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资源简介

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只允许欧关各国在广州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不间断强化海禁政策 B.海禁政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C.对海禁政策执行乏力 D.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答案】B
【考点】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只允许欧关各国在广州贸易”可得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主要是因为清朝初建,海上及台湾地区还有很多反抗势力没有清除。而后来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则是国家得以巩固后的表现,这反映出不同时期海禁政策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强化,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执行力问题,排除C项;
对外贸易处于基本封闭的状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海禁政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防,但使得中国在明清时期落后于世界潮流。
2.(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大学服务于国家政治的需要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答案】C
【考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根据“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得出随着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大学成为了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大学,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
“丧失”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文艺复兴,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教会学校教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西欧,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古西欧的城市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促进了王权的加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  )
A.维护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保障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C.促进了各国矛盾的解决 D.推动了新兴国家的独立
【答案】D
【考点】联合国的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可得出,民族自决原则的确立,促进了民族国家独立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新兴国家的独立,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D项正确;
新秩序没有建立,排除A项;
与国际和平与安全无关,无法保障,排除B项;
矛盾无法解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宪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下表所示是《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表中数据变化主要表明(  )
A.中美两国关系由敌对到友好
B.中国对美国形象的认识趋于理性
C.中美间的经贸交流渐趋频繁
D.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提升
【答案】B
【考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从表格数据可得出,中国对美国的中性报道及积极报道在不断增加,而消极报道比例下降,反映出随着中美关系的调整,中国对美国形象的认识趋于理性,B项正确;
1975年中美国关系已经缓和,因此1975年到1985年不属于敌对到友好,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贸易,排除C项;
材料与美国影响力提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5.(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2015年12月,全球迎来了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按其规定,随着会员国的增加,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国的股份和投票权的比例均有可能被逐步稀释。据此推知,亚投行的设立(  )
A.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B.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
C.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D.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快速发展
【答案】C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按其规定,随着会员国的增加,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国的股份和投票权的比例均有可能被逐步稀释”可得出亚役行的设立,有利于打破旧的经济秩序,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
亚投行的设立不会加剧不平衡,也不会激化矛盾,排除AB项;
亚投行并不是区域集团,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投行,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也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其总部设在北京。
6.(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下图是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价格走势情况图。
据此可以推知(  )
A.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提升
C.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不断增强 D.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剧变
【答案】D
【考点】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
【解析】【分析】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黄金价格走势飙升,说明黄金与美元之间不再具有固定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剧变,D项正确;
美国尚未丧失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信息和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无关,排除B项;
材料信息说明美元的世界 货币地位实际不断下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货币体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
7.(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这一调整(  )
A.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B.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要求
D.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答案】A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可知,1993年已经是我深化改革开放的时期,此时降低关税税率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A项正确;
此时我国已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降低关税税率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排除B项;
我国到2001年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项;
降低关税税率和国有企业改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8.(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
C.清查土地隐瞒 D.确保赋税征收
【答案】D
【考点】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可得出,清查户口及有奖举报,是为了防止土地隐匿现象,提征税的土地数量,从而确保赋税的征收,D项正确;
AC项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C项;
