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高三中外历史阶段特征梳理中国古代史通史构建和阶段特征概述通史坐标通史综述先秦时期( —— ):华夏族的形成和华夏文明的全面奠基。秦汉时期( —— ):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初步发展。魏晋南北朝时期( —— ):封建国家的长期分裂和民族大融合。隋唐时期( —— ):封建社会的繁荣鼎盛。宋元时期( —— ):封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明清时期( —— ):封建制度的渐趋衰落和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史实梳理和阶段特征概述一、先秦时期(从远古时期到公元前 年)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此时期的世界远古夏商西周 ( - )春秋战国 ( - )阶段特征 概述二、秦汉时期(从公元前 年至公元 年)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此时期的世界秦 ( - )西汉 ( - )东汉 ( - )阶段特征 概述三、魏晋南北朝时期(从公元 年至公元 年)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此时期的世界魏晋南北朝 ( - )阶段特征 概述三、隋唐时期(从公元 年至公元 年)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此时期的世界隋 ( - )唐 ( - )阶段特征 概述五、宋元时期(从公元 至公元 年)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此时期的世界宋 ( - )元 ( - )阶段特征 概述六、明清时期(从公元 年至公元 年)时期 政治 经济 文化 此时期的世界明 ( - )清 ( - )阶段特征 概述中国近代史通史构建和阶段特征概述通史坐标阶段分期(1)旧民主主义革命:①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19世纪60年代)。②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③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深化(20世纪初~1919年5月)。注:按政府分:晚清政府(1840~1912);北洋政府(1912~1927);国民政府(1927~1949)(2)新民主主义革命:①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1924)→②国民大革命时期(1924~1927)→③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1937)→④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⑤解放战争时期(1945~1949)。一、工业文明冲击下的变革与转型(时间:1840 年—— 1895 年)【史实要点】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社会生活上阶段特征二、近代中国的觉醒与探索(时间:1895 年—— 1919 年)政治上 经济上 思想上 社会生活上阶段特征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时间: 1919年——1949年)阶段 政治 经济 文化 社会生活 选修中华民国与北洋军阀统治 (1919- )国民大革命 (1924- )十年对峙 ( - )抗日战争 ( - )解放战争 ( - )阶段特征中国现代史通史构建和阶段特征概述通史坐标通史综述(1)过渡时期( -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2)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 ):从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1966年“文革”爆发前。(3)“文化大革命”时期( - ):从196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和八届十一中全会的召开到1976年粉碎“四人帮”。(4)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 ):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一、过渡时期(1949年10月~1956年12月)【史实要点】阶段 政治 外交 经济 科技思想文化 选 修建国初 ( - )过渡时期 ( - )阶段特征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及“文革”时期( 1956年9月到1966年5月 )阶段 政治 外交 经济 文化十年探索时期 ( - ) ““文化大革命” ( - )阶段特征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 —— )政治 外交 经济 文化 选修阶段特征世界近代史通史构建及阶段特征概述【通史坐标】分期:(1)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4~16世纪。(2)工场手工业时期:17~18世纪。(3)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4)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期~1917年。一、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资本主义萌芽阶段(14~16世纪)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同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阶段 14-16阶段特征二、手工工场时期的西方世界(17~18世纪)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同时期的中国工场手工业阶段 17~18世纪阶段特征三、工业文明时期的世界——工业革命时期(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同时期的中国18世纪60年代到19世纪上半期阶段特征四、工业文明时期的世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19世纪后期~1917年)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同时期的中国19世纪下半期到20世纪初阶段特征世界现代史通史构建及阶段特征概述【通史坐标】分期:(1)两次世界大战时期:1914~1945年。(2)二战后的世界:1945年至当代。一、两次世界大战时期的世界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同时期的中国1914- 1945年阶段特征二、二战后至今的世界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同时期的中国战后初期到50年代阶段特征时间 政治 经济 文化 同时期的中国20世纪60~70年代阶段特征20世纪80~90年代阶段特征(第5页共12页)高2019级历史一轮复习问题清单第一部分:中国古代史第一单元 先秦时期(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早期中华文明通过了解石器时代中国境内有代表性的文化遗存,认识它们与中华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阶级和国家产生的关系;通过甲骨文、青铜铭文及其他文献记载,了解私有制、阶级和早期国家的特征。