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2001)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之第二章 物质世界知识纲要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教科版(2001)小学科学毕业总复习之第二章 物质世界知识纲要

资源简介

第二章物质世界知识纲要
专题五 溶解和物质的变化
1.塑料是一种从石油中提取出来的人工材料;砖、瓦、陶、瓷都是用黏土烧制而成的。
溶解指物质均匀地、稳定地分散在水中,不会自行沉降,也不能用过滤的方法把溶液中的物质分离出来。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水溶解物质的量是有限的。
3.物质在水中的溶解速度跟物体颗粒大小(表面积的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4.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过程,溶解在水里的食盐可以用太阳晒或加热的方法使水分蒸发进行分离。
5.酒精灯的外焰的温度最高,焰心的温度最低,我们用酒精灯的外焰进行加热。
6.我们能直接或间接观察到的实际存在的东西都是物质,整个世界都是由物质构成的。声音、电、空气等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它们也都是物质。
7.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状态、形状、大小等,没有产生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物理变化,有些变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这类变化称为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8.米饭咀嚼后会慢慢变甜的原因:米饭中的主要成分淀粉与口腔里的唾液混合后发生了化学变化,产生了一种甜的新物质。
9.淀粉与碘酒会发生化学变化,生成一种蓝色的新物质,利用这一特性可以检验食物中是否含有淀粉。经过实验我们知道土豆、玉米、番薯等食物中含有大量淀粉。
10.小苏打是一种白色粉末的晶体,它和白醋混合后会发生化学变化,变化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大量的气泡产生,听到了嗤嗤的声音,这些现象说明物质混合后产生了大量的气体。科学家们经过研究确定这种气体是二氧化碳。在课堂上我们把燃烧的细木条伸进装有这种气体的玻璃杯,观察到火焰熄灭,说明这种气体能灭火;把玻璃杯中的气体倒在蜡烛的火焰上方,观察到火焰熄灭,说明这种气体能灭火且比空气重。
11.水和空气的共同作用,容易使铁生锈。铁生锈是一种化学变化,因为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的新物质。把铁与水、空气隔绝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具体做法如涂油漆、电镀、加润滑油等。
12.将铁钉放入淡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中,过一段时间后,取出铁钉我们观察到铁钉表面附有红色物质,再放置一段时间,我们观察到溶液颜色变浅,最后我们会观察到溶液底部产生沉淀物。该现象说明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产生沉淀物、颜色改变等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们判断物质是否发生了化学变化。伴随发光发热的变化有:火柴、蜡烛的燃烧等;伴随颜色改变的变化有:火柴和蜡烛燃烧、糖加热、小苏打和白醋混合、铁生锈、铁钉放人硫酸铜溶液;伴随产生气体的变化有:小苏打和白醋混合;伴随产生沉淀物的变化有:铁钉放人硫酸铜溶液。
专题六 声光热
1、音叉是一种发音仪器,用来调试乐器和测试音高。大音叉发出的音调低,小音叉发出的音调高。
2、声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的。声音的高低可以用音高来描述,物体振动得快,发出的声音就高。声音的强弱可以用音量来描述,振动的幅度越大,声音越强。
3、声音是通过物体以波的形式传播,声音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其中空气是传播声音的重要物质,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在真空环境中声音无法传播。
4.由耳廓收集的声音通过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信号传递给大脑,我们就能听到声音。
5.像电灯这样自己能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作光源。如太阳、点燃的蜡烛等。
6.光源、遮挡物和屏是影子产生的条件。物体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物体影子的大小与物体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物体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光是以直线的形式传播的。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沿直线传播造成的。
8.光碰到镜面会改变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形成反射现象,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的有:医用额镜、汽车反光镜、潜水艇的潜望镜、万花筒等。测出地月距离、照明灯上装灯罩、教室墙壁涂成白色也是利用了光的反射原理。
9.许多光源在发光的同时也在发热。太阳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热源。光的强弱与温度的高低有关。光强温度高,光弱温度低。凹面镜、凸透镜能把光线会聚起来,形成强光和高温。太阳灶、奥运会圣火火种采集都利用了凹面镜聚光的原理。
10.物体吸热本领与颜色有关,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与表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粗糙的物体比光滑的物体吸热快;与太阳照射的角度有关,物体与太阳光垂直比与太阳光倾斜吸热快。
专题七 电磁能量
