分子也在不断运动,也会出现扩散现象。
3、老师在讲台上压一下香水瓶的喷嘴,当你闻到香水味时,请马上举手示意。注意瓶中香水的状态。瓶里的香水是液体的,是液体在扩散吗?为什么鼻孔会闻到香水味?
液体香水蒸发成气体状态,香水气体分子不断运动而扩散。香水气体分子进入鼻孔内。
4、例:有人曾经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5 年,发现它们结合在一起了。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金分子和铅分子互相渗入了约1 毫米深。
固体也会发生扩散现象。
5、扩散现象: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气体、液体、固体都会发生扩散现象。
扩散现象是物质分子运动的宏观表现。
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6、探究液体的扩散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控制变量:①水的质量一样;②红墨水质量一样;③红墨水同时注入及注入速度一样;
现象:两杯水都变红色,但热水比冷水红得快
结论:温度越高,液体扩散的越快。
7、扩散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温度越高,气体及液体扩散也越快。
你能解释其中的原理吗?
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运动越剧烈。
8、热运动:我们把分子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
五、分子之间的引力和斥力
1、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2、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当分子之间达到一定距离时,引力与斥力相同。
六、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
(1)物质是由大量分子构成的;
(2)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质量的测量
一、物体和物质的区别
由物质组成的实物,叫做物体。
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
一切物体都是由物质所组成的。不同物体含有的物质有多有少。
二、物体的质量
1、定义: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2、质量的单位
① 国际制单位:千克 (kg)
② 其他常用单位:吨(t)、克(g)、毫克(mg)
③ 单位换算:1吨=103千克; 1千克=103克; 1克 =103毫克
3、质量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
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温度、状态的改变而改变。质量由物体本身决定;
三、质量的测量
1、日常生活中测量质量的工具
电子天平、案秤、杆秤、体重秤、磅秤
2、实验室测量质量的工具:
托盘天平、物理天平
4、使用托盘天平的方法
(一)调 平
(1)“放”: 天平放平
(2)“归”: 游码归零
(3)“调”:左偏右调,右偏左调(哪边轻往哪边移)
(二)称 量
(4)“称”:左物右码、先大后小、最后移游码
(5)“读”:左盘 = 右盘 + 游码
(三)复 原
(6)“收”:物码归原
使用托盘天平时,把天平放在水平面上,把游码放在零刻线处, 调节横梁右端的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这时横梁平衡。把被测物体放在左盘,向右盘加减砝码并调节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直到横梁恢复平衡,这时盘中砝码的总质量加游码所对应的刻度值 , 就是被测物体的质量。
5、使用托盘天平时注意事项
①每台天平能够测量的最大质量叫做天平的称量。用天平测量物体的质量时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
② 保持天平干燥、清洁。不要把潮湿的物体和 化学药品直接放在天平盘里。不要把砝码弄湿、 弄脏,以免锈蚀。
6、思考与讨论
(1)你能用天平测出一枚回形针的质量吗?试写出测量的步骤。
累积法。先用天平测量出30枚回形针的质量,再除以30,就是一枚回形针的质量。
你能用天平测出一滴水的质量吗?能否用不同的方法,试写出你测量的步骤。
先用天平测出50滴水的质量,再除以50,就是一滴水的质量。
(3)调零时,如果横梁的左臂偏高,应该向哪个方向旋动平衡螺母?
左臂偏高说明左边轻,向左移动平衡螺母。
(4)为什么要用镊子夹取砝码?
如果直接用手取放砝码,手上的汗水易沾在砝码上,时间越长,会导致砝码生锈,影响天平测量准确度。
5、由于长期使用,天平的砝码生了铁锈(铁锈未掉落),用这些砝码测物体的质量,其结果
将会怎样变化?
