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课件(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5.1《阿Q正传》课件(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阿Q正传
鲁迅
1.分析阅读小说讽刺性的语言特色。
2.联系社会背景,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3.赏析小说中描写人物的技法,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4.领悟课文主旨,分析评论我们身边的阿Q精神。
教学重点:人物、语言、主题。
教学难点: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目标
茅盾评价:《阿Q正传》是一部伟大的小说,80余年来,它以它神工鬼斧般的艺术魅力和至大至刚的思想力量,一直震撼着中国的知识界,惊动了世界文坛,诚如鲁迅自己说的,他要“写出一个现代的我们国人的灵魂来”。
周作人评价:《阿Q正传》是一篇讽刺小说。讽刺是理智的文学的一支,是古典的写实作品。他的主旨是“憎”,他的精神的是负的。然而这憎并不变成厌世,负的也不尽是破坏。
村上春树评价:在结构上,鲁迅的《阿Q正传》通过精确描写和作者本人截然不同的阿Q这一人物形象,使得鲁迅本身的痛苦和悲哀浮现出来。这种双重性赋予作品以深刻的底蕴。
孙犁评价:《阿Q正传》写了绍兴一地,就体现了全国的农村,写了辛亥一时,作品就能传流永久,写了一个秃头阿Q,就使人人得到一面镜子。
一、导入
1.字词梳理
籍贯 口角(jué ) 间( jiàn)或 舂米 伶仃 譬(pì)如 口讷(nè) 虫豸(zhì) 兴高采烈 根柢(dǐ) 擎( qíng)起来 托庇(bì) 下箸 醉醺醺(xūn) 捉虱子 轻蔑 胆怯(qiè) 出言无状 跄跄踉踉(qiàng liàng) 奚落 小觑(qù) 唾(tuò)骂 敌忾(kài)
2.时代背景:
1911年的 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广大农民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剥削和压迫之下。封建统治阶级一方面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另一方面用封建礼教、迷信和愚民政策对百姓进行镇压剥削。他们丧权辱国,却偏要自称“天朝”,用这种“精神胜利”对人民进行麻醉教育,造成了人民不觉醒的麻醉状态。
二、预习
3.鲁迅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为《新青年》写稿时使用的笔名。小说集《呐喊》(收入《阿Q正传》)《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和散文诗集《野草》。鲁迅是中国白话小说的开山祖师。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是鲁迅的《狂人日记》。
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毛泽东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郁达夫
鲁迅是中国现代作家当中惟一具有我们所谓“天才”的那种奇异和稀有的品格的人。中国原有许多有才华有能力的作家,但鲁迅是惟一天才的作家。——史沫特莱
4.整部作品:
小说共分为九章。
第一章是小说的序言,交代了小说人物名字的由来,介绍这是一个无姓无名籍贯模糊的底层小人物,顺便讽刺了当时的文人和遗老遗少。
第二、三章追述往事,描述了阿Q的一些生活片段,概括勾勒阿Q以“精神胜利法”为中心的性格特征。
第三、第四到六章写阿Q拙劣的求爱过程、遭遇生计危机,以及短暂的中兴,进一步揭示他的处境和遭遇的压迫与剥削,反映时代矛盾。
第四、第七到九章写辛亥革命到来时各阶层对革命的态度,突出了阿Q的革命要求和未庄的变化,写出了阿Q在革命到来之时的际遇和悲剧命运。
教材节选了第二章和第三章。
1.概括二、三章内容:写了阿Q的什么事?