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通过摩擦等方式可以使物体带电,电荷有正电荷和负电荷两种。物体带同种电荷就相互排斥,物体带异种电荷就相互吸引。电荷在电路中持续流动起来可以产生电流。要持续流动就要有动力,就是电源。
2.电流从电池正极流出,经过小灯泡的灯丝,回到电池负极,形成一个完整的电路,小灯泡才会亮。日常使用的电有交流电和直流电两种。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起来时,就会发生短路。电池的两端和用电器没有被电线连接成通路,就是断路。
3.像铜丝那样容易通过电流的物质叫导体。人体、大地、自然水都属于导体。像塑料那样不容易通过电流的物质叫绝缘体。陶瓷、干木棒等属于绝缘体。
4.开关是控制电流通断的装置。开关的底座要用绝缘体来做,开关上面的开合部件要用导体来做。
5.电路连接方法有两种:串联和并联。一节电池的电压是1.5V,两节电池串联起来是3V,小灯泡会变亮;两节电池并联,电压是1.5V,小灯泡亮度不会变。小灯泡串联,小灯泡会变暗;小灯泡并联,等于有两个通路,小灯泡亮度不会变。
6.电路检测器可以检测导体与绝缘体,可以检测电路中的故障,也可以检测暗盒内部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
7.磁铁能吸引铁一类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引铁。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
8.磁铁能指示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叫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叫北极,用“N”表示。指南针是利用磁铁指示方向的仪器。“司南”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针,使用指南针时,首先把指南针放平,等指针静止;然后,转动指南针盒,使方位盘上的南北与磁针指的南北方向一致;确定方向。
9.用磁铁的一个磁极在钢针上沿一个方向摩擦,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
10.丹麦科学家奥斯特把通电导线靠近指南针,发现指南针指针偏转,断电指针恢复原位,说明通电导线周围有磁性,为人类大规模利用电能打开了大门。
11.用线圈和指南针可以做成灵敏的电流检测器,可以检测废电池中有没有电,也可以检测手摇发电机有没有发出电。
12.由铁芯和线圈组成的装置叫电磁铁。通电时有磁性,断电时磁性消失。电磁铁有南北极,改变线圈绕线的方向或改变电池正负极接法会改变电磁铁南北极。
13.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线圈圈数多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磁力小;电流强度强磁力大,电流强度弱磁力小。与铁芯长短、粗细也有关系,但不明确。另外,选用马蹄形铁芯漆包线等材料也能增强电磁铁的磁力。
小电动机由外壳、转子、后盖三部分组成,外壳内有一对磁铁,转子上有铁芯、线圈、
换向器,后盖上有电刷。换向器的作用是接通并转换电流方向。小电动机是用电产生动力的机器。它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再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
15.和运动有关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动能。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储存的能量叫做化学能。除了这两种能量形式之外,能量还有电能、光能、声能、热能、核能等不同的形式。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可以互相转化,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通过发电机,人们能把热能、核能、太阳能、动能(风能、水能)等能量转化成电能。
16.干电池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光电池是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蓄电池使用时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太阳能热水器把太阳能转化为热能。
煤、石油、天然气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能源,它们所具有的能量最终来自太阳,是存储了亿万年的太阳能。但是它们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沼气、地热、风力、水力、太阳能、核能等将取代它们成为新的能源。
18.煤是亿万年前低等植物被埋入地下,大量堆积,渐渐被泥沙掩埋,与空气隔绝,在长期的压力、高温的共同作用下,慢慢形成的。石油和天然气是几亿年前大量的低等生物经过长期、复杂的变化形成的。
专题八 运动和力沉和浮
1.重力是物体由于地球吸引而受到的向下的拉力;弹力是物体形状改变时产生的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力。喷气式飞机、火箭都是靠喷气发动机产生的反冲力运动的。
2.科学技术上统一规定用“牛顿”作为力的单位,简称“牛”,用“”表示。1牛顿约等于100克力。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大小的工具,它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在一定范围内,用的力越大,伸得越长)的特征制成的。使用弹簧测力计时应注意:(1)检查指针是不是指在“0”位置;(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相平;(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值。
3.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物体受到的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物体的重量、物体的运动方式等因素有关。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4.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有滑动和滚动两种方式。对于同一个物体,滑动摩擦力要远远大于滚动摩擦力。滚珠轴承是一种将滑动转变为滚动的装置。运动物体失去动力后自己会停止下来,是因为受到摩擦力的作用。
自行车上的前后轮胎、脚蹬的表面、刹车橡皮、手柄通过使接触面变粗糙的方式来增大摩擦力。前轴、中轴、后轴、脚蹬的轴通过变滑动为滚动的方式来减少摩擦力。
