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58张PPT)部编版 七年级历史/下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备课无忧明朝那些事《明朝那些事儿》 这部小说向读者娓娓道出了从1344年到1644年这三百年间关于明朝的一些故事、人物。其中原本在历史中陌生、模糊的历史人物在书中一个个变得鲜活起来。《明朝那些事儿》为读者解读了历史中的另一面,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历史变成一幕幕生动的故事,很多人看完这部小说都对明朝的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今天就让我们从明朝的建立之初开始学习,领略只属于明朝的魅力。我们一起走进第14课《明朝的统治》。视频导入第三单元 明清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板书课题1、知道明朝的建立、明朝强化皇权的措施等史实。2、概括明朝皇权加强的特点,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3、了解明朝的经济发展状况;认识明朝皇权的强化,既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又是中国社会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学习目标课标要求知道明朝的建立。通过皇权的强化和“八股取士”,初步理解皇帝专权的弊端。【自学识记】结合教材,完成自学检测试题,识记明朝的建立时间、建立者、改革官制、改革科举制度的具体措施和经济发展的基本史实。自学识记自主学习投身起义建大明 —— 明朝的建立01全面改制强君权 ——朱元璋强化皇权束缚思想选愚忠 ——科举考试的变化0402目标导航03南北呼应两商帮 ——经济的发展壹投身起义建大明——明朝的建立元朝末年,社会上流传的一首《醉太平小令》所描写的那样:“堂堂大元,奸佞当权,开河变钞祸根源,惹红巾万千。官法滥,刑法重,黎民怨。人吃人,钞买钞,何曾见?贼做官,官做贼,混愚贤,哀哉可怜!”想一想,元朝末年出现怎样的社会现象?a.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败,各级官员竭力搜刮民才,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在重重的压迫下,以朱元璋为首的反元队伍先后消灭中南群雄,终于在1368年完成反元大业,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明朝建立的背景01目标导学一、投身起义建大明——明朝的建立a新课讲解皇帝是怎样炼成的?温馨提示:请根据图片,结合课本P66页的内容,讲一讲朱元璋是如何实现华丽变身的?(看看哪个小组讲得最熟练最完整)故事会阅读教材,说一说朱元璋是怎样的一个人?他是如何夺取天下的?人物扫描朱元璋朱重八汉1328-1398无文凭,曾自学过放牛、和尚、造反、皇帝你的就是我的,我的还是我的个人档案姓名:别名:民族:生卒:学历:职业:人生哲学:b明朝的建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b.明朝的建立:1368年,朱元璋称帝,建立明朝,定都应天府(今南京),他就是明太祖。随后,明军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对全国的统治。视频:明朝的疆域贰全面改制强君权——朱元璋强化皇权02目标导学二、全面改制强君权——朱元璋强化皇权新课讲解“夫元氏(元朝)之有天下,固由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越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明实录》卷五十九背景朱元璋认为元朝灭亡的原因是什么?结论:元朝的灭亡原因之一是由于朝臣权力过大所致朱元璋强化皇权01朱元璋强化皇权的原因朱元璋认为,元朝的灭亡是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的权力过大所致。02朱元璋强化皇权的目的为了巩固统治。合作探究俗话说: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小组合作探究:面对如此辽阔的疆域朱元璋采取了哪些措施强化皇权?合作探究看法:明太祖认为设置丞相是政治动乱的根源,应集权于皇帝一身。做法:废丞相,权分六部,中央各部门分理政务,互不统属,皇帝总揽大权。材料一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合作探究视频: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案胡惟庸——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丞相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处以重刑。”——朱元璋《皇明祖训》看图学史弊端:军国重事掌握在地方官手里。措施: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王,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影响:皇权高度集中,君主专制大为加强。从材料二中可看出,元朝的行省制度有何弊端?为改变这一弊端,明太祖采取了哪些措施?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明朝官制改革的影响。材料二 行省长官“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掌管)之”。合作探究1.阅读教材,归纳概括朱元璋为强化皇权采取的措施,并分析其特点、影响。