测量结果偏小。
物质的密度
一、物质的密度
1、物理意义:表示不同物质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它们的质量不同。
它和物质的颜色、气味一样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但是较隐蔽的特性。
2、定义: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3、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成正比;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之比不变,是一个固定值,比值跟质量、体积无关。不同种物质,质量跟体积比值不同。
4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的理解:、
(1)密度是表示在体积相等的情况下,不同的物质质量不同的这一种特性
(2)密度既然表示物质的一种特性,每种物质都有一定的密度。不同物质有不同的密度。
(可利用这一点来区别物质)
(3) 物质的密度值跟物质的质量、体积、形状、位置无关。 。
(4)一般情况下,一种物质的密度是一定的。但温度的变化会引起密度的改变。特别是气体。
5、定义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m/v
6、单位
千克/米3 (Kg/m3) 克/厘米3 (g/cm3)
单位换算
1 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8、密度的意义:表示某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
如:水的密度1000千克/米3表示1立方米水的质量是1000千克。
9、思考与讨论
(1)气体的密度一般比固体、液体的密度小多少倍
气体密度是液体、固体密度的1/1000
(2)冰的密度比水大还是小 一块冰融化成水时,质量、体积、密度怎样变化
冰的密度比水小,冰融化成水时,质量不变,体积变小。
(3)水银的密度为13.6×103千克/米3,试说出它的含义?
体积为1米3 水银,质量为13.6×103千克。
(4) 有人说“铁比木头重”,这种说法有什么问题?你认为应该怎样说才对?
在不知道铁和木头体积的情况下,我们无法比较铁和木头哪个较重。体积相同的铁和木头,铁比木头重。
(5)“某一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反比”,你认为这一说法对吗?
这一说法不对。因为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跟物质本身有关,与物质的质量、体积无关。
密度的应用
1、定义公式: ρ=m/v
2、公式变形
(1)m=ρv 对同一物质来说,ρ是常数,m与v成正比。
(2)v=m/ρ 对同一物质来说,ρ是常数,v与 m成正比。对不同物质来说,ρ不同,在m相等时, v与ρ成反比。
已知任意2个量,可求第3个量。
三、测量石块和盐水的密度
【实验目标】
1、巩固用量筒测量液体和不规则固体体积的方法;
2、巩固用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质量的方法。
3、学习依据密度公式测量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方法。
【实验器材】
天平、量筒、石块、烧杯、水、盐水、细线。
【实验过程】
一、测固体(如形状不规则小石块)的密度
实验步骤: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石块的质量 m
2.在量筒内倒入适量的水,测出水的体积 V1
3.将石块放入量筒中,读出水面到达刻度 V2
4.石块的密度: ρ=m/v=m/(v1-v2)
如果把测量质量和体积的顺序调换一下,对密度测量结果有影响吗?
有影响。测量结果偏大。
怎样用量筒测出比量筒直径还大的石块的密度?
用烧杯,将石块浸入盛有一定量水的烧杯中,记录水面位置,取出石块后记录位置,用量筒的水补齐水位,就可以知道了石块的体积。
二、测量液体(如盐水)的密度
实验步骤:
1.用调好的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 m1
2.将部分盐水倒入量筒,测出盐水的体积 V
3.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 m2
4.盐水的密度: ρ=m/v=(m1-m2)/v
如果量取全部水的体积,再称量这些水的质量,结果会怎样?测量值偏小 。
如果称取所有水的质量,再量取这些水的体积,结果会怎样?测量值偏大 。
如何测量形状不规则石蜡的密度(比水密度小)?
先用天平测出石蜡的质量,再在石蜡下面悬挂一铁块,间接测量出石蜡的体积,最后计算出石蜡的密度。
第4节 物质的比热
一、热传递
1、概念:热可以从高温物体传到低温物体,这种现象叫热传递。
2、热传递条件:物体间存在温度差。
3、热传递规律:高温物体放出了热量,温度降低;低温物体吸收了热量,温度升高。
4、物体之间热传递的方向:高温物体传给低温物体
5、热传递持续到什么时候才停止?温度相同为止
6、两个物体之间传递的是温度还是热量?热量
二、热 量
1、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多少叫做热量,用符号Q表示。
热量的单位为焦耳,简称焦,符号为J。
2、影响热量吸收与放出多少的因素
A、与质量有关
B、与温度变化量有关
C、与物质种类有关
3、热量是相对于热传递的过程而言的,没有热传递的发生,就无所谓热量。
4、热量与温度的关系:质量相同的某种物质,放出或吸收热量的多少与温度变化的多少有关,而与物体本身的温度高低无关。
5、探究:物质吸收的热量是否与物质的种类有关吗? 方案1
方案一:(1)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升高温度的多少。 水浴法
(2)应该控制哪些变量?
物质的质量、加热相同时间(即吸收相同的热量)
方案二:(1)用相同的加热器升高相同温度所需要的时间
(2)应该控制哪些变量?
