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第11课 元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元朝时中国历史上首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疆域辽阔,民族众多。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元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中形成的地方行政区划与管理制度一直被明清所沿用。这一制度是
A.行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厂卫制
2.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在中央设立宣政院管辖该地区的朝代是( )
A.秦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
3.国家统一始终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下列四幅图分别代表了结束长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的四个封建王朝,按它们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②①③④ D.③①②④
4.以下示意图中①处应为( )
A.在地方设行省 B.订立“澶渊之盟”
C.实行盐铁官营 D.在地方设“三司”
5.下列哪一机构的设立可以证实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
A.市舶司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驻藏大臣
6.南宁市广西的首府,其名称源于元朝政府希望“南疆安宁”之意.元朝时管辖今广西地区的行省是
A.岭北行省 B.湖广行省 C.江浙行省 D.江西行省
7.东汉、魏、晋时期,北方民族不断内迁,下列哪一个民族不属于此时期内迁的民族
A.匈奴族 B.鲜卑族 C.氏族 D.回族
8.西藏自古就是中国领土。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是在( )
A.秦朝 B.元朝 C.唐朝 D.宋朝
9.为了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元朝根据各地区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管理,在台湾地区设立了( )
A.澎湖巡检司 B.琉球行省 C.都元帅府 D.宣政院
10.元朝开始形成的新的民族是( )
A.契丹族 B.女真族 C.回族 D.党项族
11.1273年,元政府刊刻《农桑辑要》,该书主要是针对北方农业生产特点而作:1313年,王祯的《农书》正式出版,综合了黄河流域旱地农业技术和江南水田精细作业的经验,对南北农业技术和农具的异同进行了分析比较。农书内容的丰富,得益于( )
A.美洲高产农作物的引进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C.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D.国家逐步实现统一
12.诗歌也能向我们讲述历史的沧桑和社会变迁。 下列诗句能反映民族交融的是
A.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B.胡人有妇解汉音,汉女亦解调胡琴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D.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13.《元史》记载:“至元初,立总制院而领之以国师。”……(总制院的职责是)“掌浮图事之教,兼治吐蕃之事。”元朝时期,负责掌管西藏军民各项事务的是
A.宣政院 B.市舶司 C.伊犁将军 D.澎湖巡检司
14.元朝时负责全国军事事务的机构是( )
A.御史台 B.枢密院 C.中书省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15.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都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我国古代历史上曾出现民族大交融的三个高峰时期,它们是
①春秋时期②秦汉时期③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④辽宋夏金元时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16.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始终在不断巩固和发展。下面表格内容能充分说明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是(  )
时期 机构/交往情况
三国 吴国卫温船队达到该地
元朝 称琉球,设澎湖巡检司
明末清初 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
清朝 收复后建府,隶属福建省管辖;后建省。
A.云南 B.台湾 C.西藏 D.蒙古
17.比较学习并归纳共同点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列关于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①都结束了政权并立局面,完成了全国统一②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③都修建了大运河,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④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加强了中央集权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8.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某校初一5班开展了“中国历代版图及疆域的探究”活动课,得知我国历史上版图最大的王朝是(  )
A.唐朝 B.元朝 C.宋朝 D.清朝
19.今年3月份,西方国家又一次借口所谓“新疆人权”、“新疆棉花”等问题挑起事端,颠倒黑白,粗暴干涉中国内政,遭到我国外交部门的强烈反对和严正驳斥,中国政府表示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决心坚定不移。历史上,我国多个朝代设置专门的机构来管理新疆地区,新疆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下列属于元朝时管辖新疆地区的军政机构是
A.宣政院 B.北庭都元帅府 C.澎湖巡检司 D.宣慰使司都元帅府
20.下列有关隋朝和元朝相同之处的表述,正确的是( )
A.都是二世而亡的短命王朝 B.都城都位于今天的北京
C.都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建立的政权 D.都进行了制度的创新
二、综合题
21.社会进步离不开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往往要依赖诸多因素的推动。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
统治者 农业措施
唐太宗 减轻农民劳役负担
宋真宗 派人从福建运了万斛占城稻,分给江南等地农民种植。
元世祖 注重农桑
图二
(1)材料一中图一是隋朝开凿的什么水利工程?起到了怎样的积极作用?据图二回答,唐、宋、元农业发展的共同原因是什么?材料二:从东汉后期起,由于北方战乱不断,南方社会环境相对安定,人口大量南迁,加上优越的地理、气候条件,南方进入经济开发时期。两宋时,南方经济总量超过北方,成为我国的经济重心。
(2)材料二反映了中国古代经济格局呈现怎样的变化趋势?根据材料归纳出现这种变化趋势的原因有哪些?
