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一、读准字音修禊(xì) 癸丑(guǐ) 流觞(shāng)彭殇(shāng) 游目骋怀(chěng) 放浪形骸(hái)会稽(kuài jī) 嗟悼(jiē) 契合(qì)娱乐(yú) 感慨系之(xì) 清流激湍(tuān)二、辨识通假(1)悟言一室之内(“悟”同“晤”,面对)(2)趣舍万殊(“趣”同“取”,与舍相对)三、一词多义(1)修(2)临(3)期(4)致(5)次(6)之(7)与四、词类活用(1)群贤毕至(形容词用作名词,贤士)(2)少长咸集(形容词用作名词,年轻的人;年长的人)(3)映带左右(名词用作动词,环绕)(4)一觞一咏(名词用作动词,喝酒)(5)引以为流觞曲水(使动用法,使……流)(6)所以游目骋怀(使动用法,使……放开)(7)固知一死生为虚诞(数词用作动词,把……看作一样)(8)齐彭殇为妄作(形容词用作动词,把……看作相等)五、古今异义(1)列坐其次古义:其,代词,指曲水;次,旁边。今义:第二,次要的地位。(2)俯察品类之盛古义:自然界的万物。今义:种类。(3)或取诸怀抱古义:胸怀抱负。今义:心里怀着;胸襟;胸部,胸膛。(4)所以游目骋怀古义:用来。今义:表因果关系的连词。(5)少长咸集古义:都。今义:像盐那样的味道。(6)亦将有感于斯文古义:这次集会的诗文。今义:文雅;文化或文人。六、文言句式(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判断句,“为”表判断)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2)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省略句,省略主语“众人”,应为“(众人)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译文:(我们)会集在会稽山阴的兰亭。(3)悟言一室之内。(省略句,省略介词“于”,应为“悟言(于)一室之内”)译文:面对面在室内畅谈。(4)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仰观大之宇宙,俯察盛之品类”)译文:抬头纵观广阔的宇宙,低头俯视地上繁多的万物。(5)虽无丝竹管弦之盛。(定语后置句,由“之”构成定语后置的标志,应为“虽无盛之丝竹管弦”)译文:虽然没有演奏音乐的盛况。(6)亦将有感于斯文。(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斯文有感”)译文:也将对这次集会的诗文有所感慨吧。(7)欣于所遇。(状语后置句,应为“于所遇欣”)译文:对所接触的事物感到高兴。七、文白对译[资料链接]书家至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书法家、文学家。世称“王右军”。王羲之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为历代书法家所敬仰,被誉作“天下第一行书”。由于他在书法上的成就和贡献,被后世誉为“书圣”。兰亭,是东晋时期会稽郡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城西南郊名胜。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幽雅,是当时名流雅士时常集会的地方。东晋穆帝永和九年(353)三月三日,王羲之(当时任会稽内史)邀请友人谢安、孙绰等41人在兰亭聚会,他们做曲水流觞之饮,当时要求每人作四言、五言诗各一首。之后王羲之将诸名爵的诗作一一记录集结成集,是为《兰亭集》,并为此集作序一篇,这就是《兰亭集序》。序“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一般写在书或文集的前面,内容多是介绍书的内容和特色、成书经过、写书目的等。有的近似论说文,有的近似记叙文,有的则如说明文,还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的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文本鉴赏]本文以淡雅自然的文字,清幽秀美的描写,起伏跌宕的情思,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和会中诸人的观感。从中描述了生命的不同状态,抒发了作者对死生的看法和高旷的宇宙情怀,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答案] ①慨叹 ②人生之悲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1.作者写兰亭的景色突出什么特征?与作者的情感有何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突出了宴集之地优美的自然风光,景物清新明朗,生机盎然。是“乐”的重要方面,也是引发“痛”的主要原因。2.从文章内容上看,开头两段概述了兰亭集会的情况,作者为什么会有“信可乐也”的感受?①②③④[答案] ①前来聚会的人多,“群贤毕至,少长咸集”②聚会的地点环境优美,“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③聚会时的活动高雅有趣,“流觞曲水”“畅叙幽情”④聚会时天气晴朗,正值春日,“天朗气清,惠风和畅”3.第3段转入议论,议论的中心问题是什么?作者的感情是怎样由“乐”转“痛”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议论的中心问题是生死观。作者由“信可乐也”的感慨,联想到人的两种不同的生存状态,忽然感到“不知老之将至”,因此感慨横生,引出人生苦短的悲叹。“死生亦大矣”,自然转而为“痛”。