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1.知道“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萨拉热窝事件、凡尔登战役等;分析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了解世界大战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2.通过彼得格勒武装起义的胜利,理解列宁领导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诞生的重要历史意义。3.了解《凡尔赛和约》《九国公约》的基本内容,知道战胜国建立了战后世界的新秩序。4.从新经济政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了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5.知道甘地领导的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了解印度特点;知道埃及华夫脱运动的作用;知道墨西哥卡德纳斯改革的作用考点1: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萨拉热窝事件 第一次世界大战 凡尔登战役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形成背景 在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欧洲主要国家的经济迅速发展。它们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瓜分世界。为了夺取更多的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欧洲列强展开激烈争夺。概况 三国同盟 组成国 德国(核心)、奥匈帝国、意大利形成过程 (1)1879年,德国和奥匈帝国缔结了军事同盟条约;(2)1882年,由德国、奥匈帝国和意大利组成的三国同盟正式形成。三国协约 组成国 英国(核心国)、法国、俄国形成过程 20世纪初,英国分别与法国、俄国缔约,建立起三国协约。性质 帝国主义军事侵略集团影响 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冲突不断。萨拉热窝事件 背景 (1)欧洲形成两大军事对抗集团;(2)巴尔干半岛成为欧洲列强争夺的焦点(素有“火药桶”之称)概况 1914年6月,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夫妇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族青年普林西林刺杀,这就是萨拉热窝事件。影响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第一次世界大战 时间 1914年7月——1918年11月。原因 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导火线 1914年,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交战双方 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意大利战时加入协约国集团)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进程 ①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②欧洲战场分东线(俄、德、奥)、西线(英、法、德)、南线(俄、塞尔维亚、和奥)三条战线;西线是主要战线;③后来,战争逐渐扩大到 非洲 、 亚洲等地;④ 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⑤美国在1917年加入协约国作战,大大增强了协约国的力量;⑥俄国爆发十月革命,不久,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凡尔登战役 (1)1916年2月-12月,德法两国军队在法国的凡尔登展开了阵地战。交战双方损失近百万人。由于死亡人数太多,凡尔登战役有“绞肉机”“地狱”“屠场”之称;(2)凡尔登战役后德军在西线丧失了作战的主动权,法军开始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是一战的战略转折点。结束 1918年11月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一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性质 西方列强为重新瓜分世界、争夺世界霸权而发动的一场帝国主义掠夺战争。特点 (1)时间长;(2)范围广;(3)危害大;(4)破坏性强。影响 对世界 大大削弱了欧洲的力量,从根本上动摇了欧洲的优势地位。大战还削弱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力量, 进一步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对中国 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2)使日本在中国的侵略势力更加强大,加剧了中华民族的危机。启示 珍爱和平,反对战争。考点2: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二月革命 1917年3月,俄国发生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 时间 1917年11月6日 领导人 列宁 起义总指挥部 斯莫尔尼宫背景 ①前线俄军遭遇惨败②俄国经济濒于全面崩溃③临时政府迫害布尔什维克党人④列宁认为布尔什维克党必须通过武装起义夺取政权。概念 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因发生在俄历10月,被称为“十月革命”经过 (1)1917年11月6日晚,列宁秘密来到彼得格勒的起义总指挥部——斯莫尔尼宫,亲自领导起义。(2)1917年11月7日晚,起义者包围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的炮声为信号,起义者突破防线,冲进冬宫,临时政府被推翻。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取得胜利。结果 11月7日晚,建立苏维埃政权;通过《和平法令》,成立苏维埃政府,列宁任人民委员会主席。性质 无产阶级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主要特征 中心城市暴动,武装夺取政权政权巩 固 政治上:废除旧的国家机器,创建新的政权机关。经济上:将大工业、铁路和银行 收归国有 ,建立社会主义 公有制 ;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皇室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外交上:废除沙皇政府和临时政府和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军事上:废除旧的常备军,组建红军;经过三年艰苦的国内战争,粉碎了外国的武装干涉和国内的反革命叛乱。