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社会及思想变动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第1讲 先秦政治1.列举先秦政治制度名称。2.分封制的目的、诸侯的权利义务、分封制的影响。3.宗法制的目的、特点、影响。4.礼乐制的实质、瓦解。5.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6.改革史:商鞅变法(背景、目的、内容、特点、结果及原因分析、性质、评价)第2讲 先秦经济1.列举先秦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耕作方式的演变、生产工具的改进、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经营模式的变化、土地制度的关系、租佃关系的形成。2.小农经济形成的时间、条件、特点。3.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4.了解工商食官政策(时间、内容、被打破)5.手工业的三种经营型态、有何特点。第3讲 先秦思文1.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时间、背景、主要派别、代表人物、思想主张、代表阶级利益、意义。2.列举先秦时期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3.先秦文学成就及其特点。4.先秦儒学基本特征。第二单元 秦汉时期(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秦汉大一统国家的建立与巩固通过了解秦朝的统一业绩和汉朝削藩、开疆拓土、尊崇儒术等举措,认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及巩固在中国历史上的意义;通过了解秦汉时期的社会矛盾和农民起义,认识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第1讲 秦汉政治1.秦朝实现统一的时间、条件、历史意义。2.分别列举秦、汉政治制度的名称。3.皇帝制的特点、朝议制的作用。4.郡县制的特点、意义。5.秦朝中央官制的特点。6.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7.汉代官僚体系统治的特点。8.秦朝崩溃和两汉衰亡的原因。第2讲 秦汉经济1.田庄出现的时间、原因、特点。2.汉代手工业发展的成就。3.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4.秦汉统一货币的表现、意义。5.丝绸之路开通的条件、意义。6.盐铁官营政策推行的时间、原因、影响。第3讲 秦汉思文1.秦始皇、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有何不同?实质是什么?对儒学发展有何影响?2.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3.汉初治国思想是什么?分析背景、影响。4.儒家思想成为正统主流思想的时间、原因。5.董仲舒的思想主张、分别针对什么问题提出来的。6.董仲舒新儒学的特点、汉武帝尊崇儒术的措施。7.列举秦汉时期科技成就、文学形式与特点、书法字体的演变。第三单元 魏晋隋唐时期(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民族交融与隋唐大一统的发展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民族交融、区域开发和思想文化领域的新成就。第1讲 魏晋隋唐政治1.三省六部制形成时间、特点、评价。2.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变历程、特点。3.科举制形成时间、特点、评价。4.九品中正制形成时间、标准、影响。5.评价中国古代监察制度。6.改革史:孝文帝改革(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及原因分析、性质、评价)第2讲 魏晋隋唐经济1.了解魏晋隋唐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2.经济重心南移的时间、原因、影响、启示。3.均田制、租调制、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的时间、内容、影响。4.隋唐大运河开通时间、影响。5.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原因、启示。第3讲 魏晋隋唐思文1.简述魏晋、隋唐时期思想发展概况。2.列举魏晋隋唐时期的科技、文学、书法、绘画成就。3.魏晋时期文化的特点。4.隋唐时期文化的特点及成因。5.唐朝对外交流的特点、原因、影响。第四单元 宋元时期(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与元朝的统一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通过了解辽夏金元诸政权的建立、发展和相关制度建设,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1讲 宋元政治1.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特点、影响。2.宋代文官政治形成原因、表现、评价。3.画出宋朝二府三司制、元朝一省一台二院制的示意图。4.改革史:王安石变法(背景、目的、内容、结果及原因分析、性质、评价)5.行省制推行的时间、内容、特点、意义。第2讲 宋元经济1.宋元时期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2.宋代契约关系发展的特点。3.宋代商业发展的特点。4.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表现、原因。5.古代城市发展的特点。第3讲 宋元思文1.宋明理学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特点、影响。2.宋词繁荣的原因。3.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成就、时间、外传、影响。4.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长期领先世界的原因、走向衰落的原因。第五单元 明清时期(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明至清中叶中国版图的奠定、封建专制的发展与社会变动通过了解明清时期统一全国和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其包括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一部分, 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了解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思想文化的重要变化;通过了解明清时期封建专制的发展、世界的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认识中国社会面临的危机。第1讲 明清政治1.明清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政治表现。2.内阁制正式形成时间、特点、作用。3.明清君主专制强化的影响。4.明清监察制度的特点及反思。5.明清时期对边疆地区管理的措施、影响。第2讲 明清经济1.一种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形成时间、地点、条件、标志、特点、发展缓慢的原因。2.两种政策:重农抑商政策、闭关锁国的海禁政策,实行时间、原因、影响。