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7课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训练题一、选择题(共24题)1.曹魏时,州郡设中正,中正依职责认真考察乡论,以德才定品,最终上报吏部作为铨选官吏的依据。由此可见( )A.选官制度体现中央集权趋势 B.世家大族势力衰退C.察举官吏标准发生根本变化 D.科举流程趋向严格2.没有科举制,官吏的选拔势必会充满乌烟瘴气和任人唯亲、任人唯钱的肮脏。但是,有了科举制之后,通过考试做官的人,就变得令人钦佩。凡是正途出身,尤其是两榜进士出身的进士,不仅上司高看一眼,连百姓也高看一眼。这说明科举制( )A.保障了官员选拔的公正性 B.有利于提升官府的公众形象C.提升了政府官员文化素质 D.导致不学无术之风发生逆转3.如图为史籍中关于唐代官员的出身的详细统计(单位:人)。据图中信息( )A.门阀士族日益成为统治基础 B.选拔人才方式多种多样C.出身门第仍然影响选官制度 D.士族壮大助推科举形成4.唐朝应举者在参加礼部正式考试前,往往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以加深对己印象,称为“行卷”,亦称为“求知己”。这类行为从侧面反映了唐朝科举制度( )A.有待进一步完善 B.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C.注重公正公平原则 D.提高官员文化素质5.唐太宗曾对门下省长官说,国家“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或有护己之短,忌闻其失,有是有非,衔以为怨。 或有苟避私隙,相惜颜面,知非政事,遂即施行。难违一官之小情,顿为万人之大弊,此实亡国之政”。 唐太宗此言表明( )A.国家治理有赖于严格执行国家制度 B.人情的泛滥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C.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 D.皇权的加强限制了官僚的议政功能6.隋代三省为政务机构,所谓“朝之众务,总归于台阁,尚书省事无不总”。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力平衡。这说明唐代( )A.政治运行机制逐渐成熟 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家国同构”形态终结 D.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7.隋文帝统一后,大力整理户籍,目的是增加中央直接控制的人丁。583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大索貌阅”,即派遣官吏,将户籍档案与本人体貌核对。如有不实,地方官吏要将其流配还乡,核查结果新编户籍164万人。同时还实行“输籍法”,即定户等上下,规定应纳税额,写成簿籍。这些措施实施的目的是( )A.保证国家赋税收入 B.选拔有才德的人为官C.加强民族地区管辖 D.开凿大运河发展交通8.唐人张籍在《贾客乐》中写道:“年年逐利西复东,姓名不在县籍中。农夫税多长辛苦,弃业宁为贩宝翁。”该诗反映的现象是( )A.商人经商获利刺激农民弃农经商 B.商人好逸恶劳,弃农经商C.农民赋税沉重,被迫弃农经商 D.唐朝商业繁荣,农业落后9.下表反映的是唐代不同时期户口数量的变化情况,据此可以推知,这一时期的唐朝( )公历 唐历 户数 资料来源652年 唐高宗永徽三年 380万户 《唐会要》卷84726年 唐玄宗开元十四年 700多万户 《唐会要》卷84754年 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900多万户 《唐会要》卷84A.均田制将难以为继 B.安史之乱必然爆发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户籍管理走向成熟10.“租庸调是唐前期国家的主要税法。这种据丁征收同样数额的税制,只有在自耕农大量存在,土地占有比衰平均的条件下才能实行。”下列关于“租庸调制”的解读,正确的是( )①与均田制相辅相成②材料中的“丁”是指21岁—59岁的成年人③“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④此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11.隋朝规定:租庸调中的庸,五十岁以上的人才能以庸代役,而唐朝将此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一规定的变化( )A.加重了农民的赋税和徭役负担 B.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C.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 D.加强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 )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 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从建安八年至二十三年,曹操连续五次下令求贤,指出不论身份贵贱、品德如何,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便可选拔为官。此举( )A.适应了战争和统一北方需要 B.表达出“大义灭亲”的决心C.消除了门阀制度的不良风气 D.深受“知行合一”思想影响14.研究发现,唐代宰相多来自世家大族;而五代宰相出身却复杂得多,有出身行伍、官吏、幕僚、寒门甚至家奴等,进士出身者在整个宰相群体中超过了半数。这一变化反映出( )A.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B.封建中央集权的强化C.