物质的质量、升高的温度
实验结论:用方案1可得出,加热相同时间,升高温度比较快的是沙子
用方案2可得出,升高相同温度所需要的时间,用得较多时间的是水 ,吸收热量较多的是水。
证明物质吸收的热量与物质的种类有关。
三、比 热
比热是物质的一种特性。不同的物质比热是不同的。
1、概念:1千克的某种物质,在温度升高(或降低)1℃时所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
2、单位:焦/(千克 ℃) 符号为: J/(kg · ℃)
读作:焦耳每千克摄氏度
3、水的比热:4.2×103焦/(千克 ℃)
4、同种物质的不同状态,比热一般不同。
5、比热的实质
(1)反映了物质吸热、放热的本领
比热越大,吸热或放热本领越强。
比热大的物质温度不容易改变,比热小的物质温度较容易改变。
(2)物质对冷热反应的灵敏程度
比热越小,对冷热反应越灵敏
6、思考与讨论:体温计中为什么用水银作测温介质?用水可以吗?水银比热较小
四、利用比热特性解释一些现象
1、水是一种比热较大的物质。因为水的比热较大,能从温度较高的发动机吸收更多的热量,从而达到较好的冷却效果。
2、为什么对秧田晚间灌水,白天放水?
傍晚时在秧田里灌水,是因为水的比热容大,放热降温较慢,使秧田的温度降得少,
不至于引发冻害。
白天把水放掉,秧田(泥土)的比热容小,吸热升温快,有利于秧苗的生长。
3、暖气管内装的是流动的热水,你能解释吗?
水的比热容大,在质量一定的条件下,水降低相同温度时, 放热量多,用热水取暖效果
好。
4、试解释为什么在盛夏炎日之下,河滩上的砂石灼热难熬,而河水却凉爽宜人。
水的比热比砂石大。质量相同的水和砂石吸收相同的热量后,砂石升高温度要
比水大得多。
5、在比较不同地区一天之内昼夜气温的变化时,人们发现通常的情况是:内陆地区(特别是沙漠地区)气温的变化较大,而沿海地区气温的变化较小。你能解释这个现象吗?
因为水的比热比砂石大。显然对于同样多的水和砂石来说,在吸收的热量相等的情况下,
水的温度上升得少,而砂石的温度上升得多。在内陆地区白天在日照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得较多,夜晚放出热量后温度下降得较多。而沿海地区白天在日照下吸收热量温度升高
得较少,夜晚放出热量后温度下降得较少。
6、吐鲁番怪现象“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
因为砂石比热小。白天吸收热量温度上升多;而晚上放出热量,温度下降得多。
第5节 熔化和凝固
一、固液之间的变化
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如冰变成水。
2、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如水变成冰。
3、物质熔化和凝固的规律
实 验:
我们以海波(硫代硫酸钠)和松香为例进行探究
(一)实验设计
1、需要测量什么数据?物质熔化时温度
2、需要哪些仪器
① 酒精灯:加热的热源
② 温度计:指示温度变化
③ 试 管:盛放要熔化的固体
④ 搅拌器:使物质均匀受热
⑤ 铁架台:固定仪器作用
⑥ 烧 杯:水浴法加热固体,使物质均匀受热
⑦ 石棉网:使烧杯均匀受热
⑧ 秒 表:计时的作用
(二)实验活动
1、如图所示,把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在盛水的烧杯里,缓慢加热,观察海波状态的变化。待温度升到40℃开始,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在海波完全熔化后再记录4~5次。
2、改用松香做实验,重复上述实验。
3、小组分工
①计 时:半分钟1次
②不停搅拌:控制试管内外的温度5℃~10℃
③读 数: 试管内温度计的示数以及观察状态
④记录:试管内的温度和状态
(三)数据记录与处理
海波熔化过程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度/℃ 40
状态 固
松香熔化过程记录表
时间/分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5.5 6
温度/℃ 40
状态 固
(四)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二、固体物质分类
1、晶体:像海波那样具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如金属、明矾
水晶、食盐。
2、非晶体:像松香那样没有一定熔化温度的固体。如塑料、橡胶、蜂蜡、玻璃
非晶体熔化时温度不断上升,熔化过程中不存在固、液共存的状态。
三、熔化和凝固的特点
1、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熔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2、晶体熔化特点:熔化时温度保持不变;熔化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在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4、晶体凝固规律
(1)晶体在凝固过程中温度不变,这个温度叫做凝固点;
(2)凝固过程中处于固液共存 状态;
(3)凝固过程放热。
(4)凝固是熔化的逆过程。
5、思考与讨论
(1)“下雪不冷,融雪冷” 为什么?在凝固过程中放热;熔化过程中需要吸热。
(2)在北方严寒的冬天里气温常在-20oC以下,人们常在菜窖里放入几桶水,可以保证窖内温度不至于太低,你知道为什么吗?水在凝固过程中要放热。
(3)从冰箱冷冻室里取食物时常常感觉手被食物粘住;用湿餐巾贴在冰冷的食品表面,可以将食物粘住并提起。如何解释这些现象?
