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单元本单元以“感受大自然的美好”为主题,选编了精读课文《古诗三首》《燕子》《荷花》和一篇略读课文《昆虫备忘录》,从动物、植物、景物这几个方面来反映主题。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组课文,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揣摩语言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品味赏析之余还可以从中了解作者的观察方法,积累优美句段。通过读写和课外搜集活动,增进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课题 内容简说古诗三首 《绝句》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歌颂了美好的春光。《惠崇春江晚景》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三衢道中》抓住游玩途中的见闻感受,抒发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燕子 作者描绘了充满生机的如诗如画般的春天景色,赞美了活泼可爱的小燕子,表达了对光彩夺目的春天到来的欢欣热爱之情。荷花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展现了一幅各具姿态、色彩明艳、活生生的水中荷花的画面,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昆虫备忘录 这篇课文以儿童的口吻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中几种昆虫的特点,语言生动有趣,体现了作者善于观察和对自然生命的热爱之情。1.认识41个生字,会写36个生字,积累优美的句段。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优美的语言,领悟作者所描绘的意境。3.初步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观察方法,体会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培养学生观察美、欣赏美的情操,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2.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句段。3.增进对大自然景物的了解,感受大自然景物的美好。1.古诗三首……………………………………………………………………………… 2~3课时2.燕子…………………………………………………………………………………… 2~3课时3.荷花…………………………………………………………………………………… 2~3课时4*.昆虫备忘录…………………………………………………………………………… 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二·语文园地………………………………………………………… 3~4课时1.本单元注重朗读感悟,增强学生感受语言的机会,促进理解,使语言中蕴涵的美通过口诵心记来深化理解。2.通过小练笔的形式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让学生在解词、析句、悟情的过程中,认识逐渐深化,感情逐渐深入。1.古诗三首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绝句》是一首极富诗情画意的佳作,歌颂了美好的春光。《惠崇春江晚景》是苏轼写的,这首诗描写了北宋名僧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的景物,表达了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春天的美好情感。《三衢道中》是曾几的作品,这首诗是他游赏浙江衢州时写的,再现了诗人游览时愉悦的心情,抒写了诗人行于三衢道中的见闻感受,流露出诗人对自然山水的热爱。 教学时,我先引导学生正确地朗读古诗,再借助注释和课件展示,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春光和大自然的美好。学前准备 1.查阅三位诗人的有关资料。(师生) 2.自读古诗,认读生字。(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理解《绝句》的诗意。 3.背诵古诗《绝句》。学习重点 1.认读生字。 2.理解《绝句》的诗意。学前准备 1.收集诗人的资料,制作教学课件。(教师) 2.预习课文,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学生)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了解古诗,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春天是一幅多姿多彩的图画,许多诗人通过诗歌来赞美它,你们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最喜欢的是哪一首? 2.师小结,板书课题:绝句。 1.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2.齐读课题。 1.将有关春天的诗句补充完整。 (1)____________,处处闻啼鸟。 (2)____________,拂堤杨柳醉春烟。二、初读感知。(用时:10分钟) 1.老师出示《绝句》,简介作者。 2.安排学生朗读诗句,把古诗读正确,认记诗中的生字。 3.老师指导书写“融、燕、鸳、鸯”4个生字。 1.从自己收集的资料中了解诗人杜甫。 2.朗读古诗,将诗读流利,读出一定的节奏和韵律。 3.观察重点笔画,把字写正确,写规范。 2.看拼音写词语。 ní rónɡ yàn zi ( ) ( ) yuān yānɡ ( )三、了解大意,感受美景。(用时:17分钟) 1.指名读诗句,理解诗意,思考:《绝句》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2.课件出示诗句,看看诗中有哪些景物 3.师小结:春景美如画,燕子轻飞鸳鸯甜睡,让春天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4.出示插图,结合理解,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1.学生读诗句,并简单说说对诗意的理解。 2.第一句中的景物:日、江山、春风、花草。 第二句中的景物:泥、燕子、沙、鸳鸯。 3.欣赏课文插图,通过个别读、男女生比赛读等多种形式体会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 3.填上合适的词语。 ( ) 的阳光 ( ) ( ) 的春风 ( ) ( ) 的花朵 ( ) ( ) 的小草 ( )四、诵读感悟。(用时:8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学了本诗,你有何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谈自己的感受。 2.学生尝试有感情地朗诵古诗,背诵古诗。 4.默写古诗《绝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找出诗句中的景物,再结合插图的直观展示,再现诗歌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读中感受到春天的美丽。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熟读并背诵《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两首古诗。 3.了解诗句意思,能从诗中描绘的场景中体会诗人的心情。学习重点 了解诗句意思,从中感受诗人的心情。学前准备 课件,范读录音。(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复习引入。(用时:5分钟) 1.复习背诵《绝句》。 2.板书诗题:惠崇春江晚景。 3.介绍作者苏轼。 4.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1.背诵《绝句》。 2.交流收集到的苏轼的相关资料。 3.听范读录音,熟读古诗,注意“惠、崇”二字的读音和写法。 5.苏轼是_______代杰出的文学家,字子瞻,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二、理解诗意,感受美景。(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将诗歌读正确、流利,认记生字“惠、崇、芦、芽、短”。教师指导书写。 2.教师出示前两句诗和相应插图,指导学生抓住诗中的景物,结合插图理解诗句意思。 3.再读诗句,感受诗句所描绘的美景。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古诗,把古诗读通顺。熟记诗中5个生字的写法及笔顺。 2.诵读前两句诗,结合课件出示的插图理解前两句诗的意思,感受意境。 3.抓住关键字词,诵读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 4.朗读全诗,感受美景,体会作者的心情。 6.这首诗中实写的景物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写出后两句诗的意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自读古诗,明意悟情。(用时:15分钟) 1.板书诗题,引导解题。指导学生自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字。 2.引导学生思考: 古诗描绘了什么景色 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3.课件出示前两句诗,理解字词意思,引导学生交流:这两句诗写了什么内容?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4.出示后两句诗,思考:这两句诗描写了哪些景物?结合注释理解诗句意思。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认记诗中的生字。 2.学生思考回答问题。 古诗描写了春末夏初时宁静的景色,写出了诗人山行时轻松愉悦的心情。? 3.读前两句诗,理解字词和诗句意思,交流回答问题。 首句点明了游览的时间是梅子黄时,第二句点明了此行的路线。这两句诗写出了诗人高涨的游兴。? 4.齐读后两句诗,交流问题,理解诗句意思。? 5.读背古诗。 8.划出诗句的朗读节奏。 梅 子 黄 时 日 日 晴, 小 溪 泛 尽 却 山 行。 绿 阴 不 减 来 时 路, 添 得 黄 鹂 四 五 声。四、总结拓展,积累古诗。(用时:5分钟) 1.齐读本课的三首古诗。 2.师提问:分别说说三首诗中的美景。 3.课外收集描写春季美景的古诗。 1.再读古诗。 2.全班交流三首诗中描绘的美景。 3.收集描写春季美景的诗句。 9.读诗句,说季节。 (1)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 (2)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 (3)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学习《惠崇春江晚景》时,让学生结合插图,抓住诗中描绘的景物,直观地进入诗的意境,体会诗中蕴含的情感。 学习《三衢道中》时,我采用自学为主,引导为辅的方式来教学。在课堂上,学生根据前两首古诗的学习方法,边读边悟,结合注释和课件展示的内容,对诗句有自己的深入感受。在交流时,学生各抒己见,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绝句》教学片段◆巧妙点拨,想象画面。(教学重点)师: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吗?生:《春晓》《咏柳》。师:这两首诗分别描写了哪些景物呢?生:《春晓》中描写了鸟叫、风雨、花。《咏柳》主要描写了刚发芽的柳树生机勃勃的样子。师: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的诗。(板书:绝句)请同学们读一读《绝句》这首诗,结合课本上的插图,看看诗中写了什么。(学生读诗后,点名学生回答)生:这首诗中主要写了太阳、江山、春风、花草、泥、燕子、沙、鸳鸯等景物。师:说得很对。那请大家再仔细看看插图,说一说这些景物是怎样的。(幻灯片出示插图,学生回答)生:明媚的阳光,温暖的春风,美丽芬芳的花,嫩绿的草。师:这么美的景物,诗中是怎样写的呢?生:(齐读)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师:诗中还描写了动物的活动情况,描写了什么动物呢?生:燕子和鸳鸯。师:它们在干什么呢?生:燕子在衔泥筑巢,鸳鸯在温暖的沙滩上睡觉。师:这一飞一睡,一动一静,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机而又自然和谐。这样的春色,大家喜欢吗?生:喜欢。师:好。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美景吧。(学生齐读诗句)2.