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记忆”-2022年中考作文热点新闻素材+名言金句+精美段落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春节记忆”-2022年中考作文热点新闻素材+名言金句+精美段落

资源简介

2022年中考最新热点素材汇总+金句美段积累----“春节记忆”
新闻素材
素材一:城市美容师”春节坚守一线 守护春城洁净
新春佳节将至,云南昆明的街头愈渐空旷。有着“城市美容师”之称的环卫工人们和以往每个春节一样,坚守在一线的岗位上。在车辆行人越来越少的街头巷尾,这群人的身影变得更加瞩目。
“别人过节,我们过关。”云南京环盘宸公司事业三部经理孔静如此形容自己和同事们的工作性质。环卫工人要全年无休地坚守在自己的岗位,路面清扫、垃圾清运、河道打捞、公厕管理,哪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哪一个岗位都不能停摆,因为他们的坚守,市民在春节期间也能收获干净整洁的城市环境。
春节在中国有辞旧迎新之意,“辞旧”不仅是和过去的告别,也是对陈旧物品的“断舍离”。在环卫行业摸爬滚打14年的“老环卫”孔静表示,每到过年,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这段时间垃圾量会成倍地增加,“特别是居民扔掉的废旧家具,处理起来很费力。辞旧迎新,垃圾多在所难免,我们只能加班加点处理完。”
在孔静的经验里,春节环卫工作还有另一个巨大考验。过年期间燃放烟花爆竹是中华民族传续了千年的习俗,但对环卫工人来说,清理炮仗皮是个不小的挑战。她表示,最辛苦的还要数大年初一凌晨时段,“ 鞭炮齐鸣贺新年过后,在几个人员集中的小区,几个点位的爆竹皮就多达4-5吨。”环卫工人们通常凌晨四五点钟上岗,在人们出行前把路段打扫干净,恢复城市的洁净面貌。
冬季的海埂大坝热闹非凡,特别是春节期间,市民及游客挤满了大坝,只为了和海鸥来一场近距离接触。这也给的保洁工作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过年坚持在岗工作,我们早都习惯了。海埂大坝是昆明的一个窗口,把这里打扫得干干净净,让游客感受到昆明的美,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云南京环海洁公司一线保洁员杨艳华说着,拿起扫把,把大坝上的面包袋扫进了撮箕,“但更希望游客能将垃圾扔到垃圾桶,文明观鸥。”
喜随小年至,福自团圆来。25日小年夜,云南京环盘宸公司及京环海洁公司约2500名环卫职工收到了公司的新春慰问品——两袋大米、一桶葵花籽油,以及一副春联。“春节期间我坚持在岗,不能回红河老家陪老人孩子,但多赚点钱,节后调休再回去看他们,也值了!”刚领到慰问品的环卫工人周大姐回到了自己在罗丈村租住的屋内,贴起了春联。“贴上春联有过年的样子了,让我这个出租屋也喜庆喜庆。”
无论是否是节庆,城市的干净整洁一天离不开他们。“这是一种责任,但被需要也是一种幸福。”周大姐说。
素材二:盘盘这届年轻人咋过年?"Z世代"春节消费观察
半成品变身花式年夜饭,国潮“虎”文化强势“圈粉”,桌游、剧本杀成为热门打卡项目……伴随“Z世代”(1995年至2009年出生人群)逐渐成为新的消费主力军,“后浪”们的消费主张正在深刻影响着消费市场。
这个虎年春节,带着年轻印记的消费方式,闪烁出哪些别样精彩?
