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同步练习(Word版含答案解析)

资源简介

人教版必修第一册 2.1 大气的组成和垂直分层
一、单选题
读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下列关于A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大气上部热、下部冷
B.厚度与纬度位置无关
C.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发生在该层
D.集中了大气圈50%的水汽和杂质
2.下列关于B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 B.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
C.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 D.逆温现象会影响交通安全
读“地球大气中臭氧浓度垂直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3.臭氧主要分布于(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外层大气
4.近几十年来,局部地区的臭氧浓度逐年下降,该现象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
A.大气反射作用增强 B.地面辐射减弱
C.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 D.大气逆辐射增强
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图中反映了9月份30°S~80°S平流层臭氧总量多年变化状况。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5.随年份的推移,臭氧总量(  )
A.最大值所在位置南移 B.随纬度的增高而递减
C.在高纬地区递减明显 D.随大气CO2浓度而增加
6.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小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臭氧层是大气层中臭氧浓度较高的区域,主要位于距离地面约20~30千米的高空,它能有效吸收紫外线,保护人类健康。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7.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中间层 D.热层
8.对流层的主要特点是( )
A.位于地球大气的最外层 B.极光现象出现在该层
C.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D.空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9.臭氧层保护是当今全球最重要的环保议题之一,臭氧总量减少直接导致
A.太阳紫外线辐射减少 B.平流层气温降低
C.酸雨区面积缩小 D.地面辐射强度减弱
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在不同的大气层中,有不同的自然现象。下列叙述与所在大气层对应正确的是( )
A.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A层 B.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B层
C.“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层 D.存在电离层、反射无线电波——C层
11.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有( )
①该层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②水汽和杂质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③大气辐射弱,近地面降温快④二氧化碳和水汽绝大部分集中在此层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下图为“某沿海地区一日平均气温随高度变化曲线图”。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2.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
A.赤道地区 B.中纬地区 C.高纬地区 D.高山地带
13.导致A、B两层气温垂直变化差异的主导因素是( )
A.海拔 B.大气成分 C.气象条件 D.纬度
现代地球大气是距今3.5亿年前才逐渐形成的,它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人类的影响巨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干洁空气中含量最多,是生物体健康生长必不可少的成分是( )
A.氧气 B.氮气 C.二氧化碳 D.臭氧
15.下列关于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的连线,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光合作用的原料 B.氧气——温室效应
C.臭氧——吸收紫外线 D.水汽和尘埃——成云致雨
2020年7月9日晚,亚太6D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升空,准确进入太空预定轨道。下图为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6.亚太6D卫星在升空过程中,随高度增加气温的变化规律可能是( )
A.一直递减 B.一直递增
C.递增→递减→递增→递减 D.递减→递增→递减→递增
17.天气现象最复杂的大气层是( )
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大气层外
飞机颠簸指飞机在飞行中遇到乱流而突然出现的忽上忽下、左右摇晃及机身振颤现象。飞行颠簸层高度一般不超过海拔1000米,强颠簸层高度只有几百米,颠簸层水平范围多数在100km以内。图为2006年我国某航空公司西南高原航线飞行颠簸次数年内变化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8.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 )
A.逐渐增大 B.逐渐减小
C.先增大,后减小 D.先减小,后增大
19.若飞行员正在低空飞行时屏幕上显示前方有强颠簸区,应采取的措施是( )
A.加速前行 B.调头返回 C.迅速爬升 D.向下俯冲
20.民航客机在飞过蔚蓝的天空时,其身后经常拖着白色的尾巴,被称为航迹云(右图)。当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的条件下,客机飞过才容易产生航迹云。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判断客机水平飞行过程中更容易产生航迹云的是(  )
A.对流层中部 B.平流层顶部和中间层底部
C.平流层中部 D.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
地球大气又称“氮氧大气”,结合地球大气圈25km以下干洁空气的主要成分表
气体成分 体积分数/% 质量分数/%
氮(N2) 78 75.52
氧(O2) 21 23.15
氩(Ar) 0.93 1.28
二氧化碳(CO2) 0.03(变动) 0.05
21.地球大气称为“氮氧大气”是因为两者( )