第二章优胜记略,主要记述了阿Q的生活片段,交代了他的经济地位和妄自尊大、自欺欺人的性格。这一章详细描写了“癞疮疤”的故事和“押牌宝”事件。前者写他被欺辱时由打人、怒目而视到被打,再到自轻自贱的过程,后者写他从赢钱到一无所有,最后自打嘴巴的故事,揭示了“精神胜利法”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三章续优胜记略,接着写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章在回顾阿Q被赵老太爷打了之后,反而因此得意了许多年,揭示了国人崇尚强权、自轻自贱的劣根性。然后写了三个生活片段:败在王胡手下,遭到“生平第一件的屈辱”;挨了假洋鬼子的哭丧棒,遭到“生平第二件的屈辱”;调戏小尼姑,为自己的屈辱报仇。这三个片段,生动刻画了阿Q欺软怕硬,畏强凌弱的性格。
三、研读
2.阿Q形象
(1)阿Q人物档案:
姓名:阿Q
年龄:近30岁
出生年月:未知
性别:男
籍贯:未知
政治面貌:贫农
职业:自由雇农
体貌特征:癞疮疤
性格特征:精神胜利法
口头禅:妈妈的
临时住址:未庄
生平最得意的事:欺负小尼姑
生平第一件屈辱:被王胡打了
生平第二件屈辱:被“假洋鬼子”打了
生平最恼火的事:向吴妈求爱,被拒绝 让小D抢了饭碗
生平最值得炫耀的事:进过城并看过杀头
最受人欢迎的时候:从城里带东西回来的日子
生前最后一句话:过了二十年又是一个……
(2)阿Q性格概括
这篇小说最大的成就是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不朽的人物形象。可以看出,阿Q妄自尊大,自轻自贱,盲目排外,愚味麻木,卑怯狡猾,欺软怕硬......是那个时代落后而愚味的国民的代表。
(3)阿Q人物形象的意义
《阿Q正传》不仅是鲁迅最优秀的小说,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杰出的小说,小说集中塑造了一个充满精神胜利的阿Q形象,这一形象不仅高度概括了辛亥革命时期落后农民的共同特征,而且概括了当时整个中国人的某些人性弱点,揭示了国民的劣根性。无论从艺术概括的深度和广度来说,阿Q这一形象都是高居于中国现代文学的一切形象之上的。
3.小说中,鲁迅成功塑造了阿Q形象,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
【动作描写】
(1)文中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五次,请概括这五次的内容。
第一次 闲人嘲讽他的癞头疮,因抵触被打
第二次 因争论“畜生”“虫豸”被打
第三次 因参与赌钱被打,赢钱后又失钱自己打自己嘴巴
第四次 和王胡较量,失败被打
第五次 辱骂“假洋鬼子”为“秃驴”被打
(2)总结根据阿Q五次被打的过程特点,分析表现了阿Q的什么性格特征?
①他主动找事,言语进攻他人或言语反击他人。
②他饱受皮肉之苦,并伴随着别人对他的言语摧残。
③打人者走后,他用自己的“精神胜利法”疗治创伤,同时用言语安抚自己,达到新的心理平衡。
性格特征:阿Q受着深重压迫,却没有觉悟,自己没有地位没有武力,还不老实,总是惹事。他不能正视自己被压迫被剥削的地位,每当受到欺凌的时候,他都用“精神胜利法”来安慰自己,把失败当做优胜,从而实现精神上的自我安慰和陶醉。
【语言描写】
(1)请细细揣摩下面的语言描写,分析阿Q的内心世界。
①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
因阿Q现在的一切被人瞧不起而愤愤不平,无力改变现实,想反抗又没有其他有力证据,只能用用精神胜利法从过去找到自我安慰。
②你还不配……
这句话表现了阿Q内心的无奈。阿Q对他人的言语嘲笑发怒而不被惧怕,没有社会地位,武力不够强大,只能在语言上和心理上让自己觉得没有吃亏。
③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他真的是一个懦弱胆小,又自轻自贱的人。被打立刻把自己贬低到无法再卑微,终没有逃过被打的命运。
④酒店里的人大笑了。阿Q看见自己的勋业得了常识,便愈加兴高采烈起来:“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表明阿Q自己是一个强者面前的受害者,但也是弱者面前的欺凌者。更可怕的是,他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有严重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做尼姑的。
【心理描写】
他的精神胜利法实施法宝:心理上想象着战胜别人
A、阿Q在形式上打败了,被人揪住黄辫子,在壁上碰了四五个响头,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站了一刻,心里想,“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于是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阿Q想在心里的,后来每每说出口来,所以凡是和阿Q玩笑的人们,几乎全知道他有这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此后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人就先一着对他说:“阿Q,这不是儿子打老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阿Q两只手都捏住了自己的辫根,歪着头,说道:“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Q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钟,阿Q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
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你算是什么东西”呢!?
B、“他擎起右手,用力地在自己的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热刺剌的有些疼;打完之后便心平气和起来,似乎打的是自己,被打的是别一个自己。不久也就仿佛觉得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阿Q自己打了自己之后,脸上虽然还有些热辣辣的疼痛,但是因为打的是别人,于是便心满意足地睡了。
(1)本来他作为一个穷人,好不容易他赢了许多钱,被人串通起来抢走了,而且自己还遭到毒打。他惯用的精神胜利法不行,说钱被儿子拿去了不行,骂自己是虫豸不行。他却能奇葩的用自己打自己,感觉打了别人的方式,让自己解气开心。
(2)看这些文字中,阿Q典型的在现实世界被欺负,他没有反抗的能力,又觉得屈辱,只能在心理精神上,用自己欺骗自己的方式,第一个,用想象着对方是自己儿子的方式,第二个,想象着自己是第一个的方式,来使自己的思想包袱放下,心满意足,获得自我的愉快。
(一)小说中其他人物
1.阿Q最瞧不起的事:
城里人:“条凳”、“细葱丝”
未庄人:没见过城里人煎鱼
自己头上的癞疮疤
阿Q瞧不起的人:
赵太爷:儿子打老子
王胡:癞皮狗!
