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测评(A)(word版含解析)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高中政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三 第三单元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测评(A)(word版含解析)

资源简介

第三单元测评(A)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近年来,山东省着力摒弃“唯GDP”经济发展模式,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能在发展中输掉未来,这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科学思维角度看,山东省这一发展思路主要体现了(  )
A.任何事物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D.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2.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在作战谋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战场上的因素,又要考虑到战场外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战斗员的作战能力、武器装备、精神面貌,又要考虑到天气、道路、风俗等因素,从整体上辩证地把握。整体性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A.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C.在事物的发展中把握事物
D.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3.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我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必须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依据在于(  )
A.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B.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C.辩证思维的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D.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4.21世纪的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承受着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痛楚——南极冰盖的冰山融化速度加快,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开始消融,沙尘暴来得比以往更为猛烈,极端恶劣天气越来越频繁……大自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高碳”的人类说“不”!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气候变暖的现象说明(  )
①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②人和自然现象是相互联系的,人们若不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③我们不仅要重视事物的现象、过程之间的联系,也要重视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④沙尘暴现象从反面表明了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5.长期以来,人们只认识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具有质的差别,但却无法解释清楚其原因。后来人们发现,色的不同来源于光,光的不同取决于电磁波的长短。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定性分析法
B.定量分析法
C.因果分析法
D.功能分析法
6.依据血细胞中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血型大致分为A型、B型、O型、AB型。人们认识血型的思维方法属于(  )
A.分析的方法
B.综合的方法
C.聚合思维方法
D.逆向思维方法
7.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结果的原因是(  )
A.认识对象的复杂性
B.认识过分地局限在问题的“点”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现象
C.认识途径不合理
D.认识能力不够
8.人有会说话、有理想、能生产、处于一定的血缘关系和生产关系之中等属性,通过对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分析,明确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  )
A.单纯的综合
B.单纯的分析
C.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D.是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
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开始,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建立起一个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说明(  )
A.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B.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
C.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逻辑中介
D.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重要形式
10.马克思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  )
A.思维过程中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从具体到抽象,要么从抽象到具体
B.思维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C.抽象和具体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目的是获得感性认识