A.占大气成分的99% B.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
C.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 D.在其他天体上不存在
22.目前,导致二氧化碳增加的主要因素是( )
①植树造林②大量燃烧矿物化石燃料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④森林、草原开垦成农田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23.大气的组成物质及表现是( )
A.氮气、氩气和臭氧吸收太阳紫外线 B.CO2只吸收太阳辐射,不吸收地面辐射
C.水汽和固体尘埃可成云致雨 D.氧气和氮气供植物呼吸作用
读北半球1月和7月下层大气气温(℃)随纬度和高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4.关于对流层气温分布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顶部,南北温差夏季大于冬季 B.从底到顶的温差,各纬度7月小于1月
C.顶部,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D.从底到顶,气温垂直递减率相同
25.形成对流层顶高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是( )
A.纬度越高,昼长越短
B.高纬度地区的臭氧含量更高
C.从底到顶的温差,随纬度增加而减少
D.纬度越高,近地面气温越低,对流强度越弱
26.与平流层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各处都是上暖下冷 B.太阳紫外线强度,随高度递减
C.平流层以上,气温随高度而递减 D.气温的垂直递增率,低纬地区大
无动力翼装飞行是指运动员穿戴着拥有双翼的飞行服装和降落伞设备,运动员从高处一跃而下,用肢体动作来掌控滑翔方向,用身体进行无动力空中飞行的运动,在到达安全极限的高度,运动员将打开降落伞平稳着落。无动力翼装飞行进入理想飞行状态后,飞行时速通常可达到200公里/小时左右,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7.假如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滑行的水平距离约( )
A.18千米 B.33千米 C.44千米 D.54千米
28.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可能位于( )
A.高层大气 B.平流层 C.电离层 D.对流层
29.运动员在滑行过程中,与A、B层相比,C层最需要准备的是( )
A.防辐射衣 B.御寒服 C.氧气瓶 D.雨衣
民航客机在飞行过程中,机身后面往往会留下一个长“尾巴”(即飞机尾迹,又叫飞行云),有时这个“尾巴”又细又长且在天空长时间停留,有时又会很短且很快消失。民航航线的位置和高度一般是固定的。下图示意民航客机飞行时留下的“尾巴”。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0.民航客机水平飞行时,其所在大气层的特点是( )
A.氧气含量高,空气对流作用强 B.空气强烈上升,节省飞行燃料
C.大气稳定,利于飞机安全飞行 D.臭氧含量高,利于燃料充分燃烧
31.民航客机在高空飞行时留下的飞机尾迹是( )
A.飞机尾气中的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
B.飞机在飞行过程中,把天空的云划成了条痕状
C.飞机在飞行过程中燃料不完全燃烧排放的气体
D.飞机在飞行时为了美观有意排出的烟雾
32.影响民航客机尾迹在天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大气的( )
A.温度、透明度和运动状态 B.温度、湿度和透明度
C.湿度、透明度和运动状态 D.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
二、综合题
33.读大气的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有一处明显错误,请指出________。
(2)一架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到北极,依次穿过了哪几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中a、b、c分别代表大气垂直分层代号,图中曲线表示的是________的垂直分布状况。
(4)图中b为________层,它的上部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这是因为其中的________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
(5)a为________层,该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
(6)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是________层,整个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________层(填名称)。
34.读大气垂直分层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________曲线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试说明判断理由_______。
(2)A层厚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主要原因是什么________。
(3)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是_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什么______。
(4)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部分主要在________(填字母)层顶部被________所吸收。
(5)适于高空飞行的是________层(填字母),原因是什么_____。
35.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该图反映的是____纬度地区大气的垂直分层,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A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的原因: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B层为______层。该层22~27km高度,________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______层。
(4)图中50~85km高度范围内,气温随高度变化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所学的知识可以推测该高度范围内大气运动以________运动为主。
(5)C层中有______层,_____________爆发时,会引起该层的扰动,此时传播的_________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
(6)人类生活在______层的底部,(填文字)该层大气温度每上升100米大约下降________度,A→B→C大气密度的变化趋势是____________。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C
2.D
【解析】
1.
