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12年浙江省社会思品中考试题汇编(专题二我们传承的文明)一、选择题1.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某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A.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圆明园遗迹 D.轮船招商局2.儒家思想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焚书坑懦 ②批判儒学,打倒孔家店③百家争鸣 ④罢黝百家,独尊儒术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3.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 A B C D4.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课题研究,他们搜集资料的关键词有“瓦特”、“蒸汽时代”、“爱迪生”、“电气化”。下列主题最适合该课题的是( ) A.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B.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整体世界最终形成5.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持续至1945年,历时六年之久,其转折点是( ) A.凡尔登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萨拉托加战役6.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A.铁人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长征精神 D.雷锋精神7.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辉煌的功绩包括( ) ①制定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 ②革新技术,发明了实际可使用的发电机 ③推行新政.使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④领导美国.使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有助于我们研究以下选项中的(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农牧文化的交融 .9.2011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5周年。某校学生要编写一期以“周恩来外交成就”为主题的黑板报,以下关于周恩来的活动与评价中,最适合这一主题的是( ) A.深明大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顾全大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争取和平——奔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D.高瞻远瞩——推动中美关系坚冰消融10.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打击下,被迫一步步汇人工业文明的大潮中。下表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其中最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选项是( ) 选项 侵华战争名称战败后当时中国的回应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举起了“民主”、“科学”的大旗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出“自强”、“求富”的呐喊 C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开始提出“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的主张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11. 小张同学在学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将我国历朝首创的政治制度进行整理归纳,其中正确的是( )序号①②③④朝代东周秦朝唐朝元朝首创的制度县制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与洋务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A B C D13.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①北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 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 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国家统一 D.文化交融14.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列依次为(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②“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③“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15.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下列史实体现维护国家主权的是( )①清朝雅克萨之战②土尔扈特部回归③《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香港澳门回归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16.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吞噬着整个世界。下列事件与这场危机直接有关的是( )A.北京爆发五四运动B.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各国人民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7.宋元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下列史实能反映这一时代景象的是( )①鉴真六次东渡,传播佛教文化②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③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选拔④黄道婆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8.一位老兵回忆道:“我驾着坦克孤零零地冲向一座村庄,……德国兵全给吓慒了,全部乖乖投降,一共有300多人。”材料中提到的武器首次用于战争是在(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19.“从此神州事事新,再无皇帝管人民。”据史实推断,与此诗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20.蒋介石电:“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据史实指出,“共同商讨”的结果是( )A.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B.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C.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线 D.签订了“双十协定”20.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重要因素的是( ) A.大修驰道,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统一文字,推行全国 D.建立皇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21.如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 A.世界开始走向整体B.新体制的创立 c.工业文明的浪潮 D.民族复兴新道路22.春联作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反映了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春联是( ) A.