行政方面废行省、设三司分封诸子,驻守各地地方废丞相、撤中书省,由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中央阶段小结表现目的地方将原来行中书省的权力一分为三,互不统属使行省的权力分散表现目的驻守各地,监控地方巩固皇室12朱元璋强化皇权在地方上的措施的表现和目的是什么?阶段小结废除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的职责,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将大都督府改为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将军队调动和武官任命的权利统归兵部朱元璋强化皇权在中央上的措施的目的是什么?目的进一步集中权力目的皇帝直接掌握了军事大权合作探究吏户礼兵刑工皇帝地方中书省、丞相中央改革前改革后皇帝吏户礼兵刑工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司行中书省 (行省)强化皇权的区别拓展延伸克服了朝臣权力重的弊端,巩固了明朝的统治,形成比较安定的政治局面,为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利皇权高度集中,地方没有独立性,容易形成专权,出现偏颇决策,给统治埋下危机。弊特点:相对独立,又相互牵制。强化皇权的特点、影响阶段小结皇帝的“望远镜”嗯,他是个可造之才!崔大人,此乃XX给您敬献的上等丝绸!哼!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因为朱元璋设了锦衣卫,监视官民的言行。东厂。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明朝类似的机构还有什么?材料三 一次,大臣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朱元璋问他:“喝酒了吗?请了哪些客人?”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朱元璋笑着说:“全对,你没有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合作探究视频:明朝创立锦衣卫设立特务机构锦衣卫,有利于皇帝对臣民的监视和侦查,加强了君权,对维护明王朝的统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利这种特务统治使得臣民们终日诚惶诚恐,唯命是从,同时也使法律受到严重破坏。司法机构起不到应有的作用,给明朝的统治埋下了危机。弊影响特点由皇帝直接指挥,不受法律的约束。重点突破厂卫制度的特点与影响图说历史廷杖制度廷杖制度使明朝君臣关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使君臣关系变成了主仆关系廷杖,即是在朝廷上行杖打人,是对朝中的官吏实行的一种惩罚,最早始于东汉明帝,又一说是北周宣帝,在金朝与元朝普遍实施,明代则实施得最著名。明代往往由厂卫行之。成化以前,凡廷杖者王去衣,用厚绵底衣,重毰迭帊,示辱而已,然犹卧床数月,而后得愈。正德初年,逆瑾用事,恶廷臣,始去衣,遂有杖死者。知识拓展叁束缚思想选愚忠——科举考试的变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明万历二十六年(公元1598年) 状元赵秉忠的殿试卷做为状元的他,文章有什么独特之处呢?以下是三位同学的观点,你是否赞同?甲:擅于采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乙:观点独特创新,构思要精妙。丙:文章文体灵活多样。×××《四书》《五经》朱熹《四书集注》八股文助长了读书人为当官读死书,不讲求实际学问的坏风气,扼杀了许多人的创造性思维,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八股取士选拔的人才没有自己的思想,变成了皇帝的忠实奴仆。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一说,八股取士对教育、选官等方面造成什么样的负面影响。03目标导学三、束缚思想选愚忠——科举考试的变化新课讲解材料研读唐朝科举常科制科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等五十多种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明经,进士科考的内容主要是儒家经典,考试形式主要有墨义、口试、贴经、策问、诗赋。材料研读明朝科举内容:格式:必须来自“四书、五经”,不得自己随意发挥。“八股文”影响:扼杀了创造性,不利于教育的发展,不利于选贤任能。严重阻碍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效。——顾炎武看图学史知识拓展“八股文”:所谓八股文,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个部分组成。起股至束股才是科考正式议论的中心。这四股中,每股又都必须有两股排比对偶的语句,一般是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共合八股,故名曰八股文。文章的每个段落死守在固定的格式里,字数也有限制,人们只能按照题目的字义敷衍成文,写空洞无物的文章。知识拓展隋唐科举制 明朝科举制考试内容 多样文体特点 无限制答题观点 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实行目的 选贤举能四书五经八股文根据指定的观点答题,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选拔能听命于皇帝的官吏,加强思想控制明朝科举制已经趋于僵化,这是思想上加强君权的体现。历史比较拓展延伸通过上述比较谈谈你对明朝科举制的认识?