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人口迁移、分布与合理容量》检测题一、单选题家住北方某县的小王夫妇,效仿村里一些年轻人的做法,在自家5亩耕地上栽植了杨树后就外出打工了。八年后,小王夫妇将已成材的杨树出售,获利24000元。与原来种植粮食作物、蔬菜等相比,这些收入虽不丰厚,但他们还算满意。据调查,该县耕地上栽植杨树的面积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0%,这种“农地杨树化”现象引起了有关专家的高度关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当地“农地杨树化”的主要原因是( )A.生态效益高 B.木材销路好C.劳动投入少 D.种树有补贴2.针对“农地杨树化”引起的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是( )A.加大开荒力度 B.增加木材进口C.增加粮食进口 D.鼓励农地流转生活方式型移民是指在经济比较发达以及后现代社会带来个人主体性增强的背景下,以寻找更好的生活方式的一种迁移。与追求经济利益的传统移民不同,生活方式型移民的迁入地或具有温和气候、充足阳光和新鲜空气,或安静古朴、远离都市。据此完成下列各题。3.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体最可能是A.婴幼儿 B.青少年 C.青壮年 D.中老年4.影响生活方式型移民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因素 B.经济 C.文化 D.交通5.生活方式型移民对移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有①缓解人地矛盾 ②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 ③提高住房价格 ④带动服务业发展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下图示意世界人口比例随海拔变化统计。据此完成下列小题。6.据图推测影响人口分布的主要因素是( )A.气候 B.地形 C.水资源 D.土壤7.东非高原上1000—2000米处人口较稠密,其主要自然原因是( )A.地势较高,便于防御 B.气候凉爽,利于排水C.开发历史悠久 D.交通便利下图是2020年我国某乡村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影响该地的30~40年龄段人口比重的主要因素可能是( )A.战争 B.经济 C.灾害 D.资源9.该地人口问题主要是( )A.新增人口多 B.迁入人口多 C.就业压力大 D.劳动力短缺10.解决该地人口问题最迫切的措施( )A.实行计划生育 B.严格户籍管理 C.鼓励返乡创业 D.支持城市建设环境人口容量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的学者汪士铎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扰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中,与以上材料有关的是A.对外开放程度 B.生活消费水平C.科技发展水平 D.资源状况12.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A.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B.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C.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D.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兰州市地处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三大高原的交界处,位于两山中间,黄河穿城而过。下表为兰州市人口容量总结表(单位:万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测算方法 适度人口容量 最大人口容量基于国内生产总值 311 338基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 207 344基于生态环境标准 227 34513.综合各种测算方法,兰州市适宜人口容量(万人)和最大人口容量(万人)分别是( )A.311;345 B.207;344 C.227;338 D.207;33814.为增大人口容量兰州市可采取的最有效措施( )A.挖掘土地潜力,提高容积率 B.治理污染,改善环境质量C.开发新的城市用地 D.发展科技,提高开放程度近年来﹐我国宁夏、贵州、云南等省区成功实施了生态移民工程,大大改善了移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完成下面小题。15.实施生态移民考虑的首要因素是( )A.人口密度 B.交通运输C.环境承载力 D.移民意愿16.生态移民工程的成功实施( )①促进了迁入区的资源开发②缓解了迁出区人口老龄化程度③减轻了迁入区的就业压力④实现了迁出区人口的脱贫致富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我国劳动年龄人口(16~59岁)数量从2012年开始下降,至2015年累计减少1 300万人,随着越来越多外出务工者的回流,2015年,我国首次出现了流动人口减少的现象。据此完成下列问题。17.造成我国流动人口减少的直接原因是( )A.外出务工时间过长B.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降低C.城乡户籍制度的改革D.就业和收入难达预期18.劳动年龄人口与流动人口“双降”,对我国经济可能带来的影响是( )A.劳动密集型企业回流B.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C.加快经济的增长速度D.促进第一产业发展永久迁移是指户籍发生改变的人口迁移类型;务工迁移是指离开户籍地外出务工的人口迁移类型(不包括永久迁移)。下图示意1990~2005年我国人口迁移的数量变化。图中永久迁移人数为每五年的累积数量,务工迁移人数为当年的数量。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9.