6.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在体积不变的情况,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
7.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作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成的船在重量不变的情况下,大大增加了排开的水量,这就是它能浮在水面上的原因。
8.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浮力大小与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大小(就是排开的水量)有关,浸入水中的体积(排开的水量)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把一个物体用手完全压入水中,松开,如果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如果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物体会静止不动;如果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0.测量浮在水面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方法为“借助滑轮,用测力计把物体拉入水中,测出拉力的大小,加上物体在空气中的重力就是浮力的大小。测量沉入水中的物体受到的浮力的方法为:空气中的重力减去完全浸入水中的重力等于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
1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在水中的沉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会上浮。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专题九 材料形状与结构机械
1.增加材料的厚度、宽度,都能使材料的抗弯曲能力增强;但是,厚度更多地影响材料抵抗弯曲的能力。因此,横梁是立着放的。另外,改变材料的形状,也能增强材料的抗弯曲能力。改变材料的形状,实际上就是减少材料的宽度,增加材料的厚度。瓦楞纸中间的结构做成形,就是为了这个目的。
2.房屋和桥梁受压时,横梁比柱子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如何增强横梁的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很重要的问题。
3.拱形受到压力时,能把压力向下向外传递给相邻的部分。拱形受到压力时会产生一个向外推的力,能抵住这个力,拱就不容易变形,就能承载很大的重量。
4.圆顶形可以看成拱形的组合,它具有拱形承载压力大的特点,而且不产生向外推的力。
球形在各个方向上都可以看成拱形,这使得它比任何形状都坚固。头骨、肋骨、足弓等都属于人体内的拱形,它们保护着我们身体的各个部位。其他生物,如:龟壳、蛋壳、贝壳、植物的茎、植物的果实等都属于拱形。日常生活中,安全帽、锅盖、灯管等也属于拱形。
5.像铁塔这样骨架式的构造叫作框架结构。三角形框架具有稳定性的特点。四边形和正方体框架要通过斜杆来加固,斜杆起到了“推和拉”的作用。加固一个正方体框架至少要4根斜杆。
6.框架式铁塔的特点是上小下大,上轻下重,空气阻力小。
7.按形状和结构分,桥可以分为梁桥、拱桥、钢索桥。桥面在拱下方的拱桥,桥板拉住了拱足,抵消拱向外的推力,减少了桥墩的负担。钢缆能承受巨大的拉力,人们用它建造的钢索桥,大大增加了桥的跨越能力。桥塔修得高,是为了降低钢缆承受的拉力。
8.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斜面。斜面都能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小,斜面就越省力。或者说高度相同的情况下,斜坡越长越省力。盘山公路、刀刃、大桥的引桥等都引用了斜面能省力的原理。螺丝钉是一个卷起来的斜面。同样粗细的螺丝钉,螺纹越密,旋进木头时越省力。
9.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及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时,自行车骑得快;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时,自行车骑得慢。自行车上应用了许多简单机械:车把手是轮轴;刹车是杠杆;车上的螺丝钉是斜面;脚蹬是一种轮轴。
10.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作杠杆。它有三个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如筷子、镊子、火钳等;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如天平、跷跷板等;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如羊角锤、开瓶器、园林剪等。
11.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数)乘以钩码的个数(重量)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格数)乘以钩码的个数(重量)时,杠杆尺会平衡。
12.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13.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作轮轴,如螺丝刀、门把手,扳手套在螺帽上组成了轮轴,这时整个扳手是轮,螺帽是轴。在轮上用力,轮轴省力;在轴上用力,轮轴费力。轴不变情况下,轮越大,越省力。
14.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作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用力方向。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作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既能省力又能改变用力方向。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但并不是组数越多就越好。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