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4课 明朝的统治 同步练习题(含答案)一、选择题1.明太祖曾说:“今我朝罢丞相……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可见其废除宰相的主要目的在于( )A.提高效率 B.强化皇权 C.控制军权 D.制约地方2.下表呈现了中国古代某项制度的历史沿革,其中①②处应填( )隋 ①唐 增加考试科目,创立殿试宋 严格考试程序,增加录取人数明 ②清 大兴文字狱A.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兴办太学B.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依据门第推荐C.①隋文帝创立进士科②废除丞相D.①隋炀帝创立进士科②八股取士3.明朝时期,许多商人积极从事商贸活动,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其中的代表是( )A.晋商和徽商 B.徽商和浙商C.苏商和浙商 D.浙商和晋商4.下表是秦朝到明朝中央机构丞相(宰相)一职发展演化表:上述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本质是( )A.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B.中央集权制度建立C.皇帝和丞相斗争激烈 D.六部地位不断提高5.吴晗在《朱元璋传》中提到:“朱元璋继承了历代皇权走向独裁的趋势,对官僚机构大加改革,使其更加得心应手,忠实可靠地为皇家服务。”朱元璋强化皇权的改革措施是A.设立军机处 B.废丞相C.创立科举制 D.重武轻文6.下列官职,不可能出现在明朝统治后期的是A.三司 B.丞相 C.六部 D.厂卫特务7.洪武七年,明朝颁布《大明神》,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谋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其中“大臣专推选官”“交结朋党素乱朝政”等死罪条款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A.防止了地方割据势力 B.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C.有利于强化君主专制 D.推动多民族国家发展8.历史影视作品是历史史实的艺术加工,但必须尊重历史史实,下列情节与历史史实不符合的是( )①宋朝时科举考试采用八股取士②武则天翻阅史书《资治通鉴》③临安城有许多回族商人用交子做买卖④清朝百姓喜爱吃马铃薯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9.下列所示内容反映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A.中央集权逐步削弱 B.君主专制不断强化 C.地方行政机构精简 D.丞相权力不断增强10.明中叶以后,人口增加,科举竞争日趋激烈,人地矛盾也趋于尖锐,大批生员和破产农民纷纷弃儒就贾或弃农从商。这种现象反映了A.中央集权的削弱 B.传统观念的变化 C.社会阶层的固化 D.科举制度的动摇11.标志着我国君主集权达到顶峰是什么的设置:( )A.宰相 B.行省 C.锦衣卫 D.军机处12.他出生贫苦,给地主放牧牛羊,做过和尚,但他足智多谋,作战勇敢,1368年他在应天府称帝。他是:A.刘邦 B.李世民 C.赵匡胤 D.朱元璋13.明太祖朱元璋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鉴于此,他采取的措施是A.废分封制 B.设立中朝 C.废除宰相 D.置军机处14.明政府规定科举考试的范围是( )A.诗赋 B.二十四史 C.前四史 D.“四书”“五经”15.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了丞相胡惟庸,下令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制度,他这样做目的是A.控制军队 B.强化皇权 C.钳制思想 D.改革军事16.洪式十三年(1380年)胡惟庸伏诛后,皇帝朱元璋下诏“今我朝要丞相”“以后嗣君并不许立丞相”。至此,中国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终结,一切权力归皇帝。朱元璋立下这条“祖训”的根本目的是( )A.提高行政效率 B.精简政府机构 C.加强中央集权 D.限制大臣权力17.秦开创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下列机构职能除哪项外其职能与御史大夫基本相同( )A.州部刺史 B.御史台 C.军机处 D.厂卫18.朱元璋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勤政"皇帝,是个“超级工作狂”,他事必躬亲,一天要办400多件政务,直到临终前依旧在办公。使得朱元璋如此勤政的根本原因是( )A.明朝刚建立,事务繁多杂B.官员不作为,工作效率低下C.防止大权旁落,废除了丞相D.朱元璋才智过人,精力旺盛19.今天中国的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域,其建制和名称都来源于元朝的行省制度。为强化皇权,废除行省制度的明朝皇帝是:( )A.朱元璋 B.朱棣 C.朱高炽 D.朱瞻基20.我们现在食用的马铃薯、花生、向日葵等是在何时从外国引进的(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二、综合题21.阅读材料,探究问题。材料一 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皇明祖训》(1)据材料一,指出明太祖对丞相作用的看法。为此,他是怎样做的 材料二 明初大学士宋濂一次上朝,朱元璋问他:“昨天在家请客没有 客人是谁 吃的什么菜 ”宋濂一一照实回答,朱元璋很满意地说:“你没有欺骗我。”说着拿出一幅画,上面画着宋濂请客的座次位置。(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为什么能做到“安然朝中坐,却知天下事” 材料三 以经学文艺为内容,以八股为形式的科场文章,自是束缚人们思想和才华的陈词老调……但这样考取的文士进入官僚的行列,政治日趋腐败,也是必然的。——《中国通史》(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朝的科举考试有哪些新变化 据材料三,这样的“科举考试”带来了怎样的弊端 材料四 “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引自《石匮书后集》(4)“闯王”指的是谁 (5)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上述探究的主题。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规定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考生只能根指定的观点答卷,不准发挥自己的见解。答卷的文体,必须分成八个部分,称为“八股文”。许多读书人为了中试,只顾埋头攻读经书,钻研八股,不讲求实际学问,考中做官后,他们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材料二:“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四百六十余人也。”——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顾炎武(1)材料一中的“科举”制度始于何时?完善于何时?“八股取士”又始于何时?(2)根据材料一分析“八股取士”的目的是什么?后果怎样?(3)材料二对八股取士是如何评价的?明朝的科举制度与秦朝的焚书坑儒,其相同目的是什么?2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统治阶级为加强中央集权,不断调整政策,唐代有人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材料二 故吾以为明太祖制义取士,与秦焚书无异,特明巧而秦拙耳,其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廖燕《明太祖论》(1)材料一中提到的“长策”制度是指唐朝实行的哪一种选官制度?这种制度开始于什么朝代?(2)哪个皇帝在位时确立的?请说一说该皇帝的另一历史功绩。(3)这种制度有什么影响?(4)材料二中所说的明朝考试制度是什么?(5)材料二“欲愚天下之心则一也”表明明朝考试制度与秦朝焚书坑儒的目的相同,这个目的是什么?试卷第1页,共3页试卷第1页,共3页参考答案:1.B2.D3.A4.A5.B6.B7.C8.D9.B10.B11.D12.D13.C14.D15.B16.C17.C18.C19.A20.D21.(1)丞相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废除丞相。(2)设置锦衣卫。(3)采取八股取士,实行八股文。弊端:禁锢了人们的思想,阻碍了文化的发展,扼杀了人才的培养。(4)李自成。(5)明朝加强君主专制。22.(1)隋朝、唐朝、明朝。(2)为了选拔听命于皇帝的官吏。读书人考中做官后,大都成为皇帝的忠实奴仆。(3)八股取士的影响相当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加强对人民的思想控制。23.(1)科举制;隋朝(2)隋炀帝;开通大运河(3)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4)八股取士(5)禁锢人民的思想。答案第1页,共2页答案第1页,共2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