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专题26二战后的世界变化1.知道杜鲁门主义、德国分裂、“北约”与“华约”,了解美苏“冷战”对峙局面的形成。2.知道欧洲联合的趋势和日本经济的发展;知道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初步了解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3.知道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推广,了解苏联的改革与变化以及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4.通过万隆会议、“非洲年”、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等史实,知道战后殖民体系的崩溃和亚非拉国家为捍卫国家主权、发展经济所进行的斗争。考点1:美苏冷战(杜鲁门主义 德国分裂 “北约”和“华约”)概念 冷战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40 多年间,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对峙与竞争状态开始标志 1947年3月,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表现 政治 杜鲁门主义 概况: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把世界分为“自由国家”和“极权政体”两个对立的营垒,宣称美国将领导和帮助所有选择“自由制度”、抵抗极权统治的力量,这篇演说提出的政策被称为“杜鲁门主义”。影响:美国杜鲁门主义的出台,标志着美、苏战时同盟关系正式破裂,冷战开始德国分裂 背景 纳粹法西斯政权垮台以后,美、苏、英、法四国占领了德国及其首都柏林。随着杜鲁门主义的出台,苏联与美、英、法在处理德国问题的分歧越来越大。概况 (1)1948年6月,苏联对西柏林实行反封锁,“柏林危机”爆发。(2)1949年9月,在美、英、法占领区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又称“联邦德国”或“西德”。 10月,在苏占区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又称“民主德国”或“东德”。影响 从此,欧洲冷战对峙的局面基本形成经济 马歇尔计划 又名“欧洲复兴计划”1947年.美国国务卿马歇尔提出。企图通对援助西欧恢复经济,稳定资本义制度。马歇尔计划是杜鲁门主义的一次大规模运用,也是美国实施冷战政策的又一重要步骤。苏联对策 苏联于1949年成立经济合作互助委员会,以防止美国的资本主义渗透军事 “北约”建立 1949年,美、英、法等 12 个国家在华盛顿成立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简称“北约”,总部设在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华约”建立 1955年,苏联同东欧 7 个社会主义国家成立了“华沙条约组织”,简称“华约”美苏双方互相敌对,进而发展为两大集团的全面冷战对峙,两极格局形成实质 两种社会制度的对立,国家利益冲突结束 1991年底,苏联解体标志着两级格局结束考点2:欧洲联合 日本经济的发展 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欧洲的联合 恢复与发展 原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国家凭借原有的工业基础和马歇尔计划的援助,采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制定恰当的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表现 20世纪50年代初,各国的工业生产已经基本恢复到甚至超过了战前水平,20世纪50一70年代,西欧经济持续繁荣。走向联合 原因 随着经济的发展,西欧国家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走上了联合自强以提高国际地位的道路。过程 ①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六国组建欧洲煤钢共同体。②1958年,六国又建立了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③1967年,这3个组织合并为欧洲共同体,简称“欧共体”。 ④1993年,大部分西欧国家在欧共体的基础上组成了欧洲联盟。⑤2013年,欧盟成员已经达到28个。表现 欧共体成立后:加强经济合作,并努力用一个声音在国际舞台上说话,促进了西欧国家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盟成立后:欧洲一体化的进程加快成员国公民拥有统一的欧洲护照;2002年,欧盟的大多数成员国开始使用统一货币——欧元。2013年,欧盟成员已经达到28个。影响 欧洲联盟(欧盟)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进程。美国和日本 美国 世界霸主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积极拓展市场,应用最新科技成果,革新生产技术,刺激了经济的繁荣,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新经济 20世纪90年代以后,美国出现了以全球化和信息化为特征的“新经济 ”,促进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日本 发展原因 内因 制定适当的经济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外因 美国在日本推行非军事化和民主化改革,推动日本政府颁布了“和平宪法”。冷战后,美国出于本国战略需要扶持日本,朝鲜战争爆发后,日本获得了大量军需订单表现 1968 年,日本成为资本主义世界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影响 (1)随着经济的发展,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提升,(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成为政治大国的欲望日益膨胀,军费开支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启示 (1)保持政局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2)重视引进和发展高科技;(3)重视教育,尊重人才,完善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 主要过程 (1)罗斯福新政期间,美国颁布了《社会保障法》;(2)二战后,为了缓和社会矛盾,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3)1948 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和联邦德国等国也宣布成为“福利国家”;(4)20世纪50年代,美国几次修订《社会保障法》;(5)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发展意义 积极性: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的社会环境;局限性: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战后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特点 (1)注重国家对经济的大力干预,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生产关系的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2)二战后,美国成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中心(美元取代英镑;发起和筹建“关贸总协定”等;)(3)资本主义内部调整,走向整体联合(欧共体到欧盟);(4)社会保障制度、福利制度的建立考点3: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推广 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推广 背景 (1)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亚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出现一些社会主义力量逐渐扩大(2)随着冷战局面的形成,苏联要求东欧国家与自己保持高度一致概况 (1)1947年,苏联成立了“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加强了对东欧各国共产党的控制,按照苏联模式对这些国家进行全方位的内部改造。(2)1949年,苏联同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建立了经济互助委员会,简称“经互会”,将各成员国的经济纳入苏联计划经济的轨道(3)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围成立后不久,苏联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这对新中国是很重要的支持。1950年,中苏缔结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加强了社会主义阵营的力量。新中国掀起了学习苏联的热潮。苏联的改革与变化 赫鲁晓夫改革 开始时间 1953年; 重点 重点是农业内容 批判斯大林的个人崇拜;在经济上进行了一些改革结果 没有从根本上解决苏联模式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弊端,并且存在严重偏差勃列日涅夫 开始时间 1964年; 重点 重点是重工业和军事方面内容 1964年开始执政,他在经济上推行“新经济”。为了同美国展开军备竞赛,把科技进步的重心放在军事方面表现 苏联一些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首位,轻工业产品和新兴产业明显落后结果 改革仍然没有从根本上突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成为苏联经济的痼疾戈尔巴乔夫 开始时间 1985年 重点 改革前期经济领域,改革后期政治体制内容 加速经济改革的方案,但总体效果仍然不佳(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取消苏共的领导地位,实行多党制,倡导“公开性”和“政治多元化”影响 使人们的思想发生混乱,无政府状态蔓延,局势迅速失控,各加盟共和国的分离趋势也随之加剧,最终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 东欧剧变 背景 戈尔巴乔夫改革时间 20世纪80年代末表现 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政治上,实行议会民主制和多党制;经济上,实行私有化基础上的市场经济实质 东欧各国社会制度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苏联解体 时间 1991年底直接原因 戈尔巴乔夫改革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危机经过 1991年8月19日,8 名苏共高级官员发动政变,试图挽救苏联,但不到3天,即宣告失败。这次事件后, 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职务。俄罗斯领导人叶利钦控制了全局,苏联的分裂进一步加快,1991年底,苏联解体,社会主义遭受严重挫折实质 社会制度的改变,由社会主义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考点4:万隆会议 “非洲年” 古巴独立 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万隆会议 时间 1955年4月 地点 印度尼西亚的万隆背景 (1)笫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空前高涨,席卷全球。殖民帝国纷纷瓦解,越来越多的亚洲和非洲国家取得独立。(2)新独立的国家都面临巩固政权、发展经济的共同问题。它们反对冷战,不愿卷入大国之间的军事冲突。目的 巩固政权、发展经济 代表 来自亚洲、非洲的29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内容 会议通过了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精神 会议所体现的亚非国家和地区团结合作、友好相处,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争取和巩固民族独立,保卫世界和平的精神,被称为“万隆精神”方针 周恩来发表演讲,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会议的成功作出了重要贡献性质 第一次没有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亚非国际会议影响 对世界 提高了亚非国家和地区的民族自信,鼓舞了亚非拉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从万隆会议开始,发展中国家作为一支新兴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舞台对中国 扩大了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促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非洲年”(非洲独立运动) 展开 非洲民族解放运动首先在北非展开。1951年底,利比亚宣布独立(2)1952年,埃及爆发革命,以纳赛尔为首的“自由军官组织”发动起义,推翻了英国扶持的封建王朝,1953年,埃及成立了共和国(3)1962年,阿尔及利亚独立高潮 1960年,非洲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这一年因此被称为“非洲年”标志 1990年纳米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拉美人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古巴独立 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罗等人的领导下,推翻了美国支持的独裁政权,走上了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巴拿马收回运河主权 (1)巴拿马运河位于巴拿马共和国中部,连接大西洋和太平洋,具有重要的经济和战略地位。1977年,巴拿马与美国签订条约,收回了运河区的海关、邮政、 司法等主权 (2)1999年底,巴拿马收回了运河区的全部主权【识图学史】杜鲁门 欧盟旗帜 万隆会议【易错易混】1.欧洲共同体的一体化领域主要是经济,欧洲联盟是欧洲政治、经济一体化的组织;欧洲联盟(欧盟)不是一个国家,而是区域性政治经济组织。2.