“杜绝”的说法过于太绝对,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赋税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9.(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明末以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南瓜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被称为“餐桌革命”。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文明传播的魅力 B.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加快了亚洲半殖民地化 D.导致了亚洲人口的膨胀
【答案】A
【考点】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不同地区的文明影响力增强,A项正确;
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交流,与半殖民地化无关,排除C项;
“餐桌革命”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加,但不至于“膨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朝时期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10.(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表明我国政府(  )
A.确保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B.以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C.确立粮食进出口平衡战略 D.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
【答案】D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可得出我国十分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总理,D项正确;
A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
材料没有体现立法,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命脉,我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通过各种措施维护和保障粮食安全。
11.(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答案】C
【考点】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得出,两首诗反映出当时小农经济生产的基本状况,体现出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牛耕,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集体劳动,排除B项;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小农经济,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
12.(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汉武帝开通西域后,设置了河西四郡,为丝绸之路东段的畅通提供了保障;汉宣帝时在今新疆轮台设西域都护府,为丝绸之路的西段畅通提供了保障。据此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得益于(  )
A.有效的国家治理 B.严密的制度设计
C.和谐的外部环境 D.强大的军事力量
【答案】A
【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设置了河西四郡,为丝绸之路东段的畅通提供了保障;汉宣帝时在今新疆轮台设西域都护府,为丝绸之路的西段畅通提供了保障。”可得出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得益于汉代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A项正确;
BC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3.(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2022年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送入预定轨道。22颗一起“拼车”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一事件表明我国(  )
A.航天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B.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成果显著
C.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D.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
【答案】B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22年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送入预定轨道。22颗一起“拼车”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可知,我国可以一次性发射22颗卫星,服务于多个领域,这体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成果显著,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我国航天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和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排除AD项;
材料信息仅反映了航天技术,不能体现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科技发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在航天、高新技术、核技术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4.(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有学者统计,1571年至1821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说明此时(  )
A.中国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C.资本主义争夺中国日趋激烈 D.中国传统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答案】D
【考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1571年至1821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可得出当时的丝银贸易反映出中国传统手工业仍然有一定的优势,影响力大,D项正确;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争夺中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的对外贸易,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至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的巨大影响力。
15.(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下表是1870年和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比重情况。(单位:%)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1872年数据) 10 -
1913 15 11 13 8 4
——根据[德]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  )
A.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缓慢 B.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
C.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衰落
【答案】C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英法等传统强国的比重下降,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比重上升,由此可知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C项正确;
仅根据贸易比重不能说明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缓慢和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更不能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衰落,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是美国和德国,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逐渐落后于美德,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6.(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下图所示是“微笑曲线理论”,它形象地表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最终只完成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
该图主要说明(  )
A.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
C.国际间分工合作日益规范平等
D.多国经济深陷半殖民地化
【答案】A