作者将抒情与说理有机结合,很好地做到了情理交融。4.统观文章的第三段,作者从哪四个方面感受到了人生之“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①俯仰一世(生命短暂) ②不知老之将至(人生无常) ③情随事迁(美好消逝) 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光阴易逝)5.“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生死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者认为不管人以怎样的方式活着,生命都在不知不觉中逝去,而寿命的短长只能听凭造化,最终归于结束。所以生就是生,活着能享受乐趣;死就是死,死后一切皆无。活着和死去是人生大事,二者不可等量齐观。暗含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宜空谈玄理之意。任务二 鉴赏表达技巧6.全文共四段,从表达方式上看,前两段和后两段有什么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前两段以描写为主,借景抒情;后两段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的人生感悟。7.《兰亭集序》是一篇序文,它与通常的序文有什么不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作为诗集序,本文除了具备一般书序都介绍的写作缘由、成书过程和本书意义外,最大的不同是文章由事及理,从一次宴会上升到对生死的思考。任务三 对文本个性化解读8.如何对待生与死,这是人类的一个永恒的话题。有人认为,王羲之的生死观也值得商榷,因为他只看到了生与死,长寿与短命,而没有看到生命的质量和活着的意义。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谈谈你对生与死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观点一)赞同王羲之的看法。道家“一死生”“齐彭殇”,完全否定死与生的区别,只是自欺欺人的虚妄之言。王羲之能对此提出否定,是正确的。他也因此感到人生短暂之悲,主张不应清谈虚度人生。他的观点是积极的,他希望人们珍视生命,有所作为。(观点二)王羲之的观点有不足。正因为人生匆匆,我们才必须“只争朝夕”;正因为人生苦短,我们才刻意追求生命的永恒;正因为“痛死”,我们才“乐生”。但乐生不等于怕死,有时要宁可站着死,不能跪着生。王羲之过于看重生命的长度而没有强调生命的意义。一、读准字音眷然(juàn) 西畴(chóu) 眄庭柯(miàn)载欣载奔(zài) 盈樽(zūn) 壶觞(shāng)矫首(jiǎo) 出岫(xiù) 翳翳(yì)盘桓(huán) 寻壑(hè) 流憩(qì)二、一词多义(1)乘(2)绝(3)引(4)以(5)而三、词类活用(1)眄庭柯以怡颜(使动用法,使……愉快)(2)悦亲戚之情话(意动用法,以……为悦)(3)策扶老以流憩(名词作动词,拄着)(4)或棹孤舟(名词作动词,用桨划)(5)时矫首而遐观(名词作状语,常常)(6)园日涉以成趣(名词作状语,每天)(7)善万物之得时(形容词作动词,喜好,羡慕)(8)乐琴书以消忧(意动用法,以……为乐)(9)实迷途其未远(名词作动词,指出来做官)四、古今异义(1)于时风波未静古义:指战乱。今义:多比喻纠纷或乱子。(2)尝从人事古义:做官。今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或事理人情,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3)幼稚盈室,瓶无储粟古义:小孩。今义:年纪小;形容头脑简单或缺乏经验。(4)问征夫以前路古义:行人。今义:出征的人。(5)既窈窕以寻壑古义:深远曲折的样子。今义:(女子)文静而美好;(妆饰、仪容)美好。(6)策扶老以流憩古义:拐杖。今义:搀扶老人。(7)悦亲戚之情话古义:知心话。今义:男女间表示爱情的话。五、文言句式(1)遂见用于小邑。(被动句,用“见……于……”这种固定格式表被动)译文:于是(我)就被委派到小县做官。(2)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为”在句中表被动)译文:既然让内心被形体役使。(3)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句,宾语“焉”置于动词“求”之前)译文:还要驾车出去追求什么?(4)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句,宾语“胡”置于介词“为”之前)译文:为什么心神不定啊,想要到哪里去?(5)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句,宾语“奚”置于动词“疑”之前)译文:乐天安命,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呢?(6)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句,状语“以春及”置于动词“告”之后)译文:农夫们把春天来到的消息告诉我。(7)僮仆欢迎,稚子候门。(省略句,“候门”之间省略了介词“于”)译文:僮仆们欢欢喜喜出来迎接,小儿早就等候在屋门口。(8)寓形宇内复几时?(省略句,“寓形宇内”之间省略了介词“于”)译文:身体寄托在天地间还能有多少时候?六、文白对译[资料链接]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陶渊明(365—427),东晋大诗人。