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课题: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三节 降 水 和 降 水 的 分 布
教材分析:
课标与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
阅读世界年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降水量资料,绘制降水量柱状图,说出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课标解读: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知识体系及各知识点的内在联系:本节教材内容与上节学习的《气温和气温的分布》,是对第一节天气知识的补充和延伸,同时也为学习第四节有关气候的知识打下了基础,这样就使本章学习的天气与气候知识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降水也是组成气候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安排了降水与生活、降水的季节变化和降水的分布三方面知识。
本节课的重难点及确定的依据:
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要服务于生活,气温和降水都是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因此,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点。读图能力的培养,是中学阶段有待于提高的能力之一,特别是第三章天气和气候一章,因此,特制定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为:
教学重点:
1.通过实例说明降水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
2.根据某地的年降水量柱状图描述该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特征
3.降水的纬度、海陆和地形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
1.用所给的降水量数据,绘制某一地区的年降水量柱状图
2.能熟练判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大致总结出降水的分布规律
学情分析:学生是在学习了气候的第一个要素——气温的基础上,学习降水和降水的分布的,对于等温线、影响气温分布的规律和绘制气温的变化曲线图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因此本节课再进一步学习等降水量线、影响降水分布的规律和绘制降水的柱状图也就容易多了,因此,本节课在上好上一节课的基础上学习,也就显得更加容易一些了。但本节课的降水分布规律部分,在讲到为什么赤道地区降水丰富,南北两极降水稀少时,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关于气压带的知识,但如果学生接受起来有难度的话,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也可以不补充,最终的目的只有一个,让学生比较愉快的接受新知是每一节课的目的所在。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降水的含义、主要形式和降雨的不同等级
2. 初步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异。
3. 使用降水资料,绘制年降水量柱状图,并读图说出降水的变化规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身边的实例说出降水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2.选择一个阴雨天实地感知降雨过程,(如果有条件的话)并根据已有的经历或经验判断本次降雨的等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进一步认识到人类的生产、生活离不开地理,明确地理学习的重要性,形成对地理的强烈好奇心和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
教法选择:
1. 学法指导
①学会读图:培养学生从各种地理图像中获取所需地理信息的能力。
②学会探究:使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掌握比较、分析、综合等科学的地理的探究方法。
③学会合作: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互动能力,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习。
④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2. 教学方法:谈话法、讲授法、小组合作法
教学媒体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
与学生一起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有关降水的知识,利用温故而知新的方式导入新课。
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接下来我们就利用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来具体了解一下世界各地降水多少的分布情况。
【板书】三、降水的分布
1、 教师出示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图
教师利用点击图例的方式,依次展示降水量超过2000毫米、1000毫米以上、500毫米、200毫米的地方,让学生初步对世界降水的空间分布有一个整体上的感知,为后面学习影响降水的分布因素做好铺垫。
2、 教师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课本P56的活动题内容:
(1) 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 从赤道到南北两极,年降水量变化的特点是什么?
(3) 在南北回归线附近,大陆东岸与大陆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4) 在温带地区,大陆内部与沿海地区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别?
(5) 世界降水量最丰富的地区和最贫乏的地区各分布在哪里?
【活动】学生小组讨论研讨,找出活动题部分的答案,答案不必要太过于严谨,只要答案基本合理就可以。
【教师归纳总结】
1、 纬度因素:赤道地区降水多,南北两极降水少。(大致上的变化趋势)
2、 海陆因素:温带地区,大陆内部降水少,沿海地区降水多。
3、 南北回归线两侧,大陆西岸降水少东岸降水多。
【承转】一个地方降水量的多少,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还受地形的影响。
【展示】出示台湾省的降水分布图和台湾省的地形图,让学生读图思考:A、B两地的纬度位置大致相同,为什么降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
学生通过思考和课前的预习,有可能会说出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山地的迎风坡降水多,背风坡降水少。
为了更进一步让全体学生都能理解这一问题,教师设置了一个页面,展示“地形雨”的形成过程,让学生更容易的理解这一问题。
【课堂小结】
让学生重新阅读教材,整体感知和把握本节内容,互相交流探讨重点、难点和疑惑点。?
【当堂检测】
《金榜学案》P39—40
课堂达标
【教学反思】
展开更多......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