3.三大行业: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表现,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的原因,明清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4.一条鞭法改革的背景、时间、内容、影响。5.摊丁入亩改革的时间、内容、影响。6.全面认识明清社会的变动:经济基础发生什么异变,上层建筑呈现出什么新气象。第3讲 明清思文1.明清思想文化活跃局面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思想主张、特点。2.评价明清之际进步思想。3.明清小说繁荣的原因。第二部分:世界古代史(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发展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中古世界的多元面貌通过了解中古时期欧亚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第1讲 古希腊1.古希腊民主政治形成条件、过程、特点、影响。2.人文精神起源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第2讲 古罗马1.罗马法形成条件、发展过程(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建立时间)、特点、实质、影响。2.比较习惯法与成文法、公民法与万民法(时间、特点)、人定法与自然法(精神)。第三部分:中国近代史第一单元 晚清时期(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与救亡图存认识列强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第1讲 晚清政治1.绘制晚清时期列强侵华史实与中国军民抗争史实的时间轴。2.知道《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的内容及危害。3.识记两次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转型的影响、甲午中日战争的影响。4.晚清近代外交观念转变的表现、影响。5.比较《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6.天平天国运动兴起背景、过程、影响。第2讲 晚清经济1.自然经济走向解体的时间、原因、特点、影响。2.洋务运动的时间、目的、口号、代表人物、指导思想、活动内容、结果及原因、影响。3.比较洋务运动时期创办的军事工业、民用工业。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兴起的时间、原因、特点、代表企业。4.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的时间、原因、主要原因、代表企业、意义。第3讲 晚清思文1.晚清时期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有哪些?2.列表比较向西方学习的思潮(时间、背景、代表人物、阶级利益、思想主张、特点、评价)第二单元 中华民国建立及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理解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对中国结束帝制、建立民国的意义及局限性;了解北洋军阀的统治及特点;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第1讲 政治1.辛亥革命的时间、背景、过程、意义及历史局限性。2.《临时约法》体现的原则、评价。3.北洋军阀统治的最大特点。第2讲 经济1.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短暂的春天”出现的时间、原因、主要原因、特点、影响、结果。2.影响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因素(阻碍因素、促进因素)。3.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表现、原因、特点、影响)。第3讲 思文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提出时间、背景、评价。2.比较新三民主义与旧三民主义。3.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时间、标志、原因、代表人物、主要阵地、内容主张、发展特点及表现、影响。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时间(开始传播、广泛传播)、代表人物、原因、方式、影响。第三单元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中国共产党成立与新民主主义革命兴起认识五四爱国运动的历史意义,认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与中国共产党成立对中国革命的深远影响;认识国共合作领导国民革命的历史作用;了解南京国民政府的成立;认识中国共产党开辟革命新道路的意义;认识红军长征的意义。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了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华罪行;通过了解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感悟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理解十四年抗战胜利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历史意义。人民解放战争通过了解全面内战的爆发及人民解放战争的进程,分析国民党政权在大陆统治灭亡的原因,探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第1讲 政治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五四运动的时间、背景、过程、特点、历史意义。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时间、标志、背景、意义。对比中共二大与中共一大。国民革命运动开始结束的时间和标志、指导思想、基础、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原因、目标、成果、作用、教训。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的新特点。2.国共十年对峙时期:对峙时间,中共对革命道路的探索(背景、斗争史实、影响)。南京国民政府建立时间,国民党形式上统一全国时间及其内外政策。农村革命根据地分布特点、原因,工农武装割据主要内容,开展土地革命的意义。3.抗日战争:日军侵华原因、罪行。局部抗战时期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的史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过程、原因、意义。对比两个战场(正面战场、敌后战场)斗争史实、地位、评价。分清抗战三个阶段。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意义。认识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认识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4.人民解放战争:重庆谈判时间、原因、结果。人民解放战争全面爆发时间、过程、取得胜利的原因、意义。第2讲 经济1.