又名潜,字元亮,私谥靖节,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因不能适应官场的世俗约束,决心去职归隐。长于诗文辞赋,诗多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优秀作品寄寓着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扬“人生无常”“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陶渊明从29岁起开始出仕,任官13年,一直厌恶官场,向往田园。他在41岁时,最后一次出仕,做了80多天的彭泽令即辞官回家。以后再也没有出来做官。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渊明归隐是出于对官场黑暗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彭泽巡视,官员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即日挂冠去职,并赋《归去来兮辞》,以明心志。辞“辞”是一种形式比较自由灵活的古体韵文。篇幅长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体上以四句为一小节,两句为一组;以四言、六言为主,间有长短句,在整齐之中有参差,错落有致,韵脚的转换和押韵的方式也灵活而富于变化。在汉代,人们习惯将辞和赋统称为辞赋,不加区别,但实际上二者仍是两种不同的文体。其相似之处在于:辞和赋都注重文采,讲究铺排,善于用典。不同之处在于:赋的句式进一步散文化,关联词语增多;在内容上,赋以咏物说理为主,而辞则重在抒情。[文本鉴赏]本文分“序”和“辞”两部分。“序”说明了自己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挚,富有抒情意味。①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答案] ①归途 ②向往田园任务一 理解文本内容1.序文交代了作者辞官归隐的原因,请根据序文内容分条归纳总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原因有四: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②“饥冻虽切,违己交病”;③“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④“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2.短暂的官场生活给陶渊明带来了哪些启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短暂的官场生活,带给陶渊明的只有后悔。在利益与志趣的选择上,他给世人做出了榜样,这正是他备受后世推崇的原因。任务二 理解词句含意3.如何理解“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几句是自慰之辞。“悟已往之不谏”,过去的已经成为事实,不可改变了,后悔之意溢于言表。“知来者之可追”,知道未来的事还来得及补救,让自己有了一点安慰。用今“是”而昨“非”直接表达了自己的观点: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生活。4.“载欣载奔”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体现了作者远远望见家门时欣喜若狂的心情。这与为官时“惆怅而独悲”的心情形成了鲜明的对照。5.“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有怎样的深刻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两句意蕴丰富,既表达了对久违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又有恨自己不早些归来的感叹,同时“松菊犹存”更是喻指自己高洁的品格仍在。6.如何理解“云无心以出岫”和“鸟倦飞而知还”两句话的含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出则无心归则有意,这正是作者出仕和辞官情形的真实写照。出去做官是无心的,并不是有意追求功名利禄。在这里,“无心”并不是作者的开脱之辞,而是实实在在地表现了作者的反省和自责;辞官归田则是因为“倦飞”,因作者已经厌倦了官场的污浊和黑暗。作者触景生情,又能将这种复杂的感情不露形迹地轻点出来,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任务三 理解作者情感7.有人说“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表现了一种乐尽哀来之悲。你对这两句是如何理解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面对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作者羡慕万物,感叹自身。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短暂之伤感。由春来万物复苏,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时想到人生的短暂与仓促。这两句虽有点沉郁,但细品味之,基调还是静谧而愉悦的。8.如何评价结尾两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所表达的思想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这两句抒发了诗人乐天安命的思想感情。