早盼晚盼合作化,大干快干大跃进 B.中国军民打鬼子,飞虎队员援中华 C.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D.一心一意谋发展,千家万户奔小康23.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金瓶掣签制24.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渐融合是促进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①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加快北方民族的融合②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发展选拔更多人才③契丹政权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减轻人民负担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B.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C.五四运动的爆发——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26.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的方针。以下方针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①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③停止内战,共同抗日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27.唐朝时,衢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 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28.下列有关我国朝代的特色,叙述正确的是( ) A.西周:宗法礼乐,分封纳贡 B.秦朝:轻徭薄赋,民族融合 C.西汉: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D.清朝: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29.“人们生来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话出自的文献是( ) A.《联合国宪章》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 ①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电力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③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00年前,号称“不沉之舟”的泰坦尼克号不幸在41.44°N、49.57°W的位置撞上冰山,最后沉没,泰坦尼克号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发明:使用蒸汽机提供动力,装有4台发电机可供船上一万多余电灯及其它设备用电,还装有……,据此回答31-32题。31.泰坦尼克号沉入的大洋是(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2.下列对材料中所涉及的技术发明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都发明于18-19世纪 ②都是由英国人创造发明的③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 ④都是电气时代的发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3.“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4.下列历史材料反映的军队称号,出现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有( )二、非选择题1.(12分)九年级某班在以“我国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一起参与。历史时期对外交往状态对外交往史实交往道路典型事例汉朝对外开放陆路为主丝绸之路唐朝海陆并举l.玄奘西行印度 2.① 宋、元、明前期海路为主1.海上“陶瓷之路” 2.② 明中后期、清③ 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入合适的内容。(6分)(2)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3)鉴古知今,根据我国古代不同对外政策的后果,谈谈当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4分)2.(12分)歌曲是用音符写成的历史。阅读中法两国国歌的歌词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的祖国鲜血遍地……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 ——摘自《马赛曲》(原名《莱茵河战歌》,创作于1792年)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摘自《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 (1)请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别给材料一、二中加点部分作出注释。(6分) (2)上述歌词体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追求、彰显着怎样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两国人民奋勇前行,取得了伟大胜利,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分)3.(7分)读“乾隆年间西方国家部分大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此时,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1)写出A处的文件名。(1分)(2)根据上表,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乾隆年间西方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3)请列举一则史实说明“此时,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4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明清时期,曾领先世界的中国,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统治者严密控制人们思想;而此时,应该立新体质,扫清发展障碍,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国逐渐落伍……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理了由学习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材料三: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宣称,国民党今后的人物是消灭共产党;而毛泽东提成,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最终,中国人民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并继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1)依据材料一,简析英国崛起和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2分)(2)结合材料二,例举19世纪末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方面进行探索的史实。其结果引发了人们哪些思考?(4分)(3)分析材料三,概括中国人民作出正确抉择后,中国政治统治特点有何变化?历经数代人的探索,我们正朝着远大的目标奋进。现阶段我们要一次实现的目标指是什么?(4分)5.(1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贞观政要》卷193(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盛世景象?请从政治角度分析其成因。