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主题三 我们面对的机遇与挑战第14课 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一、理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1.巩固新生政权 (1)抗美援朝 ①目的:支援朝鲜、保家卫国。 ②交战双方:朝鲜人民军、中国人民志愿军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 ③性质: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④结果:l953年朝鲜停战协定在板门店签字,中朝军队取得了胜利。 ⑤胜利原因 A.中国共产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B.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C.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2)肃清国民党旧政权留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和土匪。 (3)和平解放西藏(1951年;标志着祖国大陆全部解放)。 (4)建立了各地各级人民政府,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 (5)完成了土地改革(1952年底;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了)。2.进入社会主义 (1)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三大改造时间原则(方式)意义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年 自愿 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标志着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对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自愿 对资本主义 工商业社主义改造公私合营(2)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计划) 时间 1953~1957年 成就各项经济建设指标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 意义中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3.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失误与挫折 (1)“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 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给我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损失。 (2)“文化大革命”(1966~1976年) 使中国的传统文化遭到破坏,中国的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深受迫害。这是一场内乱、浩劫。 (3)经历失误与挫折的原因和教训 ①原因:对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对建设社会主义缺少经验,又急于求成。 ②教训: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规律,不要急于求成。应该健全民主与法制、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4.成长的骄傲:“两弹一星”精神永驻 (1)内容 ①1964年l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②1964年6月,我国自行设计的中近程地对地导弹实验成功。 ③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l号发射成功。 (2)“两弹一星”精神内涵: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登攀,其核心是科技创新精神。 (3)时代楷模:雷锋、焦裕禄(“党的好干部”)、李四光、 王进喜(“铁人”)、邓稼先(“两弹元勋”)。二、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时间1978年内容(1)思想上: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路线(2)组织上:邓小平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3)经济上: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意义是中国历史的一次伟大转折,中国的发展从此进入了历史新时期,即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2.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改革开放时间 开始地方 做法 意义改革1979年首先在农村展开(安徽凤阳小岗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它极大地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迅速发展,使中国很快地解决了十多亿人口的温饱问题开放1980年首先从沿海地区(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推行设立经济特区以多种形式吸引外国资本、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扩大对外贸易 注:经济体制改革的变化:由单一的公有制经济转变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3.改革开放的作用 (1)使中国经济得到了持续、稳定、快速的发展。 (2)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提高。三、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实践1.“一国两制”的理论 (1)背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邓小平从维护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和国家发展战略全局出发,照顾到香港、澳门、台湾的历史和现实情况,提出用“一国两制”来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2)含义:“一国两制”就是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和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3)原则(前提、政治基础):一个中国。2.“一国两制”的实践 (1)香港、澳门回归的时间 ①香港回归:l997年7月1日,中国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 ②澳门回归:l999年12月20日,中国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也回到祖国怀抱。 (2)回归原因:改革开放后中国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香港、澳门回归的意义 ①是中国人民洗雪百年国耻的盛事,也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进程中的重要一步。 ②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3.台湾问题 (1)香港、澳门问题与台湾问题的不同 ①香港一百多年前被割让给英国,澳门四百多年前被葡萄牙所强占,两地分别沦为英国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遭受殖民统治。 ②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一部分,l949年国民党退居台湾,建立政权,造成人为分离,但大陆与台湾属于国家内部事务,与香港和澳门被侵占截然不同。 (2)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3)解决台湾问题的有利因素 ①按照“一国两制”方针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②两岸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而两岸直接“三通”的开启,使两岸人民彼此的感情更融洽,合作更深化。 (4)阻碍中国和平统一进程的因素 ①岛内“台独”分裂势力。 ②某些外国反华势力。 (5)“台独”分子分裂祖国的无耻行径:“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 (6)海内外中国人的共同心愿:台湾和祖国大陆的统一。例题解析【例l】(2012·浙江杭州)某班同学举行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为主题的学习活动,得出以下四个结论。其中不正确的是 ( ) A.土地改革在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已基本完成 B.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是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干部敲敲钟,社员磨洋工”现象的出现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新中国的土地制度。土地改革是在1952年基本完成的。【答案】A【例21(2012·浙江温州)1958年,为了完成不断上升的生产指标(见下图),全国各地出现了用各种土办法大炼钢铁现象。这一现象导致了 ( )①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②自然环境遭到破坏③高指标、浮夸风盛行 ④群众武斗规模扩大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现象的辨别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抓住有效信息“1958年……大炼钢铁”。“大炼钢铁”与群众武斗没有关系,排除④。【答案】A【例3】(2012·浙江义鸟)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政府编制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以下有关“一五”计划的表述,正确的是 ( ) A.它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B.它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 C.它导致了人民公社化运动D.它超额完成了各项经济指标【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的相关内容。【答案】D【例4】(2012·浙江嘉兴)嘉兴市某中学九年级(1)班学生开展了一次专题探究活动,收集到三则材料。 注:①当时,农民人数约占总人口的87.2%,地主占8.57%。 ②1953年全国粮食比l950年增长了24.07%。 材料二:“包字万岁!早包早富,迟包迟富,不包永远不能富”,这是80年代初嘉兴农村的宣传标语。材料三:新世纪、新成就(单位:亿美元)(1)结合材料一,分析与其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的意义。材料二的标语是在中国共产党哪次重要会议后提出的?(2)材料三中“新成就”的取得与我国加入哪个国际组织有关?加入该国际组织对中国经济有什么积极影响?(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给本次探究活动取一个合适的标题。【分析】这是一道综合题,既有文字材料,又有图表材料。要求学生读懂文字材料及图表,获取有用的信息。第(1)题考查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第(2)题考查世界贸易组织及其含义,第(3)题考查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答案】(1)彻底消灭了封建土地制度(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农民分得了大量的土地,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民的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为中国经济走向世界,提供了更大的舞台(进一步提高了对外开放的水平)。 (3)改革和开放促进经济发展等。(标题中须包含改革、开放两个方面)【例5】(2011·浙江绍兴)2010年,两岸合作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两岸贸易额同比上升36.9%,金融合作取得突破,人员往来规模迅速扩大,ECFA协议成功签署……这些都雄辩地说明 ( ) A.两岸政治经济交往障碍已经消除 B.祖国和平统一大业指日可待 C.两岸和平发展符合中华民族根本利益 D.“台独”分裂势力已经消亡【答案】C强化训练考点35:理解改革开放前新中国成长的曲折历程1.下表中两种所有制经济百分比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1956年国民经济中公私经济成分的比较 A.土地改革的基本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2.]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的叙述,正确的有 ( ) ①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使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③建立了土地的公有制 ④农民翻了身,成了土地的主人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两弹一星”中的“一星”指人造地球卫星。1970年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是 ( ) A.“天宫一号” B.“嫦娥一号” C.“东方红一号” D.“神舟一号”4.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起来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通过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一幅宣传画,从中可以读出的历史信息有 ( ) ①创作的时间是1958~1960年间 ②反映了我国人民要求改变经济落后面貌的迫切愿望 ③可知当时存在浮夸风现象 ④我国掌握了粮食高产技术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6.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 ) A.“大跃进”时期 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土地改革时期7.下列搭配中有直接联系的一项是 ( ) A.开国大典——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B.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社会主义失误与挫折 D.香港、澳门回归——完成祖国统一大业8.“民以食为天;农业稳,天下稳;农民安,天下安。”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和政府时时刻刻关心着农民,关注着农业,在时代的不断发展变化中,党和政府与时俱进,不断调整农业政策,有错必纠。这样,才使得我国农业在希望的田野上茁壮成长。结合所学知识, 回答以下问题。 (1)20世纪50年代初,我党在农业上执行的政策是什么?有何历史意义? (2)20世纪50年代中期,我党在农业上有着怎样的举措?解决了什么实质问题? (3)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中,我党在农业政策上犯了怎样的错误? (4)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我党在农村实行了什么政策?此政策的出台,是源于什么地方的做法得到了党中央的肯定?考点36:理解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和意义9.“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这次变革的总设计师是 ( ) A.毛泽东 B.邓小平 C.江泽民 D.胡锦涛10.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毛(泽东)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小平)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材料中所说的“依赖改变组织方式”指的是 ( ) A.深入开展人民公社化运动 B.