A层为对流层,据图可知对流层随海拔的升高,气温不断降低,即上部冷、下部热,故A错误。纬度越低,气温越高,空气的对流运动越旺盛,对流层的厚度越大,故B错误。由于对流层的对流运动显著,所以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该层,故C正确。对流层集中了大气圈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C。
2.
B层为平流层,据图可知,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升高,故A说法正确。平流层的大气运动以平流运动为主,故B说法正确。平流层中有若干臭氧层,平流层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增温,故C说法正确。逆温现象出现在对流层,故D说法错误。根据题目要求,本题正确答案为D。
3.B
4.C
【解析】
3.臭氧主要分布在高于对流层顶部50-55千米处的平流层,B正确。
4.臭氧具有吸收紫外线的功能,保护地球上的生命免于收到强烈紫外线辐射的影响,臭氧浓度下降导致到达地面的紫外线增多,会对地面生命的生存造成影响。C正确。
5.C
6.B
【解析】
【分析】
考查平流层臭氧总量的变化及影响。
5.由图中信息可知臭氧含量是由50—60度向两侧递减;在高纬度变化大,低纬变化小,故选C。
6.臭氧减少,到达地面紫外线增加,地面辐射加强,与酸雨的形成没有关系,因平流层的臭氧减少,平流层吸取太阳辐射的能量减少从而导致平流层温度降低。故选B。
7.B
8.C
【解析】
【详解】
1.臭氧层是大气层的臭氧浓度高的层次,浓度最大的部分位于20~25千米的高度处,图中显示,平流层位于地面以上约12~55千米,因此臭氧层主要分布在大气垂直分层中的平流层,B正确;对流层、中间层和热层含臭氧较少,不是臭氧层所在层次,A、C、D错误。故选B。
2.图中显示,对流层位于地面以上至12千米高处,因此对流层位于地球大气的最下层,A错误;极光现象是太阳风中高能带电粒子流与高层大气碰撞电离而产生,图中显示,极光现象出现在高层大气中的热层,不出现在对流层,B错误;图中显示,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因为直接热源是地面),近地面大气水汽较丰富,且气温高,容易膨胀上升,大气中的水汽容易上升冷凝,成云致雨,因此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C正确;由于对流层的气温随高度升高而降低,具有“下层热、上层冷”的温度结构,因此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D错误。故选C。
【点睛】
对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对流运动显著;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平流层的特点: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适合飞机飞行。
9.B
【解析】
【详解】
臭氧含量大小与太阳紫外线多少无关,A错。臭氧能够吸收太阳辐射紫外线部分,是平流层升温的主要原因,臭氧总量减少会导致平流层气温降低,B对。酸雨是人类活动排放氮氧化物及二氧化硫所致,和臭氧总量减少关系不大,C错。臭氧含量减少,导致到达地面太阳辐射增强,地面辐射增强,D错。故选B。
10.D
11.A
【解析】
【分析】
10.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层为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B层为平流层,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升高,以晴天为主,适合航空飞行;有臭氧层,臭氧能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地球上的生物免受过多紫外线的伤害,被称作“地球生命的保护伞”;C层为高层大气,存在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故选D。
11.
几乎全部的水汽杂质都集中在对流层,大气上部冷下部热,对流运动显著,大气对流上升时,温度降低,易成云致雨,①②正确,A正确。天气现象复杂多变和大气辐射、二氧化碳无关,③④错误。BCD错误。故选A。
【点睛】
大气垂直分层的主要依据是:温度、密度、大气运动状况。大气共分为三层: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高层大气又可细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
12.B
13.B
【解析】
【分析】
12.