(4分)材料二 北宋宰相韩琦与富弼认为“契丹称中国位号(改国号为辽)、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行中国法令,至于典章文物,皆与中国等(都以中原为标准)。此其能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日益昌炽也(越来越昌盛)。”----《辽朝(契丹)的汉文化》(2)概括材料二中韩琦与富弼的观点。(2分)材料三 嘉庆帝(1796—1820在位)宣称:“条陈在臣下,而允许则出朕旨”。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官吏“心存畏怯”,或“相率缄默”,或投皇帝所好,劾皇帝所恶。在清王朝的统治下,19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近代史中期政治史》(3)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清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遇到什么挑战?(2分)(4)综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分析,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2分)6.(8分)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右下图。请结合该图,回答问题。(1)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是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请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2)图中8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请列举史实两例。(2分) (3)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概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社会“升出一片光明”所做出的努力。(2分)7. (13分) 【战争探源】有人说,假如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假如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其实这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此。(1)请从“一战”和鸦片战争中任选一例,指出该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3分)【战争史话】战争中有很多元素“第一”而载入史册。 如:原子弹首次在“二战”中使用;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反对派的第一枪。(2)请你再列举一个与战争有关的“第一”。(2分)【战争创伤】2012年2月,日本右翼分子河村隆之发表“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的言论。一直以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始终不愿承认当年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他们的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引起了极大愤慨。(3)请你举出两例事实批驳日本右翼势力的荒谬言论。(4分)【战争启示】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亚……可谓炮声隆隆,硝烟弥漫。(4)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方法有哪些?(4分)8.(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外侮日深,国家益趋危殆……国民今日皆已深切感觉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之意义……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在存亡危机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必集中真哥哥民族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 ——1937年9月,蒋介石对中共宣言的谈话(1)材料一中“同日本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1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遭受“三次灾难性战争”的原因。(2分)(3)材料二中的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机之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从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3分)(4)结合以上材料,自行设计一个问题(除以上问题外)。(2分)9.(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自东汉末年以来,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汉族长期杂居。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成为汉族喜爱的家具,逐渐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部分游牧族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仿效汉族的文字……,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的哪幅画片所再现的史实发生在20世纪前期?写出与这史实相关的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列举两侧宋元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证明。(5分)2012年浙江省社会思品中考试题汇编(专题二我们传承的文明)一、选择题1.维新变法运动期间,某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不可能看到的是( B )A.同文馆 B.京师大学堂 C.圆明园遗迹 D.轮船招商局2.儒家思想的地位在历史长河中沉浮。下列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D )①焚书坑懦 ②批判儒学,打倒孔家店③百家争鸣 ④罢黝百家,独尊儒术A.①③②④ B.④①②③ C.③④①② D.③①④②3.秦灭六国后,全国统一使用的货币是( D ) A B C D4.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性课题研究,他们搜集资料的关键词有“瓦特”、“蒸汽时代”、“爱迪生”、“电气化”。下列主题最适合该课题的是( B ) A.工业时代的社会变迁 B.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C.世界开始走向整体 D.整体世界最终形成5.第二次世界大战从1939年持续至1945年,历时六年之久,其转折点是( B ) A.凡尔登战役 B.斯大林格勒战役 C.台儿庄战役 D.萨拉托加战役6.民族精神始终是鼓舞中华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下列民族精神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是( C )??A.铁人精神 B.两弹一星精神 C.长征精神 D.雷锋精神7.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总统之一。他辉煌的功绩包括( D ) ①制定宪法,确定了美国的共和政体 ②革新技术,发明了实际可使用的发电机 ③推行新政.使美国逐渐走出经济危机的阴影 ④领导美国.使它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重要力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8.考古学家在一座辽代契丹族公主墓中发现,墓门两侧的仿木结构.都采用了汉族的营造法式.上面的浮雕风格已深受宋朝画界的影响。这一发现最有助于我们研究以下选项中的( D ) A.礼乐文明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沿革 C.北魏孝文帝改革 D.农牧文化的交融 .9.2011年是周恩来总理逝世35周年。某校学生要编写一期以“周恩来外交成就”为主题的黑板报,以下关于周恩来的活动与评价中,最适合这一主题的是( D ) A.