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基础抓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基础抓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了解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2.了解农村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认识改革对于中国发展的重大意义。
3.了解深圳特区的发展,认识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4.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性;认识中国坚持科学发展、实现社会和谐的重要性。
考点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时间 1978年12月 地点 北京
背景 (1)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2)“ 两个凡是”方针的推行引起普遍不满。
(3)1978年,思想理论界展开了一场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 性质 这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
影响 它使人们认识到,只有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内容 思想上 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政治上 果断停止使用“抓住阶级斗争这个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组织上 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集体
意义 (1)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方面进行全面拨乱反正。
拨乱反正 表现 (1)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在全国全面展开。(2)1980年,中共中央决定撤销文革中强加给刘少奇的种种罪名,恢复他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之一的名誉。(3)1981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召开,通过了《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影响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恢复高考制度 1977年9月,中国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全国高等学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恢复已经停止了10年的高考。
考点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村改革) 时间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目的 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过程 a.安徽凤阳小岗村农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b.在中央的支持和倡导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逐步在全国推开。到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
作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提高。
农村乡镇企业迅速发展 表现 随着农业生产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农村乡镇企业也迅速发展起来。
意义 为农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开始 1984年10月开始
措施 ①.把原来的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变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②.对国有企业实行政企分开,逐步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实行经营责任制。.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中心环节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活力。
意义 大大调动了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增强了企业的活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提出深化 ①.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
内容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意义 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中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考点3: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 对外开放 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和对外开放 过程 建立 (1)1980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2)深圳在短短几年内,快速发展为一座繁华的现代城市,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扩大 (1)1984年,中国进一步开放大连、天津、青岛、上海、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2)1985年,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随后又把经济开放区扩展到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及其他沿海地区的一些市县。(3)1988年,海南岛经济特区建立。(4)1990年,上海浦东开发区建立。(5)1992年,相继开放了重庆、武汉等沿江城市,满洲里等陆地边境城市和昆明、乌鲁木齐等内地省会和自治区首府,并实施灵活的鼓励外商投资的区域经济政策。(6)随后几年,又陆续开放了一大批符合条件的内陆市县。
加入世贸组织 背景 对外开放加速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促进了我国对外贸易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
时间 2001年12月,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意义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为我国参与经济全球化开辟了新途径,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开拓了新空间。
格局 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邓小平对改革开放所起的重要作用 邓小平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2)指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指明了方向。
考点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 初步提出 1982年十二大:邓小平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基本形成 1987年十三大:邓小平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
充实发展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进一步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指导地位的确立 (1) 1992年十四大:提出必须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指导地位)。(2) 1997年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确立会议 2002年十六大: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内容 三个代表是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意义 它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 写入党章 2007年十七大:胡锦涛提出了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
确立会议 2012年十八大: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被写进党章。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选举产生了新一届中央委员会,习近平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我国主要矛盾 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确立会议 2017年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意义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是邓小平率先领导开创的。
考点5 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中国梦宏伟蓝图 提出 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时间 2013年 会议 习近平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进行了阐述
基本内涵 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1)即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2021年)时,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人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0年(2049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内容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全面深化改革(3)全面依法治国(4)全面从严治党
提出过程 (1)中共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化改革)(3)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依法治国)(4)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调研时强调,从严治党是全党的共同任务,全面从严治党是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必然要求。(全面从严治党)
评价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新形势下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违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新发展理念 提出 (1)时间:2015年10月(2)会议: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内容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目标 着力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平衡发展结构,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合作共赢,增进人民福祉。
评价 新发展理念针对的是我国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回答的是中国当前最为紧迫的现实问题,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
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表现 (1)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持续高速增长,粮食、棉花肉类和原煤、钢、水泥等200多种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在世界名列前茅。(2)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3)我国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科技创新,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4)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与世界其他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美好愿景。(5)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
事例 (1)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2)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3)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4)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识图学史】
《光明日报》上发表的 早期沿海开放地区 上海浦东开放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邓小平 江泽民 胡锦涛 习近平
【易错易混】
1.遵义会议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2.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标志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中共八大 中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
十一届三中全会 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征程。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并没有改变土地所有制性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土地性质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包给各家各户使用。
经营方式 分田包干到户,自负盈亏。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将集体所有的土地承包给农户使用,是建立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并非实行土地私有制。
5.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社会制度。 ( )
经济特区 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特别行政区 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
【拓展延伸】
1.党的历史上三次工作重心的转移。
(1)第一次是在1927年“八七”会议后,工作重心由城市转入农村,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2)第二次是在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农村转移到城市,进入城市领导农村的建国时期。
(3)第三次是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逐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2.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对农村生产关系的不断调整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三农”问题也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问题。同时也说明了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制定要从实际出发,要制定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政策,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3.20世纪以来中国的理论探索和实践。
(1)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2)中共七大把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它是中国共产党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理论武器。
(3)中共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光辉旗帜。
4.中国共产党历史上具有转折性意义的重要会议
5.中国近现代重要开端的历史事件
6.近代以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大里程碑
7.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土地政策
【核心素养提升】
1.(会议)终于在党和国家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就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大政方针作出了正确的政治决断和战略抉择,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下册
【设问】材料中的“伟大转折”指的是什么?侧重体现历史解释
【解答】十一届三中全会。
2.1984年,深圳特区建设进入第五个年头,特区还深陷经济建设的重要困难和“姓社”还是“姓资”思想漩涡中,邓小平决定到深圳看一看。
……邓小平一行从东南西北不同方向,眺望初具规模的罗湖新城区,呈现在眼前的是纵横交错的宽阔马路,车流如梭,人流如织,高楼林立……邓小平满意地点点头。
——王从标《邓小平与深圳特区》
【设问】结合材料分析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说明了什么?
侧重体现历史解释
【解答】说明了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