【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微笑曲线”体现了世界各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最终只完成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的现状,说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A项正确;
“进程不可逆转”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项;
加工组装的附加值越来越低,并不能说明国际间分工合作日益规范平等,排除C项;
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市场,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联系紧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2分,19题10分,20题12分。
17.(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为了维护统治,不断宣扬“国族”理论,公开否定“三民主义”民族观,将民族同化从隐性实施变成了公开推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指定的范围不同,对象不同,对于同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反应也不会完全相同。民国时期未能加以详细的区分,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混乱。
——摘编自严昌洪等《论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完成了从观念上的国家向民族实体的扩展。中共以内蒙古的政治模式为先导,把区域自治应用于所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内蒙古自治给中共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经验: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其实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布的《共同纲领》,由此成为重大国策。
——摘编自刘晓原《边疆中国和1949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答案】(1)表现: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出现了“汉人”称谓。
(2)局限性:民族同化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不分,导致工作混乱·不利于民族团结。
(3)意义:保障了内蒙古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内蒙古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加强了内蒙古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内蒙古族与其他各族的文化融合;巩固了北部边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
【考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得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交流;根据“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得出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出现了“汉人”称谓。
(2)局限性:根据“将民族同化从隐性实施变成了公开推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得出民族同化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根据“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指定的范围不同,对象不同,对于同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反应也不会完全相同”得出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不分,导致工作混乱,不利于民族团结。
(3)意义根据“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其实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布的《共同纲领》,由此成为重大国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保障了内蒙古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内蒙古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加强了内蒙古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内蒙古族与其他各族的文化融合;巩固了北部边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
【点评】第一问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第二问考查民国时期民族政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民国时期的民族同化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第三问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共产党实行的民族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18.(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但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就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统治者认为,要阻止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用温和的手段缓解工人的对抗情绪,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1863年以后,德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到20世纪初基本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五十年代,西欧国家公共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0%,七十年代增加到40%,有些国家甚至占三分之二以上。法国医院的预算取决于当年病床的利用率,医院故意延长病人住院期,致使保健费用每年递增15%~20%。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规定不明确,也助长了少数人的依赖思想。自七十年代以来,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陷于重重困难。
——摘编自杨祖功、曾宪树《论西欧的“福利国家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性。
【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
(2)局限性: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滋生腐败;助长社会惰性,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原因:结合所学得出国家统一,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根据“ 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得出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根据“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就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
(2)局限性:根据“20世纪五十年代,西欧国家公共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0%,七十年代增加到40%,有些国家甚至占三分之二以上。”得出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根据所学得出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滋生腐败;根据“致使保健费用每年递增15%~20%。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规定不明确,也助长了少数人的依赖思想。”得出助长社会惰性,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点评】第一问考查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德国国家统一,建立了代议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第二问考查西欧社会的福利制度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欧的福利制度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助长了社会的惰性,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19.(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皇家学会作为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吸纳了各行业的人才。下表为1881年~1953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数量变化表(单位:人)。
来源 时间 杰出的门外汉 船员 应用科学家 非实用的 科学家 牧师 其他
1881年 54 13 62 134 14 201
1914年 38 6 79 289 4 57
1953年 8 2 134 348 0 55