国民党统治前期(时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短暂发展的原因。2.国民党统治后期(时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陷入困境的原因。3.改订新约运动时间、原因、评价。4.梳理不同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第3讲 思文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背景。2.毛泽东思想的形成时期、形成的标志、代表文章、理论成果。3.毛泽东思想的成熟时期、代表作品、理论成果。4.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的时间、意义。第四部分:世界近代史(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全球联系的建立通过了解新航路开辟所引发的全球性流动、人类认识世界的视野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对世界各区域文明的不同影响,理解新航路开辟是人类历史从分散走向整体过程中的重要节点。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与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通过了解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与资产阶级革命的历史渊源,认识资产阶级革命的发生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是近代西方政治思想理念的初步实现。改变世界面貌的工业革命通过了解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以及所引起的生产关系的深刻变化,理解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及对人类社会生活的深远影响。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通过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以及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探索与革命实践,了解《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理解马克思主义产生的世界意义。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与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通过了解西方列强对亚非拉的殖民扩张、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以及亚非拉人民的抗争,理解世界殖民体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影响。第1讲 政治1.英国君主立宪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间、原因。光荣革命时间、影响、光荣的含义。权利法案颁布时间、目的、影响。责任内阁制形成时间、影响。1832年议会改革原因、内容、影响。内阁权力膨胀的时间、表现。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背景、过程、特点、影响。2.美国民主共和制:美国确立共和制的原因。邦联与联邦的区别。1787年宪法的内容、体现的原则、确立的政体。评价1787年宪法。美国两党制正式确立时间、实质。3.法国民主共和制:法国民主共和制确立的原因、标志、特点及其成因。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评价。4.德国君主立宪制:德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及其成因。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的主要内容、评价。5.表格比较英美法德代议制。6.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时间、标志,《共产党宣言》的主要内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意义。巴黎公社运动的时间、背景、革命措施、失败原因、性质及意义。经济1.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时间、路线、方向、代表人物;新航路开辟的原因,影响(对世界、对欧洲、对亚非拉、对中国);商业革命与价格革命的比较(含义、影响)。2.殖民扩张:早期殖民扩张的原因、过程(1588、17世纪、18世纪)、特点、影响。荷兰、英国崛起条件的异同。3.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时间、首先发生在英国的原因、开始的标志、突出成果、特点、影响。对比两次工业革命。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形成的过程、表现、影响。第3讲 思文1.文艺复兴:文艺复兴运动时间、发源地、兴起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作品;文艺复兴运动的核心,人文主义的内涵;文艺复兴运动的性质、影响。2.宗教改革: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的时间、国家、代表人物及其主张;宗教改革运动的背景、性质、影响。3.启蒙运动:启蒙运动的时间、国家、核心旗帜、斗争对象;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代表人物及其主张、性质、影响。4.近代自然科学:兴起时间、背景,物理学、生物学的成就,代表人物及其贡献。5.表格比较不同的文学、美术派别。第五部分:世界现代史(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通过了解两次世界大战,理解20世纪上半期国际秩序的变动;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理解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对国际秩序的影响。冷战与20世纪下半期世界的新变化通过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变化,认识其发展中的成就与问题;通过了解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当代世界的发展特点和主要趋势通过了解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的发展特点,以及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认识人类社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理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牢固树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共同担当,同舟共济,共促全球的和平与发展。第1讲 苏俄(联)1.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时间、原因、过程、意义。比较俄国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时间、性质、结果)2.