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7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基础抓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07 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 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基础抓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了解孙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动,知道孙中山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2.了解武昌起义和中华民国成立的史实,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知道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的史实;了解北洋军阀混战的黑暗局面。
考点1: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人物简介 孙中山,名文,号逸仙,广东香山人。14岁时赴檀香山就读;18岁回国学医。1892年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开始行医。孙中山认识到“医术救人,所济有限”,“医国”比“医人”更重要,从此走上革新政治、反清革命的道路。伟大的民族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评价)。
早年的革命活动 成立兴中会 1894 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提出变法自强等多项改革建议, 遭到拒绝。1894年11 月,孙中山在檀香山成立兴中会(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提出“振兴中华”的宗旨,号召“驱除鞑虏,恢复中国,创立合众政府”。
广州起义 1895 年,孙中山准备在广州发动武装起义。消息泄露,陆皓东等人被捕牺牲,起义失败,流亡海外。
中国同盟会 背景 资产阶级革命思想迅速传播,出现了章炳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邹容的《革命军》陈天华的《猛回头》和《警世钟》等著作革命团体纷纷建立: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孙中山逐渐成为革命党公认的领袖
政党的建立 1905 年 8 月,在日本东京成立了中国同盟会。
政治纲领、机构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的政治纲领(民族主义就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民权主义就是“创立民国”;民生就是“平均地权”)选举了孙中山为同盟会总理,建立领导机构。
机关刊物 《民报》
性质 中国同盟会是第一个全国规模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意义 使全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有了一个统一的领导和明确的奋斗目标,大大推动了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三民主义 提出 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发刊词中提出
内容 “民族”“民权”(核心)“民生”三大主义
意义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作用)
考点2: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中华民国的成立
革命志士的奋斗 萍浏醴起义 时间 1906年冬
人物 刘道一、蔡绍南
意义 是同盟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武装起义。
安庆起义 时间 1907夏
人物 徐锡麟、秋瑾
广西起义 时间 1907 年
人物 孙中山、黄兴
黄花岗起义 时间 1910 年
人物 孙中山、黄兴、赵声
过程 孙中山同黄兴、赵声等人商讨在广州举行起义。1911 年 4 月,由于情况发 生变化,黄兴在准备尚未就绪的情况下,临时决定提前举事。历史上将这次起义称为“黄花岗起义”。
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斗志。
辛亥革命 时间 1911年10月10日
主要力量 湖北新军
武昌起义 概况:1911 年 10 月 10 日晚,武昌城内新军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夺取军械库,占领武昌城。随后,汉阳、汉口的新军起义响应,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 月 11 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新军将领黎元洪为都督。影响: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名称由来 1911 年是农历辛亥年,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指导思想 三民主义
革命准备 萍浏醴起义;安庆、绍兴起义;广西起义;黄花岗起义
目的 推翻清朝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领导阶级 资产阶级革命派(代表:孙中山、黄兴)
高潮(武昌起义) 概况 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内的革命党人首先起义。随后,革命在武汉三镇取得胜利。10月11日,起义军成立湖北军政府
影响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的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性质 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意义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它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教训 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重要成果 中华民国的成立 时间 1912年1月1日
地点 南京
概况 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选举孙中山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 1月1日, 孙中山南京在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公历。选举黎元洪为副总统,成立参议院。
地位 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清帝退位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
《中华民族临时约法》 时间 1912年3月11日颁布
颁布 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性质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重要文件。
意义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结果)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统治结束。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在袁世凯通电声明拥护共和后,2月15日, 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不肯南下,迫使南京参议院同意他在北京就职。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考点3: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北洋军阀混战
袁世凯独裁统治和复辟帝制 二次革命 背景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后,为了建立独裁统治,公然背弃誓言,一再破坏责任内阁制。
时间 1913 年春
导火线 1913 年春,准备北上组阁的宋教仁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
过程 孙中山和黄兴等号召南方各省起来反袁,发动“二次革命”。但国民党力量涣散,很快就被袁世凯镇压下去。
袁世凯复辟帝制 前期准备 (1)镇压二次革命之后,袁世凯强迫国会选举他为正式大总统(2)1914年初,袁世凯下令解散国会;又废除《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改责任内阁制为总统制(3)修改总统选举法,规定总统可无限期连任,可指定继承人(4)接受日本旨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大部分内容。
概况 (1)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针对袁世凯的复辟活动,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标志护国战争爆发。袁世凯复辟行径不得人心,不少省份宣布独立,脱离袁世凯政府
结果 1916年3月,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在绝望中死去。护国战争结束。
认识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说明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北洋军阀混战 背景 袁世凯死后,帝国主义列强失去在华代理人,各派军阀与帝国主义相互勾结,形成军阀割据的局面
概况 以冯国璋和曹锟为首的直系军阀,控制着江苏、江西、湖北等省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军阀掌握着北京政府,并控制着安徽、浙江、山东、福建等省奉系军阀张作霖盘踞东北其他各省也被大大小小的军阀所控制,如云南、贵州被滇系军阀唐继尧所占,广东、广西被桂系军阀陆荣廷所占
影响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大大小小的军阀为了争夺地盘和巩固政权, 不惜出卖国家利益,依附帝国主义。大小军阀连年混战,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纷争的动乱之中。
【识图学史】
孙中山 邹容 陈天华 徐锡麟 秋瑾
【名师点拨】
中国近代化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渐进过程,从学习 西方先进技术(洋务运动)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提升突破】
1.洋务运动不能使中国富强起来的根源。
洋务运动的主观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而不是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它没有触动封建制度的根基,是布新而不除旧。
2.戊戌变法与洋务运动的异同点。
(1)相同点:都是在民族危机严重的情况下进行的救亡图存运动; 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都是为了维护清政府的统治;都以失败告终。
(2)不同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只是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挽救清王朝的统治危机; 戊戌变法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注重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挽救民族危亡。
【史料学史】
南京临时政府将国号定为“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在它存在的三个多月里,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确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的政策法规,以取代往日的旧制陈规及封建的社会习俗。
——摘编自闾小波《中国近代政治发展史》
【设问】根据材料说明南京临时政府的政权性质,并结合所学回答说明,它是在怎样的政治形势下建立起来的?
【解答】它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政策法规,说明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资产阶级政权;政治形势:武昌起义成功后,十多个省区宣布独立。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