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C.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实现土地归农民所有11.下列哪一城市既是鸦片战争后第一批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新时期对外开放最早的经济特区 ( ) A.广州 B.上海 C.厦门 D.深圳12.1979年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时的“分地”与新中国成立初期土地改革时的“分地”相比,两者共同之处在于 ( ) ①都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②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③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④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3.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即使国际、国内发生许多大事,我们都始终没有动摇这个中心。这个中心是 ( ) A.文化建设 B.政治建设 C.社会建设 D.经济建设14.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从沿海到沿江沿边,从东部到中西部,对外开放的大门毅然决然地打开了。”我国的对外开放开始于 ( ) A.经济特区的设立 B.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开辟 C.沿海开放城市的设立 D.内地的开放15.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 )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16.一步步历史的跨越,一座座不朽的丰碑,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走过了90多年光辉岁月。她始终以人民群众利益为重,以人民群众期盼为念…… 【艰难的过往】图一和图二分别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两者之间有何联系?自1978年以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发展。这得益于图三的会议所作出的什么历史性决策?从图四可以看出2006~2010年中央财政对“三农”的投入有什么变化?分析这种变化有何重要意义。考点37: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及其实践17.2012年3月14日温家宝总理在记者会上引用了台湾“诗界泰斗”林朝崧的诗“情天再补虽无术,缺月重圆会有时”。为实现“缺月重圆”,中央政府 ( )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C.与台湾当局达成“九二共识” D.提出“一国两制”构想18.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后,社会、经济制度及人们的生活方式没有改变,经济持续繁荣发展,国际贸易和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这主要是因为实施了 ( )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一国两制”方针 C.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政治制度 香港问题、澳门问题、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是整个中华民族强烈的愿望。据此回答第19~20题。19.下列哪一事件是台湾问题形成的开始 ( ) A.重庆谈判 B.淮海战役 C.解放南京 D.平津战役20.结合所学知识,联系现实社会,你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最关键因素是 ( ) A.综合国力的强大 B.政策措施的灵活 C.维护统一的决心 D.国际局势的变化21.《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 )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22.由海峡两岸同根同祖血脉相连、台湾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祖国大陆与台湾经济文化交往日益密切的史实以及港澳回归的成功范例,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 A.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B.大国干预是阻挠统一的外部因素 C.武力解决是实现统一的唯一途径 D.“台独”势力是祖国统一的内部阻力23.相对于我国大陆地区来讲,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别”主要是指 ( ) A.由中英联合管理 B.社会制度不同,高度自治 C.由中葡联合管理 D.政治上不受中央政府管辖2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画家黄公望的倾力之作,360余年前遭遇大灾断为两截,现分别收藏在浙江省博物馆和台北“故宫博物院”。温家宝总理曾在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说:“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2011年5月18日,这幅山水巨作启动“团圆”梦想,长期分离后迎来首次合璧。 (1)有人说“虽然此画分离在海峡两岸,但都是在中国”,这一观点蕴涵了什么道理?请用史实说明。 (2)“画是如此,人何以堪”表达了两岸人民怎样的共同心愿?为实现这一心愿,应该坚持怎样的基本方针?参考答案第14课 改革开放与“一国两制”B 2.B 3.C 4.C 5.D 6.C 7.C 8.(1)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被消灭了;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人民政权更加巩固,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2)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三大改造中对农业的改造、农业生产合作化)。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成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安徽风阳)小岗村。 9.B 10.C ll.C l2.B l3.D l4.A l5.B l6.图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或中共一大的召开);图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联系: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领导中国人民经过艰苦奋斗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2)把党和国家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3)国家对“三农”投入不断增加。意义:使农民的人均收入不断增长,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l7.D l8.B l9.C 20.A 21.B 22.A 23.B 24.(1)道理: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史实:①三国时,吴国船队到达夷洲,加强内地和台湾地区的联系;②l662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③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④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通过《马关条约》侵占台湾;⑤l945年,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归祖国;⑥l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建立政权.人为与大陆分裂。(列举其中三个史实即可) (2)共同心愿:希望祖国和平统一。基本方针:“一国两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