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单元复习第三单元知识必备 (学案,5份打包)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期末单元复习第三单元知识必备 (学案,5份打包)

资源简介

课外古诗词诵读
竹里馆
王 维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译文
独自闲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高歌长啸。
幽深的山林中无人知晓,只有一轮明月来陪伴我。
赏析 开头“独”字点明了诗人独自隐居在竹林深处的状况,表现了诗人隐居生活的悠闲自由。一二句运用以动衬静的表现手法,以动态的琴声、吟唱声来反衬竹林的幽静,烘托出一种更幽静的意境,巧妙地将诗人内心的淡泊与幽静的环境自然地融合在一起。
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诗人将明月当作自己的知己,充分表现出诗人在与自然对话、与天地精神往来中,感悟到了隐居生活的美好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李 白
原文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译文
是谁家的玉笛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在这客居之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谁又能不生出怀恋故乡的深情。
赏析 本诗题作“春夜洛城闻笛”,明示诗人因闻笛声而感发。“春夜”点明写作的季节和具体时间,“洛城”表明诗人是客居异乡。
一句、二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极写笛声传播范围之广,突出笛声的动人,夜的安静。
四句中“何人”表面是说所有游子都在思念故乡实则是突出诗人的思乡之情。
逢入京使
岑 参
原文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译文
向东遥望长安,家园路途遥远,思乡之泪沾湿双袖难擦干。
在马背上和你匆匆相逢,没有纸和笔,只有托你捎个口信,给家人报平安。
赏析 二句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用泪如雨下、湿袖难干,表达了诗人对家人的思念之情。
三句中“逢”字照应标题,形象地写出了诗人与作为入京使者的故人相逢又交臂而过的情景。本诗一方面表现了诗人对帝京与故园眷恋的柔情,另一方面表现了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豪迈胸襟。
晚 春
韩 愈
原文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译文
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
杨花榆荚不像别的花那样“百般红紫”,如同人之“无才思”,只知道随风飘落,如雪花般尽情漫天飞舞。
赏析 一二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草木和百花人的特征,形象地描绘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惜春争艳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三四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杨花榆荚比做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杨花榆荚比作飞雪,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随风飘舞也加入留春行列,体现了诗人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名句积累
1.《竹里馆》中,“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描绘了诗人独自演奏、自娱自乐的悠闲画面。
2.《竹里馆》中以“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诗句写出了与明月做伴,独守自己的精神家园的美好境界。
3.《春夜洛城闻笛》中展示诗人客居他乡、笛声飞扬的寓居场景的句子是“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4.《春夜洛城闻笛》中写诗人听到《折杨柳》曲调,不觉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的句子是“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5.《逢入京使》中运用夸张手法传达惜别深情的句子是“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6.《逢入京使》中写诗人由于行色匆匆,只好用捎口信方式表达怀念之情的句子是“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7.《晚春》中赋予花木以人的情思,表现它们珍惜最后的美好时光,争芳斗艳的句子是“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8.《晚春》中蕴含哲理的句子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 / 111 老 王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作者 杨绛(原 名:杨季康) 生卒 1911— 2016 籍贯 江苏 无锡