对流层的厚度整体由赤道地区向两极递减,高度范围在7km~17km间变动,根据本题图中表达出来的对流层厚度约为13.75km,推测其最有可能位于中纬度地区,B对,AC错。而对于高山地带,试题没有充分的信息确定其地表地形特征,D错。故选B。
13.
A、B两层分别为对流层和平流层,两层因距地表远近的巨大差异而导致大气成分明显不同,尤其是各层所含的温室气体成分的差异导致热源与大气温度结构的不同。对流层中的主要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等,使得地面成为直接热源,进而导致对流层内温度垂直递减。平流层中因距离地表较远,二氧化碳等含量已经极低,而臭氧含量明显增加,臭氧因主要吸收短波波段辐射,使得太阳辐射成为这一层次大气的主要热源,故而该层大气气温垂直递增。所以主要影响因素为大气成分,B对。故选B。
【点睛】
对流层的高度会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千米,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千米,极地平均为8~9千米。 例如:我国北京地区,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1千米,广州地区对流层的高度增加到约16千米,而在东北地区则下降到10千米。并且夏季高于冬季。甚至同一地区同一天,对流层的高度也会随早、中、晚的变化而变化。
14.B
15.B
【解析】
【分析】
14.
氮气是大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氮元素是生物健康成长必不可少的元素,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5.
氧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能产生温室效应的是二氧化碳等气体,B错误,符合题意;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臭氧吸收紫外线,水汽和尘埃是降水的条件,ACD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
大气由三部分组成,即:干洁空气,水汽和大气气溶胶质粒。干洁空气是构成大气的最主要部分,干洁空气主要由氮气和氧气构成,其成分分别占整个干洁空气的78%和21%(体积比),余下的1%为其他气体。
16.D
17.A
【解析】
16.
在升空的过程中,随高度增加依次经过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所以气温变化是在对流层先递减,到平流层再递增,到高层大气是先递减再递增。D正确,故选D。
17.
对流层的温度变化特点是: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有利于对流的形成,有显著的对流运动和充足的水汽、凝结核,使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和雷电等主要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A正确。相比之下平流层温度随高度升高气温升高,没有空气对流运动,空气比对流层稀薄的多,很少有天气现象,B错误;高层大气、大气层外大气稀薄,水汽、凝结核极少,没有天气变化,CD错误。故选A。
【点睛】
对流层,是指最接近地球表面的一层大气,也是大气的最下层,密度最大,所包含的空气质量几乎占整个大气质量的75%,以及几乎所有的水蒸气及气溶胶。在对流层里空气可以有上下的流动,雷雨、浓雾、风切变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正因对流层是大气层中湍流最多的一层,喷射客机大多会飞越此层顶部(即对流层顶)用以避开影响飞行安全的气流。
18.A
19.C
【解析】
【分析】
18.
青藏高原纬度和海拔较高,对流较弱,飞机颠簸概率较小;云贵高原纬度和海拔较低,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降低,对流较强且逐渐增强,飞机颠簸概率较大。因此,由青藏高原飞往云贵高原的飞机发生颠簸的概率会逐渐增大,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9.
飞机平稳飞行在平流层,飞行员在低空飞行发现或发生颠簸时,说明该区域对流层厚度大,应向上迅速爬升进入平流层,C正确;加速前行可能会造成危险,A错误;掉头返回会影响旅客行程,通常不会采取这样的方式,B错误;俯冲向下,低空对流或湍流更强烈,更易发生飞机颠簸,D错误。故选C。
【点睛】
对流层位于大气的最低层,从地球表面开始向高空伸展,直至对流层顶,即平流层的起点为止。平均厚度约为12公里,它的厚度不一,其下界与地面相接,上界高度随地理纬度和季节而变化。它的高度因纬度而不同,在低纬度地区平均高度为17~18公里,在中纬度地区平均为10~12公里,高纬度地区平均为8~9公里,并且夏季高于冬季。
20.D
【解析】
【详解】
客机水平飞行在气温为-60℃~-40℃的大气层且空气湿度较大,对流层顶部和平流层底部气温为-60℃~-40℃。说明飞机在平流层,且距离对流层很近。故选D项。
21.B
22.B
23.C
【解析】
21.
