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2年春期九年级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历史)一、教学进度及要求根据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本期需完成义务教育教科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历史全部内容教学和中考复习。历史学科考试以教育部制定的《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规定的“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为考试范围,试题根据我市九年级历史教学实际情况进行命制。二、教学与复习内容要求根据初中历史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教学与复习内容包括:中国古代史(七年级上、下)、中国近代史(八年级上)、中国现代史(八年级下)和世界史(九年级上、下)。(一)七年级上(印次:2019年7月第4次印刷)1.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北京人2.夏商周时期:西周的分封制;《青铜器与甲骨文》——青铜器的高超工艺;《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商鞅变法、造福千秋的都江堰;《百家争鸣》3.秦汉时期:《秦统一中国》;《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两汉的科技和文化》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北魏孝文帝改革;《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王羲之与书法艺术(二)七年级下(印次:2019年12月第4次印刷)1.隋唐时期:《隋朝的统一与灭亡》——开通大运河、开创科举取士制度;《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盛唐气象》——文成公主入藏;《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鉴真东渡、玄奘西行2.辽宋夏金元时期:《元朝的统治》——行省制度、元朝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活字印刷术的发明、指南针火药的应用3.明清时期:《明朝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科技名著、明长城和北京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清朝前期的文学艺术》——昆曲和京剧艺术(三)八年级上(印次:2020年7月第4次印刷)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鸦片战争》——《南京条约》的签订2.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洋务运动》;《戊戌变法》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同盟会与三民主义;《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创建》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5.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立:《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6.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7.人民解放战争:《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8.近代经济、社会生活与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四)八年级下(印次:2021年1月第4次印刷)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西藏和平解放;《抗美援朝》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新中国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4.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5.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外交事业的发展》6.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科技文化成就》——从“两弹一星”到漫步太空、杂交水稻与青蒿素(五)九年级上(印次:2021 年7月第4次印刷)1.古代亚非文明:《古代埃及》——金字塔;《古代两河流域》——《汉谟拉比法典》2.古代欧洲文明:《希腊城邦和亚历山大帝国》——雅典的民主政治;《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公历的缘起3.封建时代的欧洲:《拜占庭帝国和<查士丁尼法典>》——《查士丁尼法典》4.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5.步入近代:《文艺复兴运动》;《探寻新航路》6.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英国》;《美国的独立》——华盛顿、《独立宣言》;《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帝国》7.工业革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第一次工业革命》——蒸汽机和工厂制度的确立、火车与铁路;《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马克思与恩格斯、《共产党宣言》(六)九年级下(印次:2021年12月第4次印刷)1.第二次工业革命和近代科学文化:《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近代科学与文化》——科学家2.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战后初期的世界: 《列宁与十月革命》——十月革命、苏维埃政权的建立;《<凡尔赛条约>和<九国公约>》;《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模式3.经济大危机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第二次世界大战》4.二战后的世界变化:《冷战》——冷战的发生、北约与华约的对峙;《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社会主义的发展与挫折》——东欧剧变与苏联解体5.走向和平发展的世界:《联合国与世界贸易组织》;《冷战后的世界格局》——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不断发展的现代社会》——计算机网络与现代社会生活、生态与人口问题三、典型例题(一)选择题【例1】下列反映战国时期农业生产发展的是【答案】A【说明】通过文字材料、图片、地图等载体,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考查能力层次为“识记”。