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40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5.2《答司马谏议书》课件(40张PPT)

资源简介

(共40张PPT)
导入
回顾历史,一些力图富国强兵的变法者往往遭到传统势力的阻挠,王安石也不例外。作为改革者的王安石与作为保守派的司马光是两股针锋相对的势力。他们都试图说服对方,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篇《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坚定的态度和明确的观点坚持自己的政治主张,对司马光来信中的观点一一驳斥。
答司马谏议书
王安石
学习目标
1.梳理文章的文脉,感受文章情理交融的特点。
2.理解富于哲理的思考,把握其中承载的文化理念,学习作者质疑和求实精神。
3.感受作者表现的景趣、情趣、理趣融为一体之美。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谥号文。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在政治上,强调“权时之变”,反对因循守旧,被列宁称为“中国11世纪伟大的改革家”。王安石在文学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博古好学,不迷信古人,主张为文要“补于世”;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诗歌遒劲清新。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世称涑(sù)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宋仁宗宝元元年,进士及第,累迁龙图阁直学士。宋神宗时,反对王安石变法,离开朝廷十五年,主持编纂了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元祐元年,去世,追赠太师、温国公,谥号文正。名列“元祐党人”,配享宋哲宗庙廷,图形昭勋阁;从祀于孔庙,称“先儒司马子”;从祀历代帝王庙。
写作背景
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身为参政知事(宰相)的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一封三千三百多字的长信,列举了实施新法的弊端,要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本文是作者的复信。信中主要辨明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五事,并对士大夫不恤国事、苟且偷安、墨守成规的保守思想表示不满。批驳了司马光的意见,针锋相对而又文笔犀利,注意分寸而入情入理,举重若轻而简明扼要,既表明决绝的态度又不失赠答之礼。
司马光《与王介甫三书》中与文本相关内容的摘抄:
侵官: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
生事: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之,弃者取之。
征利: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薛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拒谏: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不便者,介甫辄艴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明主宽容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名实之辩
名实之辩是中国哲学史和逻辑思想史上对名实关系的研究和争论。名正则言顺而事行。但站在不同立场,对同样一样事就会有不同的甚至完全相反的看法。名:名称;形式 实:实际内容。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名:司马光给新法加上的罪名 ;实:王安石变法的实际内容(性质)
名实之辩
题目解说
①“答”,即“答复、回复”之意;
②“司马”,即司马光,字君实,北宋政治家、史学家;
③“谏议”,指的是“谏议大夫”这个官职;
④“书”,文体名,书信。
⑤“答司马谏议书”,即“回复谏议大夫司马光的信”。
①谏院是宋代设立的舆论机关,负责在朝廷中搜集建议和评论。 谏院中设谏官和御史,御史负责组织各种官员收集民间的意见;谏官议论施政的得失,供皇帝参考,有时还可纠正皇帝的错误。
②书
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题多为“报……书”、“与……书”、“上……书”、“答……书”等等,如:《报任安书》(司马迁)、《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答司马谏议书》 。本文是书信体文章的典范之作。
“书”在文言文标题中有两种意义。一种是名词,作书信、文件讲。如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林觉民的《与妻书》,或指信函,或指文件,都属于名词的范畴。另一种是动词,作书写、记载讲,如明人高启的《书博鸡者事》,就是 “ 记斗鸡玩赌者的故事 ” 的意思。
明确字音:
强聒(guō) 卤莽(lǔ mǎng) 见恕(shù)
拒谏(jiàn) 怨谤(bàng) 不恤(xù)
盘庚(gēng) 胥怨(xū) 会晤(wù)
读准字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chǔ)相好之日久,
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qiǎng)聒,
谦辞,指本人
陈述,禀告
交往
但是
常常
方法,主张
判断句
即使
勉强解释
私下
认为
持有
来信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一自辨。
重(chóng)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覆不宜卤莽,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
表被动
明辨,了解
给您回信
同“辩”,分辩,辩解

对待
书信往返
粗疏草率,同“鲁”
现在
详细地
……的原因
希望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所+动词=名词/名词性结构,争论的问题
特别
明确
根本道理
认为
侵夺

不同意见
因而招致

认为
皇帝
议定

给,与
做具体工作的官吏
状语后置句

司马光的字
......的原因
被指教
状后标志
名声和实际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不为(wéi)生事;为(wèi)天下理财,不为(wéi)征利;辟(bì)邪说,难(nàn)壬(rén)人,不为(wéi)拒谏。至于怨诽(fěi)之多,则固前知其如此也。
施行
古代贤明君王

(对天下)有利的事业,形作名


治理财务
批驳
不正确言论
排斥,形作动
善于巧言献媚,不行正道的人
讲到,提起,转换话题的连词
非议
那么
本来
预先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wéi)而不汹汹然?
习惯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虑,忧虑
附和世俗,流于世俗
献媚讨好
作为
形作名,上策

这种情况
估算,估量
政敌,反对者
多少
抵抗
那么
声势盛大或凶猛的样子
为何
宾前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顾虑,忧虑
得过且过,没有长远打算

盘庚之迁,胥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wèi)怨者故改其度,度(duó)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相怨
不仅
因为
原因
计划
估计,揣测
适宜
认为正确
值得反悔的地方
作为