深明大义——促成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B.顾全大局——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争取和平——奔赴重庆参加国共谈判 D.高瞻远瞩——推动中美关系坚冰消融10.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发动的一次次侵华战争打击下,被迫一步步汇人工业文明的大潮中。下表是对这一过程的描述,其中最符合历史发展事实的选项是( B ) 选项 侵华战争名称战败后当时中国的回应 A 第一次鸦片战争举起了“民主”、“科学”的大旗 B 第二次鸦片战争发出“自强”、“求富”的呐喊 C 甲午中日战争开始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开始提出“变法维新,君主立宪”的主张改革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动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12题。11. 小张同学在学完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后,将我国历朝首创的政治制度进行整理归纳,其中正确的是( B )序号①②③④朝代东周秦朝唐朝元朝首创的制度县制分封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度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下列图片所反映的信息,与洋务运动直接相关的是( A )A B C D13.下列史实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D )①北魏鲜卑族人学习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 马球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③玄奘前往天竺求取佛经精义 ④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A.中外交往 B.民族团结 C.国家统一 D.文化交融14.历史谱写着歌曲,歌声凝聚着历史。下列歌词反映的历史事件按时间排列依次为( A )①“打倒列强,打倒列强,除军阀,除军阀……”②“铁流两万五千里,红军威名天下扬……”③“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鬼子的末日就要来到……”④“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 C.②③①④ D.③①④②15.国家主权神圣不可侵犯。下列史实体现维护国家主权的是( A )①清朝雅克萨之战②土尔扈特部回归③《马关条约》的签订④香港澳门回归A.①④B.③④C.②③D.①②16.20世纪20~30年代的经济危机吞噬着整个世界。下列事件与这场危机直接有关的是( C )A.北京爆发五四运动B.中国人民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C.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D.各国人民组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 17.宋元时期中国社会呈现出生机盎然的景象。下列史实能反映这一时代景象的是( D )①鉴真六次东渡,传播佛教文化②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③创立科举制度,重视人才选拔④黄道婆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18.一位老兵回忆道:“我驾着坦克孤零零地冲向一座村庄,……德国兵全给吓慒了,全部乖乖投降,一共有300多人。”材料中提到的武器首次用于战争是在( C )A.第一次鸦片战争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第二次世界大战19.“从此神州事事新,再无皇帝管人民。”据史实推断,与此诗句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C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20.蒋介石电:“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面可期实现,举凡国际国内各种重要问题,亟待解决。特请先生克日惠临陪都,共同商讨。”据史实指出,“共同商讨”的结果是( D )A.实现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B.和平解决了西安事变C.形成了抗日民族统一线 D.签订了“双十协定”20.在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中,成为维系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重要因素的是( C ) A.大修驰道,使车辆在全国畅行无阻 B.焚书坑儒,加强思想控制 C.统一文字,推行全国 D.建立皇帝制度,加强中央集权21.如果把“议会对王权的胜利”、“历史上第一位总统的产生”、“忘我献身的法国公民”确定为一个学习单元,则这个单元的主题是( B ) A.世界开始走向整体B.新体制的创立 c.工业文明的浪潮 D.民族复兴新道路22.春联作为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反映了时代特征。下列反映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春联是( B ) A.早盼晚盼合作化,大干快干大跃进 B.中国军民打鬼子,飞虎队员援中华 C.改革开放添异彩,经济建设展宏图 D.一心一意谋发展,千家万户奔小康23.秦朝举行的一次廷议中,廷尉李斯的发言得到秦始皇的支持,李斯说:“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仇人);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置诸侯不便。”由此可以看出,李斯明确反对( A ) 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郡县制 D.金瓶掣签制24. 少数民族与汉族的逐渐融合是促进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以下史实能说明这一观点的有( B )①北魏孝文帝学习汉族文化,加快北方民族的融合②唐太宗完善了科举制,为社会发展选拔更多人才③契丹政权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减轻人民负担④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5.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推论与史实不符合的是( B ) A.《马关条约》的签订——加重了中国的民族灾难B.三民主义的提出——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开C.五四运动的爆发——显示了中华民族的觉醒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开辟了中国革命的新天地26.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了不同的方针。以下方针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D ) ①打倒列强,铲除军阀 ②一国两制,和平统一 ③停止内战,共同抗日④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A.①②③④ B.①④②③ C.②④①③ D.①③④②27.唐朝时,衢州人要到洛阳去经商,走水路先后经过的是( D ) A.钱塘江—邗沟—江南河—通济渠 B.江南河—邗沟—通济渠—永济渠 C.长江—淮河—黄河—海河 D.钱塘江—江南河—邗沟—通济渠28.下列有关我国朝代的特色,叙述正确的是( A ) A.西周:宗法礼乐,分封纳贡 B.秦朝:轻徭薄赋,民族融合 C.西汉:严刑峻法,以法治国 D.清朝:学术自由,百家争鸣 29.“人们生来且始终是自由的,在权利上是平等的;这些权利就是自由、财产、安全和反抗压迫;财产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此话出自的文献是( D ) A.《联合国宪章》 B.《权利法案》 C.《独立宣言》 D.《人权宣言》30.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 ①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②电力的发明和使用标志着人类进入信息时代③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完全形成④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A.