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只能说明斯大林模式的失败,不能说明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失败。3.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其实质都是社会制度的改变,即由社会主义国家转变为资本主义国家。【拓展延伸】1.西欧和日本经济迅速发展原因上的异同点及给我们的启示(1)相同点:都得到美国经济上的援助和扶持;都大力引进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发展教育,培养人才;都制定了适当的经济发展政策。(2)不同点:西欧各国有良好的经济技术基础,并且走上经济联合之路。二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占领下推行非军事化政策,战后军费负担较小;由于战略需要,美国扶持日本。(3)启示:要善于抓住机遇,注意加强国际经济联系,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人才,积极引进先进科技成果;坚持改革开放;制定适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战略。2.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苏两国改革的结果及启示(1)结果: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在改革中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苏联戈尔巴乔夫上台后开始改革,其改革激化了苏联社会的各种矛盾,引发了社会动荡,最终导致苏共的垮台和苏联解体。(2)启示:改革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平;要坚持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要充分重视国内民族问题、正确处理民族关系。3.20世纪世界政治格局经历的三次变动(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了美苏对立的两极格局(或雅尔塔体系)。(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后,暂时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4.世界政治多极化的启示(1)世界多极化将是一个长期的、 曲折的斗争过程, 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了联合国的基本准则,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作用受到严重挑战, 这对世界的和平进程是极其不利的。(2)社会制度的不同并不意味着敌视和隔阂,我们应解放思想,互相交流,取长补短,同时要注意保持自己的独立性和尊严。(3)坚持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与竞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信念和责任感。(4)应坚持改革开放, 提高本国的综合国力, 才能在世界中占据有利地位。5.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与挑战(1)机遇: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可以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学习先进的经济管理经验,参与国际竞争、发展本国经济。(2)挑战:发达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控制主导权,利用技术与资金优势,对我国产生巨大的经济风险,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生产,带来了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总之,经济全球化对我国是一把双刃剑。6.中学生应怎样适应经济全球化?(1)储备知识:了解世界科学技术,学好外语,学会上网。(2)培养能力:如创新能力等。(3)开放心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善于竞争和合作,对外来文化善于鉴别和正确选择。7.20世纪世界格局下形成的对立组织总结: 20世纪的对立组织与帝国主义争霸有必然联系, 是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表现。8.国家的“分” 与“合”9.社会主义发展简史总结: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经历了由空想到科学, 由理想到现实, 由一国到多国的转变。【核心素养提升】2.材料:美国和苏联之间的对峙是为了争夺霸权,每一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己方。西方盟国以条约组织包围了苏联阵营;苏联则迂回到西方的背后,培养革命的盟友。苏联领导人忽而表现为防御性的焦虑,忽而流露出攻击性的霸气。赫鲁晓夫时不时威胁发动核战以恫吓世界,旨在吓阻西方的入侵。其中一次的危机就是古巴导弹危机,但是危机最后双方都各退一步。——[美]菲利普·费尔《世界:一部历史》【设问】依据材料,概括学者认为推动“冷战”形势不断加剧的因素。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冷战”最终无法演变成为战争的原因是什么?侧重体现史料实证【解答】因素:美苏双方都认为对方威胁到了自己的利益;美苏双方各自成立政治军事阵营推动了对峙局面的形成;苏联领导人的对外态度摇摆不定;苏联领导人发出核战争威胁言论。原因:美苏双方势均力敌;核战争的恐怖制衡;世界各国人民呼唤和平。3.材料:20世纪50年代中期,西德总理阿登纳说:“如 果欧洲人不想在起了根本变化的世界里走下坡路的话,必须走向联合……否则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20世纪60年代,西欧国家为提高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加强了经济上的联合……在以后三十多年的时间里,欧共体成员国之间频繁协调,逐步取消关税,对外尽量“用一个声音说话”,进一步加强了政治上的联合。—— 何春超主编《国际关系史》【设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欧洲走向联合的目的是什么?为此,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成立了什么组织?发挥了什么作用?侧重体现历史解释【解答】目的:恢复和发展经济;摆脱美国的控制(或欧洲各国将会沦为超级大国的附庸);维护欧洲国家自身的安全。组织:欧洲共同体。作用:对成员国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推动了世界格局向多极化方向发展。4.材料:1989年,戈尔巴乔夫在会见邓小平时说:“我们应当用推土机把这个陈旧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推平,然后所有改革才能进行下去,否则所有一切都将掉进沙堆里。”【设问】材料中戈尔巴乔夫是如何“用推土机把这个陈旧的共产主义政治体系推平”?这给苏联带来了什么影响?【解答】主张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过渡,由“一党政治”向“多党政治”过渡。影响:导致了苏联的解体。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