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河南中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国古代史非选择题专题练习1.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中外交往中的名人(1)材料一是中国邮政发行的纪念邮票,请从图中任选两位并完成对其的介绍。材料二 唐朝的中外交流序号 史实① 主要外国使团入唐次数:阿拉伯帝国33、越南24、新罗26、波斯26、日本15、天竺25……② 唐朝教育制度完备,长安更是全国的教育中心,许多国家派遣大批学生入唐留学③ 唐太宗以求新纳异的态度,广泛吸收各民族和外国艺术的精华,增订完成了十部乐,分为燕乐、清乐、西凉乐、天竺乐、高丽乐等。这些乐舞融合了域外音乐和乐器,在长安有着压倒传统乐舞的优势(2)依据材料二,归纳唐朝时中外交流的特点。任选其中一个特点,运用上述表格中的相关史实予以说明。2.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团结凝聚、共同奋进的历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历史时期 存续时间 民族 时代特征① 公元前221-220年 汉族、匈奴、西域各族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初步发展西晋时期 266-316年 汉族、鲜卑、氐、羯、羌等 短暂统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20-280年、 317-589年 汉族、鲜卑、氐、羯、羌等 ②③ 589-907年 汉族、突厥、吐蕃、回纥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开放五代十国、宋、辽、西夏、金、蒙古时期 907-1271年 汉族、契丹、党项、女真、蒙古族等 民主政权并立与民族交融元明清时期 1279-1912年 汉族、蒙古族、回族、满族、藏族等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与巩固材料二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各地的地形、土壤、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千差万别,造成了地域之间经济文化面貌的巨大差异和发展的不平衡。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人们要分别开发和利用不同的自然资源,他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产品也就各有不同。这使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众多民族和多元文化。不同的地域与文化,既有隔阂的一面,又有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的需要。因此,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使得自古以来,各地区与民族之间尽管有山河阻隔,却一直进行着日益密切的经济交流。材料三地区 史实新疆 西汉: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西藏 唐朝:与……结亲。元朝:设……,统辖西藏事务。清朝:册封……;1727年设置……(1)结合所学,将材料一表格中的①②③内容补充完整。(2)请结合材料二,概括中国民族众多,各民族交往、交流的原因。(3)处理好民族关系历来是各朝代政权实施治国理政,追求和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内容。阅读材料三,结合材料省略内容概括古代中原王朝对西藏地区实施的政策及其作用。3.国家统一,是全体人民的希望: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国家分裂,是主权国家的神圣职责。处理好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是促进和巩固国家统一的重要因素。材料一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通过丝绸之路,中国的凿井、冶铁等技术传到西方;中亚的葡萄、黄瓜、胡萝卜、大蒜等农作物,罗马的毛织品、玻璃等手工艺品和杂技,以及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材料二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为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之元也。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按:代,郡名,今山西省东北、河北省西北一带)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引自《资治通鉴》材料三随着历史的进展……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或迎或拒,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的文化……使中国文化不断成长,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间。——许倬云《万古江河》(1)根据材料一,从传播内容、传播方向、传播路线等方面概括这一时期东西方交往的特点。(2)材料二中“魏主下诏”指的是我国古代哪次改革?它起到了什么作用?(3)根据材料三,结合古代史相关史实说明中国“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族群文化”的例子。(至少举两例)(4)通过对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学习,你有何启示?4.文化凝聚着一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是这个民族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灵魂。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盛唐)开明的政治,繁荣的经济、强大的国力,促成了文化的全面繁荣,同时也使诗歌创作进入了一个黄金时期。……那种追求进步的政治思想,为国家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乃是盛唐时代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盛唐诗歌的主流。(1)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的时代背景。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2)据材料二,指出这首词的作者,并分析这位作者词风的特点。材料三:(3)材料三中的关汉卿推动了哪一文学形式的发展?图2的场景出现在他的哪部作品中?5.古代中国历朝历代的治国措施各具特点,统治者通过不断调整措施来维护王朝统治和国家稳定。阅读材料,结合所学,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制度,在下有……为政府公开选拔人才;在上有……综合管理全国行政事务。这两种制度,奠定了中国传统政治后一千年的稳固基础。(1)结合材料一说一说唐朝实行的这两种制度分别指的是什么。公开选拔人才”制度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材料二:“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2)材料二“尽夺藩镇之权”中“兵也收了,财也收了”的具体措施有哪些?材料三:为了对辽阔的疆域进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统治者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加强中央对这些地区的统治。(3)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说元朝加强对东南、西南地区统治者的典型史实。元朝的行政区划与疆域管理制度是什么?6.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图一统治者 农业措施唐太宗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宋真宗 派人从福建运了万斛占城稻,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元世祖 注重农桑图二(1)材料一中图一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据图二回答,唐、宋、元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归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7.