意义 对世界 十月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对中国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走上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指明了方向。考点3:《凡尔赛条约》 《九国公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战后世界新秩序)巴黎和会 时间、地点 1919年1-6月、巴黎凡尔赛宫目的 讨论对德和约及战后安排操纵者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法国总理克里孟梭和美国总统威尔逊。内容 讨论对战败国主要是德国的和约问题;还决定建立国际联盟,但战败国和苏维埃俄国被排斥在外。实质 战胜的帝国主义国家重新瓜分世界的分赃会议结果 1919年6月协约国与德国签订了《协约及参战各国对德和约》,即《凡尔赛条约》。影响 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帝国主义战胜国与战败国及战胜国之间的矛盾;初步建立了帝国主义战后国际关系的新体系——凡尔赛体系《凡尔赛条约》 签订时间 1919年6月 签订双方 协约国与德国基本内容 ①领土:重划德国疆界,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归法国开采;②军事:莱茵河西岸的德国领土由协约国占领 15 年,莱茵河东岸 50 千米内,德国不得设防;禁止德国实行义务兵役制,不许德国拥有空军,限制陆军人数;③政治:德国承认奥地利、波兰等国独立;④赔款:由协约国设立赔偿委员会,决定德国战争赔款的总数;⑤殖民地: 德国的全部海外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影响 确立了战胜国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体系”。凡尔赛体系 协约国还分别与其他战败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这些和约与《凡尔赛条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考点4:新经济政策 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模式新经济政策 开始 1921年春,苏维埃政府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内容 ①农业上: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②贸易上:允许使用雇佣劳动力和出租土地,农民可以自由买卖纳税后的剩余产品,实行自由贸易;③工业上:允许本国和外国的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④分配上:实行按劳取酬的工资制。作用(意义) 新经济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生产者的积极性,迅速缓解了危机,巩固了工农联盟,促使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实质 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大力发展商品经济。苏联的工业化 开始时间 1924年1 月,列宁逝世。1925年,斯大林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设想。从1926年起,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过程 1928-1937年,先后完成第一、第二个五年计划成果(影响) 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苏联建立 1922 年底,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简称“苏联”。特点 苏联的工业化是在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下完成的,优先发展重工业。评价 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一方面使苏联能够在短时期内,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工业化(利);另一方面,这种排斥市场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模式被固定下来,致使苏联经济体制日益僵化(弊)。农业集体化 开始时间 从 20世纪 30年代初起, 苏联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原因 1927年年底至1928年年初,苏联发生了严重的粮食收购危机。手段 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进程。措施 苏联开展了消灭富农运动,同时,政府也从多方面支持集体农庄的建设,加快组建拖拉机站,为集体农庄提供机械服务,,监督集体农庄执行国家的生产计划。影响 在农业集体化浪潮中,农民被强迫加入集体农庄,农民的利益受到严重损害,致使苏联农业生产长期停滞认识 把农民的土地和其他生产主要生产资料公有化,为苏联工业的实行提供了条件苏联模式 形成标志 1936 年,苏联公布了新宪法。新宪法规定,苏联是工农社会主义国家。新宪法也标志着苏联模式的形成,这一体制被称为“苏联模式”,又称“斯大林模式”。主要特征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影响 积极:苏联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也为苏联军民夺取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消极:但由于没有尊重经济规律,随着时间推移,苏联模式的弊端日益暴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体制障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主要问题 成就 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国家工业化到1937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全国基本上完成农业集体化(3)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增强了综合国力主要问题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否定价值规律;(2)优先发展重工业,导致国民经济比例失调;(3)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使农业发展长期滞后;(4)经济发展粗放,经济效益低下,大量消耗和浪费了资源,不利于经济长远发展;(5)权力高度集中,导致民主与法制匮乏;个人崇拜成风。