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二课时 课件(23张PPT+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第十课 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二课时 课件(23张PPT+视频)

资源简介

(共27张PPT)
第十课我们当地的风俗
第二课时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下册
新知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很多的风俗,这些风俗既体现了爱幼的传统,也体现了尊老的美德。那么各地还有哪些风俗,它们是千篇一律还是各有奇妙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学习今天的内容奇妙的节日风俗。
新知讲解
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但是,相同的节日会有不同的庆祝方式,这就形成了各地有差异的节日风俗。
节日风俗
阅读角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本名“端午”。一般认为,它是为纪念中国古代爱国诗人屈原而产生的。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他因报效楚国的理想无法实现,又无力挽救楚国的灭亡,当秦国灭楚后,在五月初五那天,他抱石投汨罗江自沉。江边群众得知后,纷纷驾舟打捞屈原尸体。后人为纪念屈原,把这天定为端午节。每逢此节,民间有戴香包、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香包表示屈原的品德、节操万古流芳,粽子原是防止鱼吃屈原,后成为节日食品,划龙船则表示去营救屈原。
端午节
阅读角
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你们那里是怎样庆祝这个节日的?
我家在_____省_____县,在端午节我们这样过,……
阅读角
小视频
新知讲解
除了这些共同的节日,许多地方还有不少当地特有的节日,这些节日也会涉及许多独特的节日风俗。
新知讲解
请阅读课本76页的内容,结合下面的图片,看看这些节日的风俗有何不同和奇妙 。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节日,收集资料与大家分享一下。
五大连池市的“饮水节”
广西壮族“三月三”歌节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西藏的“藏历新年”
福州的“孝顺节”
新知讲解
“三月三”歌节的来历(说法之一)唐代出了歌仙刘三姐,以山歌歌颂劳动和爱情,并揭露财主们的罪恶,因而财主们怀恨在心,趁她上山砍柴时,派人斩断山藤,使三姐跌山身亡,后世为了纪念这位歌仙,便在每年农历三月三――三姐逝世的日子,唱山歌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壮族三月三主要有祭祀祖先、对歌择偶、聚餐、唱戏、抢花炮、抛绣球、斗蛋等活动。
阅读角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77页内容,感受《那达慕大会》的独特之处。
新知讲解
不同的风俗体现了不同的文化,都寄托着人们美好的祝愿,表达了人们多样的情感。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我们这里除了观灯展、猜灯谜,家家户户还要吃汤圆,意在祝愿一家团圆和睦。
每年除夕,我们这里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剪成蝙蝠、麋鹿、白鹤和喜鹊,寓意“福”“禄”“寿”“喜”,贴在门窗上,作为一种装饰,增添节日气氛。
节日的风俗 寄托的祝愿和情感
中秋节吃月饼 团圆
腊八节喝腊八粥 祭祀祖先和神灵、祈求丰收吉祥
分享会
新知讲解
随着社会的发展,有些风俗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就需要淘汰或者加以变革。
风俗的演变
那些需要淘汰或加以变革的风俗。
小调查
1.鞭春牛:春牛就是用纸糊一只牛,在牛肚子里填上糖果等食物,在立春前一天,将春牛放在衙门前的迎春馆里,在春节这一天,用鞭子鞭打春牛,牛的肚子破后,里面的东西掉出来遭人哄抢。由于在哄抢的时候容易引起打架斗殴,所以这项民俗也被禁止了。
2.低俗“闹婚”:如今的闹婚则失去了最初的意义,衍生出多种形式的闹婚现象,甚至可以说是成为了一种失控的“恶俗游戏”。应该倡导文明、节俭、高尚的婚俗意识,以文明为新婚的见证。
3.街头烧纸钱祭祀亲人。改变燃烛与点香,拒绝街头烧纸钱的祭祀行为,践行绿色安全、顺应时代的祭扫新方式。
有些风俗不符合时代需要,应该淘汰;有些风俗是否保留,人们有不同的看法。
新知讲解
你说我说
少放为宜。一是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二是污染空气和城市环境。三是噪声扰民,一家燃放,四邻不安。
清明节在每年4月5日前后,古时也叫三月节,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清明节原是祭祀祖先的节日,如今除了祭奠逝去的亲人,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开展祭扫烈士陵墓、悼念先烈的活动。清明时分,天气转暖,草木复苏,人们常常结伴到郊外踏青、放风筝、欣赏春光,所以清明节也被称作“踏青节”。
阅读角
新知讲解
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感念祖恩、激励后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风俗。清明时节悼念革命先烈,也是小学生的常规活动。说一说你们开展过哪些文明祭扫活动。
新知讲解
随着时代的变迁,也有一些优良的风俗逐渐被人们所遗忘,令人痛心。为了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国家和社会都在努力。
阅读角
重阳节的日期是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为“双九节”或“老人节”。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从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农历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因为九九重阳与“久久”谐音,包含有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寓意。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这些活动综合而成为“登高会”,也叫“茱萸会”,因此重阳节也被称为“茱萸节”为了保护和延续这个风俗,2006年5月20日,重阳节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知讲解
你能说说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些措施对保护重阳风俗有什么意义吗?
尊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把重阳节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义是可以做到的是向更多人传播保护文化遗产这一理念,让更多的人能够去实践并传承。
许多优良的风俗往往能多给我们带来许多的快乐和温暖,也是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它们是应当植根于我们的文化血液当中,被我们铭记的。因此,今天的我们,应该作出更多的努力,留住这些优良的风俗。
小结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