①④ B.③④ C.②④ D.①② 100年前,号称“不沉之舟”的泰坦尼克号不幸在41.44°N、49.57°W的位置撞上冰山,最后沉没,泰坦尼克号采用多项先进技术发明:使用蒸汽机提供动力,装有4台发电机可供船上一万多余电灯及其它设备用电,还装有……,据此回答31-32题。31.泰坦尼克号沉入的大洋是( B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印度洋 D.北冰洋32.下列对材料中所涉及的技术发明的叙述,正确的有( B )①都发明于18-19世纪 ②都是由英国人创造发明的③都是工业革命时期的发明 ④都是电气时代的发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3.“自封建(注:即分封)变为郡县,有天下者,汉、隋、唐、宋为盛,然幅员之广,咸不逮元,立中书省一,行中书省十有一。”材料中所涉及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有( D )①.分封制 ②.郡县制 ③.三省六部制 ④.行省制A.①③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34.下列历史材料反映的军队称号,出现在国共第二次合作时期的有( B )二、非选择题1.(12分)九年级某班在以“我国的对外交往”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整理有关资料,制作了以下表格,请你一起参与。历史时期对外交往状态对外交往史实交往道路典型事例汉朝对外开放陆路为主丝绸之路唐朝海陆并举l.玄奘西行印度 2.① 宋、元、明前期海路为主1.海上“陶瓷之路” 2.② 明中后期、清③ 实行海禁政策,限制海外贸易(1)在表格中①、②、③处填入合适的内容。(6分)①鉴真东渡日本、②郑和下西洋、③闭关自守(6分)(2)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道路发生变化的技术条件是什么?(2分)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进步)(2分)(3)鉴古知今,根据我国古代不同对外政策的后果,谈谈当前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必要性。(4分)对外开放促进发展,闭关自守导致落后;对外开放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是加快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4分)2.(12分)歌曲是用音符写成的历史。阅读中法两国国歌的歌词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前进!祖国的儿郎,那光荣的时刻已来临!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的祖国鲜血遍地……公民们,武装起来!公民们,投入战斗!前进前进!万众一心!把敌人消灭…… ——摘自《马赛曲》(原名《莱茵河战歌》,创作于1792年) 材料二: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摘自《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于1935年) (1)请你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别给材料一、二中加点部分作出注释。(6分)①“专制暴政在压迫着我们。我们的祖国鲜血遍地”指的是:法国大革命爆发后,欧洲各国君主同法 国国王相互勾结.发动武装干涉,革命处于危机中。②“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指的是:从九一八事变起,日本军国主义不断发动对中国的侵略,大片国土沦丧、人民惨遭奴役,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 (2)上述歌词体现了两国人民怎样的追求、彰显着怎样的精神?在这种精神的感召下,两国人民奋勇前行,取得了伟大胜利,这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分)追求民主自由、民族独立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精神是鼓舞人们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3.(7分)读“乾隆年间西方国家部分大事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注:此时,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1)写出A处的文件名。(1分)人权宣言。(1分)(2)根据上表,从政治、经济两方面归纳乾隆年间西方发生的巨大变化。(2分)从政治上看,西方已经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从经济上看,西方已经开始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2分)(3)请列举一则史实说明“此时,古老的中国仍沿着原来的轨道前行”,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后果。(4分)政治上强化皇权、经济上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文化上实行八股取士、对外实行闭关政策,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4分)(史实答到任意一点即可,史实和后果各2分)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明清时期,曾领先世界的中国,军国大事全凭皇帝裁决,统治者严密控制人们思想;而此时,应该立新体质,扫清发展障碍,崛起为世界第一强国……中国逐渐落伍……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向西方学习,经理了由学习的器物到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材料三:抗战胜利前夕,蒋介石宣称,国民党今后的人物是消灭共产党;而毛泽东提成,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联合政府。最终,中国人民作出了正确的抉择,并继续探索新的发展道路。(1)依据材料一,简析英国崛起和近代中国落伍的原因。(2分)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最终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国:专制皇权达到顶峰。(2)结合材料二,例举19世纪末中国在学习西方政治制度方面进行探索的史实。其结果引发了人们哪些思考?(4分)戊戌变法。要救中国,必须进行革命,颓废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国家建立民主共和制。(3)分析材料三,概括中国人民作出正确抉择后,中国政治统治特点有何变化?历经数代人的探索,我们正朝着远大的目标奋进。现阶段我们要一次实现的目标指是什么?(4分)从独裁专制到民主政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5.(10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是岁(贞观四年),天下大稔(rěn,丰收),流散者咸归乡里,米斗不过三四钱。……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jī,携带)粮,取给于道路焉。----《贞观政要》卷193(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盛世景象?请从政治角度分析其成因。(4分)贞观之治。完善国家政治体制;任用贤能,施行仁政。(或唐太宗开创帝国新政)材料二 北宋宰相韩琦与富弼认为“契丹称中国位号(改国号为辽)、仿中国官属、任中国贤才、行中国法令,至于典章文物,皆与中国等(都以中原为标准)。此其能自五代迄今,垂百余年,……日益昌炽也(越来越昌盛)。”----《辽朝(契丹)的汉文化》(2)概括材料二中韩琦与富弼的观点。(2分)契丹(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国力越来越强盛。材料三 嘉庆帝(1796—1820在位)宣称:“条陈在臣下,而允许则出朕旨”。在这种高压政策下,官吏“心存畏怯”,或“相率缄默”,或投皇帝所好,劾皇帝所恶。在清王朝的统治下,19世纪以后,中国社会与西方社会在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大,……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世界近代史中期政治史》(3)与同时期的西方相比,清王朝在政治制度方面遇到什么挑战?(2分)中国仍是君主专制,(人民没有民主和自由)。