“悦己消费”崛起,购物车载满“美好生活”
一台三明治早餐机——这是北京“95后”赵晓楠给自己置办的虎年年货。“摆在厨房颜值很高,做出来的食物也精致可口,用起来幸福感满满。”
冲牙器、美容仪、空气炸锅、筋膜枪……各式各样的“网红”小家电,成为年轻人的春节购物车新宠。
京东发布的报告显示,2021年,注重提升生活幸福感、体验感的“悦己消费”占比已超6成,其中,健康服务、旅游出行、珠宝首饰、宠物生活等成为增长最快的“悦己消费”品类。
专家表示,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一代消费群体正在崛起,他们更关注颜值、品质以及科技感等体验,更看重消费对生活品质的提升。
在“悦己消费”引领下,“年货清单”也越来越有时代感和新味道。淘宝发布的“虎年春节十大新年货”分别为洗地机、大厨预制年菜、滑雪服、剧本杀、低卡零食、春节智能手机壳、创意春联、年宵花抱抱桶、虎头帽、宠物新年衣服。
“Z世代”成为消费新主力,催生更加个性化、多元化消费需求,也让更多“小而美”的细分市场迎来广阔空间。
“国潮+萌虎”,真香!
“如虎添翼”黄金手链、“鸿运升升”凤羽胸针……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融入黄金饰品,古法工艺与现代审美结合,让传统国产珠宝焕发新的生机。
“以前总觉得黄金饰品造型陈旧,不适合年轻人,这两年国产品牌变化很大,很多国潮珠宝既时尚又有文化底蕴。”“95后”消费者李亚楠说。
这个虎年春节,消费市场刮起浓浓“国”风——
苏宁易购依托线下门店推出100家年味宝藏馆,展示奇趣年货、国潮家电,受到年轻消费者欢迎;银泰百货举行“京彩禧乐会”、国潮市集等主题活动,让年轻人近距离体验非遗文化;拼多多开启“多多新国潮”消费季,玉泽面膜、鸿星尔克板鞋等国产年货进入畅销榜;京东国风“IP”礼盒订单量同比增长超300%……
“今年春节,我看到很多国产品牌结合虎年元素推出新品,有些还在海外平台销量很高,作为年轻人,很开心看到国货带着中国文化走向世界。”李亚楠说。
剧本杀、冰雪游,年轻人春节娱乐有新招
春节假期,各类密室逃脱、剧本杀游戏和Livehouse里,都活跃着年轻人的身影。
“大家聚在一起玩游戏,参与感很强,不仅妙趣横生,也蛮考验智力。”“95后”小赖说,充满社交性和体验感的各类桌游,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过年娱乐的选择。
这个春节,冬奥会的举办还带动了“Z世代”冰雪消费热。飞猪数据显示,“00后”春节冰雪旅游预订量同比涨超80%。疫情防控下,冰雪游呈现本地化、小半径特征,3小时路程内的“家门口”滑雪备受青睐。
年轻人过春节的同时,也把新的消费理念“安利”给家中长辈。手机、智能手环、VR眼镜……来自“Z世代”的“孝心年货”,正在带动更多“银发族”共享数字生活。
不管是国潮“网红”年货,还是花式年夜饭、沉浸式桌游……“年”的含义在代代传承中延续和更新,过年的方式也在不断融入新元素,承载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和时代记忆。
二、人物素材
素材一:“80后”高铁列车长:春节坚守岗位,十六年仅三次在家过年
为了满足春运客流,每年这个时候,我们的交路都会很密,不只是我,所以乘务人员都一样,我的家人很理解我。”春节期间,谈及不能回家过年的遗憾,中国铁路成都局集团有限公司成都客运段列车长唐燕说。
唐燕是四川南充人,2006年春运进入铁路实习,2007年3月正式成为铁路一员,今年是她值乘的第十六个春运,也是不能回家的第十三个除夕。春节期间,一天她要在重庆北到丰都这条线上值乘9趟车次。
按照今年的工作安排,唐燕会在除夕晚上退乘,能在最后一刻回家过年。可当她把收尾工作做完,已经没有回家的列车了。于是在万家团圆的日子,唐燕只能一个人住在职工公寓,在食堂吃着简单的饭菜,和家人视频团年。
