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2.了解香港、澳门回归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4.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5.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考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 度 原因 我国民族问题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含义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设立不同级别的民族自治区域和自治机关。在自治区内,由当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地方性的内部事务,行使自治权。法律依据 (1)1949年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确定下来。(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载入宪法。(3)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实施 民族自治地方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目前,全国已经建立了内蒙古、新疆、广西、宁夏、西藏5民族自治区,30个民族自治州,100多个民族自治县,70%以上的少数民族人民生活在民族自治地方。)意义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背景 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很不平衡,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措施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因地制宜进行一系列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 ①.各民族也根据本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发挥自身优势,发展经济,取得了很大成就。②.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有了长足发展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3)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4)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西部大开发 范围 西部大开发战略覆盖了5个民族自治区、27个民族自治州和83个民族自治县,还有3个民族自治州参照享受西部大开发优惠政策。作用 西部大开发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西部大开发以来,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等方面建设了一大批项目,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重点工程 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重点工程的作用 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表现 (1)国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帮助侗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创制了文字,为这些民族的文化传承创造了条件。(2)国家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遗产。(3)国家还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了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搜集、整理和出版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考点2:“一国两制” 香港、澳门回归一国两制 背景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时间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提出者 邓小平出发点 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含义 “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意义 (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2)“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香港澳门回归 回归 原因 “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开辟了途径中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中英、中葡的共同努力香港回归 (1)1984年12月正式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7年7月1日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设立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的香港特别行政区。(2)1997年6月30日午夜至7月1日凌晨,中英两国政府在香港举行香港交接仪式。江泽民主席庄严宣告:中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正式成立。澳门回归 (1)1987年4月,中葡两国政府签署联合声明,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于1999年12月20日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2)1999年12月19日午夜至20日凌晨,中葡两国政府在澳门举行澳门交接仪式。中国正式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港澳回归意义 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百年国耻,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一国两制”的构想成功实践的两个范例:香港和澳门的回归。考点3:海峡两岸关系的改善台湾问题的由来 (1)1949年,解放战争,渡江战役,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并长期占据台湾。(2)1950年,美国第七舰队入侵台湾海峡,阻止人民解放军解放台湾。对台政策的演变 (1)毛泽东:新中国成立以后,明确提出要解放台湾;20世纪50年代中期,又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2)邓小平:在“一国两制”的科学构想基础上, 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3)江泽民:1995年1月,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4)胡锦涛:2005年3月,提出四点强硬的反“台独”主张;2005年3月14日,通过《反分裂国家法》(5)习近平:2015年3月,提出对台“四个坚定不移”原则两岸交往的史实 (1) 1979年,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2) 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被打破。(3) 1990年台湾成立了海峡交流基金会,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4) 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5) 1993年,“汪辜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识。(6) 1995年1月,江泽民提出了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7) 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访问中国大陆,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8)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9)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方面领导人马英九在新加坡会面。这次会面是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领导人的首次会面,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日益密切的交往 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勃发展。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考点4:国防与军队建设陆、海、空军的建设 陆军建设 (1)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是人民解放军的主要军种,是陆地作战的主力,在新中国建立前后的历次作战中发挥出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种抢险救灾中的中坚力量。(2)军种:我国陆军的现代化水平大大提高,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装甲兵、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海军建设 (1)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2)新中国成立后,又建立了东海、南海和北海舰队。(3)1971年,我国自行研制的导弹驱逐舰完成了多次科学试验和对外出访任务。(4)海军又陆续装备了我国自己制造的核潜艇。(5)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海军武器装备不断更新换代,现代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海军已由水面舰艇部队、潜艇部队、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等多兵种组成,活动范围也逐步扩大。(6)2012年9月,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交接入列。(7)2017年,我国首艘国产航母下水空军建设 建立基础 人民空军是在陆军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发展 ①.人民空军建立早期,飞机主要从国外购买。②.后来逐步走上国产化道路。 1956年,我国仿制成功歼-5型歼击机,后来,我国又制造了各种型号的歼击机、轰炸机和强击机。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行研制和引进了一批新型飞机,空军的现代化建设有了新的飞跃,成为保卫祖国领空的钢铁卫土。④2018年,歼-20开始列装空军作战部队导弹部队的发展 组建 1966年,中国组建第二炮兵部队。主要任务 导弹部队是中国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主要担负遏制他国对中国使用核武器、进行核反击和常规导弹精确打击任务。组成 由核导弹部队、常规导弹部队、作战保障部队等组成。装备 东风系列弹道导弹和长剑巡航导弹等。更名 2015年,第二炮兵部队更名为火箭军。新时代强军之路 全军政治工作会议 时间 2014年地点 福建古田内容 强调军队政治工作要为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改革内容 (1)2016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五大战区,即东部战区、南部战区西部线区、北部战区、中部战区,构建军队联合作战体系。(2)中国人民解放军调整组建五大军种,即陆军、海军、空军、火箭军、战略支援部队。