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D.门阀士族制度的兴盛15.唐代河东薛元超出身名门望族,官至宰相,却称:“吾不才,富贵过分。然平生有三恨,始不以进士擢第,不得娶五姓女,不得修国史。”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 )A.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国方针 B.尚存在举荐做官的现象C.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复杂性 D.文官政治逐渐走向成熟16.科举制度的建立是专制政权为广泛吸收下层士人进入官僚队伍,以便实现权力的再分配和再调整。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据此可知,当时( )A.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浓厚 B.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C.世家大族仍垄断官员选拔 D.科举选官加强中央集权17.唐玄宗时,因中书省文书常常积压,于是选文学之士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敕。后来别置(翰林)学士院,专掌内命,凡拜、免将相,号令、征伐等皆由学士草拟诏书,其后翰林学士选用益重,而礼遇益亲,至号为内相。这反映了( )A.朝廷权力有所调整 B.中书机构不断扩大C.国家政务逐渐繁多 D.科举地位日渐崇高18.“政事堂”是唐初中书、门下和尚书三省长官合一的办公场所,开始设在门下省,后来迁到中书省,唐玄宗时改称为“中书门下”。宋初,中书门下成为最高行政机构。有学者认为这一设置明显与“三省体制”的本意背道而驰,其理由是“政事堂”的设置( )A.迎合了强化皇权的需要 B.破坏了原有的决策程序C.导致三省行政效率降低 D.存在相权集中扩大趋势19.隋朝开皇二年(582年)新令规定:一夫一妇为一床,交纳租粟三石,调绢一匹(四丈)或布一端(五丈)、绵三两或麻三斤。这表明隋朝的租调制度( )A.与均田制度相配套 B.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C.巩固了隋朝的统治 D.征税标准以人丁为本20.北魏实施均田制,规定豪族所有的奴婢和耕牛都可参加受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奴婢按普通农民对待,丁牛一头受田三十亩,限四牛,但不限制垦荒。这导致( )A.大土地所有制的规模得到扩张 B.个体小农的经济负担有所减轻C.奴婢的社会经济地位遭到弱化 D.北魏土地所有权变更比较频繁21.下表为唐代某一时期均田制下农民家庭经济运转情况表。据此可以推断出,唐代这一时期( )分类 粟(石) 绢帛(匹) 钱(文)收入 54 4 800支出 39.1 3.5 570剩余 14.9 0.5 230剩余率 27.6% 12.5% 28.6%A.农民家庭经济的平均剩余率在10%左右 B.均田制下农村地区土地兼并严重C.政府和农民关系总体处于良性互动状态 D.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22.唐前期,政府规定每位纳税者可授田总额为100亩,事实上纳税者实际拥有的土地面积往往比这要少很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并不考虑个人的经济状况。由此可知( )A.赋税制度亟待做出重大调整 B.纳税者实际负担较为沉重C.租庸调制缺乏稳固运行基础 D.均田制徒有其名并无其实23.780年,唐朝宰相杨炎奏请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发展为“舍人税地”。这有利于( )A.保障农民生产时间 B.减轻对百姓的人身控制C.促进农产品商品化 D.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萌发24.唐朝后期推行两税法: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资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劳动力的人身控制B.导致了唐代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C.体现了税制更加繁复,增加了农民的负担D.巩固了封建国家的土地所有制度二、非选择题(共4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东汉后期,世家豪族势力的膨胀,察举大权被地方名士所控制。农民起义和群雄争霸大量土地荒芜。曹操开始大规模的屯田,各个郡的屯田机关,由特设的农官负责并且是直属于中央机关——大司农。而屯田制度下,中央政府是最大的地主,屯田制建立后,中央政府有能力开始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曹操实行了一条“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曹操死后,由于士族豪强势力的日益发展并逐步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导地位,因而他所推行的“唯才是举”的选官办法也就逐渐废弛,取而代之是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摘编自单明星《探析九品中正制》材料二 曹魏时期开始,朝廷对官员的职位进行九品的区分,按照职位的重要程度从而确定这一官位所需人才的品级。在州、郡、县各设中正。 中正由朝廷选派,在中央政府任职且在本乡声望高著之人兼任。由中正负责对当地的士人,根据家世、道德、才能,进行品评,按序列分为九等,品级每三年调整一次。同时将品评的结果逐级地上报中央的司徒府。司徒府在进行核实后,将其上报吏部尚书,从而作为吏部尚书任官的依据。 同时在中正品评和司徒府审核的过程中,如果有不同意见,则可以上书到中书省,由中书省进行裁判,或做最后的认定。