考点5: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印度非暴力不合作运动 背景 印度人民与英国殖民者的矛盾激化 领导人 甘地 形式 非暴力不合作第一次 时间 1920—1922年 形式 非暴力不合作内容 ①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②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③鼓励发展手工纺织业,抵制英国商品;④拒绝纳税等。结果 1922年发生了农民焚烧警察局的事件,甘地决定停止运动。第二次 时间 1930年——1934年 形式 不服从形式(“文明不服从运动”)内容 甘地向殖民政府提出了降低田赋、释放政治犯、废除食盐专卖等要求,遭到拒绝后,甘地选择以反对食盐专卖法为突破口,带领拥护者自取海水制盐结果 印度总督与甘地谈判,双方妥协特点 主要采取和平的、非暴力手段进行斗争;斗争具有妥协性影响 (1)积极影响:动员了广大群众,打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增强了印度民众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2)局限性:甘地为防止爆发革命,控制了群众的斗争方式,保证了资产阶级对运动的领导权。埃及的华夫脱运动 (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埃及沦为英国的“保护国”,实际成为英国的殖民地,战后英国在埃及的统治,激起埃及人民的强烈反对;(2)过程:1918年,扎格鲁尔等人向英国提出让埃及完全独立的要求,并组织代表团准备同英国谈判,后来,这些人发展为华夫脱党;1919年,殖民政府逮捕了扎格鲁尔等人,激起了埃及人民的反英斗争,部分地区爆发起义。迫于压力,释放了扎格鲁尔等人,但英国政府仍未承认埃及独立;(3)结果:1922年,英国政府被迫有条件地承认埃及独立;(4)影响:华夫脱运动为埃及民族民主运动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墨西哥的卡德纳斯改革 背景 1910年,墨西哥发生资产阶级革命,1917年,墨西哥政府颁布了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但并未得到有效执行,墨西哥社会、经济发展缓慢。目的 为改变墨西哥的落后状况,保证宪法的实施。时间 1934年 领导人 卡德纳斯当选墨西哥总统改革措施 (1)政治:打击寡头势力,确立中央集权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体制;(2)经济:推行土地改革,在全国范围内分配土地,打破少数人占有大量土地的局面;将服务业和大型工业收归国有,谋求民族经济的独立与发展;(3)教育:发展教育,提高人民文化水平等;影响 卡德纳斯改革体现了1917年宪法的要求,巩固了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为墨西哥社会、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识图学史】巴黎和会三巨头 “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斯大林 甘地 凯末尔扎格鲁尔(1857-1927) 卡德纳斯(1895-1970)【易错易混】十月革命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时间 1917年3月 1917年11月性质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无产阶级的社会主义革命结果 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拓展延伸】1.如何评价塞尔维亚青年的刺杀行为?塞尔维亚青年的刺杀行为,目的是为了挽救民族危机,但采取的刺杀行动,属于恐怖主义,而不是被压迫民族解放斗争的正义行为。其后果是点燃了世界范围的战火,造成了人类社会的灾难。对此得出的认识:(1)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不是反抗侵略的正义、正确的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决反对一切恐怖主义活动。(2)战争不是不可以避免的,要充分认识到偶然因素即突发事件,尤其是暗杀等恐怖主义行为对世界和平与安全所构成的威胁。2.加速一战结束的因素有哪些?(1)1917年,美国对德宣战。美国的参战,使协约国一方的经济、军事实力大增。(2)1917年11月,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苏维埃政权。新生的苏维埃政权退出了战争。3.20世纪世界格局下形成的对立组织4.突发事件5.欧洲中心地位的形成与丧失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核心素养提升】【解答】状况: 1922~1926年苏联与外国资本家达成租让合同数量在整体上不断增多。原因: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允许外国资本家经营中小型企业。2.材料:这次战争是两个强盗般的大国集团为了瓜分殖民地,为了奴役其他民族,为了争夺国际市场上的有利地位和特权而进行的战争……英国和法国现在进行战争是为了掠夺德国,夺取德国的殖民地……德国进行战争是为了抢夺英国、比利时和法国的殖民地。俄国沙皇君主制度进行掠夺战争,目的在于占领加利西亚,夺取土耳其的土地,奴役波斯等国。—— 列宁1915年《反战宣言》【设问】材料所述的战争指的是哪场战争?其爆发的原因是什么?侧重体现时空观念【解答】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原因:帝国主义国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3.材料:“(某一事件)从它给予世界发展的影响来说,超越了其他大革命。它在政治和社会经济变革的规模、深度和质量上,以及在给予周围世界以长久影响方面,几乎是史无前例的。只要提一下,大众福利国家和社会,也就是现代人道主义资本主义的形成乃是西方针对社会主义革命给它带来的威胁做出的反应,就足以说明问题了。”—— 《俄罗斯史(1900-1945年)》【设问】材料中的“事件”发生在哪一年?它有何影响?侧重体现时空观念【解答】1917年;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冲破了资本主义世界一统天下的局面,使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3.材料:战后不稳定的最后一个主要原因是存在着这样一个棘手的事实,即:“德国问题”不仅一直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变得更加难以处理和更加紧张了。……当巴黎和约条款带来了更多的耻辱时,大多数德国人都纷纷对这一“奴役性条约”和同意这些条款的魏玛民主政治家们进行谴责。—— 保罗·肯尼亚《大国的兴衰 》【设问】材料中“巴黎和约条款”是在哪次会议上签订的?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德国问题”为什么没有得到解决,变得更加紧张了?【解答】巴黎和会;《凡尔赛条约》最大限度地惩罚了德国,表面上解决了战前各国的矛盾,实质却隐藏了德国与协约国的矛盾;随着德国实力的恢复和经济危机的发生,这种矛盾激化,从而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埋下了祸根。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