22.材料一:下图是我们学习历史的图示法。
(1)材料一中对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局面示意正确的是( )
材料二:1004年秋,辽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张避敌南逃,当时皇帝也想南逃,但因宰相的力劝,宋真宗才至前线督战。宋军坚守辽军背后的城镇,打退辽军……双方订立协议,规定宋每年送给辽银30万两、绢20万匹……
(2)材料二中的“协议”历史称为什么?当时的“宰相”是谁?该“协议”有何影响
材料三:……族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游牧民族……13世纪初铁木真统一了……各部,建立……汗国。后来,他的孙子忽必烈继承了汗位,1271年改国号,次年定都大都,1279年统一了全国。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的封建王朝。
(3)材料三中“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全国的封建王朝”是指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哪个朝代?
(4)为加强中央集权,该王朝创立什么制度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该王朝还分别设置什么机构加强对西藏和台湾的有效管辖?
(5)通过学习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你认为民族关系发展的主流是什么?
23.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边疆的安定对于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巩固有着重要意义。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统一后,有人建议分封子弟,始皇认为,天下长期混战,皆因有诸侯国,分封等于重挑战争。汉初刘邦分封大量诸侯,后来,诸侯国的势力很大,威胁中央。汉武帝时,有地方官员相互勾结,营私舞弊,贪赃枉法。
(1)针对以上问题,为巩固统治,秦始皇和汉武帝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 据记载,文成公主入藏时,携带的嫁妆有释迦佛像,360卷经典,大量珍宝、金鞍玉辔、绸帛、种子,60种营造与工技者作。100多种医方、4种医学论著等。
(2)文成公主入藏的嫁妆对这一地区将会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材料三 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等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管理的事务,包括边疆民族。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3)据材料指出宣政院主要管辖哪一区域?宣政院的设置有何标志性意义?
(4)依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边疆管理的特点。
材料四 2020年4月以来,有关外军严重违反两国协定协议,在加勒万河谷地区抵边越线,试图单方面改变边境管控现状,甚至暴力攻击我前往现地交涉的官兵。在忍无可忍的情况下,边防官兵对暴力行径予以坚决回击,取得重大胜利,有效捍卫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5)综上所述你有何感想?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参考答案:
1.A
2.B
3.B
4.A
5.C
6.B
7.D
8.B
9.A
10.C
11.D
12.B
13.A
14.B
15.D
16.B
17.B
18.B
19.B
20.D
21.(1)水利工程:大运河。
积极作用:促进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治。
原因:政府重视,采取了发展农业的措施
(2)变化趋势:经济重心已从北方的黄河流域转移到南方的长江流域。
原因: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社会相对安定;北方人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充足的劳动力,并为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等;南方自然环境优越;统治者对农业和水利的重视等。(答对任意两点即可。)
22.(1)B
(2)澶渊之盟寇准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之间保持着和平局面
(3)蒙古元
(4)行省制度宣政院和澎湖巡检司
(5)和平与友好交往
23.(1)秦始皇实行郡县制;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
(2)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3)区域:西藏地区。中央政府对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辖。
(4)特点:设行省管理边疆事务;建立驿站制度配合管理;因俗而治。
(5)历代王朝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民族团结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坚决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中国领土神圣不可侵犯。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