【例2】20世纪20年代初,上海旗袍率先吸收欧美服装特点,由传统的宽松肥大、线条平直向窄腰短袖、时髦适体变化。这一变化表明上海A.观念开放,崇洋逐新 B.政治改良,革除陋习C.洋布流行,土布淘汰 D.全盘西化,倡导民主【答案】A【说明】通过创设新情景,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习俗变化所反映的思想观念的变化,考查学生论从史出的能力。考查能力层次为“理解”。【例3】在时间轴的空白处应填入A.多边外交的原则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一国两制的原则 D.一个中国的原则【答案】D【说明】通过展示时间轴,考查学生的时空观念,滋育家国情怀。考查能力层次为“理解”。【例4】阅读图2《1981年和2016年中国出口商品总额与构成》,分析正确的是A.农轻重结构比例已严重失调B.国际市场限制初级产品贸易C.工业制造水平远远领先世界D.改革开放推动出口结构变化【答案】D【说明】通过材料创设新情景,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考查能力层次为“运用”。【例5】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称1917年的这次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这次革命”史称A.二月革命 B.十月革命C.光荣革命 D.独立战争【答案】B【说明】通过材料创设新情景解释历史,达到知识迁移和运用。考查能力层次为“运用”。【例6】二战后,在国际秩序重建过程中,国际组织纷纷成立,下表对应准确的是选项 国际组织 目的、作用A. 欧盟 实现东欧国家联合,加快东欧一体化进程B. 二十国集团 根除全球金融危机,重建国际金融新秩序C. 世贸组织 制定和规范单边贸易协议、组织贸易谈判,解决贸易争端D. 联合国 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答案】D【说明】以表格的形式考查同类历史知识,并通过基本史实与结论之间的联系,考查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考查能力层次为“运用”。(二)非选择题【例7】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指出材料一所呈现的古代东西方政治制度。材料二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陈独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辩书》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准备,……具有里程碑意义。——节选自习近平的讲话(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从世界学习了哪些引领社会发展的思想?说明材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之间的内在联系。材料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面对当今世界格局和发展大势,我国提出了怎样的发展理念?【答案】(1)政治制度:西方:奴隶制民主政治;以公民大会为核心的民主制度;民主政治。中国: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其他如皇帝制度、中央集权制、郡县制等。(2)思想:民主与科学思想;马克思主义思想。内在联系: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起了思想宣传和铺垫作用(语意相同给分;阐述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马克思主义或中共成立的关系,观点正确给分)。(3)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和平发展道路;新发展理念;合作共赢、包容互鉴、平等互信;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等。【说明】本题使用不同类型的材料呈现,主要考查学生对所给材料精确的归纳、概括能力,以及结合所学知识,综合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并联系现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属于综合能力层次的考查。【例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法国在大革命后的百年间,经历了对抗周边国家组成的反法同盟干涉,同时土地被转移到大资产阶级手中,又高价租给农民,形成束缚劳动力的小农经济。加之国内长年战争,生产落后,农民的贫困仍无根本性变化。拿破仑帝国、复辟王朝、七月王朝,第二共和国各派势力轮番较量,法国仍在政局动荡中,苦苦寻求实现长期稳定的道路。百年后的中国也遇到同样问题,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列强暗中支持袁世凯,干涉革命。中央到各省政府既不能满足农民土地愿望,也苦于无税可收的捉襟见肘;加之派系林立,立宪派、旧官僚混迹其间;二次革命、护国战争、护法运动……也平息不了革命之后的政局震荡,美国、法国式革命道路践行失败。——摘编整理自《章太炎政论选集》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法两国在资产阶级革命道路上经历的相同遭遇。材料二——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下册)节选(2)请从材料二《八年级》(上册)所列课目中选取三个史实,指出中国共产党是怎样领导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3)根据材料二《八年级》(下册)所列课目,选取一个阶段,自拟一个主题,并围绕“社会主义道路”结合史实予以说明。【答案】(1)外国势力的干涉;没有解决农民的贫困和土地问题(经济困难);各派势力的争夺;政局长期动荡;革命过程曲折,不断受挫。(2)示例一:①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②中国工农红军长征。③西安事变。中国革命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开辟了工农武装割据的局面;红军长征,进行战略转移,保存了革命力量,使革命转危为安,打开了中国革命的新局面;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基本结束了内战,使国共两党开始由内战到联合抗日。示例二:①七七事变后全民族抗战。②开辟敌后战场。③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全民族抗战的局面;中国共产党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构成了中国抗战的整体;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对国民党的三大战役并渡过长江占领南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3)示例一:第一阶段主题: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或:社会主义道路的准备阶段)说明:①新中国的成立,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②抗美援朝的胜利,巩固了新生政权,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和平的环境。