影响 国防和军队改革取得历史性突破,形成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的新格局,军队组织架构和力量体系实现革命性重塑,国防和军队的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认识 国防与军队的建设既是我国综合国力不断提高的体现,也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考点5: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建交 全方位外交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提出背景 国际 美国等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对新中国采取敌视态度,实行外交孤立政策,并对中国实行封锁和禁运。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希望有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在相互平等的基础上开展对外关系国内 新中国建立以后,希望争取和平的外交环境,打开外交局面。目的 打破美国等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的封锁,为国内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实施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始终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50年代的外交成就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首次提出 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内容 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重申 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印度总理尼赫鲁、缅甸总理吴努发表联合声明,双方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影响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万隆会议 时间 1955年 地点 印度尼西亚万隆特点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会议。贡献 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会议的圆满成功。作用 中国代表团还积极开展会外交往,与很多国家代表团举行会晤,加强了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70年代的外交成就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背景 中国是创始会员国之一,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之一。在美国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蒋介石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时间 1971年10月会议 第26届联合国大会意义 这是中国外交的重大胜利。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对华政策 美国政府敌视新中国,对新中国实行封锁禁运、包围威胁的政策。中美关系出现转机 时间 20世纪70年代初原因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国际形势的变化。20世纪70年代初,改善中美关系成为两国共同的要求。中美建交过程 ①.1971年7月,尼克松总统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同周恩来总理举行会谈。②.1972年,尼克松访华成果: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意义: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③.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建交的政治前提: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中日建交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时间 改革开放以后 外交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表现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2)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3)中国积极拓展多边外交,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成就 (1)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①.中国已与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建交②.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③.中国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2)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识图学史】中英香港交接仪式 中葡澳门交接仪式 汪辜会谈 习近平同马英九会面澳门区徽 澳门区旗 香港区徽 香港区旗辽宁舰 习近平在朱日和检阅 毛泽东和斯大林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 周恩来在日内瓦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毛泽东会见美国总统尼克松 毛泽东会见日本首相田中角荣【易错易混】1.香港问题、澳门问题是历史上殖民主义侵略遗留下来的,分别属于中英、中葡之间的问题;台湾问题是国共内战遗留下来的问题,属于中国内政,不允许外国干涉。2.“一国两制”政策下“两制”地位相同。( )错因分析:“一国两制”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两制”的地位并不相同。3.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性质是相同的。( )香港、澳门问题 殖民主义遗留问题,需要国家间通过外交途径解决。台湾问题 国共两党内战遗留问题,属于中国内政。4.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重返联合国,不是加入联合国。因为我国本来就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也是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5.20世纪70年代中国打破外交僵局的关键是中美关系的改善,不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6.1972年中美《联合公报》发表,标志着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1972年,中美双方正式签署并发表了《联合公报》,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美正式建交 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拓展延伸】1.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的管辖2.历代中央政府与西藏的关系3.台湾与大陆的关系4.香港问题的由来。(1)1841年初,英国军队武力强占香港岛;1842年8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丧权辱国的中英《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2)1860年10月,英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北京条约》,条约规定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3)1898年,在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中,英国又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签订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攫取了新界的“租借权”,租期为99年,并入英国的香港直辖殖民地。5.台湾是中国领土的法律依据。(1)《开罗宣言》:1943年的《开罗宣言》明确规定日本侵占的包括东北三省、台湾、澎湖列岛在内的中国领土必须归还中国。(2)《中美联合公报》:1972年中美双方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3)《中美建交公报》:1978年《中美建交公报》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6.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1)有利因素:我国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不断提高(根本保证);统一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发展前景);“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政策保证);香港和澳门的顺利回归并保持高度繁荣,证明了“一国两制”具有强大生命力(经验借鉴)。(2)不利因素:美国支持“台独”,干涉中国内政,不停地向台湾出售武器,这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障碍;“台独”分子的分裂行径;国际上其他反华势力的阻挠。7.“船” 见证中国由衰败到振兴8.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核心素养提升】1.香港、澳门一向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有利于保证这两个地区的继续繁荣稳定;保持这两个地区的繁荣稳定,不但对这两个地区人民有利,而且对全国也有利。中国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在这样一个社会主义的大国中,容许个别的小的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对于整个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但无害,而且有利。——《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设问】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哪一战略构想?香港澳门保持其原有的社会经济制度有何积极意义?侧重体现历史解释【解答】一国两制;保持香港和澳门的繁荣和稳定。2.1972年,中美贸易额只有9200万美元,但1978年猛增至11.89亿美元,1981年达到54.78亿美元,1986年增至80亿美元,1988年135亿美元,接近于中国对外贸易总额的10%.——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美贸易额增长的原因。侧重体现历史解释【解答】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家国情怀】1.【联系现实】谈谈你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认识。【解答】:(1)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2)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海峡两岸人民共同心愿,是民心所向、大势所趋;(3)“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和澳门的成功实践,为台湾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在现阶段应全面贯彻“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基本方针。2.【联系现实】现阶段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你认为中国怎样才能在国际上发挥更大的影响力?【解答】(1)继续坚持改革开放,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2)积极参与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在国际上树立起负责任的大国形象;(3)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