在后期中正也被世家大族所掌控了,九品官人法完全贵族化了。导致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摘编自赵宏伟《九品官人法评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九品中正制产生的时代背景。(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九品中正制的特点与作用。2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的严重破坏,造成人口民户凋零破落,户籍和土地图册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租庸调收入已难以维持政府的生存。780年实行的“两税法”,其核心内容是将过去的租庸调和户税、地税及各项杂征合并,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由于这些税是在夏、秋分两次统一征收而被称为“两税法”。两税法的立法原理具有进步意义,但税制本身也存在较多弊端,比如两税法规定赋税的征收是以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而财产种类较多,价值不一,难以量化;同时各州县是根据税额的总数进行分摊,于是出现“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亦须五家摊税,似投石井中,非到底不止。”一些地方官员甚至在两税法内容上做文章,巧立名目、征收苛捐杂税。最后,广大人民无以为生,只有揭竿而起,最终推翻了腐朽的封建统治者。——摘编自蔡昌《隋唐盛世的赋税演变》(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后期两税法实施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税法实施后给百姓生活带来怎样的变化。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三省六部制是唐代职官设置的整体,三省是对重要最高权力的划分,将以前属于宰相的政府决策执行权分开,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中书、门下两省是以皇帝的名义草拟和颁发诏令,且门下审复的第一个手续就是向皇帝复奏画敕,最后一个手续是用皇帝的宝玺进行“印逢”,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在以皇帝和三省为核心的最高领导机构之下,政令的具体执行由六部与尚书省具体负责。唐代的六部设置于尚书省之下,分别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在每个部下面又设置了四个司,这样中央的领导机构为皇帝和三省,重要的执行机构就是六部和二十四司,这些机构统领着全国的行政事务。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等材料二 “以中书、门下较汉代之宰相,以尚书六部较汉代之九卿,在政制上,不可谓非一种绝大之进步。……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故曰三省之于宰相,六部之于九卿,不得不说是政制上之一进步。”——钱穆《国史大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三省六部制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作用。(2)有学者认为“三省六部制具有民主色彩”,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理解。28.北魏与唐朝前期的均田制材料一 北魏和唐朝前期均田制授田情况表露田(口分田) 桑田(永业田) 公田(职分田)男 女 男奴 女奴 丁牛 男 男奴 贵族、官吏 官员按职位高低授田北魏 40亩 20亩 40亩 20亩 30亩 20亩 20亩 不授田 刺史15顷(1顷等于100亩)……县丞6顷唐朝前期 80亩 不授田 不授田 不授田 不授田 20亩 不授田 亲王100顷,职事官一至九品60—2顷 京官自一品、外官自二品以下至九品给田12—2顷注:露田死后还官,桑田为世田,无须还官,公田解职时移交后任。——据(唐)杜佑《通典》编制材料二 孝文太和九年(485年),下诏均给天下人田……(桑田)盈者得卖其盈,不足者得买所不足。不得卖其分,亦不得买过所足。——《通典》卷一《食货一˙田制上》材料三 大唐开元二十五年(737年)令……诸庶人有身死家贫无以供葬者,听卖永业田,即流移者亦如之。乐迁就宽乡(地多人少之处)者,并听卖口分(田)。卖充住宅、邸店、碾硙者,虽非乐迁,亦听私卖。——《通典》卷二《食货二˙田制下》材料四 各时期户数一览表时间 年份 户数东汉桓帝永寿二年 156年 16,070,906前燕(十六国时期) 4世纪后期 2,458,840(北方)隋朝炀帝大业五年 609年 8,907,546唐朝高祖武德年间 618—626年 2,000,000唐朝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年 9,619,254——摘编自朱贤枚《中国历代人口统计》(1)有学者认为:“均田制之用意并不在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请选择相关材料并结合所学对此观点进行说明。(2)均田制在实施阶段就已埋下了失败的“隐患”,到唐中期最终被废除。请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隐患”有哪些?答案解析1.答案:A解析:中正是专职选官的官员,中正将品评情况上报吏部,最终由吏部铨选官吏,这样使得中央控制了选官权,体现了中央集权趋势,选A项。当时世家大族势力强大,故排除B项。“根本变化”说法错误,故排除C项。科举制建立于隋唐时期,故排除D项。2.