依据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情况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论题:科学研究的职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阐述:1881年到1953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科学家的数量增加最多,船员、牧师、杰出的门外汉及其他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所占比重在不断减少,表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表格中所述的时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此时,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以科学理论为先导,科学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比如发电机的发明离不开”电磁感应现象“
理论:电磁波原理推动了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为原子能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等等。皇家学会作为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人员,不仅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做法提高了科学家的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了尊重科学家的氛围,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职业化的趋势对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论题: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得出,科学研究的职业化趋势日益明显。阐述时,主要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以及西欧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如1881年到1953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科学家的数量增加最多,船员,牧师杰出的门外汉及其他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所占比重在不断减少,表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他时段的内容,也呆结合史实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科学研究职业化的趋势对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科技的发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英国皇家学会,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该学会的宗旨是认可、促进和支持科学的发展,并鼓励科学的发展和使用,造福人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登录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 助您教考全无忧
福建省龙岩市一级校联盟(九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历史期中联考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只允许欧关各国在广州贸易。这反映了清朝前期(  )
A.不间断强化海禁政策 B.海禁政策受社会环境的影响
C.对海禁政策执行乏力 D.对外贸易基本处于开放状态
2.(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有学者指出,16世纪“随着欧洲逐渐被划分成一些中央集权的政治单位和宗教单位,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该学者意在强调当时欧洲(  )
A.宗教改革使大学丧失学术自由 B.文艺复兴推动地方教育兴起
C.大学服务于国家政治的需要 D.人文主义冲击教会学校教育
3.(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这一原则也在多个国际法律文件中得到强调或重申,并成为国际合法性的主导标准。这一原则的实施(  )
A.维护了国际政治新秩序 B.保障了国际和平与安全
C.促进了各国矛盾的解决 D.推动了新兴国家的独立
4.(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下表所示是《人民日报》在不同时期对美报道语态所占比例对比统计。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表中数据变化主要表明(  )
A.中美两国关系由敌对到友好
B.中国对美国形象的认识趋于理性
C.中美间的经贸交流渐趋频繁
D.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提升
5.(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2015年12月,全球迎来了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按其规定,随着会员国的增加,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国的股份和投票权的比例均有可能被逐步稀释。据此推知,亚投行的设立(  )
A.加剧了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
B.激化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矛盾
C.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
D.促进了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快速发展
6.(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下图是1965~1972年纽约市场每盎司黄金价格走势情况图。
据此可以推知(  )
A.美国丧失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 B.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提升
C.美元的世界货币地位不断增强 D.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剧变
7.(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这一调整(  )
A.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
B.是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
C.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必然要求
D.标志着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新阶段
8.(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开皇五年(585年),隋文帝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户口检查。“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并奖励人民互相举发,凡亲属自“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 B.杜绝人口瞒报
C.清查土地隐瞒 D.确保赋税征收
9.(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明末以来,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南瓜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被称为“餐桌革命”。这一现象(  )
A.反映了文明传播的魅力 B.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开展
C.加快了亚洲半殖民地化 D.导致了亚洲人口的膨胀
10.(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了“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新粮食安全观,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这表明我国政府(  )
A.确保各族人民的共同富裕 B.以立法保障粮食安全
C.确立粮食进出口平衡战略 D.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
11.(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宋代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两则材料共同反映了(  )
A.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B.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
C.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
D.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
12.(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汉武帝开通西域后,设置了河西四郡,为丝绸之路东段的畅通提供了保障;汉宣帝时在今新疆轮台设西域都护府,为丝绸之路的西段畅通提供了保障。据此可知,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得益于(  )
A.有效的国家治理 B.严密的制度设计
C.和谐的外部环境 D.强大的军事力量
