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知道基督教的传播,了解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以法兰克王国为例,初步理解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逐渐产生新的文明。2.了解西欧庄园生活,知道庄园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知道西欧中世纪的城市既是工商业者的聚集地,也是一个相对自治的共同体;以巴黎大学、牛津大学的兴起为例,初步认识欧洲的早期大学。3.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4.知道大化改新;伊斯兰教的传播,初步认识阿拉伯帝国在文化上的贡献。考点1:基督教的兴起 法兰克王国基督教的兴起 兴起地点 1世纪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概况 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这种信仰耶稣基督的宗教后来被称为“基督教”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教义 传道者宣传说,耶稣就是“救世主”。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传播 从罗马境内的巴勒斯坦、小亚细亚地区传播到欧洲和亚非等地,新航路开辟后,传入美洲等地法兰克王国 建立时间 481年 建立者 克洛维建立法兰克王国克洛维统治时期 统治措施 (1)克洛维皈依了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在他的带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2)克洛维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取得了罗马教会、信仰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影响 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实力强大封君与封臣(西欧封建等级制度) 背景 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内容 封君将土地赐给封臣,封臣必须效忠封君,封君则须保护封臣权利义务 (1)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2)封君对封臣也有义务,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3)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结果 11世纪时,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而且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带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查理曼帝国 查理继位 8世纪查理时期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的版图扩展到今天的意大利北部、西班牙北部和德国西部的广大地区,与原来西罗马帝国的欧洲部分基本相当,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查理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 把王国划分为很多教区,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十分之一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教会因此富有,势力越来越大。查理曼加冕 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称查理为“罗马人的皇帝”。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帝国的分裂 814年,查理曼去世,强盛一时的帝国很快走向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按照约定,三个王国彼此间不存在隶属关系。考点2:西欧庄园 西欧中世纪城市 欧洲的早期大学西欧庄园 出现 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发展 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欧洲绝大多数人口居住在庄园里。性质 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人员 领主、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土地构成 ①“直领地”: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直领地”,通常占庄园全部可耕地的1/3到1/2,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②“份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一般每周要在直领地上劳动3天,剩下的时间才属于自己。领主还向佃户征收其他捐税。③“共用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农民权利 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自由农民的土地权利受到法庭保护。庄园法庭 主持法庭 领主或他的管家。开庭时间地点 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也不像现代法院那样随时开庭,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审理的事务 佃户在劳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劳役或未按规定缴纳足额的租税,这些侵犯领主利益的行为,都会受到起诉与处罚。佃户之间关于土地、借贷和婚姻的纠纷,违反庄园公共规则的行为等,也都要通过庄园法庭进行审理。惩罚 惩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没有经过领主允许而无故缺席,也会被罚款。依据 法庭审判依据习惯法或村法作用 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领主可以凭借法庭奴役佃户,佃户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权益,甚至有权参与案件的审理。庄园法庭既维护了领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领主的特权。西欧中世纪城市 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兴起的时间及背景 10世纪起,西欧开始恢复,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城市居民争取自由和自治的斗争 原因 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像控制庄园一样,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户一样履行义务。斗争手段 常用的手段包括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结果 13世纪,许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由城市。在这样的城市里,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部分城市还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取得自由和自治权的形式 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这样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获得了城市的拥护。评价 取得自治的城市并不能完全摆脱国王和领主的控制,城市贵族一般也都是国王的支持者。城市居民的身份 基本居民 手工工匠和商人居民的来源 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农奴进城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生产生活 手工业者:主要从事小商品生产,拥有简单的生产资料,自己和家属都参加劳动,靠出卖产品换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维持生活。家庭既是生产的作坊,也是店铺。商人:专事商业和贸易,通常比手工业者富裕。居民的分化 原因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市民阶级逐渐形成。结果 手工业者和商人不断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欧洲的早期大学 兴起的背景 11世纪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的古典著作开始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与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大学的发展 (1)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2)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自治权 (1)免赋税特权(2)司法特权(3)教育自主权。国王和教皇对大学的态度 国王:希望大学成为教育和文化中心,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教皇: 支持大学,但不允许异端言论。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大学的日常教学和管理有相当大的自主权。课程设置 基础性课程、专业课程。基督教会的影响,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代表 巴黎大学、牛津大学、博洛尼亚大学考点3:拜占廷帝国 《罗马民法大全》拜占庭帝国 东罗马帝国的地理范围及统治状况 地理范围:东罗马帝国涵盖了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其中有农业比较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城市和国际贸易港口。统治状况:东罗马帝国的经济比较活跃、社会比较稳定。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则延续下来,并且进入了“黄金时代”。