为巩固统治,有效治理国家,历代政府进行了不懈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 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规定诸侯王除由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余诸子皆在王国范围内分到封地作为侯国,由汉廷定封号。汉武帝把大的王国分为若干小侯国,封国越分越小,不复为中央政权的威胁。同时武帝还利用各种机会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除国。——摘编自库晓慧《从汉初制度看中央集权的逐步加强》(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汉武帝采取了哪些措施?材料二(2)图一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请指出这一水利工程起到的重大作用。材料三(3)依次指出图二、图三货币的发行朝代。图四与图二、图三货币相比,在流通中最大的优势是什么?(4)周平、李大龙著述的《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指出:“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阅读表格内容,归纳元朝、清朝治理边疆的有效方略或方式。对新疆地区 对西藏地区元朝 设置北庭都元帅府等机构管理西城军政事务。 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掌管西藏军民事务,还设置地方机构实行有效管辖。清朝 平定噶尔丹及大、小和卓分裂祖国的反动叛乱;设置伊犁将军进行管辖;妥善安置回归祖国的土尔扈特部。 中央政府对历代达赖和班禅进行册封;设置驻藏大臣进行管理;颁布《饮定藏内善后章程》规范管理西藏。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唐宋农业生产工具革新材料二 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1)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观察材料一,指出图1农具的主要用途是什么?请分别写出图2和图3两种工具的名称。(2)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哪个朝代?(3)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社会经济发展与哪些因素有关9.隋唐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不断发展和社会急剧变化的时期。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材料一 贞观十五年(641年)正月,……赞普亲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对亲近的人说:“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国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为幸实多。”——选自《中华上下五千年》(1)吐蕃人是现在哪个少数民族的祖先?材料中的“公主”是指谁?材料二 一个伟大僧人西行取经的传奇故事,一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一个民族胸襟开放,海纳百川的真实写照。(2)“一个伟大僧人”是指谁?这条“由信念、坚持和智慧浇铸而成的求知之路”的终点在哪里?材料三(3)图一人物统一蒙古部落,建立了世界上举世无双的蒙古帝国,他是谁?他被尊称为什么?(4)图二人物是图一人物的孙子,请说出他有什么历史功绩?10.我国古代对外交往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也影响着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公元前2世纪末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其政治拓展当然也会增加贸易规模,并进一步密切贸易、战争和外交联系起来的关系。西汉通过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汉朝为了扩大在近邻的影响,……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这种政策吸引着近邻纷纷派出使者和商队向长安奉献礼品,以期得到丰厚的赏赐。——谢和耐《中国社会史》材料二 玄奘(602~664),为寻求准确的佛经文本,西行“求法”,历经艰辛,十余年中,行程数万里,游历百余国。回国后,他译出佛经1300多卷,精炼而准确。由他口授而成的《大唐西域记》一书,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典籍。鉴真(688~763),深明佛学,50余岁时,受日本邀请,发愿东渡。他排除千难万险,历时12年,经6次努力,最终到达日本。鉴真东渡,对日本的佛学、建筑、雕塑、医药、艺术乃至日常生活,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 如图所示(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朝对外交往兴盛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从中外交往角度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其他相关史实加以说明。要求:写出观点,观点合理、明确,史论结合。)(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图1到图2对外交往发生变化的原因。简要说明这种变化给中国发展带来的弊端。1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陆续灭了六国,采用法家为主、兼蓄并用其他学派思想的做法,追求“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的格局。——韦政通《中国思想史》材料二 武帝以来,中国政府之组成,既不在于贵族,亦不出于军人,而为一种建立于民众信托之上之“文治政府”。盖操之于非宗教、非封建、非专制、非商业资本之另一中层阶级之手。此即后世之所谓“乡绅”与读书人,此即封建时代“士”者之化身。——摘自《钱宾四先生全集》材料三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材料四 军机处之所以创立,部分是由于雍正帝需要一个联系紧密的助手小班子帮他起草敕令;部分由于它是避开权势显赫的亲王,从而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的手段。军机大臣与皇帝商讨国是,并就一些皇上还未批阅的奏折提出建议,以及尽力记下皇帝的旨意,然后回去起草谕旨,即所谓的“廷寄”。——徐中约《中国近代史:1600-2000中国的奋斗》(1)材料一中,谁带领秦“陆续灭了六国”,完成统一大业?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实施怎样的地方制度以有效管辖“四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宋两朝为建立“文治政府”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3)材料三反映了明朝怎样的选官制度?(4)根据材料四,指出军机处设立的原因。(5)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一个角度评价这些统治措施的影响。12.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国创造出来了辉煌灿烂的文明,但又在两千年的封建统治之下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思想篇】材料一: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韩非子》【民族篇】材料二:自晋宋以来,视洛阳为荒土,此中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北魏】杨街之《洛阳迦蓝记》【科技篇】材料三: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说:“每当人们在中国文献中查找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政治篇】材料四: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为了解决军相之争,……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在随后的十年里,大肆捕杀其党羽,株连杀戮3万余人,并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摘选自《明太祖实录》(1)材料一中的言论属于哪个学派的思想?战国时期以这一思想为基础,出现了哪一重要的历史变革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同一时期,各个学派之间相互抨击又相互影响,历史上称之为什么?