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7课 画家凡 高HYPERLINK "http://www./d/file/book/yjkb/yjbook8/2009-09-01/4b25e2cf6ba4dd476af04d72fb9de375.jpg" \t "_blank"一、 教材分析(一) 编辑指导思想《画家凡·高》是一节以一名画家为专题的“欣赏·评述”课。这是在前七册教材中从未出现的欣赏方式。教材之所以这样安排是基于《小学美术课程标准》中对中年级学生提出的要求,即“观赏各种美术作品的形、色与质感,能用口头或书面语言对欣赏对象进行描述,说出其特色,表达自己的感受。”凡·高曲折而短暂的一生是悲剧性的,而这位天才型画家在短短十年的绘画生涯中,却留下了大约800多件油画以及几乎相同数目的素描作品。这种惊人的创作速度是凡·高对绘画艺术狂热的证据。而如此一个充满艺术向往和激情的人,却在孤独潦倒中苦苦挣扎。窘迫的生活与对艺术的执著相互映衬,使凡·高这位艺术大师更具吸引力。如今,全世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凡·高,他的《向日葵》复制品已经成为经典的装饰画,被悬挂到世界各地。学生也许会对这位画家有点滴的了解,而我们正要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从朦胧的认识深化为对作品艺术风格的欣赏,以及对画家艺术人生的了解和评价。正所谓从过去欣赏的表皮层面,逐渐深入到欣赏艺术的诠释层,乃至创作层。当然,四年级的同学在领悟、理解、文化艺术积累上还远不足以对这样的艺术大师进行解读,但我们要通过此课,有意识地引导、鼓励并传授给学生如何全面地认识一位画家及他的艺术作品。(二) 教材版面分析本课为两个页面。第40页以凡·高的生平及人物画为主。凡·高一生虽然短暂但生命的轨迹曲折。书中选择了凡·高一生的几个转折点或重要事件发生的时间,简明地向同学们介绍了凡·高的一生。这也是小学美术教材中,首次将画家生平作为资料展现给同学。从这一段文字资料中,应引导学生去发现画家的人生历程,这也是学生今后在其他学习中应具备的能力。例如让学生阅读“凡·高的一生”后,请学生反馈了解了画家哪些信息。我们从这不足200个文字中,可以知道凡·高的国籍、家庭;曾经做过的职业;绘画风格,绘画受哪些画派的影响;个人艺术的巅峰期是何时;生命中的重大事件;画家从事绘画的时间是多少等。当然,了解画家生平只是欣赏中的一个枝节,但它对于全面了解、欣赏、评价一位画家的作品,起着不容质疑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就从凡·高本人及身边的人入手来欣赏作品。首先是凡·高的自画像,凡·高遗留下40余幅自画像,书上的两张自画像分别是1887年和1889年的作品。在这两张作品中,响亮的色彩是画家受印象派绘画影响后表现出来的特点。凡·高曾经这样写道:“我想强调的是同一个人有非常多样的自画像,绘画与其追求照相般的类似性,不如更深入地挖掘相似处。”我们不难发现,凡·高不断追求着表现方法上的自我超越。第二幅自画像是1889年,发生割耳事件后凡·高的写照。那时的凡·高开始精神恍惚出现幻觉,邻居视他为危险的疯子,把他告到市政府,要求市长把他监禁起来。之后,凡·高被监禁在医院中,同年5月,凡·高被送入阿尔附近的精神病疗养院。在此时期,凡·高画了两百多幅作品。在本页中间及下方,展现的是凡·高身边的人。《吃马铃薯的人》是凡·高早期优秀的油画作品。1885年,凡·高的父亲突然去世,32岁的他生活愈加凄凉。这一时期,凡·高主要以静物、农夫、织布机为绘画题材。《吃马铃薯的人》以农夫的一家为对象。这个时期,凡·高虽然深受荷兰画派的影响,但是他摒弃了那些华丽的盛装,而是力求表现农民艰苦的现实生活。他在这幅画中选用了比较灰暗的色调,以此来表现农民家境的寒苦。他以遒劲的笔触,刻画人物布满皱纹的面孔和瘦骨嶙峋的躯体。桌上悬挂的油灯构成画面的焦点。昏黄的灯光洒在农民憔悴的脸上。背景敷色稀薄浅淡,反衬出前景中的人物形象。为了完成这幅作品,凡·高先后画了十几幅速写,另外还画了三幅油画。《唐基老爹》描绘的是巴黎画材商店的老板。画面中唐基那双蓝色的眼睛和红色的嘴唇,在面部及灰色胡子间显得格外突出。凡·高在此画中还精心描绘了背景(日本浮世绘图案),这种东方艺术吸引并影响着凡·高。