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春季质量监测(一)七年级历史试卷学校 班级 姓名 号数第Ⅰ卷(选择题 60分)1.宋朝李纲曾高度评价隋文帝“混南北为一区”的历史功绩。他认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过人之聪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纲的高度评价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为是 ( )A.加强中央集权 B.社会经济发展 C.开通京杭大运河 D.实现国家统一2.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是在( )A、隋文帝时 B、隋炀帝时 C、唐太宗时 D、唐玄宗时3. 有学者认为,“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A.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可以推动教育发展C.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能够防止政权覆灭4.下列古代的历史人物,在中外交流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是( )A.王羲之 B.李清照 C.鉴真 D.屈原5.世界各地几乎每个华人聚集的地方,都有唐人街,可见唐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唐玄宗治下的全盛时期,历史上称为(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康乾盛世6. 唐朝时期的一些妇女受过诗书、音乐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骑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动。这表明唐朝时期( )A.男女平等得以实现 B.社会风气比较开放C.尚武之风盛行一时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7.骆宾王曾经参加反抗武则天的队伍,并撰写声讨武则天的檄文。武则天读了檄文后,惋惜地说:“这么好的人才,没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过错!”这说明A.骆宾王很有文采 B.武则天爱惜人才 C.宰相能力有限 D.武则天不得民心8.“自从贵主和亲后,一半胡风似汉家”是唐朝《陇西行》的一句诗,它反映了当时的汉藏关系,对诗句的理解符合史实的是( )A.唐太宗被尊为“天可汗” B.吐蕃归属唐朝管辖C.藏族社会风俗完全汉化 D.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9.“贞观十五年,…公主嫁到吐蕃,加强了中原与吐蕃的经济文化联系”,评述的是( )A.唐蕃和亲的意义 B.宋夏议和的影响C.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 D.土尔扈特部回归的原因10. 唐朝从“小邑犹藏万家室”到“人烟断绝,千里萧条”的转折点是( )A.开凿运河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靖康之变11.它是我国历史上南粮北运、商旅交通、水利灌溉等用途的生命线,是贯穿南北流动的血脉,被称为“活着的、流动着的文化遗产”。“它”是( )A.都江堰 B.大运河 C.赵州桥 D.明长城12.唐太宗吸取“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即闭口不说话),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的教训,注重( )A.虚心纳谏 B.轻徭薄赋 C.减轻刑罚 D.微服私访13.从通行的便利性看,隋朝赵州桥在造桥技术上的创新设计采用( )A.单孔石拱 B.平拱 C.多索斜拉 D.多孔曲拱14.她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的统治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她”是( )A.吕后 B.窦太后 C.武则天 D.慈禧太后15.隋朝大运河的中心是( )A.涿郡 B.洛阳 C.长安 D.余杭16.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王朝,曾先后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其共同意义主要在于( )A.加强经济交流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侵略 D.维护国家统一17.隋朝于公元六世纪末高调登场,却又匆忙谢幕。在历史的长河中书写了一段宛若昙花绽放般短暂的辉煌。《昙花皇朝——隋朝帝国的短暂与辉煌》一书详细介绍了这一段历史。书中最不可能出现的内容是(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的创设 C.贞观之治 D.大运河的开凿18.在第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上,京剧艺术表演家尚长荣扮演京剧《贞观盛事》中一位耿直进谏的名臣。你知道尚长荣扮演的名臣是( )A.程咬金 B.李世民 C.魏征 D.秦叔宝19. 2018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三季总决赛冠军是邵阳洞口县的80后“外卖小哥”雷海为。他曾对记者说:“我最喜欢的诗人是李白,他的许多名篇我都能背诵。”下列作品属于李白的是( )A.《蜀道难》 B.《念奴娇·赤壁怀古》 C.《窦娥冤》 D.《西游记》20. 唐太宗是“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杰出封建帝王,在他统治时期史称( )A.“文景之治” B.“贞观之治” C.“开元盛世” D.“光武中兴21. 下列关于唐朝与日本交往的说法,错误的是( )A.玄奘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B.两国之间有贸易往来C.唐朝时期有十几批遣唐使来华 D.日本按唐朝模式进行政治改革22. 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的人是( )A.文成公主 B.松赞干布 C.玄奘 D.鉴真23. “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备受后人称颂,其最根本原因是A. 不畏艰难的可贵精神 B. 具有高深的佛教学识C. 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 D. 弘扬佛学的执着追求24. “诸校露刃列于庭,曰:诸军无主,愿策太尉为天子。未及对,有以黄衣加太祖身,众皆罗拜,呼万岁。”这段材料记载的历史事件是( )A.五代十国更迭 B.太祖杯酒释兵权 C.朱温建立后梁 D.赵匡胤陈桥兵变25. 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造成“外州无留财”的局面,宋太祖采取的措施是( )A.频繁调动州县长官 B.设置通判 C.设置转运使 D.派文臣担任州县长官26. 北宋时期,最高军事机构枢密院的正副长官累计超过200人。其中文臣出身者162人,武将出身者39人。这反映了北宋治国策略的特点是( )A.藩镇割据 B.民贵君轻 C.休养生息 D.重文轻武27. 图示法是我们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如图所示能正确反映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是( )28. “澶渊之盟后,宋朝北方州县得以安定,生产有所恢复和发展,生育蕃息,牛羊被野(遍地)。戴白之人,不识干戈’。这一和平局面维持了百年之久。”材料概述的是( )A.澶渊之盟的背景 B.澶渊之盟的过程 C.澶渊之盟的内容 D.澶渊之盟的影响29. 