与唐燕一样,所在班组的职工也只能在家里待一天,因此唐燕除了带些年货,还特地买了新年装饰品。五彩的气球、洒金的对联、可爱的老虎贴纸、大红的福字……贴在车厢里,满满的年味儿,让列车员上班也能感受过年的喜庆氛围。
今年春运,疫情的威胁仍在,作为人流量很大的城际动车,即使在春节期间,列车的防疫工作依然不能松懈。出乘前,班组职工在待乘区域集合,唐燕一一查看健康码,询问健康情况,测量体温,保证出乘人员身体无碍。
“1号车厢乘服员,你来说说用于日常消毒的消毒液浓度应该是多少?”上车以后,唐燕对两名乘服员的消毒液浓度、列车防疫知识的掌握进行检查,督促其对列车各部位进行消毒。旅客上车以后,对旅客体温进行抽查,并通过广播和口头宣传,提醒旅客做好自身防护。
春节假期后几天,唐燕值乘的城际列车客流不小,因方便快捷的特点,不少走亲访友的旅客都选择动车出行,车上多了许多小孩和老年旅客。对这些重点旅客,唐燕协同列车安全员专门来到车厢里,为他们讲解乘车安全注意事项,询问其需求。
“列车长同志,我们到丰都,但我父亲年纪大了,腿脚不便,你能不能跟车站说一下,给开个绿色通道呀。”在重庆北来往丰都的D6107次列车上,一位男士向唐燕寻求帮助,唐燕得知情况,立即联系旅客目的车站,为其送来一个轮椅,将这位老年旅客顺利送出车站。
“城际动车的节奏很快,不管是车次变化,还是我们上下班的时间,都过得很快。但正因为这样,我能看到更多人脸上的喜悦,这种幸福感比陪伴家人来得更加有意义。”唐燕说。
素材二:孔子第75代孙孔祥胜的春节记忆:传统民俗承载地道年味
长桌排开、笔墨铺就、毛笔起舞,一幅幅饱含浓浓年味的福字、春联跃然纸上。孔府春联是孔府过年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孔子第75代孙孔祥胜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书写孔府春联,至今已有近30年。在他看来,孔府春联尤为体现书法家的造诣,有严格的形式和固定的文辞,是“精细活”,要求高。
1月25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孔祥胜像往年一样在孔府忙碌。孔府过年的年俗丰富多样,挂天灯、贴春联、蒸壮、龙灯会等。但尤以春联特点最为突出,以贴春联为代表的孔府传统年俗,始终承载着民众对于过年的期待。
“小时候一到腊月,简直迫不及待,天天盼过年,到了大年三十就开开心心贴福字、贴春联。”家人其乐融融,欢聚一堂,高高兴兴贴春联成了孔祥胜挥之不去的春节记忆。
据孔祥胜介绍,旧时春节来临前,是孔府书房、司房文职人员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候,他们负责书写所有春联。孔府原为孔子嫡长孙的府邸,现与孔庙、孔林一起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存孔府有560多间楼轩厅堂,形成九进院落。依照旧制,每道门上都要张贴春联、门神或“福”字,现在每年春节期间,孔府也要张贴50多副春联。孔祥胜说,自1998年春节孔府恢复贴春联后,孔府的春联都由孔祥胜书写。
孔府春联讲究纸墨精良、字体工整、对偶得体。孔府文物档案馆至今还保留着清乾隆二十四、二十五年的孔府年节春联底本,详细记录了各门柱联语、纸色和长宽,以及门扇上张贴门神的种类。孔府春联内容涵盖之广,也非普通人家所能及,有的叙事抒怀,写景咏物;有的颂扬孔府福威,体现圣人之家的气派。孔祥胜说,春联所写内容要与房屋主人的身份、地位或房屋功能严格匹配。
“孔府的传统民俗代表的是家文化,有国才有家,家和万事兴,希望通过书写孔府春联,让游客把春节的喜气带回家,让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焕发出新活力。”孔祥胜道出自己坚持在孔府里写春联的原因。
素材三:今年春节,父母和我“逆向团聚”
在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空间里,父母与子女如何自处与相处?无论是“异乡到故乡”,还是父母“逆向团聚”,当空间发生转移,两种不同的生活节奏和人际相处模式也随即碰撞。