燕子课题 燕子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和文静的休息场面,都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注重朗读,感受文字的优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索的方式来学习,激发学生对燕子、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学生) 2.收集有关燕子的图文资料。(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 1.认识并读写生字。 2.了解课文内容,了解燕子的外形特点。学前准备 1.收集燕子的相关资料。(师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用时:5分钟) 1.(播放儿歌《小燕子》)导入:同学们,当春回大地,万象更新的时候,是谁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了生机?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2.板书课题:燕子。 1.学生初谈对燕子的感受。 2.齐读课题。 3.学生读了课题后,提出自己的问题。 1.写一写燕子的外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用时:15分钟) 1.出示自学要求: (1)读准注音的生字,画出生字组成的新词。 (2)把你认为难写的字认真写几遍。 (3)自由读课文,容易读错的句子要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 2.检查自学效果。教师指导区别形近字:“拂”和“佛”、“掠”和“凉”、“偶”和“遇”。 3.教师指导写字。 1.小组内根据自学要求进行讨论、交流。 (1)学生读生字新词。 (2)同桌互相听写认为难写的字。 (3)自由读课文,根据拼音读通句子。 2.分组交流、汇报。 (1)分组朗读新学词语。如,“偶尔”两个字都读三声,“沾”字读第一声。注意多音字的读法。 (2)运用联系上下文及查工具书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看老师范写,然后自己在本子上对照书写,并分享根据字形规律记忆生字的心得。 2.用“\”划去加点字的错误读音。 伶俐(lín línɡ) 翼尖(yì jì) 荡漾(yánɡ yànɡ) 闲散(sǎn sàn) 几痕细线(hénɡ hén) 3.看拼音,写词语。 chuī fú ɡǎn jí ( )( ) jù huì lüè ɡuò ( )( ) ǒu ěr xiān xì ( )( )三、再读课文,质疑解疑。(用时:15分钟) 1.细读课文,思考并勾画理解: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 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3.全班交流,合作解疑。 在议答燕子每个方面的特点时,可让学生谈一谈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4.学习第1自然段。 (1)教师通过课件展示燕子外形图,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边叙述边演示)“一身乌黑的羽毛”(使图中燕子浑身乌黑的羽毛闪动),“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使翅膀闪动),“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尾巴闪动),这几个部分合起来就凑成了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一个“凑”字使文章顿显生动,可爱的小燕子的形象便栩栩如生,跃然纸上。 (2)指导感情朗读:谁能把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读出来? (3)引导学生背诵第1自然段。 1.议答: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燕子的? (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平添生趣、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小组交流,汇报。 3.全班交流。 4.(1)“我非常喜欢小燕子的外形,因为它有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看起来是那么活泼可爱。”“凑”是什么意思?(几个方面合起来) (2)有感情地朗读。 (3)根据提示背诵第1自然段。 4.词语巧搭配(填入恰当的词)。 ( )的羽毛 ( )的尾巴 ( )的翅膀 ( )的小燕子 5.按要求填空。 “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这句话抓住了燕子的__________特点来写。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 2.背诵第1自然段。 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教学反思 在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和插图再现课文里的美丽春光,增强教学的形象性。教学伊始播放学生耳熟能详的音乐视频《小燕子》,将学生带进充满生机的春天,并巧用课文插图,使燕子的形象和明媚的春光更具吸引力,激发了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2.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和描写生动的写作方法。学习重点 学习作者细致地观察事物,学习文章的表达方法,积累好词佳句。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复习引入。(用时:5分钟) 1.听写词语。 2.检查背诵第1自然段。 1.学生听写词语。 2.点名背诵。 6.听写词语。 吹拂 赶集 聚拢 形成 掠过 偶尔 沾水 纤细 痕迹二、学习课文。(用时:25分钟) 1.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来描写春天?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烂漫无比”“为春光平添了许多生趣”。 (3)在学生议答中,教师完成板书。 (4)指导感情朗读。 2.学习第3、4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两个自然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着重理解“横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 (3)指导感情朗读。 3.学习第5自然段。 (1)自由读。 (2)交流,重点赏析“闲散”“几痕”等词。 (3)最后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1.(1)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学生体会“聚拢”“烂漫无比”“平添”的意思,然后试着融入自己的感情朗读课文。 (3)学生通过自己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方式,将课文有感情地读出来。 2.(1)哪些词语表现出了燕子飞行时的特点。 (2)小组讨论交流。 (3)学生找出相关词语后自己练读,而后指名读,读出自己的情感,最后全班齐读。 3.(1)学生自己读文,体会“痕”的妙用。 (2)一边朗读一边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 (3)学生尝试朗诵课文,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生动,齐读第5自然段。 7.读句子,在括号里写出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1)红的白的黄的花,青的草,绿的叶,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烂漫无比的春天。( ) (2)嫩蓝的春天,几支木杆,几痕细线连于杆与杆之间,线上停着几个小黑点,那便是燕子。多么有趣的一幅图画呀!( ) 8.照样子,把句子写具体。 例:燕子斜飞于天空。 燕子斜飞于旷亮无比的天空。 (1)阳光照耀着草地。 阳光照耀着______草地。 (2)草地上开着小花。 草地上开着______小花。 (3)燕子掠过湖面。 燕子______掠过湖面。三、总结全文。(用时:10分钟)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第1~3自然段。 1.学生自由讨论,谈感受。 2.根据提示,学生尝试朗诵全文,并尝试背诵第1~3自然段。 9.课文围绕燕子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个方面的内容。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燕子》是一篇精读课文,篇幅短,借对燕子的描写赞美可爱的春天。第2自然段的教学侧重于理解“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一句,感受春天生机盎然的景象。第3、4自然段,学生提出几个很有价值的字词:“斜飞”“横掠”“沾”。通过对这些字词的品味,使学生理解了燕子飞行的特点:轻盈、欢快、敏捷。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很有诗意的段落,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同样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为什么用几‘痕’细线,而不用几‘根’?”全文的教学体现了引导学生感受春天的美、燕子的美,配乐的朗诵让学生入情入境,重视朗读和对语言的品味与积累。学生学得比较投入,多数学生已经能在当堂背诵重点段落。《燕子》教学片段◆创设说话情境,锻炼创造思维。(教学重点) 师:我们知道了第一自然段写出了燕子的外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师:为什么作者只写了一身乌黑的羽毛,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就凑成了可爱活泼的小燕子,那燕子的头呢?肚子呢?你觉得作者这样写完整吗?(教师故意设下圈套,以疑促思)(学生思考回答)生1:我觉得这样写不完整。我认为应该改成“一个轻巧的头,一身乌黑的羽毛,雪白的肚子,一对轻快有力的翅膀,加上剪刀似的尾巴,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才完整。生2:那还有爪子呢?生3:那再加上“细小的爪子”。(有学生笑)生4:我觉得这样写太啰唆了。师:那你们认为怎样写才好呢?再读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以读释疑)生1:还是课文里的好,因为作者抓住了燕子的特点来写,燕子的羽毛、翅膀、尾巴是最能体现燕子特点的部位。生2:对,燕子小巧的头、细小的爪子与麻雀等许多鸟类都一样,不能体现燕子的特点,可以略去不写。(学生通过探讨,自己钻出圈套,真正理解了这种写作方法)生3:是呀,我们写人也不是每个部位都要写的。(联系平时的作文理解,很好)师:你们说得真好,作者抓住了最能体现燕子特点的部位写,并没有面面俱到。你能用这种写作方法写一种你喜欢的小动物吗?(学以致用,鼓励学生举一反三)生1:一顶红红的鸡冠,一个高高昂起的头,一身光彩夺目的羽毛,凑成了骄傲的大公鸡。生2:一对长长的耳朵,一双红红的眼睛,一身雪白的毛,加上短短的尾巴,凑成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白兔。生3:一对灵敏的耳朵,一身光亮的毛,加上四条腿,这就是我家的大花猫。生4:我觉得他没说出猫的特点,这样也像在说狗,应该在四条腿前加上走路轻无声。(学生不仅利用写作方法来说,还会评,这真是一大进步)生5:还可以在耳朵前加上“三角形”的,因为猫的耳朵是三角形。师:同学们都说出了动物的外形,说得非常好。3.荷花课题 荷花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文描写了夏日公园里的一池荷花盛开时的情景,以及“我”陶醉在此景中,与荷花融为一体的感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力,描写了荷花的清新美丽,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教学时,我利用文中插图,让学生细心观察,感受荷花的美,再通过读文,从文字中感受到这种美。最后两个自然段结合配乐朗读,让学生在意境中感受荷花的美,把作者的情感融入自己的情感。学前准备 1.收集荷花的图文资料。(学生) 2.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11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积累优美语句。学习重点 1.认识生字,读写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学前准备 1.收集作者叶圣陶的资料和荷花的资料。(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用时:5分钟) 1.教师课件出示谜语:“开在炎炎烈日下,长在清清碧波中,身陷污泥心地洁,芳香扑鼻醉人心。”