手和餐巾上有水分,当手和餐巾接触到冰冷食物表面时,这些水分会凝固成冰,所以手和餐巾会被食品粘住。
汽化与液化
汽化与液化
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
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二、汽化的方式之一:蒸发
1、蒸发:在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的汽化现象。
2、你能用分子的观点解释蒸发的实质吗?
组成液体的大量分子总在不停地运动着,处在液体表面的分子,就容易克服其他分子对它的引力,离开液面进入空气中。
3、蒸发的特点:
a、在任何温度下
b、只在液体的表面发生的
c、比较缓慢的一种汽化现象
4、探究: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1)猜测:可能是:1. 液体表面积大小;
2. 液体温度高低;
3. 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4. 液体的种类;
(2)器材:两块玻璃片、酒精、烧杯(水)、 酒
精灯、火柴、滴管、试管夹
(3)实验1: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积的关系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将其中一块玻璃片
上的酒精摊开的面积较大,则表面积较大的那滴酒
精蒸发得快 些。
液体种类 液体滴数 液体温度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液体表面积 蒸发快慢
酒精 1 相同 相同 小 慢
酒精 1 相同 相同 大 快
(4)实验2: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温度高低的关系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并使酒精面积大致相同。用木夹夹住一块玻璃片,放在酒精灯上加热,则加热的那滴酒精蒸发得快 些。
液体种类 液体滴数 液体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液体温度 蒸发快慢
酒精 1 相同 相同 低 慢
酒精 1 相同 相同 高 快
(5)实验3: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表面空气流通快慢的关系
在2块玻璃片上各滴1滴酒精,并使酒精面积大致相同。用硬纸片对其中一块玻璃片上的酒精扇风,则表面空气流动较快的那滴酒精蒸发得快些。
液体种类 液体滴数 液体表面积 液体温度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蒸发快慢
酒精 1 相同 相同 慢 慢
酒精 1 相同 相同 快 快
(6)实验4:研究蒸发快慢与液体的种类的关系
在1块玻璃片上滴1滴酒精,在另1块玻璃片上滴1滴水,并使面积大致相同。那滴液体蒸发得酒精蒸发的快些。
液体温度 液体滴数 液体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流速 液体种类 蒸发快慢
相同 1 相同 相同 酒精 快
相同 1 相同 相同 水 慢
(7)【实验结论】同种液体,液体表面积越大,液体温度越高,液体表面空气流动越快,液体蒸发得越快。
5、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1)液体表面积大小;
(2)液体温度高低;
(3)液体表面空气流动快慢;
(4)液体的种类;
6、思考与讨论
(1)干手器、电吹风是如何加快水分蒸发的?提高温度,加快液体表面的空气流动。
(2)保鲜膜是如何减少食物水分蒸发的?利用减少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方法,减少蒸发。
(3)使用好香水后为什么要及时盖上瓶盖?利用减少液体表面空气流动的方法,减少蒸发。
(4)喷灌和滴灌是怎样减少蒸发的?减慢水运输中或土壤中水分的蒸发,起保水作用。
(5)晒谷:晒谷摊开,是为了加大水分的表面积,加快蒸发。
(6)晒盐:盐场晒盐是利用加大液体表面积及利用日光温度的方法,来加快盐水中水分的蒸发的。
7、蒸发吸热,温度降低,有致冷作用。
温度计从酒精中取出后,读数怎么变化?先下降,后又升高。
8、思考与讨论:(蒸发吸热的列子)
(1)刚从水中出来,感觉特别冷。湿的身体,水分蒸发吸热致冷。
(2)夏天,用电风扇对人吹风为什么会有凉爽的感觉?加速了我们皮肤上的汗液蒸发,而使我们感觉凉快。
(3)在炎热的夏天狗为什么老伸舌头?狗没有汗腺,它通过舌头上水分的蒸发来
加速身体散热的过程。
(4)给发高烧的人降体温度可采用什么方法?病人发高烧时,医生有时会在病人的身体上
擦酒精,利用酒精蒸发吸热来使病人的体温下降。这种方法在医学上叫做“物理降温法”。
二、汽化方式之一:沸 腾
1、沸腾现象:沸腾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在液体
的表面和内部同时进行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2、沸腾的特点
a、在一定温度下;
b、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
c、剧烈的汽化现象;
d、沸腾时,温度不变。
3、沸腾的条件
(1)达到一定温度(沸点);
(2)继续吸热。
4、液体沸腾曲线
5、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不同液体,沸点不同。沸点也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6、探究水的沸腾
提出问题
水在沸腾时有什么特征?水的状态怎样变化?