查士丁尼 查士丁尼: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罗马民法大全》 目的 为了稳固帝国的统治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编纂时间 529年起 制定者 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构成 《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 》《新法典》《查士丁尼法典》 把自2世纪初以来历任罗马皇帝颁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条例而编成《法学汇纂》 历代罗马法学家有关法律问题的论文和著作的汇编《法理概要 》 指导学习法律文献《新法典》 将查士丁尼执政时期的法令编辑而成内容 仍然承认奴隶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不再把奴隶看成“会说话的工具”,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影响 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拜占庭帝国的灭亡 原因 外敌入侵(阿拉伯人、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十字军东征的打击、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进攻等)内部穷兵黩武财政枯竭等灭亡 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对世界的影响 ①拜占庭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采取兼容并蓄,创造出独特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②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考点4:大化改新 古代日本社会 伊斯兰教 阿拉伯帝国6世纪前的日本 出现国家 1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大和统一及统治 5世纪初,大和统一了日本。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大王,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居民被称为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大化改新 背景 (1)6世纪—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2)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扶持孝德天皇即位,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时间人物 646年 孝德天皇内容 (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颁给公民,六年一颁,不能终生使用,也不能买卖;统一赋税。性质 日本封建性质的改革影响 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武士和武士集团 产生原因 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组成庄园。大庄园还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形成发展 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小的武士团追随、服从一个更强大的首领,组成大的武士团。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号召去征战。幕府统治 形成 12世纪晚期 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日本由此进入了长达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政治特点 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实际上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国家大权基本掌握在武士阶层手中。武士道 武士道强调忠义节烈,宣扬忠诚、无畏。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武士道的实质就是以最大的勇敢和牺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实奴仆。伊斯兰教的创立 背 景 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处于游牧时代,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在伊斯兰教诞生前,阿拉伯半岛盛行氏族部落的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时 间 7世纪初创立者 穆罕默德地 点 麦加教 义 阐述了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创立了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国建立 622年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半岛统一 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此后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阿拉伯帝国 建立的经过 北进叙利亚,东灭波斯,进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兵锋直抵中国唐朝边境;751年击败唐朝大将高仙芝的军队,控制了中亚大部分地区。在西线,他们攻克埃及,横扫北非;在西南欧洲的战场上,阿拉伯人长驱直入,占领了西班牙,接着越过比利牛斯山,为法兰克王国军队所阻。形成 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它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衰亡 9世纪中叶起,帝国内讧不已。北非、西班牙等地的分裂势力,以及长达近200年之久的十字军东征,消耗了帝国的实力。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达,帝国灭亡。繁荣的阿拉伯文化 翻译典籍 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830年,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数学 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阿拉伯数字、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医学 《医学集成》《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医学领域的经典文学 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传播文化 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识图学史】克洛维 查理大帝 查士丁尼一世 西欧庄园一个庄园的图解源赖朝 马可·波罗 阿拉伯数字【易错易混】大化改新学习隋唐制度,使日本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明治维新学习欧美制度,使日本由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拓展延伸】1.日本大化改新和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1)政治上:隋唐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2)经济上:隋唐在经济上实行租庸调制;日本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为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2.世界古代史上的三次著名改革。(1)古希腊伯利克里改革:促进雅典的奴隶主民主政治的发展到顶峰。(2)日本大化改新:学习中国隋唐制度,促进日本向封建社会转变。(3)法兰克王国查理·马特改革:促进了西欧法兰克王国的封建化,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3.西欧城市重新兴起的历史意义。(1)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对西欧的封建经济具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阶级的形成,并进一步分化出手工业者和商人、银行家等,出现早期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兴起准备了条件。(2)政治上:城市特别是那些拥有自治权的城市,成为自由的乐土。城市还与国王结盟,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3)文化上: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文艺复兴的出现打下了基础,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4.拜占庭帝国兴衰的启示:不能只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 要在现有成就的基础上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秀成果; 居安思危, 不断创新, 才能有生机和活力,跟上时代的发展潮流。【核心素养提升】【史料学史】1.“在人口和贸易量方面,中世纪西欧的城市同中国、印度或中东的城市相比是微不足道的。但由于拥有日益增长的自治权和政治力量,它们显得十分独特。恰恰因为它们在从头开始,而 且处于政治上支离破碎的欧洲而不是坚如磐石的帝国的结构中,所以自治市的自由民从一开始就表现出自信和独立,这种自信和独立是欧亚大陆其它任何地区所没有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设问】根据材料及所学,分析西欧城市兴起的原因?侧重体现历史解释【解答】城市拥有一定自治权,欧洲无强有力的封建统一王朝。2.诏书规定:第一,效仿隋唐的均田制,实行“班田收受法”;第二,关于租税,效法唐朝租庸调制;第三,确立中央集权国家制度;第四,兵制方面,京师设置五卫府,地方设军团,公民服兵役,废除贵族世袭控制军事的特权。——《世界古代史资料选编》【设问】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古代哪国的什么改革?此次改革在该国历史上具有怎样深远的影响?侧重体现历史解释【解答】日本的大化改新;影响: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3.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的长期动乱中,许多希腊、罗马古典作品毁坏流失,一部分通过拜占庭帝国流传到阿拉伯帝国。阿拉伯的学者不但认真研究,还把许多古代作品,如亚里士多德……的著作译成阿拉伯文。许多希腊著作,阿拉伯人不但加以保存,而且广为传播,给以后西欧文艺复兴很大影响。……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印度的数学等也都由阿拉伯人传入西方,促进了西方文化的发展。阿拉伯商人频繁来到中国,不仅带来了伊斯兰教,也带来了阿拉伯的数字和天文学知识。 ——孙秉莹、赵连泰、冯兴盛主编:《世界通史纲要》【设问】结合材料指出阿拉伯人对待外来文化成果的态度,并说明阿拉伯人在传播东西方文化方面的重大贡献。 侧重体现历史解释【解答】态度:注意保存、积极吸收、并广为传播外来文化成果;贡献:改造了古印度人发明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常用的“阿拉伯数字”,把伊斯兰教、数学和天文知识传入中国,将中国四大发明传到西方。【唯物史观】“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西欧的封建制度是为了适应生产力发展而建立起来的,相较于奴隶制度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