父母用爱陪伴年轻人,开始“异乡生活大作战”
今年和爸妈一起在北京过年,是黄闵闵本没有预料到的。她在2021年迅速结婚,又在年底怀孕,人生进度条如同按下加速键。
黄闵闵爸妈特意从家乡来到北京,在同一小区租了套两居室照顾她。来北京不到一个月,他们已经把周围的菜市场超市摸得非常清楚,哪家的鱼最新鲜,哪家的水果甜,说起来头头是道。由于丈夫是东北人,黄闵闵的爸爸开始学起了东北菜;丈夫忙碌时,爸妈就陪黄闵闵去产检。
“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黄闵闵感慨:“有了爸妈的帮助,生活上轻松很多。平时中午吃他们做的饭菜,能够保障孕期的营养;情感上也会更贴近,每天都见面,生活小事能随时分享。”
“早上出门前,看见妈妈穿了粉色的羽绒服,说:‘妈妈你穿这件衣服好少女。’小姑娘嘴可真甜。”在家庭群里看到妈妈发的“亲子日常小片段”,就职于国企的85后女生张庭惊讶地发现,这件事自己都没放在心上,老人却记了下来。
2022年元旦,由于太久没见到女儿一家,张庭的妈妈从家乡县城来到成都,小住两个月,顺便照顾放寒假的外孙女。平时张庭夫妇生活节奏平稳,能兼顾好工作与带娃,本不需要老人特意来照顾孩子。但妈妈的到来让张庭觉得,父母给大城市年轻人的帮助,可以超越生活中柴米油盐等物质层面需求,带来更多精神增量。
“双职工家庭可以把生活保障做得很好,但小孩的成长不能仅仅关注衣食住行。”张庭发现,妈妈会记录孩子成长的过程细节,“她的到来帮助我们拓展了生活乐趣,是锦上添花”。
张庭还发现,妈妈有很多年轻人不具备的发光“技能点”,比如园艺。“她养了很多花,家里如同小花园一样,她自己也做得很开心。”妈妈还善于拓展邻里社交圈,“老一辈人更明白如何和街坊沟通,虽然我很外向,但和邻居关系不太熟,毕竟当代年轻人都习惯‘原子化社交’。但是我妈就会帮我和邻居唠嗑,搞好关系,她觉得未来她回老家了,遇到点什么事还能有邻居帮我。”
以团聚之名,帮助家人接受新事物
在医院病房里独自给手术后的妈妈陪床三天后,90后女孩李畅觉得自己一夜之间长大了。
李畅的妈妈身体不太好,但她对于疾病总习惯拖着。李畅便和妈妈说:“今年春节我回不了家,你们不如早点来上海看我吧。”在李畅的撒娇攻势下,妈妈答应来到上海陪她过年,治疗也变得顺理成章。
在李畅看来,“逆向团聚”实际上是个巧妙的借口。到达之后,李畅立即找朋友,完成医院挂号、预约专家手术等流程,“当她被我哄骗到魔都,只能乖乖就范。”
“我妈一直是很依赖我爸的小女人形象,每年春节就像一幅刻在木板上的画像,永远在操办整个大家庭团圆饭。”这一次,妈妈独自来上海,李畅觉得那块固定的木板破碎了,“那幅画是可以由妈妈重新画的”。
南京大学人文社科资深教授周晓虹曾提出“文化反哺”概念。他指出,在急速的文化变迁时代,亲子两代的适应能力不同,对新事物的理解和吸收快慢不同。面临新处境时,父辈不再是绝对权威,而年轻人的吸收与创新能力,让父辈有意无意间受到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向后辈学习,接受新的事物。
随着年轻人在大城市站稳脚跟,他们逐渐发现,在老家大家的生活观念与方式是有局限的,比如健康观念薄弱,有病不会及时治;比如习惯过度节俭,不能及时满足家里每个人生活品质的需要。当他们在大城市受到新生活方式影响时,会自然而然地想把这些新理念或技术手段注入原生家庭。
“以‘逆向团聚’的形式给家人传递新观念,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角色的交换。”陈武认为,随着年轻人的成长与成熟,子女逐渐变为“照顾者”的角色,一如当年的父母。“直接说服父母接受,可能效果不好,以团圆的方式引导父母去体验新事物,可以打破固有思维模式,帮助他们‘再一次年轻’。”
李畅说,这次“逆向团聚”,给春节赋予了不同的定义,也比简单回家吃个饭走亲戚更有意义。“我们以爱和团聚为名义,用新方式帮助家人接受新理念。”
离开故土的团聚,父母与年轻人如何自处与相处?