代表作品 散文《干校六记》《我们仨》等,长篇小说《洗澡》,主要译作有《堂吉诃德》。
评价 中国著名的作家、戏剧家、翻译家。
2.写作背景
这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当时正是“文革”时期,杨绛夫妇在那个特殊年代里受了不少苦,被认为是“反动学术权威”,但是任何歪风邪气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因此,与老王的交往深深地印刻在作者的脑海之中。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作者已经度过了动乱年代,她在追忆动乱年代遇到的这些善良的人身上所具有的可贵的人性的光辉。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蹬(dēng)   绷(bēng)   捎(shāo)
翳(yì) 伛(yǔ) 惶恐(huáng)
肿胀(zhàng) 荒僻(pì) 塌败(tā)
取缔(dì) 骷髅(kūlóu) 攥着(zuàn)
滞笨(zhì) 愧怍(zuò)
2.理解词意
【伛】 弯(腰)曲(背)。
【翳】 眼角膜病变后留下的疤痕。
【塌败】 塌陷破败。
【滞笨】 呆滞笨拙。
【取缔】 明令取消或禁止。
【愧怍】 惭愧。
素材积累
慈悲不是出于勉强,它是像甘露一样从天上降下尘世;它不但给幸福于受施的人,也同样给幸福于施与的人。
——莎士比亚
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应付生活中无边的苦难的。所以,自己需要别人帮助,自己也要帮助别人。
——茨威格
真诚的关心,让人心里那股高兴劲儿就跟清晨的小鸟迎着春天的朝阳一样。
——高尔基
知识拓展
杨绛语录
上苍不会让所有幸福集中到某个人身上,得到爱情未必拥有金钱;拥有金钱未必得到快乐;得到快乐未必拥有健康;拥有健康未必一切都会如愿以偿。保持知足常乐的心态才是淬炼心智、净化心灵的最佳途径。一切快乐的享受都属于精神,这种快乐把忍受变为享受,是精神对于物质的胜利,这便是人生哲学。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1 / 112* 台 阶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作者 李森祥 生卒 1956— 籍贯 浙江 衢州
代表作品 《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评价 当代作家,其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
2.写作背景
本文于1988年发表于《上海文学》,当时改革开放使中国的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思想也有了空前的进步。但是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力还比较落后,这篇小说响应着时代的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期盼以此迅速改变农村落后的面貌,结束“老牛拉破车”的日子。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凼(dàng)  揩(kāi)   黏(nián)
茬(chá) 撬(qiào) 硌(gè)
门槛(kǎn) 涎水(xián) 筹划(chóu)
尴尬(gāngà) 憋住(biē) 晌午(shǎng)
嘎叽(gājī) 头颅(lú) 倔强(juéjiàng)
2.理解词意
【筹划】 想办法;定计划。
【尴尬】 (神色、态度)不自然。
【低眉顺眼】 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大庭广众】 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 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素材积累
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
——丁玲
命运永远都那么无情,岁月在他的身上留下更多的痕迹,那布满老茧的双手,那饱经沧桑的面庞,诉说着他的倔强和不甘示弱。这样的他,是我无法用任何语言所诠释的。
父亲是一个擎天的巨人,为我撑起一片生活的空间;父亲是一座巍峨的大山,担起生活所有的重担,让我活得轻松愉悦;父亲是一把密不透风的雨伞,遮住所有的风吹雨打,留给我一片晴朗安然;父亲是一轮冬日的暖阳,照亮我的心田,让我永远阳光灿烂。
1 / 113 卖油翁
课文翻译
  
赏析 写卖油翁观陈尧咨射箭时的态度。由“善射”“当世无双”可见陈尧咨出众的射箭才能,“自矜”则直接点明其恃才傲物的个性。由“睨之”“微颔”可见卖油翁对陈尧咨箭术的态度:颇不以为意。
  