示例二:第二阶段主题: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或:走上社会主义道路阶段)说明: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②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示例三:第三阶段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阶段)说明: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②农村到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经济协调发展和快速增长起到巨大推动作用;③实行对外开放,加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步伐,对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和发展,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任答其一也可)。【说明】本题以道路选择为立意,考查时代背景影响下的道路抉择,与社会现实密切结合,体现历史学科的价值。问题设置为开放式问法,形式较为灵活,全方位对教材进行解读,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形成整体意识和线索意识,重点考查历史学科素养,作答时要准确提炼信息,进行归纳总结,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例9】综合探究题。国家实力、影响力与对外关系的发展密切相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郑和下西洋路线图1405年,郑和奉成祖之命,率一支拥有27000人、百余艘舰船的船队,满载丝绸、瓷器、茶叶、漆器及大量金银货币,浩浩荡荡的从刘家港出发远航西洋。……由于路途遥远,船载粮食、淡水消耗很大,海上天气又反复不定,船上人员多有不适或生病。途经三佛齐旧港时,当地海盗图谋袭击,险象环生,到达满剌加时,船队登岸人员又遭误杀。……部分船员开始埋怨,也有船员怀疑是否可以完成这次航行。——据《太宗文皇帝实录卷》等改编(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请以“我们的航行是航海史上的壮举”为题,站在郑和的角度补写一篇激励船员的发言稿。(要求:依照下面基本格式;在答题卡上补写相关内容且符合史实;表达准确、行文通畅)材料二下面是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关系示意图。图中“”表示合作关系、“”表示对抗关系。(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推断并指明甲、乙、丙所代表的国家,请用史实说明这三国在50年代的关系。材料三1955年,亚非会议在万隆召开。面临西方国家的挑拨,周恩来随机应变,临时将原定的发言稿改作书面材料发参会各国。在会议上,周恩来认真聆听了各国代表发言后,从容地走上讲坛进行补充发言:“……在这个会议上用不着来宣传个人的思想意识和各国的政治制度,……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这次发言得到了多数与会国代表的赞同。——摘编自《周恩来传》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周恩来的发言为什么得到多数与会国代表的赞同?如果你身临其境,从中可以学习周恩来总理哪些优秀的品质?【答案】(1)目的:了解沿途国家情况;增进相互交往;扩大明朝地位和威望(展示国家形象);开展贸易活动。困难:路途遥远;气侯恶劣;海盗的侵扰;沿途各国不理解;船员的信心不足。条件:政府的支持;远洋航海技术先进;人员配备齐全;编队严整。意义:开辟海上交通线;传播中华文明;增强国家实力(影响力)。(2)甲是中国;乙是苏联;丙是美国;关系:①中苏合作:《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加强了中苏友好关系;②中美对抗:美国侵略朝鲜并威胁中国,中国人民抗美援朝;③美苏对抗:“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与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对峙。注:分层赋分所表述的任意两国关系不正确,且史实表述无关或相悖(0分);所表述的任意两国关系正确,未用相关史实说明(1—3分);所表述的任意两国关系正确,运用史实说明且准确(4—6分)。(3)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表达了寻求合作的诚意,符合大多数与会国的利益。品质:随机应变的外交能力;尊重别人的谦虚态度;从容淡定外交气质。【说明】综合探究题主要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多种材料的呈现,从多方面、层层展开探究,提取材料中的信息并进行整理,多角度考查历史学科素养,以及在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材料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通过辨别、理解或分析、说明完成作答。属综合能力层次的考查。四、复习教学建议(一)坚持课标导向,发挥学科育人功能以《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核心,凸显核心价值观,滋育家国情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体现对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识、理解,培养国际视野和文化认同意识,引导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教学中紧密联系现实、关注社会生活,紧扣时代脉搏,特别注意学生的心理体验、情感震撼、内心选择、精神升华,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二)立足基础、重视主干,培养历史学习能力、提高学科素养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最基本的历史史实、概念和发展变化线索、阶段特征,是初中历史教学的最基本要求。复习时可以选择问题清单、单元小结和整理、思维导图等方式,进行相关的知识梳理,帮助学生厘清基本知识体系,促进有效记忆和理解记忆,克服死记硬背、机械记忆;单元复习和专题复习则突出主干知识、核心知识的掌握与运用,突出对重大历史事件、历史现象的认识和思考。除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更要强调对学生材料阅读、提取信息、归类分析、逻辑思维的能力培养,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文字材料,识图解表、以及综合归纳和表达描述等,注重对核心素养的渗透,如在时空观念方面,除了每课从微观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还要在课与课之间、单元之间从宏观的角度构建时空观念,从而有利于对古今中外历史的横向和纵向联系,同时致力于唯物史观、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的培养,集中反映在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目标上面。(三)重视研究,扎实教研加强集体教研,重视课程标准、教学指导意见的学习和研究,重视基于教材拓展的研究和基于典型题例导向的研究,提高教学针对性和有效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