而西方一些国家先后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政治实现民主化)(4)综合上述材料和相关分析,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2分)政治(制度)对经济、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其他符合题意的观点,均可)6.(8分)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在学习张海鹏教授的《近代中国历史进程概说》时,根据书中“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轨迹像个元宝形,开始是下降,降到谷底,然后上升,升出一片光明……”的描述,绘制了右下图。请结合该图,回答问题。(1)图中A段“开始下降”与“降到谷底”分别是源于哪两个历史事件?请选择其中一个事件说明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4分)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分)选择第一个事件:鸦片战争后签订了《南京条约》,中国开始丧失独立自主的地位,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选择第二个事件: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了《辛丑条约》,严重损害了国家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分)(只写出影响,而没有写对应的事件,不给分。) (2)图中8段,中华民族进行了救国救民的探索,请列举史实两例。(2分)辛亥革命(或武昌起义)、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2分。2个史实)?(3)从B段转为C段的历史性转折点是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请概述中国共产党为中国社会“升出一片光明”所做出的努力。(2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国民革命运动、北伐战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建立红色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和平解决西安事变、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1分。要求至少2个史实)28年的艰苦奋斗,终于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1分。或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或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社会“升起了一片光明”。7. (13分) 【战争探源】有人说,假如没有萨拉热窝刺杀事件,就不会发生第一次世界大战;假如没有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就不会发生鸦片战争。其实这只是发动战争的借口,真正原因并不在于此。(1)请从“一战”和鸦片战争中任选一例,指出该场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3分)“一战”爆发的真正原因:是由于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或鸦片战争爆发的真正原因:英国威廉打开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用武力保护肮脏的鸦片贸易。) 【战争史话】战争中有很多元素“第一”而载入史册。 如:原子弹首次在“二战”中使用;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反对派的第一枪。(2)请你再列举一个与战争有关的“第一”。(2分)举出一个符合事实的例子即可。如:坦克、飞机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首次在“一战”中使用;抗日战争的胜利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在反抗侵略的斗争中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战争创伤】2012年2月,日本右翼分子河村隆之发表“南京大屠杀事件并未发生过”的言论。一直以来,日本国内右翼势力始终不愿承认当年侵华战争中犯下的罪行。他们的行径严重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情感,引起了极大愤慨。(3)请你举出两例事实批驳日本右翼势力的荒谬言论。(4分)如:731部队用健康活人代替动物做实验,进行细菌战和毒气战;对占领区的杭日根据地进行“扫荡”,野蛮实行“三光”政策。【战争启示】当今世界总体和平,局部战乱。从科索沃到伊拉克,再到利比亚……可谓炮声隆隆,硝烟弥漫。(4)你认为今天避免战争的方法有哪些?(4分)不干涉他国内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从其他角度回答,言之有理也可)8.(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同日本的战争。这些战争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 ——摘自《全球通史》 材料二:外侮日深,国家益趋危殆……国民今日皆已深切感觉存则俱存,亡则俱亡之意义……此次中国共产党发表之宣言,即为民族意识胜过一切之例证。……在存亡危机之秋,更不应计较过去之一切,……必集中真哥哥民族力量,自卫自助,以抵暴敌,挽救危亡。 ——1937年9月,蒋介石对中共宣言的谈话(1)材料一中“同日本的战争”是指什么战争?(1分)甲午中日战争或1894—1895年的中日战争。(1分)(2)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遭受“三次灾难性战争”的原因。(2分)对外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与当时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仍处于农耕文明时代,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清政府腐败无能;科学技术落后等。(2分)(抄写材料中的原文最多得1分;答对两点即给2分)(3)材料二中的中华民族到了“存亡危机之秋”,是指哪一历史事件?从两次中日战争的不同结果中,我们得到什么启示?(3分)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或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是硬道理;团结就是力量;坚持科教兴国战略;走和平崛起的道路等等,只要答出其中两点即给2分。(3分)(4)结合以上材料,自行设计一个问题(除以上问题外)。(2分)围绕素材设计有效问题。设计问题能够彰显学科思维、学科生命、学科能力、学科创新再加1分。(2分)9.(10分) 材料一 材料二:据史书记载,自东汉末年以来,西部和北部周边的少数民族不断内迁,与汉族长期杂居。少数民族的胡床、方凳、圆凳等家具传入中原,成为汉族喜爱的家具,逐渐改变了汉族的生活习惯;部分游牧族吸收中原先进农耕文明,采用汉族的政治制度,仿效汉族的文字……,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影响,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材料一中的哪幅画片所再现的史实发生在20世纪前期?写出与这史实相关的运动的历史意义。(4分)图二。(2分)五四运动是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中国工人阶级从此登上政治舞台,五四运动拉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2分)(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列举两侧宋元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证明。(5分)农牧文化的交融促进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或中华文明在农牧文化的融合中更加多姿多彩)。(2分)举列:①辽仿效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统治汉人,同时革除北宋服役繁殖的弊端,减轻人民负担。②契丹王朝仿效中原王朝,模仿汉字笔画面创制契丹文字。③西夏仿效中原王朝,模仿汉字结构,创制西夏文字。 (注:每例2分,任举其中两侧得4分,其它符合题意的事例可的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2012中考我们传承的文明.doc 2012中考我们传承的文明答案版.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