13.(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2022年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送入预定轨道。22颗一起“拼车”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这一事件表明我国(  )
A.航天科技水平已经领先世界
B.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成果显著
C.科学技术各领域间相互渗透
D.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在加快
14.(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有学者统计,1571年至1821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这一现象说明此时(  )
A.中国深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B.中国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C.资本主义争夺中国日趋激烈 D.中国传统经济的影响力巨大
15.(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下表是1870年和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比重情况。(单位:%)
年份 国家
英国 美国 德国 法国 俄国
1870 22 8 13(1872年数据) 10 -
1913 15 11 13 8 4
——根据[德]库钦斯基《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史研究》编制
表中数据变化说明(  )
A.世界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缓慢 B.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
C.世界贸易形成多中心的新格局 D.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衰落
16.(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下图所示是“微笑曲线理论”,它形象地表现了经济全球化时代,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世界各国企业,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最终只完成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
该图主要说明(  )
A.世界经济日益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
B.经济全球化进程不可逆转
C.国际间分工合作日益规范平等
D.多国经济深陷半殖民地化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题,共52分,其中17题18分,18题12分,19题10分,20题12分。
17.(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这一改变,既反映了汉民族的新特征,也反映了边疆各民族对汉人的新认识,已具有民族称谓的性质。
——摘编自陈连开《论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材料二: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蒋介石为了维护统治,不断宣扬“国族”理论,公开否定“三民主义”民族观,将民族同化从隐性实施变成了公开推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指定的范围不同,对象不同,对于同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反应也不会完全相同。民国时期未能加以详细的区分,导致实际工作中出现混乱。
——摘编自严昌洪等《论民国时期的民族政策》
材料三: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两年时间里,“中国”完成了从观念上的国家向民族实体的扩展。中共以内蒙古的政治模式为先导,把区域自治应用于所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区。内蒙古自治给中共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经验: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其实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布的《共同纲领》,由此成为重大国策。
——摘编自刘晓原《边疆中国和1949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民国时期民族政策的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共产党在内蒙古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的历史意义。
18.(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但同时贫富差距拉大,经济的不稳定性增加。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就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以俾斯麦为代表的德国统治者认为,要阻止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还需要用温和的手段缓解工人的对抗情绪,以保证正常的社会秩序。1863年以后,德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到20世纪初基本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
——摘编自胡继晔《追寻中西方社保文化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二战后西欧国家普遍推行社会福利制度,20世纪五十年代,西欧国家公共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0%,七十年代增加到40%,有些国家甚至占三分之二以上。法国医院的预算取决于当年病床的利用率,医院故意延长病人住院期,致使保健费用每年递增15%~20%。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规定不明确,也助长了少数人的依赖思想。自七十年代以来,西欧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陷于重重困难。
——摘编自杨祖功、曾宪树《论西欧的“福利国家危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建立起当时世界上最完备的社会保障法律体系”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欧国家社会福利制度的局限性。
19.(2022高二下·龙岩期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皇家学会作为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吸纳了各行业的人才。下表为1881年~1953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数量变化表(单位:人)。
来源 时间 杰出的门外汉 船员 应用科学家 非实用的 科学家 牧师 其他
1881年 54 13 62 134 14 201
1914年 38 6 79 289 4 57
1953年 8 2 134 348 0 55
依据上述表格中的数据变化情况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相关史实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考点】清朝疆域的开拓与巩固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至雍正五年(1727年)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后,只允许欧关各国在广州贸易”可得出,清朝顺治十二年(1655年)至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实行比较严格的海禁主要是因为清朝初建,海上及台湾地区还有很多反抗势力没有清除。而后来实行了部分地区海禁,则是国家得以巩固后的表现,这反映出不同时期海禁政策受到不同时期社会环境的影响,B项正确;
材料不能反映强化,排除A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执行力问题,排除C项;
对外贸易处于基本封闭的状态,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海禁政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海禁政策一定程度上巩固了国防,但使得中国在明清时期落后于世界潮流。
2.【答案】C
【考点】西欧的城市
【解析】【分析】根据“大学丧失了它们一贯具有的国际性,变成了地区性的中心,为它们坐落在其版图内的国家服务”可得出随着中央集权民族国家的逐步形成,大学成为了为国家政治服务的大学,带有一定的政治色彩,C项正确;
“丧失”的说法太绝对,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文艺复兴,排除B项;
材料体现的不是教会学校教育,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中古西欧,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中古西欧的城市具有一定的自治权,促进了王权的加强,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答案】D
【考点】联合国的成立
【解析】【分析】根据“1945年,《联合国宪章》首次确认民族自决权,尊重所有民族之权利平等与自决原则。”可得出,民族自决原则的确立,促进了民族国家独立运动的开展,推动了新兴国家的独立,促进了殖民体系的瓦解,D项正确;
新秩序没有建立,排除A项;
与国际和平与安全无关,无法保障,排除B项;
矛盾无法解决,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联合国宪章》,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联合国宪章》是联合国的基本大法,它既确立了联合国的宗旨、原则和组织机构设置,又规定了成员国的责任、权利和义务,以及处理国际关系、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4.【答案】B