(荷花)请大家交流对荷花的了解。 2.让学生齐读课题,交流作者叶圣陶的相关知识。 3.设疑导读:叶圣陶先生笔下的荷花与我们见到的是一样的吗? 1.学生交流汇报。 (1)展示荷花的图片资料。 (2)荷花的生长特点。 (3)描写荷花的诗句。 2.学生交流作者的相关资料。 3.学生带着疑问,自由诵读课文。 1.填写与荷花相关的诗句。 (1)接天莲叶无穷碧, 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 早有蜻蜓立上头。二、小组自学,互助合作。(用时:25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出示自主学习要求: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多读,读出你体会到的美。 1.小组内依据学法指导开始自学,教师巡视掌握小组学习情况。 2.学生自主学习。先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可以边读边在段落的旁边写下读书体会,然后和小组内的同学交流自己的感受。 3.学生汇报学习收获。结合自己的读书感受,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 2.听写词语。 花瓣、莲蓬、饱胀、破裂、姿势、仿佛、随风飘动、舞蹈、停止 3.多音字组词。三、展示汇报。(用时:10分钟) 1.教师引导小组展示朗读课文。 2.布置课后作业:熟读课文,背诵第2~4自然段。 学生可用男女生读、分段落读等形式来展示朗读。 4.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写一句话。 仿佛: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翩翩起舞: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 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朗读形式来激起学生朗读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通过自学,体会到作者对荷花的各种优美姿态的描写和想象,表达了喜爱荷花的感情。 2.通过自己独特的方式来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学习重点 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预习交流,质疑促学。(用时:5分钟)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预习活动卡(课文内容填空)。 1.小组展示,全班交流。 2.互帮互助,交流质疑。 5.内容我最熟。 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 )。看看这一朵,( );看看那一朵,( )。如果把眼前的这一池荷花看作( ),那画家的本领可真( )。二、读议结合,合作探究。(用时:10分钟) 1.指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把描写荷花美的句子画下来,再读一读,读出荷花的美。 2.品读描写“我”仿佛就是一朵荷花并置身其中的段落(第四自然段),思考:你怎么理解“我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 3.置身于荷花池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学习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一词反映出“我”的迫切心情。这个词还可以换成。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作者急切的心情。 2.学生通过语气高低轻重的不同变化,读出荷花长势不同的特点。 3.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认真研读,互助合作,交流意见。 (2)全班交流,达成共识。 6.内容我知道。 (1)作者描写了不同形态的荷花,分别是______、______和______。 (2)“饱胀得马上要破裂”的意思是说荷花________ ____________。三、精讲点拨,共同提高。(用时:15分钟) 1.指导学生理解为什么把这一池荷花比作“一大幅活的画”? 2.重点引导理解: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教师用课件演示从挨挨挤挤的荷叶之间冒出来的白荷花图片) 3.引导学生想想作者站在荷花池边的感受。 4.如果你也是站在荷花池里的一朵荷花,心里会想些什么? 1.学生结合课文重点词语,回答问题。(从荷花的颜色美、姿态美、动态美入手展开探究) 2.合作探究。 通过词语的替换来体会“冒”字的表达效果。(“使劲地、不停地、急切地、笔直地”等等) 3.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4.想象美景,试着模仿作者的表达方式,创造性地学习这种写法。 7.发挥想象,填一填。 如果我也是池中的一朵洁白娇嫩的荷花,穿着雪白的裙子,散发着淡淡的清香。太阳照在我身上,微风轻轻地抚摸着我,我感觉________。蜻蜓、蝴蝶飞过来了,它们找我______;小鱼在我脚下游来游去,它们在__________;小青蛙蹲在荷叶上,它告诉我__________。四、总结写法,提升自我。(用时:10分钟) 1.小结写法: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荷花的? 2.(教师用课件演示多姿的荷花)引导学生说说:你打算用怎样的语言赞美荷花? 1.结合课堂上的学习,思考回答。(作者从荷花的香味、姿态、颜色等方面生动地写出了荷花的美) 2.学生可以模仿下面的句式赞美荷花。 荷花!你美丽的姿态让我入迷,你清香的气息让我沉醉。 8.小练笔。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呀!我们也来写一种自己喜欢的花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语感的养成是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基础。本课借助电脑多媒体创设的情境,把学生带入了描绘的情境中,抓住课文重点,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如:看着图片读、闭眼想象读、教师范读、引读……)来品赏美文之美,从而达到激活、领悟、积淀语感的目的。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高,能读中悟、悟中读,能从画面中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荷花》教学片段◆品读课文,感受荷花的姿态美。(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第二、三自然段,想想荷花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请简单概括。生:美。师:红花还需绿叶衬,花美,那么叶子呢?(课件出示荷叶及第二自然段第2句话)师:请同学们看图,再读读这句话。这句话写出了荷叶的哪些特点?生:多,碧绿。师:对。荷叶挨挨挤挤,说明荷叶多,很挤,很茂盛。(板书:多,碧绿)(课件出示: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师:你们认为怎样长出来才可以叫作“冒出来”呢?生:快速地、使劲地、急切地、争先恐后地……师:对。一个“冒”字不仅把荷花写活了,也写美了。大家还能从哪些句子中感受到荷花的美呢?生: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师:作者细致观察了哪几种姿态的荷花?生:三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花瓣儿全展开了,花骨朵儿。(课件出示各种姿态的荷花)师:作者笔下的荷花这么美,谁能读读这段文字,读出荷花的美呢?(点名学生朗读。然后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师:我们来看看第三自然段。“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生:也很美。(课件出示“如果把眼前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那画家的本领可真了不起。”)师:画家是谁?生:是大自然。师:(小结)第二自然段是作者近看荷花,能看清每朵荷花的不同姿态;第三自然段是抬头向远处看,是整体看荷花。我们学习时不仅要从文字中感受到美,还要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为自己的写作打好基础。4*.昆虫备忘录课题 昆虫备忘录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主要介绍了蜻蜓、瓢虫、独角仙、蚂蚱这几种昆虫的特点,体现了作者善于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因为是略读课文,所以教学时,我以学生自读自学为主,利用表格形式清晰展现各种昆虫的特点,用制作自己的昆虫备忘录的作业,激发学生观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自认生字。(学生) 2.收集几种昆虫的图片及有关资料。(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几种昆虫的特点。 3.培养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了解几种昆虫的特点。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用时:7分钟) 1.你熟悉和喜爱的昆虫是什么?说说你对它们的了解。 2.课件出示文中的几种昆虫图片,你认识它们吗? 3.小结,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自己熟悉和喜爱的昆虫。 2.与同学交流,说说课件中出示的昆虫名称。 3.齐读课题。 1.写一写自己最喜欢的昆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初读感知。(用时:13分钟) 1.老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再读课文,思考:文中介绍了哪几种昆虫?画出突出昆虫各自特点的句子。 1.学生读课文、认生字。注意:“录”的读音是“lù”,不能读“lòu”;“绸”的读音是“chóu”,不是“zhōu”。 2.边读课文,边画出描写昆虫特点的句子。 2.给带点的字注音。 记录( ) 大约( ) 相距( ) 丝绸( ) 黑斑( ) 益虫( )三、深入了解。(用时:15分钟) 1.老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填写表格。 2.引导学生交流对这些昆虫的了解。 1.学生读文,填表。 昆虫名称特点2.学生交流对昆虫的了解。 3.连线。 蜻蜓 力气大 七星瓢虫 桃红的膜翅 独角仙 有复眼 蚂蚱 吃蚜虫四、总结拓展,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说说你对文中列举的昆虫还有哪些了解。 2.布置作业:做一份自己的昆虫备忘录。 1.对文中昆虫进行补充资料。 2.完成作业。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设计以学生自学为主。在教学过程中,我用表格的形式清晰地展现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展现了昆虫的特点,易于理解,学生学得也较容易。《昆虫备忘录》教学片段◆分组学习,深入交流。 师:同学们刚刚读完课文,现在大家知道课文写了哪几种昆虫吗?生:(齐答)蜻蜓、花大姐、独角仙、蚂蚱。师:现在分小组讨论学习。每四个人组成一个小组,每个组员读一个片段的内容,找出这几种昆虫的特点,再在组内交流。(学生分小组学习,先自读,把相关内容画上线,再在小组内交流)师:同学们学得很认真。老师这里有一个表格,你们能填出来吗?(课件出示表格,学生交流)生1:我学习的是第一部分,课文介绍了蜻蜓有复眼,所以它的视觉很灵敏。生2:花大姐也叫瓢虫,各种瓢虫身上的星点不同,有益虫,也有害虫。生3:独角仙的体形大,力气大。生4:蚂蚱也叫挂大扁儿,飞起来有声音,国画家很喜欢画蚂蚱。师:说得很好。这些都是文中的内容,我的表格还有两行,该填什么呢?生1:填写我们观察到的昆虫的名称和特点。师:对,说说你们见过的昆虫,它们有哪些特点?生2:蝴蝶的外形很漂亮。生3:蚊子是我最讨厌的,因为它会传播疾病。……师:同学们了解了很多昆虫的特点,大家也像课文中一样做个昆虫备忘录吧!第二单元本单元以寓言为专题,选编了寓言故事《守株待兔》《陶罐和铁罐》《鹿角和鹿腿》,还有一首寓言诗《池子与河流》,从不同的故事中讲述不同的道理。本单元还安排了“口语交际”“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书写提示”“日积月累”,另外还有“快乐读书吧”,指导学生阅读著名的寓言故事。教学本组课文,首先引导学生熟读课文,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感悟课文的寓意,学习正确对待事物的方法。