11.否定之否定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所达到的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特征是“重新达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达到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否定已有的事物,而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B.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C.“同则存、易则变”“求同存异”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表现
D.“学习—实践—学习—再实践”就是否定之否定的一种表现
12.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成功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拿出更好的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这体现的道理是(  )
A.追求真理是无限和反复的过程
B.事物自身的矛盾具有不平等性
C.事物的否定性是对自身的否定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13.北宋张载有云:“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运动的
B.时间与空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14.“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这句话蕴含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15.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描写美人的美时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微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这段话强调了(  )
A.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
二、非选择题(共5个小题,共55分)
16.在数学中,我们抽取对象的数量关系,而撇开其质的方面进行研究,就会得出“数”的概念。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8分)
17.有人认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因而是对事物认识的终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9分)
18.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一个所谓的“飞矢不动”的理论。他认为,飞行的箭是静止不动的。其道理是:箭在飞行的某一时刻,必定是处在某一位置上,它不能同时占有两个位置,因此,箭在这一时刻应当是静止的。箭在这一个时刻静止在这个位置,另一个时刻静止在别的位置上,于是整个过程皆由这样一系列的静止构成,而静止的总和是不能构成运动的,静止的总和当然还是静止,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芝诺“飞矢不动”的逻辑错在哪里 (10分)
19.我国著名的中医著作《伤寒论》所述之六经病征,始终处于恒动变化的过程之中,即疾病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不断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变动性。《伤寒论》把一切外感热病的症候归纳为六经,既承认疾病过程中的阶段,又承认前后阶段的衔接性。
(1)《伤寒论》体现的思维方法是        。(4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这种思维方法的什么特征 (10分)
20.随着铁路修进青藏高原,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将加速这块古老土地的现代嬗变,将深刻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在“铁轨经济”的巨大牵力下,青藏高原的产业资源和文化优势将进一步整合,产业合作与分工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下将更加明晰,最终将形成一个青藏高原经济区域,成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机会。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为建设青藏高原经济区域提几条建议。(14分)第三单元测评(A)
(时间:60分钟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近年来,山东省着力摒弃“唯GDP”经济发展模式,立足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不能在发展中输掉未来,这成为山东省经济发展的主旋律。从科学思维角度看,山东省这一发展思路主要体现了(  )
A.任何事物之间不存在必然联系
B.事物的联系是多样的
C.事物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D.整体性的辩证思维
答案:D
解析:山东省的这一发展思路是把经济、社会发展作为一个整体看待,要求处理好其中的各个部分的关系,这是一种整体性的辩证思维,D项符合题意。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A项错误。联系的多样性、条件性不是材料表达的主要问题,B、C两项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2.作为一个军事战略家,在作战谋划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战场上的因素,又要考虑到战场外的因素;既要考虑到战斗员的作战能力、武器装备、精神面貌,又要考虑到天气、道路、风俗等因素,从整体上辩证地把握。整体性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是(  )
A.在对立中把握统一
B.在统一中把握对立
C.在事物的发展中把握事物
D.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这一知识点,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特点。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在对立中把握统一,A项符合题意。
3.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我们在认识和解决问题时必须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依据在于(  )
A.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
B.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
C.辩证思维的实质与核心是运用矛盾分析法,从对立面的统一中把握事物