【考点】中美关系、中日邦交正常化
【解析】【分析】从表格数据可得出,中国对美国的中性报道及积极报道在不断增加,而消极报道比例下降,反映出随着中美关系的调整,中国对美国形象的认识趋于理性,B项正确;
1975年中美国关系已经缓和,因此1975年到1985年不属于敌对到友好,排除A项;
材料不能反映贸易,排除C项;
材料与美国影响力提升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美关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签订《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5.【答案】C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按其规定,随着会员国的增加,中方和其他创始成员国的股份和投票权的比例均有可能被逐步稀释”可得出亚役行的设立,有利于打破旧的经济秩序,从而推动世界经济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C项正确;
亚投行的设立不会加剧不平衡,也不会激化矛盾,排除AB项;
亚投行并不是区域集团,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亚投行,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简称“亚投行”,是一个政府间性质的亚洲区域多边开发机构,也是首个由中国倡议设立的多边金融机构,其总部设在北京。
6.【答案】D
【考点】资本主义国家新变化的局限性
【解析】【分析】据图表信息可以看出,20世纪70年代以后,黄金价格走势飙升,说明黄金与美元之间不再具有固定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国际货币体系面临剧变,D项正确;
美国尚未丧失世界经济霸主的地位,排除A项;
材料信息和美国民众的购买力无关,排除B项;
材料信息说明美元的世界 货币地位实际不断下降,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国际货币体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国际货币体系是各国政府为适应国际贸易与国际结算的需要,对货币的兑换、国际收支的调节等所作的安排或确定的原则,以及为此而建立的组织形式等的总称。
7.【答案】A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1993年底,中国大幅度地调整了进口关税,将进口关税水平由39.9%降至36.4%。以后又陆续调低关税,到1997年,进出口总税率已调低到17%多一点”可知,1993年已经是我深化改革开放的时期,此时降低关税税率有利于进出口贸易的发展,从而适应了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需要,A项正确;
此时我国已经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降低关税税率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产物,排除B项;
我国到2001年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排除C项;
降低关税税率和国有企业改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改革开放,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是加快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符合当今时代的特征和世界发展的大势,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8.【答案】D
【考点】隋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令州县大索貌阅,户口不实者,正长远配”大功以下,兼令析籍,各为户头,以防容隐”可得出,清查户口及有奖举报,是为了防止土地隐匿现象,提征税的土地数量,从而确保赋税的征收,D项正确;
AC项都不是主要目的,排除AC项;
“杜绝”的说法过于太绝对,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隋朝赋税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大索貌阅"是隋朝推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改革中一项用以整顿户籍和赋役的措施,通过检查,大量隐漏户口被查出,增加了政府控制的人口和赋税收入。
9.【答案】A
【考点】明朝时期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东南亚等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可得出,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不同地区的文明影响力增强,A项正确;
材料与工业革命无关,排除B项;
材料强调的是物种的交流,与半殖民地化无关,排除C项;
“餐桌革命”促进了亚洲人口的增加,但不至于“膨胀”,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人类文明交流,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在明朝时期引入中国,推动了中国人口的增长。
10.【答案】D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可得出我国十分重视国家粮食安全总理,D项正确;
AC项与材料无关,排除AC项;
材料没有体现立法,排除B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粮食安全问题,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粮食安全关系到国家的命脉,我国历来重视粮食安全,通过各种措施维护和保障粮食安全。
11.【答案】C
【考点】辽宋夏金元的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可得出,两首诗反映出当时小农经济生产的基本状况,体现出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项正确;
材料没有体现牛耕,排除A项;
材料没有体现集体劳动,排除B项;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小农经济,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小农经济亦称"个体农民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为基础,完全或主要依靠自己劳动,满足自身消费为主的小规模农业经济。
12.【答案】A
【考点】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
【解析】【分析】根据“设置了河西四郡,为丝绸之路东段的畅通提供了保障;汉宣帝时在今新疆轮台设西域都护府,为丝绸之路的西段畅通提供了保障。”可得出丝绸之路的畅通主要得益于汉代政府通过设置机构对这一地区进行了有效的治理,A项正确;
BCD项从材料中不能得出,排除BC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丝绸之路,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
13.【答案】B
【考点】改革开放以来的综合国力不断提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2022年2月27日,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长征八号运载火箭将22颗卫星分别送入预定轨道。22颗一起“拼车”发射的卫星,主要用于提供商业遥感信息、海洋环境监测、森林防火减灾等服务”可知,我国可以一次性发射22颗卫星,服务于多个领域,这体现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成果显著,B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明我国航天科技水平领先世界和科技自身更新换代的速度加快,排除AD项;
材料信息仅反映了航天技术,不能体现各领域间的相互渗透,排除C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中国现代科技发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改革开放后,我国科技在航天、高新技术、核技术等多个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很多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14.【答案】D
【考点】明清时期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1571年至1821年,西班牙从美洲运往马尼拉(菲律宾)的白银共计4亿西元(比索),其中二分之一或更多一些流入了中国。”可得出当时的丝银贸易反映出中国传统手工业仍然有一定的优势,影响力大,D项正确;
中国卷入世界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排除A项;
没有比较,不能得出领先世界,排除B项;
材料没有体现争夺中国,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明清的对外贸易,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明朝至清朝前期的对外贸易处于顺差,大量白银流入中国,体现了中国传统经济的巨大影响力。
15.【答案】C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英法等传统强国的比重下降,美德等新兴资本主义国家比重上升,由此可知世界贸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C项正确;
仅根据贸易比重不能说明其他国家工业化进程缓慢和英国丧失全球贸易霸主地位,更不能说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日益衰落,排除AB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是美国和德国,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逐渐落后于美德,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16.【答案】A