合作探究明朝推行八股取士的负面影响?禁锢思想,摧残人才。年代 世界主要科技发明 中国 占百分比汉代时期 45(件) 28 62﹪隋唐时期 45(件) 32 71 ﹪宋元时期 67(件) 38 57 ﹪明清时期 472(件) 19 4 ﹪抑制了人们的创造性思维,严重阻碍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进步,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的进步合作探究肆南北呼应两商帮——经济的发展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04目标导学四、南北呼应两商帮——经济的发展新课讲解玉米红薯(甘薯)马铃薯(土豆)向日葵花生1.农业:新农作物的引进表现引进原产南美洲的新品种作物明代初年,在籍人口数为6600余万,明末达到1亿以上,清道光二十年增至4.1亿。为什么要引进这些作物品种 因为它们的成熟周期短、产量高。解决了粮食紧张的问题。手工业2棉纺织业:从南方推向北方;涌现出棉纺织业基地。棉纺织业:苏州是明代的丝织业 中心。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色彩艳丽,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看图学史苏绣苏州的丝绸看图学史视频:明朝的粉彩瓷青花瓷,又称“青花”,以钴为色料,直接在胎上绘画,再施透明釉,经1300摄氏度高温一次烧成的蓝白两色相间瓷器,被国外称为中国的“国瓷”。青花瓷产生于宋代,成熟于元代,明朝时达到极盛。青花折枝花纹八方烛台青花海水云龙扁瓶看图学史图说历史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造型多样,花纹优美,畅销海内外。明洪武 青花缠枝牡丹纹龙耳瓶明成化 青花缠枝秋葵纹宫盌明嘉靖 五彩鱼藻纹大罐6.3亿1.1亿2970万这幅长卷是明朝中后期北京城繁盛景况的再现。画面注重描绘市区商业街道的面貌,街道上车马行人熙来攘往,茶楼酒肆店铺林立,招幌牌匾随处可见,马戏、小唱处处聚集着人群看客,金店银铺人潮如涌。商业3《皇都积胜图》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北京看图学史《南都繁会图》《南都繁会图》,全称《南都繁会景物图卷》,“南都”指南京。这些招牌,反映了当时南京经营货物的种类繁多,交易范围广泛,是当时商品经济繁荣的缩影。商业3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南京晋商经营的票号徽商故里山西的晋商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商业3安徽的徽商看图学史视频:晋商晋商范永斗徽商胡雪岩看图学史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废除丞相和中书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废除行中书省,设立“三司”;设立厂卫等特务机构,对臣民进行监视。思想文化方面:实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强君权,表明封建制度仅靠正常的统治措施已无法维持其统治,从而只得依靠极端手段来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和思想控制,说明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落。明朝经济维续发展,在明朝中后期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课堂总结厂卫特务机构农业、手工业、商业废丞相和中书省吏 户 礼 兵 刑 工八股取士按察司废行中书省布政局都 司按察使司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皇 帝群臣人民知识分子地方中央明朝经济的发展第14课 明朝的统治板书设计1.(2021年湖南衡阳中考真题)如下图是我国古代两个朝代的国家机构设置示意图,其变化反映了A.中央集权制度建立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B课堂检测2.(2021年湖南娄底中考真题)在元朝98年的时间里,几乎每天都上演着皇权与相权之间的矛盾冲突,这导致了严重的 政治危机。鉴此教训,下列哪位皇帝废除丞相制度A.明太祖 B.明成祖 C.康熙帝 D.乾隆帝A课堂检测3.(2021年四川乐山中考真题)文物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以下文物按所属时代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①C.①④②③D.④③②①A课堂检测4.(2021年湖南永州中考真题)明朝鼎盛时期,全国人口达到1亿多,到清朝乾隆末年时,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明清时期人口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国外高产作物的引进。下列作物,属于我国明代引进的是A.水稻、向日癸 B.玉米、甘薯C.马铃薯、粟 D.花生、水稻B课堂检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探秘晋商:晋商纵横商海500年,凭借的是什么?.mp4 教学视频:粉彩瓷.mp4 明朝创立了锦衣卫.mp4 明朝疆域的变化动画.mp4 明朝那些事儿.mp4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同步精品课件与视频).pptx 视频导入:明朝第一大案胡惟庸.m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