读图可知,氮和氧是大气的主要成分,在干洁空气成分中,氮和氧约占干洁空气成分的99%,因此故又称地球大气为“氮氧大气”,B正确、A错。氮和氧是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但这些生命体不是大气的主要成分,C错。 氮和氧在其他天体上也存在,D错。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2.
目前,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逐渐升高,原因是大量燃烧化石燃料,而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遭到破坏,故②④对。①植树造林会增加二氧化碳吸收,③新能源公交车的逐渐普及会减少二氧化碳排放,①③错。故B正确,ACD错误。故选B。
23.
能大量吸收太阳紫外线的气体是臭氧,氮气、氩气对太阳紫外线的吸收能力很弱,A项错误。二氧化碳较容易吸收长波辐射,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吸收能力很弱,B项错误。成云致雨是由于水汽的三态变化以及固体尘埃凝结核的作用下而形成,C项正确。氧气可供植物呼吸作用,而氮气不能供植物呼吸作用,D项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
本题解题关键在于对地球大气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熟悉并掌握,利用已掌握知识解答本题。
24.A
25.C
26.D
【解析】
24.
本题考查气压与气温的关系。冬季北半球气温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太阳高度角小,夜长,所以北半球南北温差冬季大于夏季,而对流层大气受近地面影响大,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出,从底到顶的温差, 7月大于1月,B错误;对流层顶部,气温大致相同,C错误;从底部至上部,气温垂直递减率增加,D错误,故选A。
25.
由图可知,对流层的厚度低纬度大,高纬度小,对流层内大气温度在水平方向的差异和在垂直方向上的递减,是造成对流运动的两个主要原因。低纬地区受热多,气温高,空气对流旺盛,所及高度大,对流层顶高;高纬地区受热少,对流较弱,所及高度小,对流层顶低。因此从底到顶的温差,随纬度增加而减少,是形成对流层顶高度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C正确,故选C。
26.
考查平流层的气温特点,据图可知,平流层高纬度地区下冷上暖,A错误;太阳紫外线强度,随高度递增,B错误;平流层以上,气温随高度而递增,C错误;气温的垂直递增率,低纬地大,D正确,故选D。
【点睛】
本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及各层的特点,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27.D
28.B
29.A
【解析】
27.
据图可知,对流层的高度约为12千米。根据材料“翼装飞行的滑降比约3:1,即在每下降一米的同时前进约三米”可知,假如当运动员在中纬度30千米高空下降时,下降到对流层,需要下降的垂直距离约为18千米,所以滑行的水平距离约18×3=54千米,所以本题选D。
28.
运动员在下滑过程中,感觉到水平滑行距离比理论值偏大,表明空气水平阻力较小,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最可能位于平流层,故B正确,ACD错误。所以本题选B。
29.