课题 内容简说守株待兔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有一个种田人因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以后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结果不但没有捡到兔子,还被世人嘲笑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要妄想不劳而获。陶罐和铁罐 本文讲述了国王橱柜里的铁罐骄傲自大,瞧不起陶罐,埋在土里许多年后,陶罐出土成为文物,铁罐化为泥土,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故事告诉人们:每个人都有长处和短处,既要看到别人的长处,也要正视自己的短处,相互尊重,和睦相处。鹿角和鹿腿 本文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之后奋力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让我们既要看到事物的长处,又要看到事物的短处,还告诉我们不要光图外表的美丽。池子与河流 本文是一首寓言诗,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池子因贪图安闲而干枯,河流因奔流不息而长流不断,告诉我们:才能只有充分利用,才会散发光彩,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1.认识31个生字,学会31个生字,积累好词好句。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白故事蕴含的道理。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4.学编寓言故事。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3.结合实际生活,学习正确看待事物的方法。5.守株待兔…………………………………………………………………………… 1~2课时6.陶罐和铁罐………………………………………………………………………… 2~3课时7.鹿角和鹿腿…………………………………………………………………………… 2~3课时8*.池子与河流………………………………………………………………………… 1~2课时口语交际·习作·语文园地………………………………………………………… 3~4课时1.熟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并结合生活实际谈体会,使道理更深入人心。2.通过课本剧和小练笔的形式,深入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5.守株待兔课题 守株待兔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讲的是一个种田人因偶然捡到一只撞死在树桩上的野兔,从此以后就放下农具守在树桩旁,结果不但没有捡到兔子,还被世人嘲笑的故事,告诉我们凡事应积极主动地去做,不要妄想不劳而获。在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读通读顺课文内容,再根据注释、插图及课件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前准备 1.收集一些寓言故事。(师生)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学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 3.根据注释,理解每句话的意思,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习重点 读通、读顺课文,理解句意,明白道理。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你们都爱听故事吧?故事的种类可多了,有民间故事、历史故事、童话故事、神话故事等。今天,我们来学一篇寓言故事。 2.出示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图中有谁?他在干什么? 3.板书课题:守株待兔。 1.学生交流,说说自己喜欢的故事类型。 2.看图说说图片的内容。 3.齐读课题。读准 “待”字。 1.多音字组词。二、学习生字。(用时: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顺。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教师检查生字掌握情况。 1.学生读课文、认生字,注意读准下面的字。 宋(sònɡ)耕(ɡēnɡ) 释(shì)冀(jì) 2.学生通过拼读、书写等方式掌握本课生字。 3.听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2.一字组多词。 守( )( ) 待( )( ) 触( )( ) 释( )( )三、理解内容。(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逐句读文,理解重点字词的意思。 2.课件逐句出示图片,点名学生看图说意思。 3.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全文内容。 1.借助注释,理解下列字词的意思。 耕者 株 走 触 折颈 因 释 耒 冀 复 2.根据课件图片内容逐句理解意思。 3.同桌交流全文意思。 3.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1)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释其耒而守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再读,明理。(用时:10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正确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课文读熟。 2.理解“守株待兔”的意思,说说故事蕴含的道理。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多读几遍,把课文读熟。 2.理解成语的意思,交流讨论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4.“守株待兔”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 5.那个种田人为什么被宋国人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朗读、理解文言文都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中,我循序渐进,从读通顺到理解内容,到再读明理,学生不仅突破了难点,在多媒体的支持下,也很容易理解每句话的意思,从而达到掌握全文,明白道理的目的。课题 陶罐和铁罐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课文讲述了发生在陶罐和铁罐身上有趣的故事。全文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讲铁罐看不起陶罐,常常奚落它;后半部分讲许多年过去了,陶罐出土变成了文物,铁罐却早已氧化消失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只看到自己的长处,而看不到自己的短处,也不能只看到别人的短处而看不到别人的长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并进行情景表演,让学生置身于故事之中,还让学生仿照课文编写寓言,发展学生的思维。学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语,读通课文。(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10个字,会写10个生字,正确读写、理解文中新词。 2.分角色朗读对话,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特点。学习重点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 2.体会陶罐和铁罐的特点。学前准备 1.预习生字、词语,读通课文。(学生) 2.用陶罐和铁罐的图片做头饰。(教师)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各种不同材质的罐子图片,引导学生说说它们的特点。 2.板书课题。 1.观察图片,小组交流讨论,说说各种罐子的特点。 2.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认读词语,自学生字词。 (2)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 (3)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交流自学情况。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读好下列生字的读音:懦(nuò)、恼(nǎo)、尘(ché)。 (2)认读词语。 2.联系上下文,交流对词语的理解。 3.交流课文的主要内容。 1.读拼音写词语。 jiāo ào qiān xū ( ) ( ) nuò ruò chén tǔ ( ) ( ) ɡǔ dài jià zhí ( ) ( )三、精读理解。(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并点名学生说说从中读懂了什么 2.课件逐一出示对话,指导感情朗读,体会陶罐和铁罐的特点。 1.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等方法,读陶罐和铁罐的对话,体会铁罐的骄傲和陶罐的谦虚。 2.对照课件展示,逐步读好对话。 2.根据课文内容填一填。 (1)“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铁罐________地问。 (2)“不敢,铁罐兄弟。”陶罐________地回答。四、角色朗读。(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思考:从对话中,你知道陶罐和铁罐的缺点分别是什么吗? 2.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对话。 3.找两名学生戴头饰情景表演。 1.铁罐易氧化,陶罐易碎,这是它们的缺点。 2.分角色朗读对话。 3.学生进行情景表演。 3.理解词语的意思。 相提并论:______________ 4.给句子换个说法,保持意思不变。 何必这样说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反思 教学一开始,我让学生欣赏图片,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之后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对话,让学生对陶罐和铁罐的特点了解得很清楚,分角色朗读和情景表演是对这一理解的深入。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学编寓言故事。学习重点 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复习字词,回顾课文。(用时:3分钟) 1.教师听写词语,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2.引导学生回忆: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1.学生写词语。 2.学生回顾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课文讲述的故事。二、精读课文,理解内容。(用时:18分钟) 1.引导学习第1~9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1~9自然段。思考:这几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2)引导学生理解“奚落”的意思。 (3)引导学生读文思考,出示问题: ①陶罐的短处是什么?铁罐又是凭什么来奚落陶罐的? ②铁罐用了哪些尖刻的话来说陶罐的短处(铁罐是怎样奚落陶罐的)? ③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又是怎样回答的呢? 2.引导学习第10~17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许多年过去了,陶罐是什么样的?铁罐是什么样的?当人们发现陶罐时,人们的态度怎样?为什么呢? 1.学生自由朗读第1~9自然段,说出这几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铁罐自命清高,瞧不起陶罐,常常奚落陶罐。) 2.学生读文理解“奚落”的意思。(讥讽嘲笑。) 3.学生根据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目的地读文,并画出相关的句子。 4.学生自读自学这些句子,体会陶罐和铁罐的不同态度。(铁罐:傲慢、狂妄;陶罐:谦虚、忍让、不骄傲、不自卑。) 5.学生快速默读第10~17自然段,交流老师提出的问题。 5.“奚落”一词是什么意思?写出了铁罐怎样的性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面对铁罐的奚落,陶罐是怎样回答的?