答案:B解析:科举出身的官员令人钦佩和高看一眼,官府中科举出身的人多了,官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就会有所改变,B项正确;AD两项表述绝对,排除;C项虽属于科举制的影响,但与材料表述的内容不一致,排除。故选:B。3.答案:C解析:根据柱状图可以看出,整个唐代官员中,士族占比远远超过庶族,意味着士族在唐代依然占据较大优势,也说明门第依然是唐朝选官的重要标准,C项正确;科举制是选宫制度史上的一次巨大创新,不是九品中正制简单的版,除A项;从隋朝开始,科举制已经实施,除B项;D项不符合史实除,科举制并不是为了选拔士族,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唐朝应举者通过向达官贵人投呈作品加深印象,这说明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还存在可能损害公平公正的人为因素,影响录取结果,即唐朝有待进一步完善,故A项正确。5.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三省六部制。选择C:据题意可知,三省六部制的设置本意是为了避免决策失误,但人情和相互包庇的存在使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即三省六部制在实施过程中面临困境排除A:国家治理依赖多方面的因素,而不仅仅是严格执行国家度。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人情泛滥导致三省六部制成为弊政,而非严重威胁唐王朝的统治。排除D:材料没有涉及皇权的加强。6.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代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其运转方式渐趋规范,宰相之间亦形成了较为稳定的力平衡”,可知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运行方式相对完善,宰相之间的权力平衡不容易出现独断局面,故选A项;三省六部属于属于中枢而非地方机构,与中央集权关系不大,排除B项;“家国同构”在西周时期形成,到了近代随着小农经济的解体,这一形态才逐渐减弱,但并没有终结,排除C项;秦朝是官僚政治制度基本确立,排除D项。7.答案:A8.答案:C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均田制。从表格中唐代户口的数据变化可以看出,自唐高宗永徽三年至唐玄宗天宝十三年,户口数迅速增加,随着户数及人口数的急剧增长,国家能用于分配的土地越来越少,故选A项;安史之乱的爆发与户数的增加没有必然关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唐代不同时期户口数量的变化情况,体现不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排除C项;材料只是户口数的增加,未涉及户籍管理,排除D项。10.答案:B解析:租庸调制以均田制为基础,“庸”是指可以纳绢或布代役,而这一项制度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初规定男丁16岁以上为中男,21岁以上为成丁,60岁为老,②错误,排除A、C、D项。故选B项。11.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隋唐关于庸有不同的规定,尤其是唐朝,将庸加以推广并制度化,并规定了役期的最高天数,这有利于保证农时,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庸代役,相对减轻了农民的差役负担,故A说法不准确,排除A项;租庸调制的征税标准是“人丁为主”,排除C项;材料中的“庸”代役,相对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答案:C解析: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和商业受到压制,所以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故排除A项;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此时并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故排除B项;唐代赋税改革放松了对人身的控制,并且“折钱计征”,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故排除D项。13.答案:A解析:据题意可知,曹操选才不论出身,这种方式能够尽可能多的选拔出优秀人才,从而实行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征伐的需要,故选A;曹操的选官方式是为了选拔人才,并没有表达“大义灭亲”的决心,排除B;“消除了”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C;“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阳明提出的观点,排除D。故选:A。14.答案:A解析:由唐朝到五代,宰相的出身由世家大族为主,到日益多元化,特别是进士出身者超过了半数,这反映出科举制的实行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A项正确。15.答案:C解析:题干所述为唐代科举制度下,人们对进士擢第极为推崇,然而,还把“不得娶五姓女”作为“三恨”之一,表明当时社会价值观念嬗变的复杂性,故C项正确。