这幅作品色彩华丽、对比鲜明,与《吃马铃薯的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它也标志着凡·高阿尔时代的开始。《嘉塞医生的画像》(也译作《加歇医生的画像》)是凡·高1890年6月完成的作品。嘉塞医生是一个医学博士,对于艺术极其热爱,他为治疗凡·高的病花了不少心血。他非常欣赏凡·高的画,因此经常鼓励他,希望凡·高赶快摆脱病魔。然而,凡·高始终不能相信嘉塞医生。我们看凡·高给嘉塞医生的肖像涂上了令人恐怖的青色背景,人物看起来像是一个疲惫的病人,并且表情忧郁,沉思着靠在桌子上。凡·高说:这次我画了嘉塞医生的肖像,在这里我表现出一种可怕的表情……”纵观这一页,主要向师生展示了凡·高的一生,即他绘画的不同时期,他所处时代的社会情况,他身边的人,以及对他的影响和帮助。因此,也可以这样说,本页是引导学生以凡·高的作品为线索,认识并了解凡·高。在第41页中,主要展示了三幅风景及静物作品。《星月夜》是凡·高1889年的作品。这是凡·高最具想象力的一幅作品,他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见解、情感投入到绘画中。画面构图经过了精确的计算,以树木衬托天空,所以获得构图上微妙的平衡。作为前景的丝柏树如火焰般朝天空伸展。深色调带来重量感,与天空、星、月三者的旋涡节奏相互制约,使构图沉着稳重。而此画最精彩的则是天空那螺旋状的笔触。螺旋状的光环席卷整个天空,银河的表现极具形式感。这就是凡·高笔下的夜空,更准确地说,这就是凡·高心中的夜空。在引导学生欣赏时,我们不妨请同学们从凡·高的幻想中联想一下,自己心中的夜空是什么样子。相信在大师的启发下,学生的思路会十分开阔。《向日葵》是凡·高的代表作品,凡·高在写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到:“向日葵称得上是我的东西。”对凡·高而言,向日葵具有特别的意义,黄色意味着友情与希望,花本身象征“感谢”。《向日葵》这幅单纯而有力度的画面,给人以最明亮的感受。画家是在用自己全部的情感,乃至生命去描绘他心爱的葵花。看那厚重的颜色显然是凡·高将画笔蘸满颜料用力压上去的,就连背景看似平整的黄色也独具质感。笔触纵横交叉移动,产生像竹编工艺品或粗质草垫的感觉。《阿尔附近的吊桥》则是一幅表现法国小镇阿尔灿烂阳光的一幅风景画。阿尔是凡·高钟爱的地方。画家仔细观察蓝天和四周的景物在河水中的倒影,千方百计地表现河水的清澈透明。画中大量使用蓝、橙补色。笔触纵横交错、细致入微。在本页下方有一组选择题,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在欣赏油画作品,特别是凡·高的作品时,应该更注重从以上几方面去观察和思考。在本页最后是作业提示,要求同学们试着用一段文字写出对一幅印象最深的作品的感受,这也是四年级同学在上欣赏评述课后应达到的评价标准。教师可根据孩子能力的不同给予一定帮助,例如给孩子列出简单的提纲等。(三) 教学内容与目标1. 显性内容与目标应知:初步了解凡·高生平及绘画风格,知道如何对一名画家进行专题研究和学习。应会:能用简单的文字对凡·高的作品进行欣赏评述,能查阅、搜集相关资料。2. 隐性内容与目标通过了解、分析凡·高的一生,学习凡·高对艺术热情、执著、勤奋创新的精神。同时感悟人在逆境中应该怎样调整控制好自己,成为一个积极健康的人。(四)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1) 初步认识、了解画家凡·高及其作品。(2) 学习如何欣赏评述凡·高作品的方法。2. 难点(1) 通过欣赏凡·高的作品,感悟他内心的艺术表现情绪。(2) 以文字的方式表达自己对作品的评述。二、 教学设计(一) 教学活动的方式与方法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新授课 1.出示凡高《自画像》中皮肤的局部图。提问:这张作品是人物头像上的一个局部,猜猜看,画的是哪儿? 头发、胡须等 学生在查找资料后,直切主题。了解画种 这节课我们要认识一位19世纪荷兰的伟大画家凡·高。谁会把皮肤画成这样呢?在梵高生活的19世纪,人们普片不能接受他的画法,因此他的一生只卖出过一副油画作品《红色的葡萄园》,但是只卖了400法郎,约现在人民币600,。然而,梵高死后,他的画却价值连城。1994年,梵高的油画作品,以8250玩的油画价格,创造出历史上最高的油画记录。