写出了陶罐怎样的性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你想对文中的陶罐和铁罐说些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联系实际,感悟道理。(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说说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2.课件出示填空练习: 这则寓言将( )和( )人格化,通过人格化的描写,告诉人们( )。 1.学生再读课文,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体会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学生完成练习。 8.从这个故事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延伸。(用时:9分钟) 布置练笔:请同学们模仿本课,编一则具有深刻道理的童话故事。 学生根据要求完成练笔。 9.请以“笔尖和笔帽”为题,写一则小故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第一板块的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读、思、议、演来感悟特点,探究铁罐骄傲、陶罐谦虚的特点;第二板块的学习主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在读书中学会思考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7.鹿角和鹿腿课题 鹿角和鹿腿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个寓言故事,浅显易懂,讲述了在丛林中,一只鹿遇到狮子而奋力脱险的故事。告诉我们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教学中,我采用读议结合的方法,通过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不同态度的对比及原因,使学生领悟故事要说明的道理。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读通课文。(学生) 2.收集狮子和鹿的图片及资料。(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 2.读通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习重点 认识生字、理解词语。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学生) 2.收集狮子和鹿的图片及资料。(教师)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用时:5分钟) 1.动物猜谜导入。 (1)草原霸主。 (2)身穿梅花袍,头上顶双角,穿山又越岭,全身都是宝。 2.板书课题。 3.引出鹿说的话,设置悬念。1.根据老师给出的谜面,猜出谜底分别是狮子和鹿。 2.读课题。 3.读鹿说的话,根据鹿的图片,仔细观察鹿的角和腿的特点。 1.根据老师给出的谜面,猜出谜底分别是狮子和鹿。 2.读课题。 3.读鹿说的话,根据鹿的图片,仔细观察鹿的角和腿的特点。二、初读课文。(用时:20分钟) 1.教师安排学生自读课文,认读生字、词语。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引导学生通读全文,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自读课文,读准生字词及多音字。 2.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 3.梳理故事内容: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水池欣赏着自己( )的身段和( )的角,抱怨着( )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它的( )救了它的命。 1.多音字组词。 2.理解“欣赏”的意思,并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文探究。(用时:10分钟) 1.教师指导学生自读课文,思考:在遇到狮子前后,鹿对自己美丽的角和难看的腿有什么不同看法,找出相关句子,画上横线。 2.同桌交流以上问题。 1.读课文,画出鹿对自己角和腿的不同看法。 2.同桌交流讨论。 3.一开始,鹿对自己的角和腿是什么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布置作业。(用时:5分钟) 1.书写生字、词语。 2.读课文。 1.书写生字、词语。 2.自读课文。 4.读拼音,写词语。 xīn shǎnɡ yún chèn ( ) ( )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采用学生自读理解,教师辅助理解的学习方法。在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这个环节,我给出了一个大概的主要内容梳理,让学生通过填空的形式来概括大意;而后让学生找出描写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看法的句子,发现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看法的变化。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研究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 2.深入理解,由故事中的道理联想到现实世界中做人的道理。学习重点 深入了解鹿的心情变化,明白文章蕴含的道理。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读悟第2~4自然段。(用时:12分钟) 1.学生自由读第2~4自然段,思考: (1)从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鹿很喜欢自己的角? (2)从哪儿可以看出鹿不喜欢自己的腿? 2.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解疑。 1.学生读第2~4自然段,画出鹿喜欢自己的角的句子,找出鹿不喜欢自己的腿的句子。 2.读一读这些句子,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5.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换个说法,意思不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读议第5~6自然段。(用时:13分钟) 1.教师范读第5~6自然段,学生谈谈感受到了什么。画出相关句子。 2.放配乐朗读,让学生从音乐和朗读中进一步感受情况的危急。 3.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一惊险的情景? 1.学生互相交流鹿和狮子追逃时惊险的场面。 鹿:撒腿跑→树枝挂角→挣脱出来→拼命奔跑 狮子:逼近→猛扑 2.配乐朗读,感受惊险。 3.这一惊险是美丽的角带来的。 6.是什么让鹿从狮口逃生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读文明理。(用时:10分钟) 1.师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鹿明白了什么,再说说自己从中明白的道理。 2.总结:难看的腿有什么优点?美丽的角有什么缺点?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中鹿的话,说说自己的体会。 2.美丽的角差点让鹿( ),而难看的腿却让鹿( )。 7.续写故事。 最后,鹿对自己的角说: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鹿对自己的腿说: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延伸。(用时:5分钟) 1.这次灾难之后,鹿决定锯掉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讨论一下,小鹿该不该这么做呢? 2.本课和《陶罐和铁罐》比较,有什么相似之处。 1.学生交流。 事物有长处和短处,一味欣赏长处而看不见短处是不对的;因为它的短处完全否定长处也是不对的,我们要扬长避短。 2.学生交流本课与《陶罐和铁罐》的相似之处。 8.结合实际谈体会,怎样看待同学的优、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采用了对比的方式,使学生对鹿角的精美别致和鹿腿的细长难看有了清楚的断定。通过这样的对比,再结合课文最后鹿说的话,学生对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也清楚明了了,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鹿角和鹿腿》教学片段◆深入研究,品悟语言。(教学重点) 师: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难看的腿救了他的命。最终鹿叹了口气说——生: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师:找出其中两组反义词。生:“美丽”和“难看”,“送命”和“逃生”。(师板书:美丽——难看送命——逃生)师:美丽的角,有多美丽?难看的腿,有多难看?鹿自己是怎样认为的?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在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画出来读一读吧。师:让我们一起随鹿去池塘边看看他是怎样欣赏角的?生:“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师:同学们,鹿把自己的角比作什么?你觉得鹿的角还像什么?生:鹿觉得自己的角像两束美丽的珊瑚。我觉得鹿角还像树枝。师:此时此刻鹿的心情是怎样的?从哪些词句中可以体会出来?生:鹿此时是自我欣赏、自我陶醉的。从“啊、多么”可以体会到。师:鹿为什么会认为自己的腿很难看呢?(出示句子: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师:鹿认为自己的腿难看,不喜欢自己的腿,从哪些词句可以体会到?生:唉、噘起了嘴、皱起了眉。师:让我们用充满抱怨的语气一起读一读这段话。(师生齐读)师:鹿的腿确实难看,他抱怨自己的腿,以至于他变得没精打采。就在他没精打采地准备离开的时候,危机却逼近了。(出示第五自然段,生齐读)师: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鹿逼近。鹿能不能逃脱狮子的追捕呢?我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第六自然段,师范读)师:同学们,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呢?生:我仿佛看到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凶猛的狮子正在后面追着鹿,鹿则惊慌地逃命。我感受到这种逃生的场面非常紧张。师:鹿最终逃脱了狮子的追捕吗?生:逃脱了。师:在这生死攸关、千钧一发的时刻,鹿就是靠他难看但却有力的腿躲过了这一个劫难。此时此刻,鹿对自己的角和腿有了新的认识。他跑到小溪边,停下脚步,叹了口气,说——(课件出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8*.池子与河流课题 池子与河流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文以诗歌的形式讲述了一个寓言故事。全文用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池子安逸、清闲的生活和河流奔流不息、负载船只的生活,最后池子干枯,而河流长流不断。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才能只有充分利用,才会散发光彩,奋斗的人生才有意义。教学时,让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了解池子和河流不同的生活状态及最后的结果,深刻感悟课文蕴含的道理。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识8个生字,熟读课文。(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8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池子和河流的不同生活。 3.从池子和河流不同的结果中,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学习重点 理解课文,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熟悉的河流。 2.教师课件出示清清的池水和奔涌的河流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对比。 3.板书课题,简介文体。 1.学生介绍自己熟悉的河流。 2.交流讨论池水和河流的不同状态。 3.学生交流自己喜欢池水还是河流,为什么。二、初读感知。(用时:10分钟) 1.