唐代推行“崇文尚武”政策,排除A项;B项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D项内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由材料“唐代进士科录取名额极为有限,另有一部分人通过门荫、年劳、捐纳、杂色入流等途径进入仕途,这部分人数量大约是进士数量的十倍”可知唐代科举制录取名额有限,而贵族尚可通过其他途径进入仕途,体现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故选A项;材料信息并不能充分说明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增强,排除B项;材料中并未反映出现贵族干预选拔,官僚政治的贵族色彩未体现,排除A项;世家大族“垄断”在材料中不能反映,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科举制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排除D项。故选:A。17.答案:A解析:在实行三省六部制的情况下,唐玄宗于中书省外,另置翰林学士院,负责重要诏令的起草,反映了朝廷权力有所调整,A项正确;翰林学士并不属于中书省,排除B项;国家政务逐渐繁多只是材料部分信息,并非材料主旨,排除C项;科举地位日渐崇高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A项。1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三省六部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设“三省”的目的是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政事堂”是三省长官合一的办公场所,容易造成三省权力集中于“政事堂”的情况,形成宰相专权,这与最初设三省分相权是背道而驰的,故D项正确。三省合一加强的是相权,不利于强化皇权,故A项错误;材料未涉及原有决策程序的变化及行政效率的问题,故排除B、C项。19.答案:D解析:材料中新令的主要意思为以一夫一妇为征税标准,反映了隋朝的租调制度以人丁作为征税标准,故选D项。租调制度与均田制度相配套,但是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促进了隋朝经济繁荣”“巩固了隋朝的统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B、C两项。20.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豪族所有的奴婢和耕牛都可参加受田,而且不限制垦荒,这使豪族的土地进一步扩充,故A选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对小农的赋税政策,故排除B选项;材料中奴婢按普通农民对待,可以授田,这说明奴婢的社会经济地位有所提高,故排除C选项;材料没有涉及土地所有权的变更,故排除D选项。21.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收入与支出、剩余率相对均衡,可以看出唐代政府与农民的关系总体上处于良性互动状态,故C正确; A项与材料所示数据不符,故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唐代某一时期收入与支出、剩余率相对均衡的情况,不能看岀土地兼并严重、两税法的实施成为一种必然选择,故排除BD两项;故选:C。22.答案:C解析:唐前期,每位纳税者实际授田数目一般比规定数目少得多,但每位纳税者的纳税数目都是固定的。由此可知,唐朝租庸调制缺乏稳固的运行基础,故C正确;材料未说明租庸调制即将崩溃,故A错误;材料不是强调纳税者实际负担如何,故B错误;材料未说明均田制徒有其名,故D错误。23.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征税标准以资产为主,改变了过去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放松了对百姓的人身控制,B项正确。输庸代役有利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排除A项;一条鞭法有利于农产品商品化及催生新的经济因素萌发,排除C、D两项。24.答案:A解析:分析题干信息可知,唐朝两税法的主要内容有:一是不分主户、客户(外来户),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即算当地人,一律上籍征税;二是不再按丁征税,改为按资产和田亩征税;三是无固定住处的商人,所在郡县依照其收入的一定比例征税。这些标准的改变,反映了封建政府对人身的控制减弱,故选A项。藩镇割据是唐朝政府加强对边疆管理带来的负面影响,B项错误。两税法减轻了农民负担,故C项错误。D项与题干主旨不符。25.答案:(1)时代背景: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社会动荡不安;屯田制的确立;士族豪强势力膨胀。(2)特点:完善性、公正性、两面性、承上启下。作用:前期:一定程度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推动社会流动,有利于弘扬社会教化,客观上推动教育发展。后期:成为世家所把持的选举工具,弊端日益明显。解析:(1)根据材料“察举大权被地方名士所控制”,可以得出察举征辟制的弊端逐渐显露(汉末选官危机);根据材料“农民起义和群雄争霸”,可以得出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皇权衰微);根据材料“屯田制建立后,中央政府有能力开始对选官制度进行改革”,可以得出三国时期的屯田制为选官制度的改革奠定经济基础;根据材料“由于士族豪强势力的日益发展并逐步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导地位”,可以得出士族豪强势力在政治上取得了主导地位。(2)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根据家世、道德、才能,进行品评”“如果有不同意见,则可以上书到中书省,由中书省进行裁判,或做最后的认定”可以得出公正性;根据材料“在州、郡、县各设中正。中正由朝廷选派,在中央政府任职且在本乡声望高著之人兼任”“同时将品评的结果逐级地上报中央的司徒府。