水沸腾时继续加热,是不是温度会越来越高?
(2)实验器材:温度计、烧杯、盖子、石棉网、酒精灯、铁架台带铁环
(3)实验记录
(4)水沸腾的实验现象
观察要求观察阶段 水在沸腾前 水在沸腾时
气泡 由大变小 由小到大
温度 逐渐升高 保持不变
声音 较大 变小
“开水不响,响水不开”
(5)实验结论:沸腾前温度升高,继续加热,达到一定温度沸腾,且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不再沸腾。
(6)水沸腾前由下往上气泡由大变小的原因:沸腾前,加热过程中,由于水是热的不良导体,致使下部分的水温较高,上部分的水温较低,气体受热胀冷缩影响明显,
因此底部气泡在上升过程中逐渐缩小。
(7)水沸腾后由下往上气泡由小变大的原因:沸腾后容器内各部分水的温度都相同,水汽
化后的蒸气形成气泡,气泡在上升过程中受压强的影响,越往上水的压强越小,气泡就会逐
渐变大。
7、思考与讨论
(1)沸点表前为什么要有“在标准大气压下”这一条件?
液体的沸点还与大气压有关。对于同种液体,气压不同,沸点也不同。
(2)不同物质的沸点相同吗?为什么?
不同。因为沸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是:100 C
(4)低沸点物质:液态氨、氧、氮、氢、氦 常温下呈什么状态?气态
(5)在电视中,我们经常看到运动员受伤时,医生对着受伤部位喷射一种药液,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这种药液其实是沸点只有12.5 C的氯乙烷。药液氯乙烷喷到运动员皮肤上迅速汽化,从皮肤上吸收了大量的热量,从而使受伤部位表皮组织骤然变冷而暂时失去痛觉。
8、蒸发与沸腾的异同点
比 较 蒸 发 沸 腾
相同点 都是汽化现象,都要吸热
不同点 发生部位 液体表面 内部及表面同时进行
温度条件 任何温度 一定温度(沸点)
剧烈程度 缓 慢 剧 烈
温度变化 降 低 不 变
影响因素 液体的温度、表面积和表面上的空气流动快慢 液面上的气压的大小
三、液化
(一)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
大量实验表明:所有气体在温度降低到足够低时,都会发生液化成为液体。
(二)液化的方法:1、降低温度 2、压缩气体体积
(三)思考与讨论
1、戴眼镜的人从寒冷的室外进入温暖的室内,或碰到热气镜片会蒙上一层小水珠,这是:
室内或热气的水蒸气遇到冷镜片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到镜片上。使镜片模糊不清。
2、夏天水缸里装上水,水缸的外表面会有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水缸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水缸上。
3、冬天,可以看到室外的人不断地呼出“白气”。
呼出的水蒸气遇到冷空气液化成的雾状小水滴。
4、夏天吃冰棒的时候常常看到冰棒周围有“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冰棒液化成小水珠。
5、夏天,打开电冰箱的门,可以看到冒出一些“白气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箱冲出的冷气而液化成雾状的小水珠,比空气“重”,会向下飘。
(四)液化时要放出热量
1、电冰箱是利用汽化吸热、液化放热的原理来工作的。
2、思考与讨论:
(1)当水壶里的水沸腾时,为什么靠近壶嘴的一段看不见“白气”,而在上面一段才能
看见?