假洋鬼子:秃儿,驴……
阿Q瞧不起的女人:尼姑
四、探究
文中写阿Q调戏小尼姑有什么用意?
调戏小尼姑表明了阿Q欺软怕硬的性格,他把所受的屈辱都怪在小尼姑身上,通过调戏她达到心理上的满足与平衡。
2.未庄的闲人
“只拿他玩笑”“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未庄的闲人们便愈喜欢玩笑他”他打完了他,“闲人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
指闲人在欺负阿Q之后得到的一种卑微的满足,揭示了愚昧的民众缺乏起码的阶级同情。
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
阿Q戏弄尼姑,极尽下流相,尽显阿Q欺软怕硬,猥琐肮脏。“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语,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他们个个有着一个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象阿Q那样亲手调戏小尼姑而感到不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
3、总结:
“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人吃,但也可以吃别人”(《坟。灯下漫笔》)
鲁迅在《华盖集 忽然想到(七)》中道:“可惜中国人但对于羊显现凶兽相,而对于凶兽则显羊相,所以即使显得凶兽相,也还是卑怯的国民。”
阿Q和未庄的闲人都是如此的人。
在洋鬼子面前,他是羊;在小尼姑、小D面前,他又变成了狼。他的性格经常在对立的两极之间来回摆动,幅度之大,速度之快,都令人吃惊。他的超级麻木,则表现在他的惊人的健忘:被假洋鬼子打了一顿,一会儿就忘了,甚至觉得轻松些,以致于“有些高兴”了;更表现在他几乎丧失了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独立意识。
阿Q诸多方面的劣点,事实上也是全体国民的弱点。从阿Q身上完全可以看出,我们的民族有时为什么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为什么既能安于做奴隶,又能扮演非常傲慢的角色。因之,阿Q又是国民劣根性的典型。
(二)精神胜利法
1、精神胜利的方式特征:
它是一种自欺自贱自残的方式,屡屡遭受失败的他却从未“失败”过。现实处境糟糕却要各种荒唐的理由轻视任何人。这种自尊就是虚妄的妄自尊大。
所谓的优胜,只是内心的优胜,却是实际上的失败和屈辱。这种可怜而又可笑的化解尖锐冲突的方式鲁迅称之为“精神胜利法”。
2、阿Q的“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
(1)产生于愚弱国民所处的恶劣环境和屈辱地位,来源于被压迫、被凌辱的下层人民当中,是专制主义制度所造成的国民的心理变态和人性奴化。
(2)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不敢正视自己的落后不幸状态的精神的瞒与骗,不仅东方落后的民族中会产生阿Q的“精神胜利法”,处在一定的生产关系、社会关系中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只要还有个人和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发展的历程:受践踏——自尊——反抗——怒目主义——腹诽战术
精神胜利法的实施过程:
在假想中克敌制胜以转移痛苦
欺凌弱小以转移痛苦
其实质就是自轻自贱,屈服和逃避、麻木和健忘,就是愚昧和怯弱。
3、如何认识精神胜利法?
阿Q“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心理现象。表面上看起来,是对现实的无能为力,实际上包孕着内心深处的不满和抗议,是不甘心于失败、力图摆脱失败的心理表现。当人们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时,往往就去追寻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寻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事实上这是在想象和幻觉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之不过在大多数人身上,这是偶然的表现,并且往往是实际胜利的前导;而在阿Q身上,这种精神胜利法居于统治地位。这种区别不仅仅在于前者的偶然性,后者的经常性、必然性;更主要的还在于前者是准备面对现实,后者则是逃避现实。阿Q的精神胜利法就是这样形成的。
由此可见,精神胜利法是一种具有世界意义的普遍现象,它在缺乏取得实际胜利的物质力量的人身上,特别是在社会地位卑微而又不觉悟的人身上尤为显著。偶一为之,并不可怕;陷在其中而不能自拔,忘却了实际的战斗,甚至构成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和本质属性,则只能驱人走向毁灭之途
4、思考: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我们需不需要精神胜利法?