这是一个多么大的反差啊、去环节导语:19世纪曾经有一位画家在巴黎也看到了这些印象主义的绘画,并且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从此他的绘画风格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位画家只活了37岁,在他生命的大约最后十年中,他凭着对绘画的狂热追求,以惊人的毅力创作了800多幅油画和几乎同等数量的素描。提问:你们知道这位画家是谁吗?出示梵高早期作品。板书:画家凡·高说到油画,你们有哪些了解?它与其他色彩画有什么不同? 猜猜画家是谁?说出自己的看法。指导学生归纳资料。发表自己的看法,倾听讲述。回答梵高的一生是孤独的、凄凉、贫穷的。 对油画进行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所授内容的兴趣。帮助学生对画家整体的认识。欣赏作品 让我们一同来体会和欣赏画家凡·高的油画。 阿尔附近的吊桥欣赏后用两句话说说你对这幅画的感受。能不能看出画家想通过这幅画表达一种什么心情?从哪里看出来的?通过这幅画,你想象一下画家凡·高是怎样的一个人? 从《阿尔附近的吊桥》的欣赏进入画家的情感世界。了解画家的生平 实际上凡·高的一生是充满艰辛和传奇的。对这位画家你有什么印象?介绍画家凡·高。你们感受得很好 (1853—1890),只活了37岁,而这37年中真正的创作期只有短短的10年,但就在这10年 里凡·高创作了大量艺术价值极高的作品,留给我们一笔宝贵的艺术财富。 出示《自画像》,分组分析讨论:外表冷漠、狂躁;睁大的眼睛好像受了惊吓,心事重重。(掌握学生查找的资料,让学生补充。)1853年3月30日凡·高出生在荷兰的一个小村庄里。受到传教士父亲的影响,凡·高从小就极富爱心和同情心,经常用自己少得可怜的钱送给穷人。他自幼喜爱绘画,在他的笔下经常出现一些农民、矿工甚至乞讨者。 通过分析自画像了解画家性格。 帮助学生找到搜集资料、整理资料、提炼资料的方法。欣赏早期作品 出示《吃马铃薯的人》这是凡·高经常帮助的一家人,路德和他的两个姐妹及妈妈和奶奶。 思考讨论:这张画采用什么样的色调?为什么采用这样的色调?画中每个人都在干什么?路德的手是怎样的? 体会画家表现的亲情及早期作品的绘画特点,学会欣赏作品的方法。欣赏阿尔时期的作品 由于凡·高经常画一些社会中最底层的人,他的画不被人承认,更没有人去买他的画,甚至有人讥笑他,这使凡·高变得非常焦虑和烦躁。为了排遣心中的苦闷,凡·高来到了法国南部的一个小镇——阿尔,置身于大自然中,他忘记了那些不愉快,疯狂迷恋上了阿尔金色的阳光、金色的麦田、金色的向日葵。阿尔的小河、吊桥、咖啡店、麦田将凡·高所有的天分完全表现出来,三个月的时间里创作了近200幅作品。出示《向日葵》。 后来这幅画拍卖了上亿元人民币。(用仅剩的买半块面包的钱买了颜料。)华丽的颜色与贫困的生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讨论:谁知道这幅画的名称?这幅画的色调以什么颜色为主?他用的黄色一样吗?你能说出哪些黄色?猜猜看,这时候他的生活状况是什么样的? 了解画家绘画高峰时期的特点及情感状态。 通过作品分析了解同类色和邻近色。 了解凡·高艺术作品的价值。欣赏最后的作品 但是凡·高在生前只卖出了一幅作品。在离开阿尔后,柏树取代了他心爱的主题——向日葵。 欣赏《星月夜》。讨论:这是怎样的月夜?凡·高用了怎样的笔触?(学生在空中随笔触画。)星空下的柏树是什么样的?你感受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旋涡状的笔触、压抑的色调,感受画的冲击力。 巩固练习 我们欣赏了凡·高不同时期的作品,对他的绘画风格有了简单的了解,这里有几幅不同大师的作品,你能找出凡·高的作品吗?出示: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勒《晚钟》凡·高《乌鸦与麦田》从哪里看出来的?画中的景致使你感受到什么? 躁动、绝望、不祥等。 开放的内化互动,用活跃的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小结 就是在这片麦田里,凡·高结束了自己37岁的生命。我们初识了这位充满传奇的画家凡·高,希望你们能更深地了解他和他的油画。 倾听画家梵高的故事,欣赏作品《麦田里的乌鸦》。 PAGE4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