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陈情表》 教学设计课程导入以2015年被网友誉为“最有情怀的辞职信”——河南实验中学顾少强老师的辞职申请图片引入,教师提问:如果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果是什么?李密的《陈情表》就是向皇帝上书,陈说的是“辞不赴命”之事,说白了就是抗旨,如果言辞稍有不慎,就会招来杀身之祸。据说:收到李密的奏表,晋武帝赞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感动之际,“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密遂得以终养。”李密究竟是如何陈情说理,打动晋武帝,达到表文的目的的?说理技巧分析1、整体梳理《陈情表》的“情”:第一部分,陈身世悲苦之情。第二部分,陈进退两难之情。第三部分,陈至诚至孝之情。第四部分,陈尽忠感恩之情。“陈情”的方法:融情于事,融情于理,情理交融2、逐层分析第一层:情以动人第一段:身世悲惨,以情动人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年幼多病;人丁衰微;祖母卧病。(——此四悲)(2)第二段:拜谢皇恩,自表忠心深蒙国恩 察、举、拜、除诏书切峻 诏、责、逼、催、急:含蓄地表明了强己所难之窘迫。刘病日笃处境狼狈“奉”“沐浴”,称颂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见语言的得体和机智。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情辞悲切,动人心肺。(3)小结:“情以动人”共有以下三种情——老弱相依的不舍之情、知遇重用的感激之情、忠孝两难的痛苦之情。第二层:理以喻人(1)第三段: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说大理不矜名节、宠命优渥 剖忠心祖母病笃、母孙相依 诉悲情晓之以孝悌之大义,明供养祖母奉行孝道之衷情。“至微至陋”“岂敢”等词委婉动人,至为恳切。“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更相为命”……一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此段语言委婉,流畅,反复表明心迹,叙说衷曲,解释不能“废远”的原因,情辞恳切。(2)第四段:来日方长,不断后路揭示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生当陨首死当结草忠孝两难全————病笃:情 孝治:理———先尽孝,后尽忠———表明忠心文思缜密,脉络分明,陈情于事,寓理于情。臣:愿乞终养 君:仁君形象(3)小结:亚里士多德说:“只有在适当的时候对适当的事物,对适当的人,在适当的时机下,以适当的方式发生的感情,才是适度的最好的感情。”作者李密正是运用了最恰当的抒情方式,李密处处以弱示人、以颂求人、以诚宽人、以计安人,终于打动了晋武帝,使他看了表章后赞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允其不仕。课堂小结引用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的评价:“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结束本课。李密在《陈情表》中委婉尽情,陈情与说理相结合,可谓有理有据,情真意切,入情入理,感人至深。全文始终按照“迩之事父,远之事君”的儒家道德准则,完全站在新朝统治者——晋武帝的立场上请求“辞不就职”,终于是达成所愿。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