既表现了诗人遗世独立、心胸旷达的乐观精神,也流露出无可奈何、听天由命的消极情绪。隐逸的道路基本上都是逃避现实的,有消极的成分。但结合当时的社会环境,陶渊明不与黑暗的官场同流合污,其不慕富贵、安贫乐道的思想还是有一定积极意义的,它启示人们要蔑视那丑恶污秽的现实,从生活上远离它,从道德上鞭挞它。任务四 体会语言特色9.魏晋时期,文坛上已经开始出现雕饰堆砌之风,而《兰亭集序》和《归去来兮辞并序》两篇文章却能保持其特有的语言风格,请结合两篇文章,简要分析其语言风格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语言风格:“淡远”“疏放”“拙朴”。①“淡远”表现一种闲散、恬逸的意境。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淡泊、恬逸的情志,清静无为,乐天安命,不汲汲于利禄,不营求于荣华,以无牵无挂、与世无争的眼光去静观默察世相人生。②“疏放”包含豁达开脱的人生哲学和追求闲逸、安宁的自娱意识。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采取超尘脱俗、安分守拙的方式,在宁静淡泊中,忘却人世的烦恼,在大自然里寻找心灵的避风港。③“拙朴”大多如口语不经意流出,自然真切,是作者心胸的真实展示。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对兰亭优美景象的描绘,自然而然地流露出的“信可乐也”;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作者写出了回到田园后的园中之乐、田中之乐和身心自由之乐。10.两篇文章在句式上有什么特点,请找出来并做简要分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 两篇文章多处使用了对偶句。如“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但又各有特色。《归去来兮辞并序》骈偶押韵,简洁清新,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如“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三径就荒,松菊犹存。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兰亭集序》骈散结合,错落有致。如“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写法借鉴]1.写作特色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在《兰亭集序》中,作者将记叙、议论、抒情、描写巧妙地融为一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情由事发,所以先叙事。交代修禊的时间、地点,描写当地的自然风光。由此说到俯仰之所见,再归结到游目骋怀之乐,奠定了本文的抒情基调,并由此引发感慨。作者在记叙中描写,在描写中抒情,由抒情引出议论,文章情景交融,文情并茂。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陶渊明描写景物并不追求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普普通通之事,表达高于世人之情,写出人所未必能够悟出的道理,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使景、事、情、理达到浑融。 如那无心出岫的白云,倦飞知还的归鸟,以及孤松、菊花、清泉,等等,无不被赋予和作者一致的个性和情操,使主观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为一体,寄托遥深,诗意浓郁。2.写法指导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三注意”文章的表达方式有多种: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每种形式都有它独特的表达效果。记叙,所用材料是发展变化着的人和事;目的是使读者了解人物的言行和事件的经过。议论,所用材料是对社会生活中各种问题的见解,目的是使读者相信作者观点的正确。抒情,所用材料是作者的感情,目的是使读者产生共鸣。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需注意:(1)要用得自然。兼用的表达方式之于主要表达方式,如同枝叶之于树干,都是自然地从它上面生长出来的,不能为兼用而兼用。(2)要用得灵活。主要的表达方式跟其他表达方式的结合要有灵活性,不能采取单一的模式。要根据内容要求选择相应的表达方式。该叙述时娓娓道来,该写人时细致描绘,该抒情时发自肺腑,该议论时发人深省。(3)要用得巧妙。所谓巧妙,就妙在使读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作者的写作意图,这就意味着记叙、议论这种表达方式都能在抒情文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而在读者这一面,每到这些地方往往觉得是在谈天说地,读得津津有味,却不知在情绪上早已受到感染,待到读完全文,才醒悟到原来这是有意的安排。3.迁移运用运用上述所提供的“技法”,以“我眼中的兰亭”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表达某种情感,300字左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作示例】 那时,三三两两的白鹅和灰鹅在池水里嬉戏,那婀娜的倒影能让人联想到住在不远处山里的浣纱女西施,朴朴实实的山村,浅浅清清的溪水,简简单单的生活,本来可以在山林野趣间逍遥一生的,但此处并非“桃花源”,一旦出山就再难回头了。