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1990~2015年的永久迁移人数持续增加B.2000年以后,永久迁移的累积人数下降C.1990~201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呈下降趋势D.1990~1995年的务工迁移人数增速比2005~2010年的慢20.2010年后务工迁移人数明显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①“三农”政策利好 ②出生人口数量减少 ③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④第二、三产业产值比重降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图示的西伯利亚地区是俄罗斯的一个重要开发区,这里针叶林广布……21.该地区的区域地理特征包括①地广人稀 ②气候宜人 ③交通便捷 ④矿产丰富A.①② B.②③C.③④ D.①④22.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这主要是由于南部①气温较适宜②位于平原地带③开发历史较长④经济相对发达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3.20世纪后期以来,该地区内部呈现人口由南向北的迁移趋势,这主要是由于北部A.开发了新资源 B.人口密度低C.交通条件改善 D.市场广阔河南省剩余劳动力赴外省市就业主要集中在东部的广东、江苏、浙江、上海和北京五个省市。2011年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省内就业人数出现拐点,省内就业人数首次高于省外就业人数。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4.造成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本省的主要原因是①沿海产业向内地迁移②农民工年龄偏高③内地就业环境有所改善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低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25.河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回流A.使河南省的老龄化进程加快B.为河南省经济发展提供人力资源C.减缓东部地区经济增长速度D.缓解河南省农村人口与土地的压力二、综合题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人口约为3707万人。加拿大能成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得益于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高度发达的科技,是世界上社会富裕、经济发达的国家之一。下图为加拿大人口、矿产、铁路分布示意图。(1)简述加拿大人口分布的特点。(2)分析加拿大北冰洋沿岸地区环境承载力小的原因。(3)有人认为加拿大人口数量远小于该国人口合理容量,试说明其理由。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陶朗加是新西兰第五大城市,也是目前经济发展最快的城市,是北岛的公路交通枢纽。陶朗加港是天然深水良港,港航服务业效率位居新西兰首位。陶朗加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是新西兰著名的旅游胜地。为保持经济持续稳定增长,近年来,当地大量投资新兴制造业。 陶朗加吸引新西兰国内不同年龄段的人口移居。年轻人迁往陶朗加大多数是为了就业。退休老人迁往陶朗加追求舒适的环境和便捷的交通条件,他们的居所往往接近国际机场、主干道。下图示意新西兰前五大城市分布。(1)陶朗加吸引大量年轻人移居至此地工作,分析其原因。(2)便捷的交通条件是陶朗加吸引退休老人移居的重要因素,试说明理由。(3)说明移居陶朗加的人口多来自北岛的原因。28.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清时期,华北地区农民纷纷前往东北地区谋生、定居,该现象被称为“闯关东”。“闯关东”以山东人最多。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经济增长迅速,导致了两地间人口迁移方向的逆转,从而出现了“雁南飞”现象。材料三:“闯关东”路线示意图。(1)影响山东人“闯关东”和“雁南飞”现象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2)大量人口“闯关东”对关东地区的环境会带来哪些问题?(3)简述“雁南飞”现象给山东经济发展带来哪些影响。(4)简述“雁南飞”对东北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1.C 2.D 3.D 4.A 5.C 6.B 7.B 8.B 9.D 10.C 11.C 12.A 13.D 14.C 15.C 16.D 17.D 18.B 19.D 20.B 21.D 22.C 23.A 24.C 25.B26.(1)人口空间分布不均;人口集中分布在南部地区,其他地区人口稀少。(2)气候寒冷(冬季漫长而寒冷);常年被冰雪覆盖,冻广布;极夜期长;植被稀少。(3)国土面积广阔;自然资源丰富;科技发达,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27.(1)港航服务业.旅游业涉及面广、关联性强.劳动力需求量大;新兴制造业对具备专业素养的人才有一定需求,年轻人创新意识强,乐于参与。(2)新西兰居民生活富裕,退休老人闲暇时间多,接近国际机场便于出国旅行:陶朗加是北岛的公路枢纽,移居陶朗加便于往返原住地,方便探亲;接近主干道,遇到紧急情况能够快速抵达医院,保障老人身体健康。(3)北岛城市较多,人口基数大;北岛其他城市到陶朗加距离较近,移居便利;陶朗加是北岛的公路交通枢纽,与北岛其他地区来往频繁;与南岛隔库克海峡,距离较远,周转时间长,交通不便。28.(1)“闯关东”:山东人多地少,东北平原人少地多,山东旱涝等自然灾害比较频繁。(或答自然生态环境因素)“雁南飞”:改革开放后,山东工农业经济增长迅速,对外贸易发展快,人均收入增长快,拉力大于推力。(或答经济因素)(2)森林资源和森林生态受到严重破坏;黑土肥力下降;湿地减少。(3)有利:提供了大量廉价劳动力,促进第二、三产业的发展;促进了思想、文化交流。不利:增加了交通、卫生、教育、环保、住房等的困难。(4)有利:加强对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不利:人才外流、劳动力短缺,影响经济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