D.辩证思维是把多层次、多视角的认识综合起来,整体性思考问题的科学思维方法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运用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客观依据,解答本题必须将辩证思维的客观依据与具体方法区别开来。B、C、D三项都是进行辩证思维的具体方法,与题干要求不符。故选A项。
4.21世纪的今天,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正在承受着气候变暖所带来的痛楚——南极冰盖的冰山融化速度加快,乞力马扎罗山上的雪开始消融,沙尘暴来得比以往更为猛烈,极端恶劣天气越来越频繁……大自然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向“高碳”的人类说“不”!从科学思维的角度看,气候变暖的现象说明(  )
①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我们要按自然规律办事 ②人和自然现象是相互联系的,人们若不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③我们不仅要重视事物的现象、过程之间的联系,也要重视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联系 ④沙尘暴现象从反面表明了整体性的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D
5.长期以来,人们只认识到赤、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具有质的差别,但却无法解释清楚其原因。后来人们发现,色的不同来源于光,光的不同取决于电磁波的长短。这里运用的思维方法是(  )
A.定性分析法
B.定量分析法
C.因果分析法
D.功能分析法
答案:B
解析:“光的不同取决于电磁波的长短”是研究对象在某个方面的量“有多少”的分析,属于定量分析法。故选B项。
6.依据血细胞中红细胞所含A、B凝集原的不同,血型大致分为A型、B型、O型、AB型。人们认识血型的思维方法属于(  )
A.分析的方法
B.综合的方法
C.聚合思维方法
D.逆向思维方法
答案:A
解析:分析就是把认识对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把血型分为A型、B型、O型、AB型,符合分析的思维方法。故选A项。
7.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认识结果的原因是(  )
A.认识对象的复杂性
B.认识过分地局限在问题的“点”上,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现象
C.认识途径不合理
D.认识能力不够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分析方法局限性的认识,回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白分析与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的方法之所以会造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因为认识过分地局限在问题的“点”上,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现象,B项正确。
8.人有会说话、有理想、能生产、处于一定的血缘关系和生产关系之中等属性,通过对它们的内在联系的分析,明确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是(  )
A.单纯的综合
B.单纯的分析
C.分析基础上的综合
D.是认识事物的唯一方法
答案:C
解析:材料在分析人的各种属性的基础上综合得出社会关系是人的本质属性这一结论。故选C项。
9.马克思在《资本论》中从分析商品开始,通过研究资本主义的生产总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规律性,建立起一个再现资本主义社会的严密的逻辑体系。这说明(  )
A.实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从感性具体上升到思维抽象
B.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起点
C.从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要选择一个合适的逻辑中介
D.理想化是思维抽象的一种重要形式
答案:B
解析:材料说明了商品概念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重要性,而商品是其思维抽象发展到思维具体的起点,B项符合题意;商品概念已经不属于感性认识,A项错误;C、D两项在材料中未体现。故选B项。
10.马克思说:“在第一条道路上,完整的表象蒸发为抽象的规定;在第二条道路上,抽象的规定在思维行程中导致具体的再现。”马克思的这句话主要说明(  )
A.思维过程中有两条路可走,要么从具体到抽象,要么从抽象到具体
B.思维过程包括两个阶段,即从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和从思维抽象到思维具体
C.抽象和具体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D.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目的是获得感性认识
答案:B
解析:在认识过程中存在两条相反的道路和阶段,即从具体到抽象,再从抽象到具体。这两条相反的道路的认识运动构成了完整的认识过程,故选B项。
11.否定之否定是指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经过两次否定所达到的阶段,否定之否定阶段的特征是“重新达到了原来的出发点,但这是在更高阶段上达到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关于否定之否定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否定之否定并不是否定已有的事物,而是对旧事物的“扬弃”
B.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
C.“同则存、易则变”“求同存异”都是否定之否定的表现
D.“学习—实践—学习—再实践”就是否定之否定的一种表现
答案:C
解析:A项“不是否定已有的事物”说明与出发点一致,“对旧事物的‘扬弃’”说明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说法正确但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的说明达到了更高的阶段,符合定义,与题意不符,排除;C项“同则存,异则变”“求同存异”的意思是善于在对立中把握统一,都没有否定的过程存在,不符合定义,当选;D项在学习与实践之间是一个不断肯定与否定的过程,每一次再学习和再实践都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阶段,符合定义,排除。故选C项。
12.面对激烈的竞争,一些成功企业的生存之道是:拿出更好的产品来击败自己的原有产品。这体现的道理是(  )
A.追求真理是无限和反复的过程
B.事物自身的矛盾具有不平等性
C.事物的否定性是对自身的否定
D.事物的发展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答案:C
