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1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6课北宋的政治 课件(31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31张PPT)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
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知道北宋的建立方式、建立时间、建立者和都城,了解北宋结束中原和南方分裂割据局面的史实。
掌握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
了解宋朝实行重文轻武政策及其影响,了解科举制在宋朝的发展和作用。
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通过对北宋强化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影响的学习,培养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学习目标
第一篇章 王朝初定求善制
——分化事权 强干弱枝
旁白:宋太祖即位后不久,与石守信等大将饮酒,酒兴正浓,他却突然发起了牢骚……
宋太祖:我当上皇帝,全靠你们!可当了皇帝之后,却整夜睡不安宁啊!
旁白:众将面面相觑,不解其意。大将石守信忙上前施礼,道:
石守信:陛下,这是何故?
宋太祖答道:如果有一天,你们也被部下黄袍加身,也会身不由己啊。
旁白:众将知道受到猜疑,各个若有所思……
石守信:陛下,臣年老体弱,不能再领兵打仗,请求告老还乡。
大将一:陛下,臣也要告老。
宋太祖:好!好!好!多赐钱财,诸位就置买田宅,回乡去吧!
宋太祖就这样收回了兵权。
杯酒释兵权
时间:
都城:
建立者:
标志事件:
统一方针:
960年
开封
赵匡胤(宋太祖)
陈桥兵变
知识卡:北宋建立与局部统一
先南后北
北宋建立初期,宋太祖问宰相赵普,导致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战乱不息的原因。普曰:“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欲治之,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1、赵普认为唐末以来政权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
(兵权)
思考探究一:君臣问答
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
(财权)
(行政权)
方镇太重,君弱臣强
材料一:
本丞相“事无不统”!
材料二:
杯酒释兵权
材料三: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知州)通签书施行。”
——《宋史·职官志》
材料四:
强干弱枝
分化事权
收精兵
削其权
制钱谷
将领
经常调换军队
调兵权 分离
调动,统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

的办法,削弱相
采取 分化 事权
知州三年一换
文臣任地方长官,
地方
中央
收税权力
取消节度使
地方财权
设设转运使 分割
设通判 分权
将领的兵权
解除禁军高级
分割
分权
分化
分离
思考探究二:请结合材料分析“分化事权,强干弱枝”给宋代带来了什么影响
从王朝内部来说,横亘两宋三百多年始终没有一股政治势力膨胀到足以威胁赵宋皇位的巩固。
——《浅析宋代文官制度》
加强了皇权,巩固了政权。
客观上也维护了社会安定与国家统一。
收精兵
削其权
制钱谷
经常
调兵权 分离
,统兵权
控制对军队的

的办法,削弱相
采取
知州三年一换
任地方长官,
地方
中央
地方财权
设 分割
设 分权
将领的兵权
解除 高级
收税权力
取消
宋代措施知识树
北宋建立
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北宋,定都东京(开封)。赵匡胤就是宋太祖。
赵匡胤在位期间和他的后继者,依照 “先南后北”的策略,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统一全国
第二篇章 文治彬彬开盛世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材料一:宋代之所以没有短命而亡,只是因为宋太祖断绝了武人专政的传统……宋代的中央政府管理体系多头分权,效率并不很高。--许倬云《大国霸业的兴废》
材料二: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靖康之役(北宋灭亡的标志),虏[lǔ] 骑(少数民族骑兵)所过,莫不溃散。”——朱熹
避免了武将跋扈,
兵变政移。有利于政权稳固,社会安定。
办事效率下降,
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军队战斗力下降。在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斗争中失败。
三冗,
即冗员、冗兵、冗费
小组合作二:重文轻武的影响
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朱熹
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王朝。”
王安石
李清照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文天祥
岳飞
范仲淹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北宋政权的巩固(加强中央集权)
1.军事方面:
①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
②禁军将领有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③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不专兵。
2.政治方面:在中央
目的: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加强皇权。
措施:①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②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③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在地方
目的: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措施:
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
②为防止知州的权力过大难以控制,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④宋太祖还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除各州留一部
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税收由中央掌控
⑤后来又陆续在地方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强化中央集权措施的影响:
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三、重文轻武的政策
1、 目的:为了防止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宋太宗继续采取拟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
③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将。
宋朝重文轻武,主要是为了压抑武将,防止武将跋扈,但不是轻视武备乃至军队。事实上,宋朝对军队是极为重视的,每年的军费开支约占财政支出的七八成,军队人数最多时达到120多万。
相关史事
④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
第三篇章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革新
时间:_____
人物:_____ 支持者:_____
背景:三冗问题与 _________不断
目的:______________
作用:增加_____兴修水利
结果:______
知识卡: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第三篇章 祖宗之法不足守
——王安石变法革新
时间:_____
人物:_____ 支持者:_____
背景:三冗问题与 _________不断
目的:______________
作用:_____增加,兴修水利。
结果:______
知识卡: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
宋神宗
财政收入
1069年
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
失败
王安石
农民起义
请结合王安石变法内容,举例说明变法失败的原因。
天变不足畏,人言不足恤(xù,忧虑),
祖宗之法不足守。——王安石
欧阳修
欧阳修,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 兵权)、参知政事。
太祖: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太宗:文臣统兵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太祖
曾因国难披金甲,不因家贫卖宝刀
——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尚武
唐:“宁为百夫长,不做一书生。”
尚文
宋:“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
千古科举最闪耀一榜
苏辙
苏轼
一、录取名额多
宋代取士人数超过10万人。是明代的近4倍,清代的3.4倍
二、授官从优,升迁迅速。
北宋92名宰相中科举出身者达83人,占总数的90%;
《劝学诗》
宋真宗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
科举制的发展
苏轼
曾巩
科举制改革和发展
宋改革和发展科举制,注重发展文教事业,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
提高进士地位,而且升迁迅速。
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③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宋人科举考试图
习近平主席说:“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制度竞争是国家间最根本的竞争。”请你谈谈北宋国家制度与治理体系的利与弊对我们今天有何借鉴意义。
知识小结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北宋
建立
巩固
960年赵匡胤
加强中央集权
重文轻武
课堂总结
1.“秦皇汉武,唐宗宋祖”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皇帝。其中建立北宋的“宋祖”是( )
A.刘备 B.元昊 C.忽必烈 D.赵匡胤
2.《宋史·太祖本纪》记载:“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史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
A.澶渊之盟 B.郾城之战
C.靖难之役 D.陈桥驿兵变
3.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有( )
①将兵权收归中央 ②派文官任知州 ③设节度使 ④派转运使把地方财政大部分收缴中央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D
D
C
课堂练习
4.宋代在各州郡设置通判,通判有权向朝廷直接奏报。宋朝统治者的这种做法( )
A.削弱了地方割据的军事基础
B.加强了地方行政长官的权力
C.削弱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行政控制
5.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政策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致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政策应该是( )
A.重农抑商 B.重文轻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锁国
D
B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