相较于返乡过年,“逆向团聚”是一场远离父母熟悉环境的新尝试。它在满足亲人之间情感连接的同时,也面临一些挑战:在以年轻人为主导的空间里,父母与子女如何自处与相处?
刚到第一天,妈妈就一边埋怨刘莹不爱打扫卫生,一边拿起工具开始做全屋大保洁,连刘莹劝说她先休息两天再做都不肯。第二天上班时,刘莹便发现自己常穿的衣服找不到了,仔细一问才知道是妈妈整理时收了起来,但收在哪里妈妈一时也记不起来,赶着上班的刘莹只好随意抓了一件匆匆出门。
下班回家,发现牙刷被集中放置,旁边还有一把脏刷子。一时间刘莹有些生气,妈妈也不开心:我为你整理乱糟糟的家,你还不领情?
“冲突是必然的。”陈武指出,年轻人要做好心理准备,尝试提前沟通,告知自己的生活节奏,比如在父母来之前通个电话:“爸妈,我们平时也习惯睡个懒觉。”避免把冲突的解决变成情绪的发泄,尽可能以不激烈的方式向父母诚恳、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父母也应认识到,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学会了解而非指导他们的生活,同时尊重个人习惯,真正感受孩子的工作和生活节奏、感受身边的氛围和人,更新既有认知。
当父母和子女阔别已久,他们会更希望参与到子女的生活中去,也想熟悉孩子所处的空间。但长期没有见面,子女生活空间的陌生感会让他们不习惯,忍不住改变很多格局。陈武认为,父母“逆向团聚”时,所承受的难度和压力更大,也会面临陌生环境带来的“排斥感”。“无论哪一方奔赴,迎接的那个人应该作好准备。子女可以做一些贴心安排,比如提前问问他们需要什么,准备好房间,都会让父母更安心。”
刘莹也意识到,父母来到自己所在的城市生活,不习惯和无聊也在时刻困扰着他们,只不过被对自己的爱掩盖。于是,刘莹教妈妈学会用投影仪看自己想看的影视剧,周末尽可能带爸妈去京郊散心,“他们最需要的就是陪伴,当他们被我安排,反而会很安心”。
其实,无论是帮助年轻人在异乡生活得更好,还是“以爱之名”让父母接受新的观念和认知,“逆向团聚”的缘起就是父母与子女最朴素的情感满足。和父母的感情连接是一场“双向奔赴”,团聚本不分“正向”或“逆向”,有家人的地方就是家。
三、金句积累
1、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苏轼《守岁》
2、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钱谦益《丁卯元日》
3、万物迎春送残腊,一年结局在今宵。——戴复古《除夜》
4、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
5、守岁家家应未卧,相思那得梦魂来。——孟浩然《除夜有怀》
6、病眼少眠非守岁,老心多感又临春。——白居易《除夜》
7、岁晚身何托,灯前客未空。——陈师道《除夜对酒赠少章》
8、自然添白发,岂为惜流年。——德祥《除夕》
9、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10、扫除茅舍涤尘嚣,一炷清香拜九霄。——戴复古《除夜》
11、今夕为何夕,他乡说故乡。——袁凯《客中除夕》
12、生盆火烈轰鸣竹,守岁筳开听颂椒。——戴复古《除夜》
13、陪都歌舞迎佳节,遥祝延安景物华。——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14、霜落鸳鸯,绣隐芙蓉小春节。——曹勋《一寸金·霜落鸳鸯》
15、城里夕阳城外雪,相将十里异阴晴。——王守仁《次韵陆佥宪元日春晴》