赏析 第2段:写卖油翁与陈尧咨的对话和卖油翁酌油的高超技艺,说明熟能生巧的道理。“忿然”“安敢”等词颇见陈尧咨的傲慢和愤怒之态。卖油翁酌油的精妙技艺令人叫绝,与前文陈尧咨的“善射”遥相呼应。“惟手熟尔”再次强调熟能生巧的道理。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作者 欧阳修 字 永叔 号 醉翁(晚号: 六一居士)
生卒 1007—1072 朝代 北宋 籍贯 吉州永丰 (今属江西)
代表作品 《欧阳文忠公集》《六一词》等。
评价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一代文宗,唐宋八大家之一。
2.《归田录》
《归田录》,笔记体裁,共二卷,本文选自《归田录》卷一。为宋英宗治平年间作,自序云“以备闲居之览”,并借以申归田之志,故名。记述朝廷旧事和士大夫琐事,大多是作者的经历见闻,史料翔实可靠,且意蕴深刻。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自矜(jīn)  家圃(pǔ)  睨(nì)
颔(hàn) 忿然(fèn) 酌油(zhuó)
2.重要注释
①公亦以此自矜:自夸。
②有卖油翁释担而立:放下担子。
③睨之久而不去:斜着眼看,这里形容不在意的样子。
文言知识积累
1.通假字
①但手熟尔(同“耳”,相当于“罢了”)
②徐以杓酌油沥之(同“勺”,勺子)
2.古今异义
①尝射于家圃
②尔安敢轻吾射
3.一词多义
①射
②尔
4.词类活用
①但微颔之(名词作动词,点头)
②尔安敢轻吾射(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5.文言句式
(1)省略句
(油)自钱孔入(省略主语)
(2)倒装句
尝射于家圃(状语后置,应为“尝于家圃射”)
名句积累
1.《卖油翁》中,写卖油翁见陈尧咨射箭后的反应的句子是“但微颔之”。
2.《卖油翁》中,写陈尧咨见识了卖油翁高超的倒油技术后的反应的句子是“康肃笑而遣之”。
3.卖油翁评价陈尧咨善射的本领“无他,但手熟尔”,做出这样评价的依据是“以我酌油知之”。
素材积累
骄傲自满是我们的一座可怕的陷阱;而且,这个陷阱是我们自己亲手挖掘的。
——老舍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孔子
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屈原《楚辞·卜居》
钻研然后知不足,虚心是从知不足而来的。虚伪的谦虚,仅能博得庸俗的掌声,而不能求得真正的进步。
——华罗庚
谦虚不是虚伪,更不是懦弱,而是放开心胸容纳他人,低下头来尊重他人;谦虚不是退缩,更不是逃避,而是虚怀若谷地精益求精,不耻下问地处处学习;谦虚的人既能尊敬他人,也能受他人尊敬,时时把他人当成有助于自己的人,便能处处有所收益;谦虚能够鼓励他人,更能使得自己不断地成长,是利人更能自利的美德。
知识拓展
卖蒜叟
袁 枚
南阳县有杨二相公者,精于拳勇,能以两肩负粮船而起。旗丁数百,以篙刺之,篙所触处,寸寸折裂。以此名重一时。率其徒行教常州,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
忽一日,有卖蒜叟,龙钟伛偻,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众大骇,走告杨。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 ”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愈怒,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 打死勿怨!”叟笑曰:“老人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
乃广约众人,写立誓券。令杨养息三日,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了!”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选自《子不语》)
【参考译文】
南阳县有个叫杨二的,精通拳术,他可以用两个肩膀扛着装粮食的船站起来。几百个押运粮船的士兵用竹竿刺他,竹竿碰到他的地方,(就)一寸一寸地断裂。(杨二)因此一时间名声很大。(杨二)带着他的徒弟在常州地区习武弄棒,每当他在演武场传授枪棒功夫时,来围观的人都非常多,像一堵墙一样。
忽然有一天,有个卖蒜的老人,老态龙钟,弯腰驼背,不停地咳嗽,在一旁斜着眼睛看,还出言嘲笑杨二。众人很吃惊,跑去告诉杨二。杨二(听说后)大怒,把老人叫到面前,用拳头打砖墙,(拳头)陷入砖墙一尺多,然后傲慢地对老人说:“老头你能够像我这样吗 ”老人说:“你(这样也就)能打墙壁,(却)不能打人。”杨二更加生气了,怒喝道:“老家伙(你)能让我打上一拳吗 被打死了不要怨恨(我)。”老人笑着说:“我一个快要死了的老头,如果我死了能够成全你的名声,死了也没什么可怨恨的。”
于是两人就叫了很多人,当众立了字据。老人让杨二歇息三天,(三天后)老人把自己捆在树上,脱掉衣服露出肚子。杨二特意在十步外摆好姿势,(他)举起拳头用力向老人打去。老人一点声音也没有发出。只看到杨二双膝跪在地上,向老人磕着头说:“晚辈知道错了!”想拔出拳头,(却发现)已经被夹在老人的肚子中,怎么也拔不出来。(杨二)向老人哀求了很久之后,老人才把肚子一挺弹开杨二,(只见杨二)一下子跌出一座石桥之外。老人慢慢地背着他的蒜走了,始终不肯告诉大家他的名字。