(2)材料二中所述的场景是因为哪一次变革导致的?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唐朝时民族关系进一步发展,唐太宗时期采取了什么措施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友好往来?(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请举出两例证明李约瑟的观点。(4)材料四体现了朱元璋在政治上采取了什么措施加强中央集权?为了进一步控制思想,他又采取了怎样的手段?清朝前期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主要表现在哪个方面?(5)综合上述材料,通过学习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史,你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第1页 共4页 ◎ 第2页 共4页参考答案1.(1)①纪念的是鉴真。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在日本传授佛经,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②纪念的是郑和。1405~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③纪念的是玄奘。唐朝贞观年间,玄奘西行天竺取回大量佛经并主持译经工作,为中外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贡献。④纪念的是周恩来总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多次代表中国进行外交活动,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事业作出巨大贡献。(2)特点:与唐朝交往的国家多,交往频繁;周边国家主动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唐朝广泛吸取外部文化来补充和发展自身文化;唐朝的对外交往具有双向性。(答出任意两点即可)(“说明”赋分标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赋分示例:唐朝时,阿拉伯帝国、天竺、波斯、日本等多国多次遣使来唐,不仅遣使来唐的国家多,而且次数也很多。可见,唐朝的中外交流具有交往国家多、交往频繁的特点。2.(1)①秦汉时期②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③隋唐时期(2)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造成经济文化面貌的差异与发展的不平衡,产生众多民族,各地区、各民族生产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多元文化;各民族之间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互相取长补短、互通有无。(3)西藏地区:唐朝时通过和亲政策加强了联系,元朝时通过设宣政院统辖西藏事务,清朝时通过册封宗教首领与设专职官员,其共同作用是使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和发展。3.(1)以商贸为主;丝绸织品在通商中占很大比重;具有相当程度的单向性。(2)北魏孝文帝改革;它客观上促进北方经济发展,促进了民族交融,也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如唐朝文成公主入藏;鉴真东渡等。(4)要与破坏民族团结的行为作斗争;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4.(1)先进的政治制度;开明、包容、开放的国策所造就的繁荣经济;综合国力强大,国富民强。(4分,任答两点即可)(2)苏轼;豪迈飘逸。(3)元曲;《窦娥冤》。5.(1)科举制;三省六部制 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2)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在地方设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3)东南地区: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在西南:在西藏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由宣政院直接统辖,掌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行省制度6.(1)水利工程:大运河。积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原因:政府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2)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充足的劳动力,并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答对任意两点即可。)7.(1)颁布推恩令,规定诸侯王除以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可将封地再次分封给其子弟作为侯国,由皇帝制定封号;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甚至除国。(2)隋朝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3)秦朝、西汉;携带方便,更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发展。(4)设置管理机构、平定叛乱、实行册封制度、妥善安置回归部族、颁布法律文件等。8.(1)灌溉;曲辕犁、秧马。(2)北方战乱,南方保相对稳定;人口大量南迁,重视兴修水利,水稻生产技术提高。南宋(3)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革新;社会局面安定;一定数量的劳动力;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9.(1)藏族;文成公主(2)玄奘;天竺(3)铁木真;成吉思汗(4)建立元朝,统一中国10.(1)原因:控制西域和西南地区的通商大道,扩大了对外关系;采取了朝贡贸易政策等。(2)本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言之成理即可。例如依据材料信息,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一个作为向西求取佛法者,一个属于向东传播佛法者,二者都是对佛法佛学的发扬与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高僧,考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作答。同时应该看到他们都是中国古代对外和平交流的典型代表,在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方面都作出了积极贡献,并且都没有给交往国家带去侵略与灾难,这都体现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和平交流。也可以以此为出发点进行分析作答,同时注意结合古代中国历史上的同类性质的历史史实进行作答,如郑和下西洋等,注意逻辑清晰、史实准确、论证严明,言之成理即可。(3)原因:宋代鼓励海外贸易,清朝了闭关锁国的政策。弊端:阻碍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使得中国在近代逐渐落伍于世界。11.(1)秦始皇或嬴政;郡县制。(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重文轻武。(3)八股取士(4)进一步巩固皇帝权力和提高效率;起草敕令;商讨国是;提出建议;记录旨意;起草谕旨。(5)巩固统治;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促进经济、文化发展;禁锢思想,阻碍社会发展进步;不能广泛吸纳建议,容易形成专权,决策出现失误;削弱了军队战斗力等。12.(1)法家学派;商鞅变法;百家争鸣。(2)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文成公主入藏或开明的民族政策。(3)北宋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北宋时制成了指南针;宋朝时制成了很多火药武器。(任选两点即可)(4)废丞相,权分六部;八股取士;设立军机处。(5)我们应该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大力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反对个人专制独裁。(言之有理即可)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