司徒府在进行核实后,将其上报吏部尚书”,可以得出完善性;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在选官制度演变方面,上承察举制,下启科举制,可以得出承上启下的特点;最后从九品中正制在作用方面,既有积极之处、亦有消极之处,可以得出两面性。第二小问,材料中九品中正制建立是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于中央,在前期可以起到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根据材料“由中正负责对当地的士人,根据家世、道德、才能,进行品评”可知,在前期侧重道德、才能,对道德推崇,可以起到敦行教化、清正风俗的作用,即前期砥砺社会风气;根据材料“品级每三年调整一次”可知,九品中正制设立了激励机制保证升迁渠道的畅通,可以起到推动社会流动的作用;根据材料可知九品中正制实施之初,选拔人才兼顾才学,因此学校的风气也比较好,可以起到推动教育发展的作用;根据材料“九品官人法完全贵族化了。导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得出九品官人法后期消极作用是后期成为世家所把持的选举工具。26.答案:(1)原因:原有税费繁杂战乱导致唐朝财政困难均田制的破坏或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商品经济的发展。(2)变化:纳税程序简化按财产多少纳税百姓与封建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普通百姓负担增加,更多普通百姓流离失所。解析:(1)原因:根据“安史之乱造成北方经济的严重破坏,造成人口民户凋零破落,户籍和土地图册已经成为一纸空文,租庸调收入已难以维持政府的生存”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安史之乱后,原有税费繁杂,战乱导致唐朝财政困难;均田制的破坏和租庸调制难以维持商品经济的发展。(2)变化:根据“将过去的租庸调和户税、地税及各项杂征合并,以一个家庭的财产状况和田亩数量为依据征收赋税。同时政府对茶、酒、盐等商品交易征税”可知纳税程序简化,按财产多少纳税,百姓与封建地主和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减弱;根据“两税法规定赋税的征收是以财产的多少为标准的,而财产种类较多,价值不一,难以量化;同时各州县是根据税额的总数进行分摊,于是出现‘凡十家之内,大半逃亡’”得出普通百姓负担增加,更多普通百姓流离失所。27.答案:(1)特点: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作用:使中央行政运行规范有序;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分散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三省六部制下,三省分工明确,相互牵制和监督,可以防止大臣专权;设政事堂由三省长官共议国事,形式上带有民主色彩,但其实质是封建君主专制。解析:(1)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一中“宰相的政府决策和执行权分开”,得出政府决策与执行分离;根据材料一中“由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承担”,得出三省与六部分工明确;根据材料一中“就是说其工作运转受到了皇帝的严密控制,其权力完全是皇帝所赋予”,得出运转具有程序性,且突出皇权。第二小问作用,依据第一小问的归纳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行政规范、决策科学、行政效率、加强皇权等角度回答。(2)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二中“尚书置左、右仆射,分判六部,各治三官,可免上述之弊。而尚书惟在政务之推行,至于出命覆夺,尚有中书、门下”并结合所学知识,一方面根据三省分工明确,又相互制约,可以防止大臣专权阐释其民主性,另一方面从根本目的是加强皇权说明其维护君主专制的实质。28.答案:(1)从材料一来看,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即使是最低官员也是数倍于平民男子,北魏的官僚地主还可通过奴婢、耕牛获得更多土地,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北魏和唐朝前期都是战乱之后,把无主荒地授给农民且大部分授田属国家所有。一方面抑制了豪强大族对土地的兼并,另一方面使无地少地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有了安居乐业的可能。因此被称作“只求富者有一限度,贫者亦有最低之水平”。(2)均田制分配的是无主荒地,没有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也未规定拥有土地数量的最高限额,所以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唐朝土地买卖逐渐放宽,为土地兼并创造便利条件;人口数量增长较大,而耕地开拓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而增长有限,没有多余的土地可供还授;授田农民的力量具有脆弱性,一旦遇到自然灾害、赋役沉重等情况,农民就会被迫变卖土地并流亡解析:(1)本小问的说明,依据材料一可以看出不同阶层授田的亩数并不相同,即使是最低官员也是数倍于平民男子,北魏的官僚地主还可通过奴婢、耕牛获得更多土地,可见均田制并非是要实现田亩数量的均等。然后结合均田制的内容和影响分析。(2)本小问的“隐患”,结合均田制的局限性解答,如不能从根本上抑制土地兼并;人地矛盾尖锐;具有脆弱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