与A、B层相比,C层高度更高,大气更稀薄,太阳辐射更强烈,所以最需要准备防辐射衣,故A正确。A层中上部和B层气温均较低,氧气含量也较低,也需要御寒服和氧气瓶,故BC错误。降水属于对流层的天气现象,在C层,不需要准备雨衣,故D错误。所以本题选A。
30.C
31.A
32.D
【解析】
30.根据大气的垂直分层,大型客机飞行一般在平流层,海拔高,氧气含量低,空气平流作用强,A错误。平流层下冷上热,平流为主,节省飞行燃料,B错误,C正确。客机选择平流层飞行的主要原因透明度高,结构稳定,利于飞机安全飞行,不是为了利用臭氧层臭氧,臭氧层在平流层中上部,客机飞行高度一般达不到臭氧层高度,D错误。故选C。
31.飞机燃料燃烧后,产生大量水蒸气,尾气中的水汽在高空遇冷凝结而成的小水滴或小冰晶,从而呈现云状,A正确,故选A。
32.民航客机尾迹云为水蒸气凝结而成的雾状痕迹,在天空中停留时间长短的主要自然因素是大气的温度、湿度和运动状态,温度适宜,水蒸气易凝结,湿度较小,天空晴朗,尾迹较明显,大气稳定,形成的云雾不易被吹散,停留时间长。D正确。故选D。
【点睛】
不同天气条件下,飞行云有时会出现,有时不会出现,主要受飞行环境的温度、湿度及风力影响。
33. 地面温度过高 平流层 对流层 平流层 温度 平流 增加 臭氧 对流 递减 地面是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离地面越高,气温越低 对流 对流
【解析】
该题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相关知识,需要具备一定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学科素养。
【详解】
(1)据图可知,图中显示地表温度达50°C以上,明显高于实际温度,存在明显的错误。
(2)由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高度随纬度而有所不同,低纬度地区约为17~18km,中纬度约为10~12km,高纬度约为8~9km,故飞机沿10km高空从南极飞到北极依次穿过平流层、对流层、平流层。
(3)根据图中曲线变化特点可知:此曲线表示温度的垂直分布状况。
(4)读图中b层的位置及气温变化可知:b层为平流层,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增加,是因其中的臭氧能大量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而获得热量。
(5)读图中a层的位置及气温变化可知:a层为对流层,其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是因对流层大气的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
(6)因人类生活在对流层,故对流层与人类关系最密切,集中了地球大气质量的四分之三和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点睛】
34. ① 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大于0℃;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 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 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越弱。 A 水汽、尘埃多;大气对流运动显著。 B 臭氧 B 水汽、尘埃少,能见度高,天气晴朗;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大气垂直分层图为材料,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
【详解】
(1)大气垂直分层分为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近地面大气平均温度大于0℃;对流层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平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升高,所以图中①曲线能正确表示大气温度的垂直变化情况。
(2)A层靠近地面,为对流层,地面辐射是其主要热量来源,故纬度越高,气温越低,对流运动越弱,厚度越薄,故对流层的厚度随纬度的升高,对流层高度逐渐降低。
(3)对流层空气下部温度高,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对流层集中了大部分的水汽和固体杂质,所以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4)平流层中含有臭氧层,臭氧能够吸收紫外线。对流层的上部B层为平流层。
(5)B层为平流层,平流层大气的温度随海拔升高而升高,空气以平流运动为主,平流层中水汽和固体杂质少,大气透明度高,适合高空飞行。
【点睛】
整个地球大气层象是一座高大的而又独特的“楼房”,按其成分、温度、密度等物理性质在垂直方向上的变化,世界气象组织把这座“楼”分为五层,自下而上依次是: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暖层和散逸层。
35. 中 该地对流层的高度为12km,而对流层的高度在低纬度地区为17~18km,在高纬度地区为8~9km 该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 空气对流运动显著 平流层 O3(臭氧) 臭氧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递减 对流 电离 太阳活动(耀斑) 无线电短波 对流 0.6 逐渐变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垂直分层的相关知识,难度一般,调动所学地理知识分析作答即可。
【详解】
(1)读图可知,图中A层表示对流层,其高度为12km,所以该图表示中纬度地区的大气垂直分层(低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7-18km;中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10-12km;高纬度对流层平均厚度:8-9km)。
(2)A为对流层。对流层是最靠近地面的大气层,集中了大气中几乎全部的水汽和杂质,且空气上冷下热,对流运动显著,所以对流层天气现象复杂多变。
(3)B层为平流层;该层22~27km高度臭氧的含量达到最大值,形成臭氧层。
(4)读图可知,图中50~85km高度范围内,气温随海拔高度的上升而降低,气温下部较高,上部较低,所以大气运动以对流运动为主。
(5)C层属于高层大气,该层中存在电离层,太阳活动爆发时,其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电离层,此时传播的无线电短波信号会被部分或全部吸收,影响地球上的无线电短波通讯。
(6)人类生活在对流层底部,该层大气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具体来说,海拔每上升100米,气温下降约0.6℃;自A→B→C,海拔越来越高,空气越来越稀薄,大气密度逐渐变小。
【点睛】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