教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词语。 2.启发学生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易读错的字: 碌(lù) 遵循(zūn xún) 2.多音字“应”要读正确。 3.诗歌用对话的形式介绍了池子和河流不同的生活状态。 1.比一比,再组词。三、深入探究。(用时:20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诗歌第1~6节,了解池子和河流的不同生活状态。 2.课件出示河流奔腾、河面上货船、木筏、小船图片,引导学生更进一步了解河流的生活。 3.出示池子安静地躺在泥土中的图片,引导学生体会它的安逸。 4.齐读第7~8节,引导学生了解河流被人尊敬的原因。 5.齐读第9节,引导学生了解池子和河流不同的命运。 6.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节,思考其中的道理。 1.在体现池子生活安逸的句子下画上“____”,在体现河流的生活的句子下画上“ ”。 2.分析两者不同的生活状态。 河流:滚滚滔滔,背货船、驮木筏和小船,贯穿全国。 池子:躺在泥土里,像贵妇人。 3.画出写河流受人尊敬的原因的句子。 4.了解池子和河流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 河流长流不断,池子干枯。 5.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 2.改写句子,意思不变。 (1)这清闲的生活无忧无虑,还有什么能够代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自然规律,难道你已经忘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喜欢河流吗?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拓展升华。(用时:5分钟) 教师指导学生再读全文,联系实际谈体会。 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 河流尚且如此,何况我们人呢?只有不断努力,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被时代淘汰。 4.从河流身上,我们学到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中,我让学生多读课文,把自己融入故事之中,真切地感受池子的安闲和河流的滚滚滔滔。最后又引导学生将池子与河流的最终命运进行对比,这样,让学生明白课文蕴含的道理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池子与河流》教学片段◆对比阅读,感悟道理。 师:读了课文,你能用两个词语分别概括池子和河流的生活状态吗?生:池子生活安闲,河流长流不断。师:我们先来了解池子的生活状态吧。谁来读一读 生:“我安闲地躺在柔软的泥土里,像贵妇人躺在鸭绒垫上一样。”师:这样的生活看上去很好,但这样的生活能长久吗?池子最后的命运是什么?生:一年年淤塞,铺满青苔,芦苇遮掩,完全枯干。师:河流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课件)生1:背着沉重的货船,驮着长串的木筏、小划子和小船。生2:蜿蜒贯穿全国,被诗人歌唱。生3:年年给人们带来利益。师:你是喜欢池子的生活,还是河流的生活?为什么?生:我喜欢河流的生活,河流尽自己的力量为他人服务,让自己的生命绽放光彩;而池子只顾眼前的享受。师:对,河流不仅为人们服务,它还记住了一条自然规律。生:这条自然规律就是水要流动才能保持清洁。师:让我们齐读最后一节,谈谈你的体会吧。(生齐读)生1:我们不能只顾自己享受,要做一些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事。生2:如果我们现在只顾玩,不好好学习,长大了也会一事无成。第三单元本单元以“传统文化”为主题,选编了《古诗三首》《纸的发明》《赵州桥》和一篇略读课文《一幅名扬中外的画》,从传统节日、古代发明、建筑、绘画等几方面来突显传统文化。本单元还安排了“综合性学习”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识字加油站”“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联系起来,让课本走进生活,了解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从而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课题 内容简说古诗三首 本课由三首描写中国传统文化的古诗组成。《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等传统风俗习惯的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 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借重阳佳节表达自己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纸的发明 本文是篇说明文,按时间的先后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赵州桥 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了赵州桥精巧的设计风格和美丽的外观,赞美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一幅名扬 中外的画 本文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介绍和对画面内容的描绘,体现了这幅作品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表达了作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与赞扬之情。1.认识50个生字,会写37个生字,正确读写“造纸术、伟大、石匠、设计、创举”等词语。2.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文理解词语,学会运用词语。3.理解背诵古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4.收集中国传统的发明、建筑、绘画等方面的图片资料,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兴趣。1.学会本单元的生字及新词,读懂课文内容。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相关传统文化知识。3.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激发热爱传统文化的情感。9.古诗三首………………………………………………………………………… 2~3课时10.纸的发明……………………………………………………………………… 2~3课时11.赵州桥………………………………………………………………………… 2~3课时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1~2课时综合性学习·语文园地…………………………………………………………… 3~4课时1.学生自读自悟、借助多媒体深入了解课文内容,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2.收集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增强民族自豪感。9.古诗三首课题 古诗三首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元日》是宋代诗人王安石所作,通过对春节放鞭炮、喝屠苏酒、贴对联等场景描述,表达了辞旧迎新的喜悦心情。 《清明》是唐代诗人杜牧写的,诗的前两句写清明时节路人在蒙蒙春雨中孤身上路的愁闷,后两句通过一问一答,把路人的愁思转化为继续前行的奋斗心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唐代诗人王维写下的一篇流传千古的思乡佳作,诗人借重阳佳节表达了自己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教学古诗,首先是熟读古诗,再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意,感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学前准备 1.自读古诗,认读生字词。(学生) 2.收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和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师生) 3.多媒体课件。(教师 )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了解过年的风俗习惯。学习重点 1.认读生字,正确、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2.理解《元日》的诗意,感受春节的热闹、喜庆的氛围。学前准备 1.预习生字,自读古诗。(学生) 2.收集关于春节的风俗习惯的资料。(师生) 3.《元日》相关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你们知道中国有哪些传统节日吗?每个节日有哪些风俗习惯呢? 2.板书诗题:元日。 1.学生讨论交流中国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 2.重点说说春节的风俗习惯。 1.写出下面传统节日的时间。 中秋节( ) 清明节( ) 元宵节( ) 春节( )二、初读古诗,学习生字。(用时:15分钟) 1.教师范读,引导学生自读三首古诗,读准字音。 2.引导学生学习本课生字。 3.检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 4.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朗读古诗。 1.先跟随老师读古诗,圈出诗中的生字,读准字音。 2.学习生字,正确读写生字。 3.读写字词,同桌互相订正。 4.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可以采取同桌互读、齐读等方式来读。 2.给下列字注音。 屠( )苏( ) 欲( )魂( ) 牧( )异( )三、精读古诗,感悟诗情。(用时:15分钟) 1.教师简单介绍作者。 2.课件出示前两句诗,思考: (1)“除”是什么意思? (2)这两句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这首诗描写了春节的哪些习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课件出示春节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诗意。 1.了解作者王安石。 2.自读前两句诗,想象诗中描绘的热闹景象。小组交流讨论问题。 3.齐读后两句诗,思考并回答问题。 4.结合图片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概括诗意,进行全班交流。 3.先解释带点的字词,再说说诗句的意思。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曈曈:__________________ 符:____________________ 诗意: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诵读感悟。(用时:5分钟) 1.组织学生交流:现在春节的习俗与古代春节的习俗有什么异同?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3.背诵古诗。 1.学生自由讨论问题,全班进行交流。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尝试背诵。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在这首诗的教学中,我认为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读懂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同学,我希望在学习古诗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从学诗题、理解诗意使教学进行得更加顺利。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理解《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诗的意思。 2.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想象诗中描绘的意境。学习重点 理解诗意,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细读《清明》。(用时:15分钟) 1.学生自读古诗,互相交流清明节的习俗。 2.课件出示第一、二句诗,思考:路上行人为什么“欲断魂”?他们的心情如何? 3.课件出示第三、四句诗,想象路人和牧童的对话,理解“遥”的妙用。 4.用自己的说说整首诗的意思。 1.学生交流清明节的相关风俗。 2.