【赏析】
杨二有一技之长,却不懂得“强中自有强中手,能人之上有能人”的道理,结果引以为傲的拳术在卖蒜老人面前不堪一击,在大庭广众之下出丑。俗话说,学无止境,艺无止境,即使是饱学之士,懂得十八般武艺之人,亦应谦虚谨慎,切莫目空一切,旁若无人。
1 / 1第三单元 平凡人物
10 阿长与《山海经》
文学常识
1.作者简介
作者 鲁迅(原名:周樟寿, 后改为周树人) 字 豫才
生卒 1881—1936 籍贯 浙江绍兴
代表作品 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南腔北调集》,小说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等。
评价 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被称为“中国的民族魂”“中国现代文学之父”。
2.写作背景
1926年3月18日,北洋军阀政府枪杀进步学生,鲁迅因支持学生的正义斗争,受反动政府通缉,不得不到厦门大学任教。在这种境况下,作者写出了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先后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本文是其中的第二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期与家里女工阿长相处的一段生活经历。
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菩萨(púsà) 烦琐(suǒ)    辫子(biàn)
骇(hài) 疮疤(chuāngbā) 诘问(jié)
惧惮(dàn) 哀悼(dào) 书斋(zhāi)
霹雳(pīlì) 震悚(sǒng) 粗拙(zhuō)
脐(qí) 胸脯(pú) 守寡(guǎ)
2.理解词意
【阔气】 豪华奢侈。
【疏懒】 懒散而不习惯于受拘束。
【震悚】 身体因恐惧或过度兴奋而颤动。
【粗拙】 粗糙低劣。
【深不可测】 深得难以测量。比喻对人或事物的情况捉摸不透。
【莫名其妙】 没有人能说出它的奥妙(道理),表示事情很奇怪,使人难以理解。
素材积累
童年原是一生最美妙的阶段,那时的孩子是一朵花,也是一颗果子,是一片朦朦胧胧的聪明,一种永远不息的活动,一股强烈的欲望。
——巴尔扎克
童年的一天一天,温暖而迟慢,正像老棉鞋里面,粉红绒里子上晒着的阳光。
——张爱玲
童年像一条船,装满了糖果,装满了玩具,装满了欢笑,也装满了快乐。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使人留恋,使人向往。童年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件趣事,经岁月沉淀后,越发显得珍贵、美好。
尽管世界很大很大,时光很快很快,在我心灵中始终有着童年记忆的斑斓一角。童年的苦,童年的乐,童年的脚步,还有那在红日下朝气蓬勃的笑脸,以及那不为人知的、独属于童年的秘密,它们在成败荣辱的人生里程中,熠熠生辉,成为一道永驻心田的风景。
知识拓展
山海经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重要古籍,也是一部充满神话色彩的奇书。该书作者不详,现代学者均认为成书并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
《山海经》传世版本共计18卷,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各卷著作年代无从定论,按照现今大多数学者的说法,其中14卷为战国时作品,4卷为西汉初年作品。《山海经》的内容主要是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涉及山川、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多方面,也保存了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等不少脍炙人口的远古神话传说和寓言故事。《山海经》具有非凡的文献价值,对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交通、民俗、神话等的研究,均有参考价值。其中的矿物记录,更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文献。
《山海经》版本复杂,现可见最早版本为晋郭璞《山海经传》。但《山海经》的书名在《史记》中便有提及,最早收录书目的是《汉书·艺文志》。至于其成书过程,有前人认为是由禹、伯益著写,经西汉刘向、刘歆编校,才形成传世书籍,现多认为,由于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已无从确证,成书过程不得而知。
《山海经》影响很大,也颇受国际汉学界重视,对于它的内容性质古今学者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司马迁直言其内容“余不敢言也”,如鲁迅认为此书是“巫觋、方士之书”。现大多数学者认为,《山海经》是我国古代早期一部极有价值的地理著作。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