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时间、背景、目的、内容、特点、影响)。3.斯大林模式的含义、形成时间标志、形成原因、形成过程(国家工业化:提出方针、两个计划、特点、成就及取得原因、局限+农业全盘集体化:提出方针、目的、开始时间、影响)、特点、评价、教训。4.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改革的时间、特点、结果、启示。第2讲 美国1.经济大危机爆发原因、时间、特点、迅速蔓延原因、影响。2.罗斯福新政(时间、措施内容、特点、实质、影响)3.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四大表现4.二战后不同时期美国经济政策的调整及经济发展概况(黄金时代、凯恩斯主义失灵、滞胀70S、新自由主义、新经济时代90S)。5.二战后西欧与日本经济发展模式、特点、共同原因。6.全面认识福利国家(目的、特点、实质、评价)第3讲 当今世界政治格局1.雅尔塔体系的特点。2.冷战下美苏两极格局的形成(原因、过程表现、特点、影响)。3.马歇尔计划与杜鲁门主义的异同(时间、背景、实质、内容、表现形式、影响)。4.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时间与表现、加强的时间特点及影响)。5.西欧走向联合(欧洲一体化)的原因、时间史实过程、特点、影响。6.二战后日本崛起的原因、影响。7.不结盟运动兴起的背景、时间、影响。8.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9.东欧剧变的实质,苏联解体的原因、时间、标志、影响。第4讲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1.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体系)建立时间、内容特点、两个机构、影响、瓦解。2.世界贸易体系形成时间标志、宗旨、机构、影响。3.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形成的意义。4.列举当今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组织建立时间、名称、特点,经济区域集团化出现原因、特点、影响。5.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90S加强原因、影响。6.世界贸易组织建立时间、宗旨、作用、中国加入时间,发展中国家应对全球化的策略。第六部分:中国现代史(绘制时间轴、梳理阶段特征)2017年版新课标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向社会主义过渡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意义;概述新中国巩固人民政权的主要举措;认识新中国为民主政治建设和向社会主义过渡所作出的努力。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了解20世纪50-70 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改革开放新时期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认识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认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各个领域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高,认识“一国两制”对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重大意义;认识邓小平理论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指导意义;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认识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意义,认清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认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文化的形成过程及意义的系统认识。第1讲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1.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军事政治思想准备)、新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成就(时间会议法律、三大制度)2.文化大革命爆发原因、时间、教训。3.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时间、内容、意义。4.新时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举措。5.一国两制伟大构想提出时间、基本内容、实践(港澳回归时间意义)。第2讲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1.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方针、外交政策、外交成就,中苏关系的变化,影响一国外交的因素。2.70S外交关系突破的三大表现(时间、原因、意义)。3.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表现及取得的外交成就、意义。第3讲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道路的探索1.国民经济的恢复(时间、原因、措施、意义)2.土地改革的时间、内容、意义。3.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时间与特点,一五计划建设时间、特点、成就、意义,三大改造时间、目的、内容、实质、意义、不足。4.中共八大召开时间与主要内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时间特点危害,八字方针提出时间与目的。5.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曲折探索:探索的核心问题、成功探索的史实、失误探索的史实及原因、教训。6.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原因、过程、内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发展、实质)意义。7.城市国有企业改革时间、原则、中心、内容、意义。8.南方谈话时间、内容、意义,中十四大召开的时间、最大贡献,1992年前后改革重心的变化。9.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时间、发展过程、初步建立时间及意义,比较计划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0.对外开放的原因、过程、特点、影响。第4讲 新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思想文化1.了解社会主义理论探索的重要思想成果。2.列举新中国科技成就史实、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3.新中国文化事业、教育事业曲折发展的过程、原因。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历史一轮复习问题清单高2019级.doc 高三历史知识建构阶段特征梳理表(学生使用).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