契丹,一个剽悍的民族,在《魏书》中第一次出现在人们的视野。916年建立起庞大的帝国,雄踞中国北方。那么,当时由契丹民族建立的政权是( )A.吐蕃 B.辽 C.西夏 D.北宋30. 北宋、西夏、辽处于多民族纷争和交融的时代,其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显示了各民族风俗的丰富多彩,并且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一时期最显著的政治特点是( )A.地方军阀割据 B.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 C.民族政权并立 D.民族和睦,友好交往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3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6分)材料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材料二:“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诗中反映的历史事件。(2分)(2)以上两位诗人对待此事持完全相反的态度,你同意哪位诗人的观点,请说明理由(4分)32.阅读材料,完成以下要求。(13分)材料一 贞观十九年(645年),玄奘回到长安,带回了梵文佛经657部……玄奘还将这次所经历的各国各地区的风土、人情、物产、信仰和历史传说等等,撰写成《大唐西域记》12卷,成为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印度半岛等国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鉴真六次东渡,历尽艰辛,终于在天宝十三载(754年)携同弟子到达日本。尽管已双目失明,且年近七旬,仍为传播唐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鉴真不仅把律宗传到了日本,而且把佛寺建筑、雕塑、绘画等艺术也传到了日本。日本现存的唐招提寺……该寺至今还收藏着鉴真和尚的坐像,这是唐代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纪念物。——高等院校文科教材《中国古代史》材料三 右图是唐朝对外主要交通路线图(1)根据材料一,指出玄奘回国后写成的著作,并概括这一著作的现实意义。(3分)⑵根据材料二,指出鉴真东渡传播到日本的艺术。(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鉴真的优秀精神品质。(2分)⑶根据材料三,归纳唐朝政府对外政策的特点。(2分)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对外交化繁荣昌盛的原因。(至少答两点)(4分)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分)材料一 战国时期秦国李冰为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率蜀地人民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利用地势和河道,建造了都江堰。在途经灌县的岷江修鱼嘴,分为内、外江,调节两江水量,枯水季节将水调入内江,以利用灌溉,涨水季节将水调往外江,保证灌县县城的安全。——摘编自赵毅主编《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注:①通济渠:从洛阳引谷、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疏通故道,入淮河,到山阳。②邗沟:从山阳疏导春秋时期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入长江。——摘编自冯天瑜主编《中国文化史》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李冰主持建造都江堰的目的,并概括其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指出从余杭到洛阳依次途经的大运河河段名称,并概括大运河开凿的特点。(5分)(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都江堰、大运河修建理念的共同点。(2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 中国历史大事年表(部分)时间 事件589-604年 隋朝统一,开皇之治618年 隋末农民起义,隋朝灭亡,唐朝建立627-649年 贞观之治713-741年 开元盛世755-763年 安史之乱907-960年 唐灭亡,五代时期--摘编自北师大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性事件。(2分)(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8分)2022年春季质量监测(一)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第Ⅰ卷(选择题 60分)1-5:DBACC 6-10:BBDAB 11-15:BAACB16-20:DCCAB 21-25:ACCDC 26-30:DCDBC第II卷(非选择题40分)31:(1)大运河(2分)(2)第一种观点:同意皮日休的观点:(1分)他肯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重要的历史作用,大运河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3分)第二种观点:同意胡曾的观点:(1分)他否定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重要的历史作用,他认为大运河的开凿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最后导致了隋朝的灭亡。(3分)第三种观点:两人的观点都不同意(1分)。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成为南北交通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但是在开凿的过程中过度役使民力,给劳动人民带来沉重的徭役负担,造成了严重的社会问题。(3分)32:⑴《大唐西域记》。(1分)这本书是研究中古时期中亚、印度半岛等国的历史、地理和中西交通的宝贵资料。(2分)⑵佛寺建筑、雕塑、绘画。(2分)坚持不懈、锲而不舍、舍身传道的慈悲精神。(答出一点即可)(2分)⑶对外开放,双向交流。(2分)统治者正确的对外开放政策;唐统治者吸取隋灭亡教训,经济大发展为文化繁盛打下基础;鉴真、玄奘个人的努力等等(4分)33.(1)目的:根治岷江水患,发展川西农业。(2分)作用:灌溉;防洪。(2分)(2)河段名称:江南河、邗沟、通济渠。(3分)特点:利用天然河道和已有的古运河;贯通南北水系。(2分)(3)共同点:利用自然条件;人与自然和谐共存。(2分)34.⑴安史之乱。(2分)⑵论点: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有利于国家的发展。(2分)论述:589年隋文帝统一全国,励精图治发展经济,促进社会发展,出现了开皇之治的局面,隋炀帝后期由于内外举措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农民起义,导致隋朝灭亡。(2分)在唐太宗统治时期和唐玄宗统治前期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出现了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后期爆发了安史之乱,社会动荡,逐渐形成藩镇割据局面,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2分)结论:综上所述,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条件,有利于推动社会的发展。(2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