名作动。施恩泽
现在
应当
办事,做事
墨守
罢了
那么
知道,领教
的人
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古代书信的套语】
缘由
见面
不胜
小,用作自称的谦辞
王安石在书信的第一句表达了几层意思?
三层意思:
①礼貌性套语。
②书信常见的感情用语,反应二人私交很好,动情暖心。
③点明二人在政治上不投合的原因。
不伤感情,态度坦率。
《答司马谏议书》第一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第一段 阐明写信原因和目的。
①“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
政见不合
②“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矛盾不可调和
③“具道所以”
写信目的:回应司马光的抨击,陈说推行新法的缘由。
措辞有何特点?
①措辞彬彬有礼(蒙教,上报,见恕……)
体现了王安石什么样的形象?
有礼节、有风度、有风骨的政治家形象。
②语调含蓄委婉
(强聒,不宜卤莽,冀君实或见恕也)
③暗藏锋芒(终必不蒙见察、不复)
第二段作者先立后破。先提出什么观点?
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
本文是一篇书信体的驳论文,作者批驳了司马光的什么观点?这属于哪种驳论方法?
“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致天下怨谤也。”
驳论方式:驳论点
司马光观点 王安石反驳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致怨
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
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弊
为天下理财
辟邪说,难壬人
固前知其如此也;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
思考:第二段中王安石的辩驳有何特点?
②抓住问题实质,从大处高处着眼(在驳斥的同时指责司马光忤逆“人主”旨意,违背“先王”之政,不愿为天下兴利除弊,将司马光置于壬人邪说代言人的难堪境地)【扣帽子】
①思路清楚、逻辑明晰【辩论高手】
③言辞锐利,气势逼人,锋芒毕露(不为侵官/不为生事/不为征利/不为拒谏/固前知其如此)【咄咄逼人】
第二段 主要内容
从“名实相符”的论事原则出发,反驳司马光对变法的指责。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司马光:
王安石:
侵官 生事 征利 拒谏
天下怨谤
难壬人
辟邪说
为天下理财
以兴利除弊
举先王之政
授之于有司
修之于朝廷
受命于人主
前知其如此
怨诽之多,

从文中看,王安石为什么要进行这场变法?
(1)人——“习于苟且”
(2)士大夫——“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
(3) “上——欲变此”
(4)王安石自己也“不量敌之众寡,
欲出力助上以抗之”。
文章第三段作者引用“盘庚迁都”这一历史典故的意图是什么?
借古论今,论证了作者坚持实施新法的正确性,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决心绝不动摇。
第三段 主要内容
指责保守派无所作为的思想,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表明坚持改革的决心。
合作探究
1.王安石为什么要写这封书信?
王安石任宰相时,为了抑制豪强势力的膨胀,增强国力,在宋神宗的支持下,推行一系列变法的措施,遭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司马光是保守派代表,三次写信给王安石,攻击变法,要求恢复旧制。本文就是王安石给司马光及其同党的答复。
2.“侵官”是司马光指责王安石的第一个罪名,王安石是怎样批驳司马光的这一观点的?2段
作者不去叙述实行新法是否侵夺了政府有关机构的某些权力这些具体现象,而是从大处着眼,指出
决定进行变法是“受命于人主”,出于皇帝的意旨;
制定是“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经过朝廷的认真讨论而对立;
“授之于有司”,交付具体主管部门去执行
这一“受”一“议”一“授”,将新法从决策,制定到推行的全过程置于完全名正言顺、合理合法的基础上,“侵官”之说便不攻自破。
3、你觉得天下人“怨谤”“汹汹然”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
4、王安石对变法持怎样的态度?文中哪些语句集中体现了他的这种态度?
坚持变法,义无反顾。
集中体现立场的语句:“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5、这段文字还揭露了什么问题?
揭露了士大夫不恤国事、专以向众人献媚取宠为能事的丑恶嘴脸。
6.第3段最后王安石说:“某知罪矣”,这是王安石在向司马光道歉认错吗?
不是。
王安石认为自己“错”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由此可见,王安石不仅没有因改革“认错”,反而认为自己改革还不够坚决,不够迅速,不够彻底。
全文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文章逐条驳斥马司光的谬论,批判了士大夫因循守旧、苟且偷安、不恤国事的保守思想,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
中心思想
  写作特点
第一,行文简洁,结构严谨,没有枝蔓。
第二,论证方法多样。
1)直接反驳,如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2)举出根据进行反驳,如“某则以谓受命于人主,议法度而 修之于朝廷,以授之于有司,不为侵官”
3)举出史实进行反驳,举出历史的事实来进行反驳。
第三,气势磅礴,寓刚于柔。
1)立足于理,理足则气势。
2)擅于排比,连用排比驳斥对方,则势如破竹,无可阻挡。
3)擅用反语,如“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你对王安石推行新法是如何认识理解的?
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虽然没有也不可能触及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统治的根本。但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却敢于对传统政策进行改革和冲击,敢于对大地主大官僚的种种特权加以抑制和打击,把封建生产关系中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某些环节进行一些调整,提出在当时已经存在的物质条件下能够解决的任务。作为地主阶级的一个成员,他能看到由于大地主大官僚的过度剥削所造成的“富者财产满布洲域,贫者困穷不免于沟壑”(《风俗》)的状况,又能认识到“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与《马运判书》)亦即认识到发达所有生产力去生产天下的财富以求增加国家收入的重要性。这些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
再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