小组交流讨论问题,再进行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3.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意,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4.发挥想象,写出路人和牧童的对话。 路人: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牧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细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用时:15分钟) 1.自读古诗,交流对作者的了解。 2.课件出示重阳节的相关图片,说说重阳节的习俗。 3.逐句理解诗意,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 4.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1.学生自由读诗,交流作者。 2.交流重阳节的风俗。 3.理解第二句诗中的“异”和“倍”。 4.小组讨论:如果你是诗人的兄弟,登上山顶后你会说什么? 5.自由发言说整首诗的诗意。 5.选择“异”的不同意思。 ①不同的;②奇异,特别;③另外的;④奇怪。 惊异( ) 异口同声( ) 异乡( ) 异香( )三、再读悟情。(用时:8分钟) 1.教师带领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想象诗中描写的场景,体会诗人的情感。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1.自读古诗,回顾两首古诗表达的情感。 2.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背诵古诗。 6.默写古诗《清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用时:2分钟) 收集关于节日的古诗,了解传统节日。 课后收集古诗,了解我国其他的传统节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知作者—读诗句—理诗意—悟诗情,本次教学思路非常清晰,就是要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理解诗意,在读、悟、品中与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片段◆品读诗句,了解诗意。(教学重点) 师:请大家认真读一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说说这首诗中哪些字用得好。(学生读古诗)生1:我认为“独”字用得好,表现了诗人独自一人离开家乡和亲人的孤独心情。生2:我认为“异”字用得好,表达出了诗人在他乡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感情。生3:“倍”字用得好,中国人有节日团聚的习俗,在重阳节,诗人的这种思念之情比平时更加强烈。师:同学们都说得很好。那么,诗中哪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这种思乡之情呢 生:每逢佳节倍思亲。师:是的,这句诗流传千古,成了思乡的佳句,现在有许多的海外游子也借这句诗来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句的意思呢?生:这句话是说每到佳节就更加思念亲人。10.纸的发明课题 纸的发明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本文按时间顺序介绍了纸的发明过程,赞扬了古人的聪明才智。教学时,我先按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纸的发明过程及每个过程的缺点,最后展示了纸的发明对全世界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学习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词,熟读课文,感知课文大意。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学生) 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揭示课文。(用时:5分钟) 1.教师拿出课本和各种作业本,提问:这是用什么做的 2.小结,揭题。 这一张张纸是谁发明的?是怎样发明的?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 3.板书课题。 1.学生交流回答:课本、作业本是用纸做的。 2.小组讨论交流对纸的了解。 3.齐读课题。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用时:15分钟)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按要求自学生字词。 2.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学生认读词语。 3.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1.学生自读课文,自学生字词。注意“携、累”的读音。 2.掌握多音字“累”和“鲜”。 3.认读词语。 4.再读课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1.读拼音写词语。 wěi dà jì lù ( ) ( ) bǎo cún ōu zhōu ( ) ( ) jīnɡ yàn shè huì ( ) ( )三、自主探究2、3自然段。(用时:15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第2、3自然段,了解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2.再读第2、3自然段,说说这些文字记录方式的缺点。 3.与我们现在用的纸张进行比较。 板书:竹片、木头→笨重 帛→价钱太贵 麻→粗糙 1.根据课文内容总结出人类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过程。 纸发明以前,我们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龟甲、兽骨上或铸刻在青铜器上;后来,又把文字刻在竹片和木片上,并用绳子穿起来,就成了一册书;再后来,把字写在蚕丝织成的帛上。西汉时代,用麻造纸。 2.小组讨论交流这些书、纸的缺点。 2.按课文顺序列举祖先记录文字的方式的演变。 龟甲和兽骨→( )→ ( )→( )四、总结巩固。(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书和纸的发展演变过程,引导学生复述。 2.布置课堂作业。 1.通过课件直观感受祖先记录文字的艰难和纸的发展过程,并复述这一演变过程。 2.书写生字、词语。 3.读拼音,写同音字组词。 zhōu 广( ) 欧( ) bǎo ( )护 ( )贝教学反思 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是将课文读通顺,并学习生字,同时通过让学生自主探究课文内容,了解纸不断演变的过程,再通过课件直观感受,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 2.感受祖先的聪明才智,培养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 了解蔡伦造纸的方法和意义。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品读第4自然段。(用时:20分钟) 1.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概括这段话的主要内容。 2.引导学生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根据原文,思考交流: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为什么能传承下来 1.自由读第4自然段,了解蔡伦发明纸的过程及其发明的纸的优点,小组交流讨论。 材料:树皮、麻头、稻草、破布 过程:剪碎(切断)、浸、捣乱、捞、晒 优点:原料易得、价格便宜、轻便好用 2.简述蔡伦造纸的过程。 3.抓住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的优点回答问题。 4.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方法传承下来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了解发明意义。(用时:10分钟)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概括其主要内容。 2.联系第一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影响和贡献之大。 1.纸的发明意义重大:传到朝鲜、日本;传到阿拉伯和欧洲;影响了全世界。 2.自读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感受纸的发明的伟大意义。 5.造纸术的发明与传播有什么重大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拓展延伸。(用时:10分钟) 1.结合生活实际,说说纸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哪些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习题第一题。 3.作业:收集资料了解中国古代其他的三大发明。 1.交流纸给我们带来的便利。 2.再读课文,完成课后第一题,深入了解纸的发明过程。 3.收集资料了解指南针、火药、印刷术的发明过程。 6.选取一个古代发明,说说它的发明过程。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先帮助学生理顺纸的发展过程,再了解发明的意义。教学思路清晰,最后的拓展延伸,不仅扩展学生的思维,还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纸的发明》教学片段◆自主探究,了解纸的发明过程。(教学重点) 师:中国造纸术的发明,为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伟大的发明是怎样诞生的呢?请同学们自读第2~4自然段,画出相关内容。(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做记号。四人小组交流,然后推荐代表发言)生1:早在几千年前,我们祖先创造了文字后,把文字记载在龟甲和兽骨上或铸在青铜器上。生2:后来,人们把文字记载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绳子穿起来,成为一册书,很笨重。生3:再后来,人们在蚕丝织成的帛上写字,虽然轻便,但价钱太贵不能普及。生4: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代,人们用麻造纸,但这种纸粗糙,不好写字。生5:大约在一千九百年前的东汉时代,蔡伦吸收了人们长期积累的经验,用树皮、破布、麻头等为原料,造出了既轻便又好用,价格又便宜的纸。师:同学们学得认真,总结得较好,我们一起读读蔡伦造纸的过程,说说为什么蔡伦的造纸术能传承下来呢 (生齐读)生1:蔡伦造纸的原料容易得到。生2:蔡伦造的纸轻便好用,而且价格便宜,能满足多数人的需要。师:古人的智慧和创造让我们赞叹不已,更值得我们学习。如果没有纸的发明,也就不会有我们今天读书学习的便利。11.赵州桥课题 赵州桥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生活在现代的三年级学生,关于古桥的认识有限。因此,在导入部分,我让学生观看了从古代到现代的各种各样的桥,激发学生对“桥”的兴趣,然后再通过对赵州桥的特点、外观、历史地位的学习来充分认识赵州桥。最后通过读文本感悟文本内容,做纸桥明白建造一座桥的不易,特别是在识记生字时,更让学生体会到坚固的含义。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收集赵州桥的资料。(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自学第一自然段,初步了解赵州桥。学习重点 识字、读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词语。(学生) 2.收集赵州桥的资料。(教师)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谈话导入。(用时:5分钟) 1.你见过哪些桥 说说这些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播放图片,展示从古代到今天的桥。 3.板书课题。 4.介绍赵州桥的相关资料。 1.学生交流自己印象深刻的桥。 2.学生谈对桥的认识。 3.了解赵州桥的相关资料。 1.你知道的世界闻名的桥梁有哪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读文识字。(用时:15分钟)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文中不理解的词语。 (3)了解课文大意。 2.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生字词,理解文章大意。 