【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分析】“微笑曲线”体现了世界各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依据各自的要素禀赋,最终只完成产品形成过程中某个环节的工作的现状,说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密切,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A项正确;
“进程不可逆转”的说法无法体现,排除B项;
加工组装的附加值越来越低,并不能说明国际间分工合作日益规范平等,排除C项;
D项说法无从体现,排除。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世界市场,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世界市场的形成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过程,世界经济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而联系紧密。
17.【答案】(1)表现: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交流;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出现了“汉人”称谓。
(2)局限性:民族同化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不分,导致工作混乱·不利于民族团结。
(3)意义:保障了内蒙古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内蒙古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加强了内蒙古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内蒙古族与其他各族的文化融合;巩固了北部边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
【考点】西汉的建立与“文景之治”;民国初年经济、社会生活变化;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建立
【解析】【分析】(1)表现:根据“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尤其汉祚久长,疆域广阔。汉人与边疆各民族杂处日益发展,人民之间互相交往,互相学习,通婚合好”得出建立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族杂居相处,相互交流;根据“边疆各族开始称内地人为‘秦人’,至汉中叶,渐改称为‘汉人’,而汉人也以当朝国名自称汉人”得出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出现了“汉人”称谓。
(2)局限性:根据“将民族同化从隐性实施变成了公开推行,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得出民族同化思想严重,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根据“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他们指定的范围不同,对象不同,对于同一项政策所产生的反应也不会完全相同”得出民族政策和边疆政策不分,导致工作混乱,不利于民族团结。
(3)意义根据“一个边疆民族在某种程度上的特殊化,其实可以促进它与中国内地同质化的重大进展。区域自治被写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发布的《共同纲领》,由此成为重大国策”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主要是保障了内蒙古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内蒙古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国内其他少数民族的解放斗争树立了成功的典范,为中国共产党解决国内民族问题提供了实践经验;加强了内蒙古地区和其他地区的联系,促进了内蒙古族与其他各族的文化融合;巩固了北部边疆,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稳定。
【点评】第一问考查秦汉时期的民族关系,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秦汉时期建立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了以华夏族为核心的民族共同体。第二问考查民国时期民族政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民国时期的民族同化思想,影响了中华民族的团结和稳定。第三问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共产党实行的民族政策,保障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为少数民族的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
18.【答案】(1)原因:国家统一,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
(2)局限性: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滋生腐败;助长社会惰性,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考点】第二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1)原因:结合所学得出国家统一,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根据“ 工业革命后,德国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增加。”得出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根据“工人的工作环境和生活待遇较差,工人运动日益发展。”得出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根据“面对这种情况,一些有见识的资本家认为要获得长远利益,就有必要适当改善工人的待遇。”得出缓和社会矛盾,巩固统治的需要。
(2)局限性:根据“20世纪五十年代,西欧国家公共支出约占国民生产总产值的30%,七十年代增加到40%,有些国家甚至占三分之二以上。”得出给政府造成沉重的财政负担:根据所学得出造成社会资源浪费,滋生腐败;根据“致使保健费用每年递增15%~20%。普遍实行社会福利制度,规定不明确,也助长了少数人的依赖思想。”得出助长社会惰性,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点评】第一问考查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德国国家统一,建立了代议制,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德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发展和完善。第二问考查西欧社会的福利制度 ,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西欧的福利制度加重了国家的财政负担,助长了社会的惰性,不利于经济健康发展。
19.【答案】论题:科学研究的职业化趋势日益明显。
阐述:1881年到1953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科学家的数量增加最多,船员、牧师、杰出的门外汉及其他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所占比重在不断减少,表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表格中所述的时间,正是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展和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始的时期。此时,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以科学理论为先导,科学家在经济生活中所起的作用日益突出。比如发电机的发明离不开”电磁感应现象“
理论:电磁波原理推动了近代电讯事业的发展;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理论为原子能的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等等。皇家学会作为英国最具名望的科学学术机构,吸收了越来越多的专业化的科学研究人员,不仅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发展,也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同时,这一做法提高了科学家的地位,在社会上形成了尊重科学家的氛围,有利于科学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提高国家的核心竞争力。
综上所述.科学研究职业化的趋势对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考点】工业革命的影响
【解析】【分析】论题:从材料中的数据变化可得出,科学研究的职业化趋势日益明显。阐述时,主要结合英国工业革命的背景,内容以及西欧科学技术发展的相关内容进行说明。如1881年到1953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中,科学家的数量增加最多,船员,牧师杰出的门外汉及其他非专业研究人员的数量和所占比重在不断减少,表明科学研究的职业化和专业化趋势日益明显。其他时段的内容,也呆结合史实进行概括。最后总结得出,科学研究职业化的趋势对当代科技和经济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英国科技的发展,主要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来理解材料的能力, 英国皇家学会,全称"伦敦皇家自然知识促进学会",是英国资助科学发展的组织,成立于1660年,该学会的宗旨是认可、促进和支持科学的发展,并鼓励科学的发展和使用,造福人类。
二一教育在线组卷平台(zujuan.21cnjy.com)自动生成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