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 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基础抓分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专题16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 2022年中考历史考前基础抓分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了解“两弹一星”和杂交水稻等,认识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2.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3.了解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4.通过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阅兵仪式上展出的武器装备,了解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就。
5.知道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认识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和中美建交等史实。
考点1:“两弹一星” 载人航天技术 杂交水稻 青蒿素
“两弹一星” 时间 20世纪60——70年代 代表人物 钱学森、邓稼先
含义 两弹:核弹(原子弹和氢弹)、导弹;一星:人造地球卫星
发展历程 ①原子弹: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②导弹:1966年,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试验取得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③氢弹:1967年,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④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用长征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意义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它打破了当时有核大国的核垄断,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载人航天技术 发展历程 (1)1999年11月,神舟一号发射成功,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2)2003年10月,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3)2008年9月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升入太空,翟志刚成功完成出舱任务,实现了太空行走。
认识 载入航天工程的快速发展体现了我国综合国力和整体科技水平的提高
杂交水稻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培育者 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左右。
评价 袁隆平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第一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意义 ①.国内:为解决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的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②.国际: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技术对解决世界性饥饿问题也有重要贡献。20世纪9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将推广杂交水稻列为解决发展中国家粮食短缺问题的战略措施。中国的杂交水稻被推广到印度、越南菲律宾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增产效果十分明显。
青蒿素 时间 20世纪70年代
发现者 屠呦呦领导的科研团队
评价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了能够有效抵抗疟疾的青蒿素。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意义 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青蒿素类药物对疟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卫生组织的认可和大力推使全球数亿人受益。
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现代化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科技进步能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科技进步改变了各国经济结构并推动了经济全球化。
考点2: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文化的发展 双百方针 提出 1956年,毛泽东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
成果 许多作家、艺术家,采用多样化的体裁与表现手法,生动描绘人民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新风貌,文学戏剧、电影、音乐等领域都取得了累累硕果。
代表 长篇小说《红岩》《青春之歌》、话剧《茶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林则徐》等,都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进一步发 展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成果丰富。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日常生活的变化 概况 新中国成立后,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表现
改革开放前 改革开放后
衣 买衣服凭布票,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衣着丰富多彩,服饰成为显示风度、展示个性的方式
食 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温饱问题 不但能“吃饱”,还要“吃好”,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日益深入人心
住 住房比较拥挤,室内设施简单 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消费结构 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总量不断增长,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休闲娱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交通运输的发展 交通 (1)铁路:截至2010年底,中国的铁路营运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2)公路:公路运输获得较快发展,我国高速公路里程已居世界前列。(3)航运:中国已成为世界民航大国。(4)城市交通:城市道路建设发展迅速,形成铁路、公路、民用航空、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组成的综合交通运输网。(5)人民的出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
通信 电信事业 ①.新中国成立后,逐渐形成全国电信网络。②.改革开放后,电信产业快速发展,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
互联网 起步晚,但发展迅速
影响 通信事业的发展和通信方式的变迁,使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
【识图学史】
第一颗原子弹 东方红一号 钱学森 袁隆平 屠呦呦
【拓展延伸】
1.粮票、布票等票证的产生与停用分别说明了什么
(1)粮票和布票等票证的产生说明在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发展水平低下,粮食、布匹等物资短缺,不得不按计划限量供给。
(2)粮票和布票等票证停用说明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发展迅速,商品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种票证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国家逐步取消,退出了历史舞台,成为收藏家的爱物。
2.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1)党和政府对科技的重视;
(2)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3)国家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4)实施“863”计划等。
3.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
(1)古代: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兴办私学,提出因材施教;隋唐时期,科举制创立并进一步完善。
(2)近代:教育近代化源于洋务运动,1862 年洋务派创办了第一所新式学堂——京师同文馆;戊戌变法期间,创办京师大学堂,它是北京大学的前身;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制。
(3)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教育发展,1986 年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 世纪90年代以来,实施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4.改革开放后,人们在衣食住行方面发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1)党的正确领导,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2)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解放了生产力。
【核心素养提升】
史料一 保护自己,是任何一个主权国家不可剥夺的权利。保卫世界和平,是一切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共同职责。面临着日益增长的美国的核威胁,中国不能坐视不动。中国进行核试验,发展核武器,是被迫而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声明》(1964年月16日)
  史料二 如果六十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设问】:
(1)根据两则史料,分析我国发展“两弹一星”的原因。
(2)请你谈谈“两弹一星”精神。
【答案】:
(1)当时国际形势的需要、加强国防力量的需要、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客观要求.
(2)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攀登。
【解读】 我国发展“两弹一星” 是基于当时的国际形势和国防需要作出的决策,也是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客观需求。 “两弹一星”的成功 是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一大批中国科学家自力
更生,克服重重困难取得的伟大成就 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志气,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