16、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戎昱《桂州腊夜》
17、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酴酥沈冻酒。——毛滂《玉楼春·己卯岁元日》
18、岁暮纷多思,天涯渺未归。——白居易《除夜》
19、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文征明《拜年》
20、八神奉命调金鼎,一气回春满降囊。——瞿佑《屠苏酒》
21、人家除夕正忙时,我自挑灯拣旧诗。——文徵明《除夕》
22、衣懒换,酒难赊。可怜此夕看梅花。——吴文英《思佳客·癸卯除夜》
四、精美段落
1、春节的街头可热闹了,我带你去看一看。首先,进入眼帘的是那一幅幅对联,它象征着下一年给人们带来喜庆欢乐,摊主面带笑容,为我们推销对联。然后是精美绝伦的壁画,那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鸟兽虫鱼,样样都有,让我眼花缭乱,不知哪一张好,真漂亮!接着,就是那活泼的大鲤鱼,活蹦乱跳,在迎接新年的到来,白鲢鱼也不甘示弱,蹦出水面,在阳光的照耀下,它们浑身发亮。
2、春节的街头不仅仅是这些,最显眼的是吉祥物-——鸡;花灯发着五彩的光芒;水果挺着大肚子,更不少的人们,也忙碌地买这买那:有的人嘴上乐开了花;有的人因买的太多,累得喘不过气来;有的人拎着大包小包,坐车回家。可热闹了!
3、春节是我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多年前,民间艺人“百本张”曾在他的曲本中这样写道:“正月里家家贺新年,元宵佳节把灯观,月正圆,花盒子处处瞅,炮竹阵阵喧,惹得人大街小巷都游串。”这历史上关于岁首春节的生动定照。
4、春节是一年当中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大街小巷都洋溢着节日的气息,各个商场里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不管是老人还是小孩子们手里都是大包小包的,脸上洋溢着节日快乐的笑容。
5、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6、亲戚,靠走动,越走动也就越亲,走动勤了,原本不怎么亲的亲戚也变得亲热起来。春节,走亲戚看长辈是中华民族传统,在儒家文化浸染几千年的山东表现得更为明显。逢年过节,有长辈可以去看望,还可以享受做晚辈的快乐,还有自己仍然是个孩子的感觉。没有了这些至亲的长辈,表兄表弟的走动好的还可能多走动几年,走动懒的不几年也就销声匿迹了,俗话说的好:表兄表弟热乎一阵,意思很明确,有至亲的长辈牵挂着,逢年过节走动是必须的,没有了长辈,平级的表兄弟谁看谁去呀!大过年的,没有长辈可看的日子是凄苦无依的,只能在寂寞中怀念我那些见过或者没见过的至亲的长辈,愿他们在天国尽享他们的欢乐。
7、现在,人们的生活好了,走亲戚基本上带的礼物都给了亲戚,一表真心实意,不像我们小时候,走亲戚,客人拿的东西,有时候大人们原封不动的给他们退回,眼馋得我们几个小孩子暗自生气。是的,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告诉现在的孩子们:“我们的童年生活是清苦的,与我们相比,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啊!你们要珍惜父辈们为你们创造的幸福生活,努力学习,报效祖国。只有国家富强了,你们的生活才会更幸福。”