1.自读课文,圈出本课生字。 2.注意多音字“爪”的读音。 3.说说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究。 4.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音字组词。三、初步了解赵州桥。(用时:10分钟) 1.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2.认真读第一自然段,了解第一自然段交代了哪些内容。 1.分段朗读课文,要读得正确、流利。 2.学生汇报交流。 位置:河北省赵县的洨河上 建造人:李春 建造时间:一千四百多年前 3.按照原文内容填空。 赵州桥在我国( )县的( )河上。它是隋朝的( )设计和参加建造的。这篇课文从( )( )( )这三个方面介绍了赵州桥。四、指导书写。(用时:10分钟)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书写生字、词语。(师范写,生仿写)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生认真仿写,把字写规范、写漂亮。教学反思 用自读课文的方法能使学生熟悉文章,分段朗读能够帮助学生理清层次,为深入学习课文打好基础。我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情况给予有效指导,针对学生易出现的字词问题,进行重点教学,教学效果令人满意。第二课时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 2.深入了解赵州桥的特点,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增强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 了解赵州桥的特点,背诵课文第三自然段。学前准备 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复习引入。(用时:5分钟) 1.课件出示本课词语,引导复习本课的词语。 2.点名学生介绍赵州桥的位置及建造者。 1.学生复习、认读词语。 2.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简介赵州桥。 4.看拼音,写词语。 jié shěnɡ shí jiànɡ ( ) ( ) shè jì chuànɡ jǔ ( ) ( ) zhì huì lì shǐ ( ) (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用时:15分钟) 1.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 (1)赵州桥闻名于世,它在设计上有什么特点? (2)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赵州桥的雄伟? (3)哪些句子写出了赵州桥的坚固? (4)理解“创举”一词的意义。 2.整体观察,从桥长、桥宽等方面观察。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观察课件中的图片。 3.交流赵州桥设计上的特点:没有桥墩、小桥洞。 4.品读描写赵州桥雄伟和坚固的句子,全班交流。 5.交流“创举”的意思。 5.“桥长五十多米,有九米多宽,中间行马车,两旁走人。”这句话使用了________的说明方法。三、品读第三自然段。(用时:15分钟) 1.自读第三自然段,思考:这段话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主要写了什么? 2.第一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画出体现赵州桥美观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1.自读课文,交流回答问题。 2.课件出示“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子。图文对照,欣赏图案的精美。 3.对照图片,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6.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总结拓展。(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这一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你还知道我国有哪些闻名世界的建筑? 1.读最后一段,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 2.学生相互交流我国闻名世界的建筑。 7.假如你是导游,你会怎样向游客介绍赵州桥呢 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重在引导学生理解赵州桥设计的精巧,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数字说明的感受,二是图文对照使其形象更直观,欣赏赵州桥的美观,主要是利用多媒体做最后的拓展,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赵州桥》教学片段◆充分运用多媒体手段,突出重点、难点。师:赵州桥的设计是一个创举,这是桥的内在体现——坚固。请大家读一读第三自然段的第一句话,想一想这句话在这里起到了什么作用?生: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起承上启下的作用,表明这一段是要说桥的另一个特点——美观。师:请大家默读这一段,写桥的美观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生:整段是围绕着“栏板上雕刻着精美的图案”写的。师:课文中主要写了哪些精美的图案?生1:有的刻着两条相互缠绕的龙,嘴里吐出美丽的水花。生2:有的刻着两条飞龙,前爪相互抵着,各自回首遥望。生3:有的刻着双龙戏珠。(课件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体会赵州桥上图案的精美)师:请同学们看这一段内容。(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的第2、3句)师:精美图案后面的冒号是什么意思?和后面的内容有什么关系?生1:这里的冒号起引出下文的作用。生2:冒号后面用“有的……有的……还有的……”这一句式列举出来的龙都属于精美的图案。师:说得很好!现在我们来做个练习,边看投影边朗读。当读到“有的”“有的”“还有的”时,看老师翻出的是什么内容就读这一内容,思考标点符号的作用。(教师利用课件出示图片,学生朗读相应的描绘龙的句子)师:同学们,这样读了以后,你们明白了用分号的道理吗?生:这里“有的刻着”“有的刻着”“还有的刻着”是不分先后的,可以先说中间一幅精美图案,也可以先说后面一幅精美图案,中间用分号,最后用句号。师:请大家齐读这一自然段,看看这个自然段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学生齐读)生:是按照总起、分述、小结的顺序写的。师:作者在文章中着重介绍赵州桥的坚固和美观是为了什么?生1:是为了歌颂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生2:是在赞美我国的历史文化遗产。因为这座桥是在隋朝建成的,距今已有1400多年了。这样古老的设计精妙的石拱桥,在当今世界上也是少有的。12*.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课题 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课型 新授课设计说明 课文介绍了被誉为我国宋代小百科全书的《清明上河图》这一古画的年代、作者、大小、画面内容及历史价值。教学中,我以学生自读探究为主,在初步感知古画内容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补充省略部分内容,借助多媒体,发现古画的价值。学前准备 1.预习课文,认读生字。(学生) 2.查找、收集《清明上河图》的相关资料。(师生) 3.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课时安排 1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学习目标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创作时间、作者及内容。 2.感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光辉灿烂,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学习重点 1.了解《清明上河图》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2.体会作者有序而生动的介绍,体会作者的感情。教学环节 导案 学案 达标检测一、激趣导入,揭题解题。(用时:5分钟) 1.上一课我们了解了世界闻名的赵州桥,今天我们再来欣赏一幅画。(课件出示图片) 2.板书课题:一幅名扬中外的画。 3.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4.这幅画的名字是什么?谈谈你对这幅画的了解。 1.欣赏图片,说说画面上的内容。 2.理解“名扬中外”的意思。 3.交流收集的资料。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用时:10分钟) 1.引导学生自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分段朗读,划分段落层次。 1.自读课文,读准多音字:作、乘、笼。 2.说说课文介绍了《清明上河图》的哪些内容。 3.分段朗读,根据内容划分段落。 1.多音字组词。三、精读课文,合作探究。(用时:20分钟) 1.自主学习第2~4自然段。 (1)课件出示突出人多的画面,学生观察图中有哪些人,补充第2自然段省略的内容。 (2)课件出示体现街市热闹的画面,图文对照,理解“形态各异”。 (3)自由诵读第4自然段,用“____”画出体现“最有意思”的句子。 2.再读课文,感受画家的技艺高超之处。 1.自读第2自然段,体会人多的场景,同桌互相交流补充省略的内容。 2.自读第3自然段,图文结合理解“形态各异”。 3.读一读第4自然段中体现画面有意思的句子,体会张择端的画的传神之处。 2.连线。 撑船的 生意人 摆小摊的 农民 做买卖的 道士 乡下来的 船工 走江湖的 医生 留长胡子的 摊贩 3.课文第3自然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总结全文,了解古画价值。(用时:5分钟)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课件展示《清明上河图》,回顾课文内容。 1.读文,体会画的价值,感受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 2.利用课件,欣赏古画。 4.《清明上河图》有什么历史价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板书设计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先让学生自学交流,抓住主要内容,重点引导学生学习课文第2~4自然段,找一找课文描写了图画中的哪些内容,通过多媒体的真实再现,让学生感受到画家张择端的画技高超、传神,画中内容丰富,极富趣味。《一幅名扬中外的画》教学片段◆抓住中心句,把内容表述清楚。(教学重点)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第3~5自然段,说说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这幅画的?(学生默读课文,做记号)生1:介绍了画中的人物多。生2:介绍了画中的街市很热闹。生3:介绍了画中最有意思的桥北头的情景。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找到了这三个自然段的中心句。请大家再逐段读一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把一个意思表述清楚的?(学生再读课文)生1:写画中的人多采用的是排比的句式,课文用了“有……有……有……有……”的句式来列举画中的人物。师:你能从画中找出这些不同职业的人吗?(课件出示,学生指认)生2:写街市的热闹也是采用的排比,用上了“有的……有的……有的……有的……”。生3:写桥北头的情景是作者根据画面想象的情景,把人物的动作、神态想象得很丰富。师:不愧是有名的画家,画技真是高超,这大概就是这幅画名扬中外的原因吧!第四单元本单元以“留心观察”为主题,安排了精读课文《花钟》《蜜蜂》和一篇略读课文《小虾》,从动物和植物两方面来反映主题。本单元还安排了“习作”和“语文园地”,其中“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这几个栏目。学习本单元课文,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学会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学会用多种形式表达同一个意思,并将这些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之中,提高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