靠近壶嘴一段温度较高,水蒸气未液化,上面因温度降低,水蒸气液化成雾状小水滴,因此看到“白气”
(2)为什么被100℃的水蒸气烫伤,比被100℃的水烫伤要严重得多?
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沸水要放出热量——液化放热。变成100℃的水后继续烫人。
(3)牙医看病时,常有一个小镜子要放在火上去 烧一下,然后再放入口中,你知道为什么吗?
怕口腔内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镜子会液化而看不清。
(五)自然界里的液化现象
1、雨: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降水。
2、露:白天温度较高,地球表面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遇到冷空气就在草木石块等上面液化成小水珠。
3、雾: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浮尘上,就形成了雾。
熔化(吸热) 汽化(吸热)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固(放热) 液化(放热)
第7节 升华与凝华
一、升华与凝华
1、升华:物质直接从固态变到气态的过程。(升华过程要吸收热量)
2、凝华:物质直接从气态变到固态的过程。(凝华过程要放出热量)
3、实验:碘的物态变化
(1)给玻璃容器里的碘晶体加热,观察容器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碘晶体受热后没有熔化而直接变成了紫红色的碘蒸气,这个过程需要吸热;
(2)停止加热后,容器里的碘又发生什么变化
碘蒸气受冷后又直接变成了碘晶体,附在容器内壁上,这个过程需要放热;
生活中的升华现象
1、放在衣橱里的樟脑丸(卫生球)到哪里去了?樟脑丸的升华
2、厕所里的固体清新剂,过些日子怎么没了?固体清新剂的升华
3、冬季在哈尔滨举行盛大的冰雕节,雕像在寒冷冬天逐渐减小的原因是什么?
由于冰的升华
4、湿衣服变干的原因是水的蒸发(汽化), 冰冻的衣服也会变干(北方),其原因是冰的升华
三.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凝华
1、冰窗花(长在窗户内侧):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而形成
2、有微风的且寒冷的天气里树上出现的针状雾凇是如何形成的?
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3、冬天,地面的霜是怎样形成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4、冰棍外表的“霜”是怎么形成的?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冰棍的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四. 升华吸热降温的应用
1、干冰(固体二氧化碳)
(1)你能解释干冰在空气中长出“胡须”的现象吗?干冰的温度非常低,使周围空气中的水蒸气在干冰外表发生了凝华而形成。
(2)利用干冰的升华吸热,可以使运输中的食品降温。
(3)利用干冰进行人工降雨
升华吸热 凝华成
干冰 周围的空气温度急剧下降 高空中的水蒸气遇冷 小冰粒
下落熔化
小水滴
五、 自然界中水的物态变化
1、云:云彩是由许多细小的水滴或冰晶组成的,有的是由小水滴或小冰晶混合在一起组成的。云是由于空气上升,水汽冷却凝结而成。
2、雨:大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形成降水。
3、露:白天温度较高,地球表面的水大量蒸发,空气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夜间气温降低,空气中的水蒸气由于遇到冷空气就在草木石块等上面液化成小水珠。
4、雾:如果空气中有较多的浮尘,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依附在浮尘上,就形成了雾。
5、霜: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而成的小冰晶.
6、雪:在冬季,云中的水蒸气受冷直接在小冰晶上凝华形成雪花,飘落到地面面形成了雪。
吸热
升华
熔化 汽化
固态 液态 气态
凝固 液化
凝华
放热
第8节 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没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如灯泡发亮是物理变化。
2、化学变化:有别的物质生成的变化。如酒精燃烧、铁生锈。
3、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的物质生成。
4、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联系:在化学变化的过程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物理变化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密度、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溶解性等。
2、化学性质:只在化学变化中才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酸碱性、腐蚀性、分解性等。
3、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本质区别:是否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
三、变化和性质的区别与联系
1、变化是过程,性质是物质的特性,变化过程中表现出性质,性质体现于变化之中,
2、性质是用来描述物质本身的性能、特征的的。跟是否发生变化无关。描述时往往有“是…”、“能…”、“可…”、“易(或不易)…”、“具…性”等词。
0
2
4
6
8
10
12
14
36
40
44
48
52
56
60
62
A
B
C
D
硫代硫酸钠的凝固图像
在玻璃片上滴1滴酒精,在另1块玻璃片上滴1滴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