8、走亲戚的习俗不知上溯到公元前什么世纪,走亲戚的涵义和方式也少见记载,但我们每个人都走亲戚。今年春节回老家就勾起了我很多关于走亲戚的思绪。有人说没有闺女就没有亲戚,有一定道理。传统的亲戚就是娘舅家姑家姨家,以及派生出的表亲戚,而现代的同学同事战友老乡朋友等之间的相互走动似乎也在走亲戚的行列,兄弟间的相互看望或是给上司送礼托人办事,就实难算作走亲戚了。
9、谁和谁是亲戚,那至少表明两者关系不一般,比常人要有一种距离更亲近的感觉。人和人之间的亲戚关系,在世俗的眼光中,其实还表明因双方或很久很久以前的长者有一定的血缘关系而带来的亲属关系。人说皇帝还有三门穷亲戚。人啊,谁还没有几家或穷或富的亲戚 也就是说,亲戚的关系有远有近,亲戚的经济状况有好有差,亲戚的能力有大有小,不可强求,不可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去责备。
10、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万家团聚的日子。春节的习俗有很多:剪窗花贴对联包饺子蒸馒头走亲戚发压岁钱等,其中我最喜欢走亲戚。今天是大年初三,我和爸爸妈妈到姥姥家走亲戚。吃过早饭,我们坐上出租车很快就来到了关王庙街上。节日的大街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呈现出一派热闹非凡的景象。有的人在买礼物,有的人在忙着卖水果,有的人站在路边东张西望,好像在接客人……车辆来来往往,像流动的小溪。亲戚越走越亲。我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只要有机会,都要回老家过年。走亲戚,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不管时间多紧张,我都要去看看那些一辈子都呆在大山里头的舅舅姑姑姨姨们。那无法改变也无法忘怀的亲情,值得我永远珍惜。
11、按照我们这里的习惯,新年那天,给别人过年的儿子和干儿子分别去他们认得爹娘或干爹干娘那里去走亲戚,给他们拜年。初二那天,刚结婚第一年的女孩儿和新女婿一起去娘家走亲戚。初三那天是结婚超过一年的女孩儿去娘家走亲戚。初四到十六,走亲戚比较随便,没有什么规矩。平时,由于每个人都有自己需要做的事情,学习工作比较繁忙,亲戚朋友间无暇来往。新年是团圆的日子,只有在春节才是人们调剂休息和走亲串友的最佳时间,走亲戚一方面使人们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联络感情,另一方面,也保持了中国礼尚往来的传统,使节日既热闹又充满乐趣。
12、走亲戚还是有一定的规矩或是格式的。规矩是有“走”也有“回”,“回”就是回节,一般亲戚收了礼不回节不礼貌,是要遭断亲的。走亲戚的节令主要有两个——春节和八月十五(中秋节),春节原来是送果子,纸匣子装大薄脆,一盒一斤,看长辈是一盒果子外加一斤糖角儿或是白糖,糖角儿或是白糖是孝敬长辈留下吃的,果子要回节。由于要回节,一盒果子转几家,小孩子在路上还要抽出几片偷吃,走亲戚转到最后也就所剩无几了。八月十五送月饼,给姥姥家送的是母亲蒸的面月饼,好大的个儿,一层一层的中间还撒了芝麻盐,好看又好吃;看大姑二姨其它亲戚的是买的月饼,带青丝红丝冰糖花生仁儿的,要回节的。
13、看,花市人山人海,真热闹啊!春联,风车,花儿……花市里应有尽有。有的是温馨一家子齐来逛花市,有的是甜蜜的情侣手牵手来逛花市,有的是小宝宝坐在爸爸的肩上逛花市……不少人拿着相机周围捕捉美丽的瞬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