王羲之是聪明人,在此处住下来,不是“隐居”,而是既做“会稽内史”,又习书法,半仕半文,还办了个“书家笔会”,因为他明白兰亭与尘世毕竟只隔着一片竹林。而今,手里握着的还是那根细长的竹管,那撮纤弱的羊毫,落在宣纸上的字已少了超然的兰亭遗韵。我们可以营造“曲水”的园景,却怎么也吊不起“流觞”的雅趣,是我们的脚步走得过于匆忙还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溪难以承载现代人越来越多的杂念?[素材采撷]一1.素材积累善待生命王羲之陶醉在兰亭集会的盛况里,陶醉在人与自然的和谐氛围中。他寄情山水,引出了“死生”这一人生的重大问题。他在忧生叹逝中表达着对美的幻灭的悼惜,否定了老庄“一死生”“齐彭殇”的观点,认为生即生,死即死,有生之年应做点事,不应空谈玄理。他认为生而为人,不能忽视生命的长短而毫不珍惜生命,而应努力增加生命的厚度,不能让时间轻易地从自己的身边悄悄逝去,应该热爱生活,善待生命,思考规划人生,做好自己的一切。【应用角度】 “人生”“生命”“珍惜时间”等。2.素材应用人总是要面对死亡的,任何生命都无法抗拒时间的无情吞噬。“死亡”是如此强大而不可抗拒,个体生命在它面前是如此渺小而脆弱。因此,谁都无法回避死亡,谁都不能不珍惜有限的生命。林语堂说:“能见到死亡并且倍加珍重生命的人也能见到人类喜剧的意识,于是他很迅速地变成诗人了。”王羲之是这样的诗人。他深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忘生死,轻成败,是基于对生命本质和人生真谛的感悟。因而他们对有限的生命更是加倍珍惜,在平平淡淡从从容容中书写出生命价值的箴言。二1.素材积累守卫心灵净土的陶渊明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陶渊明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名利、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尘脱俗,他的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起一个“巢”,一个精神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也许我们无法成为像陶渊明那样的诗人,但我们的心中却可以保留一份生活的诗意。【应用角度】 “淡泊明志”“信念”“追求自然”“超脱世俗”“保持人格独立”等。2.素材应用“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淡泊名利,隐居田园。他坚守自己的信念,守住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坚守了对名利的鄙视。“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聆听着李白这略带醉意的长叹,我们可以感受到他对权贵的蔑视,不愿与他人同流合污的高洁。这是他对信念的坚守,他坚守了做人的原则,坚守了高尚的情操,坚守了凛然的气概。陶渊明和李白都坚守住了他们的信念和高洁。陶渊明的南山黄菊与李白的两袖清风为他们信念的坚守作了见证。他们坚守个人信念的执着使他们成为后人的榜样。这是坚守信念在历史舞台上的精彩演绎,美丽高洁。[积文化常识]1.古代纪年法岁在癸丑癸丑:古人常用“天干”(甲、乙、丙、丁等)10个字和“地支”(子、丑、寅、卯等)12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指永和九年。(1)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中有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组成60个基本单位,古人以此作为年、月、日、时的序号,叫“干支纪法”。(2)帝王年号纪年法。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此后每个皇帝即位都要改元,称元年,并以年号纪年。如《岳阳楼记》中的“庆历四年春”等。2.修禊事也禊事:古代习俗,三月三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3.若合一契契:用木或竹刻成,分成两半,合在一起可为凭验。4.仲秋至冬仲秋:古人把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中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表示,“孟”是第一,“仲”是第二,“季”是第三。仲秋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八月,也称为中秋。[诵国学经典][先贤语录]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选自《孟子·尽心章句上》)[古文今译] 穷困时独自善养自身,发达时兼顾善养天下万民。[知行启迪] 穷达都是身外事,只有道义才是根本。所以要穷不失义,达不离道。至于“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则与孔子所说“用之则行,舍之则藏”一样,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立身处世的座右铭,成为强有力的心理武器,既对他人,也对这个世界,更对自身,起到了指引作用。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