解析:作为辩证法三大规律之一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在辩证法发展史上经历的过程恰恰与这一规律的本质完全吻合,真正体现出了“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特点。具体说来,材料中整个发展过程经历了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这一特点与否定之否定规律自身具有的规定性恰好保持了一致性。题中所说完全符合否定之否定的含义。故选C项。
13.北宋张载有云:“有象斯有对,对必反其为;有反斯有仇,仇必和而解。”这告诉我们(  )
A.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相对运动的
B.时间与空间是事物的存在方式
C.矛盾是对立统一的
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答案:C
解析:张载的这句话说的是一切现象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对立两方面的运动方向必然相反,相反就是相仇,相仇就是斗争,斗争的结果必然归于调和。这体现了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故选C项。
14.“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这句话蕴含的辩证思维道理是(  )
A.对立统一的关系
B.质量互变的关系
C.肯定与否定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
答案:A
解析:对立统一规律揭示出自然界、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性,矛盾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推动着事物的发展。“激湍之下,必有深潭;高丘之下,必有浚谷”即蕴含着对立统一的规律。故选A项。
15.战国时期楚国文学家宋玉在描写美人的美时说:“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他认为,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微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就不是美而是丑了。这段话强调了(  )
A.不失时机地促成质的飞跃
B.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C.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坚持适度原则的重要性
答案:D
解析:美是有自己的“分寸”的,略微超过这个“分寸”就太长、太短、太白、太赤,告诉我们要把握适度原则。故选D项。
二、非选择题(共5个小题,共55分)
16.在数学中,我们抽取对象的数量关系,而撇开其质的方面进行研究,就会得出“数”的概念。这里运用的是什么方法 (8分)
答案:这里运用的是抽象的方法,即通过抽取事物某一方面的属性,撇开事物其他方面的属性,获得对事物某一方面的本质的认识的方法。
17.有人认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因而是对事物认识的终结。这种观点是否正确 为什么 (9分)
答案:(1)认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是正确的,认为思维抽象是对事物认识的终结是错误的。
(2)思维抽象只是停留在对事物的某一方面、某一部分或某种共性的认识上,还没有达到对事物本质和现象相统一的整体的认识。人们通过思维抽象形成的是对事物零散的、片面的认识,还不能把握事物整体的本质和规律。认识不能停留在思维抽象阶段。要在思维中再现活生生的、内容丰富的具体事物,认识必须发展到思维具体。
18.古希腊哲学家芝诺有一个所谓的“飞矢不动”的理论。他认为,飞行的箭是静止不动的。其道理是:箭在飞行的某一时刻,必定是处在某一位置上,它不能同时占有两个位置,因此,箭在这一时刻应当是静止的。箭在这一个时刻静止在这个位置,另一个时刻静止在别的位置上,于是整个过程皆由这样一系列的静止构成,而静止的总和是不能构成运动的,静止的总和当然还是静止,所以,飞行的箭是不动的。
芝诺“飞矢不动”的逻辑错在哪里 (10分)
答案:①他不懂得运动是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矛盾统一。
②他不知道运动着的物体既在这个点上,同时又不在这个点上,从而不断地向前进。
③“飞矢不动”的结论是形而上学的看法。
④他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不了解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解析:本题考查对运动和静止的理解。辩证思维强调动态性,但并不忽视事物的相对静止,而是坚持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统一的观点,反对把二者割裂开来的形而上学的错误思维方式。如果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就成了形而上学的不变论。芝诺的观点只看到了相对静止,而忽视了绝对运动,是错误的。
19.我国著名的中医著作《伤寒论》所述之六经病征,始终处于恒动变化的过程之中,即疾病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不断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从而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变动性。《伤寒论》把一切外感热病的症候归纳为六经,既承认疾病过程中的阶段,又承认前后阶段的衔接性。
(1)《伤寒论》体现的思维方法是        。(4分)
(2)上述材料体现了这种思维方法的什么特征 (10分)
答案:(1)辩证思维
(2)①整体性是辩证思维的重要特征。任何认识对象都是由它的各个要素、各种联系构成的有机整体。整体性的辩证思维能够科学地处理“此”与“彼”之间的关系。既承认疾病过程中的阶段,又承认前后阶段的衔接性,是辩证思维整体性的重要体现。②动态性是辩证思维的又一重要特征。用动态性的辩证思维看问题,就是用变化发展、矛盾运动的观点去看问题。疾病的过程,是正邪双方在体内不断斗争的过程,不断发生着量与质的变化,这体现了辩证思维的动态性特征。
20.随着铁路修进青藏高原,人流、物流、信息流等将加速这块古老土地的现代嬗变,将深刻影响这一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在“铁轨经济”的巨大牵力下,青藏高原的产业资源和文化优势将进一步整合,产业合作与分工在市场资源的配置下将更加明晰,最终将形成一个青藏高原经济区域,成为西部大开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机会。
结合材料,运用辩证思维的方法为建设青藏高原经济区域提几条建议。(14分)
答案:①要坚持整体性思维,用系统优化的方法,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青藏高原经济区要突破地域、区划、体制的束缚,从整体出发制定规划和措施。各地区、各行业要按照统一部署,循序渐进地开展工作,将青藏高原各地区、各行业联系起来考察,统筹考虑、优化组合,早日形成统一的青藏高原经济区。②要坚持动态性思维。建设青藏高原经济区要着眼于长远,坚持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解析:设问要求我们要用辩证思维的方法分析问题,可根据其主要内容结合材料分析回答。材料主要强调整体性思维,围绕它展开回答,再适当结合动态性思维。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