1、本课中阿 Q呈现出双重人格
自尊自大 自轻自贱
所有未庄的居民,阿Q全不放在眼里,对赵太爷和钱太爷也不表格外的崇奉。他的名言是:“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你算是什么东西!”达到自负自傲的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又很能自轻自贱,打败了就轻易承认自己是虫豸而求饶;赌博赢来的钱被抢走,竟然自打嘴巴,用自贱的手段来消除失败的痛苦。
蛮横霸道 懦弱卑怯
阿Q欺软怕硬,在比他弱小者面前表现得十足的霸道。他被王胡打败,遭假洋鬼子的哭丧棒,就无端迁怒小尼姑;他受赵太爷的迫害,丢了生计,就把不满发泄到小D身上;革命到来,他不许小D革命。在这些弱者面前,阿Q俨然如赵太爷的威风。但在强者面前,他又十分懦弱卑怯。对于赵太爷和假洋鬼子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被抓进县里的公堂,他的膝关节自然而然的宽松,便跪下去了。
五、拓展
2、整本书拓展阅读,阿 Q 双重人格
质朴愚昧 狡黠圆滑
阿Q靠出卖劳力聊以度日,浑浑噩噩地过日子,几乎是凭着本能劳动和生活。但另一方面,阿Q又表现出圆滑无赖。你看,“口讷的他便骂,力气小的他便打”,他偷尼姑庵的萝卜,被尼姑发现了,死皮赖脸不承认,还说:“你能叫得他答应你么 ”颇有善于应变的“圆机活法”。
率真任性 正统卫道
阿Q迫于生路参与抢劫,回未庄后毫不掩饰,坦白得可爱。他一任生理本能的需要求食求爱,不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可是他的思想里却样样合于圣经贤传,严守男女之大防,颇有卫道者的气概。
争强好胜 忍辱屈从
阿Q很爱面子,处处都想胜人一筹。这种争强好胜的心理甚至发展到与别人比丑的荒唐地步。但另一方面,阿Q却处处忍辱屈从。他受尽压迫凌辱,却默默忍受着。赵太爷不准他姓赵,打了他嘴巴,他没有抗辩;地保训斥了他一番,他又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他向吴妈求爱,赵太爷趁机敲诈,剥夺了他的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他也没有反抗的表示。
狭隘保守 盲目趋时
阿Q自以为见识高,其实是偏狭,凡是不合未庄老例的,他都认为是错的,阿Q的逻辑是存在即合理,不容任何变革,惟祖宗成法是尚。但阿Q又善于赶时髦,进过一趟城,就鄙笑乡下人不见世面,夸耀城里连小孩也能“叉麻酱”。革命党进城,看到未庄的人将辫子盘在头上的逐渐多起来,他也学着这样做。
排斥异端 向往革命
阿Q很有排斥异端的正气。小尼姑不合儒教,是他排斥的对象;而假洋鬼子进洋学堂,剪掉长辫子自然也是异端,因而成为他最厌恶的一个人。他对造反也是深恶痛绝之。但后来革命来了,尽管他也懂得这是杀头的罪名,是最大的异端,但看到革命对自己有利,也就想搞革命,甚至不惜去投靠他最厌恶的假洋鬼子。
憎恶权势 趋炎附势
阿Q受欺负愤愤不平,对压迫他的权势者赵太爷之流心怀怨恨,只要有反抗报复的机会,他就会狠狠报复,因此看到赵太爷们在革命浪潮到来之际慌张的神情,他便十分快意。但在赵太爷权高势重之时,阿Q却又想攀附他。他总想能与赵家联系起来,借赵太爷的权势来提高自己的地位。
敏感禁忌 麻木健忘
阿Q对自己的弱点神经过敏,那头上的癞疮疤成了他的禁区,因而犯了禁忌症,但一面对实际的屈辱却又麻木健忘。求爱之后,刚刚挨了赵秀才大竹杠的痛打,却很快就忘了,反倒跑去看热闹。最后被把总抓进大牢,判了死刑,他仍不知死期已到,反而因圆圈画得不圆而后悔。示众时还想设法去博取观众的喝彩。真是惊人的麻木。
不满现状 安于现状
阿Q每当受到欺侮而不平时,总是感慨:“现在的世界太不成话,儿子打老子……”并且他也希望改变自己的现状,对革命的幻想就是阿Q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但实际上他却安于现状,任凭赵太爷们的算计和迫害,他都能随遇而安。到了山穷水尽之时,他就用命运来宽慰自己,以为人生天地间,大约本来有时要抓进抓出,要游街示众,有时也未免要杀头。因而内心也就释然了,直至战胜了死亡的恐怖。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