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锦江区初三2022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word+全解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成都市锦江区初三2022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 word+全解

资源简介

锦江区初2022届第二次诊断性测试题
九年级语文
A卷(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 共24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抖擞(sǒu) 推搡(sǎng) 五脏六腑(fǔ)
B.诡谲(jú) 侮辱(wǔ) 畏罪潜逃(qián)
C.倔强(jué) 怯懦(nuò) 摩肩接踵(zhǒng)
D.忏悔(chàn) 鲜腴(yú) 伤痕累累(lěi)
1.【答案】B【解析】诡谲(jué)
2.下列语句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来到城里,才知道我的渺小;山外的天地这般大,我从此也有了血气方钢的魂魄。
B.地球上的记录比这篇文章所介绍的还要丰富得多,这里不过是拉开了维幕的一角。
C.在进入大道的岔道上,是众多仆从簇拥的轿乘队伍,那便是踏青扫墓归来的权贵。
D.书亦可请人代读,但只限题材较次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腊矣。
2.【答案】C【解析】A.血气方钢—血气方刚;B.维幕—帷幕;D.味同嚼腊—味同嚼蜡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曾经的他偏执叛逆,视无礼为个性:非但对老师的劝诫无动于衷,甚至在大庭广众下对父母恶语相向。如今,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让他如梦初醒。反省过后,他觉得不能再对自己的错误袖手旁观,必须以实际行动改过自新。
A.无动于衷
B.大庭广众
C.如梦初醒
D.袖手旁观
3.【答案】D【解析】“袖手旁观”表示把手笼在袖子里,在一旁观看;比喻置身事外,既不过问,也不协助别人。此处用于“自己的错误”,使用对象失当。
4.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心灵手巧的盆景师,把植物、山石、工艺品等加工整合,创作出构思精巧的微型景观。
B.校园艺术节成功举办的原因,是学校有序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及家长支持配合的结果。
C.走进图书馆,当我们触目那些或发黄或崭新的书籍时,会将眼睛和心灵都映照得明亮。
D.融合现代科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一经播出就激起全球热议与赞扬。
4.【答案】A【解析】B项“……的原因是……的结果”句式杂糅。C项缺主语。D项“激起赞扬”搭配不当。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文言材料,完成5—8题。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节选自《孙权劝学》)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权谓吕蒙曰 谓:告诉
B.蒙辞以军中多务 辞:辞别
C.臣之妻私臣 私:偏爱
D.王之蔽甚矣 蔽:所受的蒙蔽
5.【答案】B【解析】辞:推托
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以伤先帝之明
B.蒙乃始就学 乃不知有汉
C.臣之妾畏臣 公将鼓之
D.皆以美于徐公 所欲有甚于生者
6.【答案】D【解析】D选项“于”均表比较,可译为“超过,比……还……”。A.用/表结果,以致;B.于是/竟然;C.的/语气助词,无实义,可不译。
7.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A.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
B.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博览群书,知晓事情啊。
C.我难道想要你研究经书,成为学官吗!只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
D.我难道想要你整理经书,成为学官吗!但是(你)应当粗略阅读,了解历史啊。
7.【答案】C【解析】“治经”译为“研习经学、研究经书”;“涉猎”译为“粗略阅读”;“见往事”译为“了解历史”。
8.对上面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两文内容与规劝相关。孙权劝吕蒙读书学习以便掌管政务;邹忌劝齐王不可相信近臣以免上当。
B.两文人物形象传神。孙权是既关心臣下又不失威严的君主;邹忌是善于思考、巧言进谏的大臣。
C.两文均表现人物“善劝”。孙权以己为例进行劝导,无可辩驳;邹忌由琐事推及国事,以小见大。
D.两文写法各有特色。甲文记事简练,以一句话写劝说结果;乙文说理有力,层层排比富有气势。
8.【答案】A【解析】“邹忌劝齐王不可相信近臣以免上当”曲解文意。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三、默写(共6分)
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6分)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2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无案牍之劳形。(刘禹锡《陋室铭》)
②晴川历历汉阳树,___________________。(崔颢《黄鹤楼》)
③莫听穿林打叶声,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定风波》)
(2)请在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和李商隐的《贾生》中任选一首,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答案】(1)①无丝竹之乱耳②芳草萋萋鹦鹉洲③何妨吟啸且徐行
(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贾生》[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0—12题。

①中国是烟花爆竹的故乡,其起源可追溯至先秦。《周礼·春官》所载“爆祭”,即燃烧篝火以敬神驱邪,被认为是爆竹原初的文化功能。
②唐宋时,过年放爆竹之俗已颇为普遍。北宋王安石有著名的《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诗句也表明爆竹此时已具有辞旧迎新的文化功能。
③大约在北宋末年,使用火药的“爆仗”被发明出来。随后出现了烟花。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就描述了烟花燃放时的瑰丽景色。
④明清两代,烟花爆竹更为时兴。举凡婚丧嫁娶、庙会庆典等场景,都少不了烟花爆竹。
⑤直到现在,尽管我国大部分地区已明令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国人仍旧与其难舍难分,不忍放弃。
(摘自《民俗中国》等,有删改)

①“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诗中所呈现的过年放爆竹这一习俗,现今已受到严重挑战。
②与古代乡村相比,现代都市的生活环境已发生显著变化。都市建筑林立、人口密集,这使燃放烟花爆竹所导致的火灾、人身伤害等事故,时有发生。
③烟花爆竹燃烧后生成的二氧化碳及金属氧化物粉尘,影响整个生态环境。震耳欲聋的鞭炮声所产生的脉冲声波,对人听力的伤害远大于工业噪音。种种问题,使得燃放烟花爆竹已成现代社会一大公害。
④此外,个人随心所欲燃放烟花爆竹的行为,很可能侵扰他人的健康权与安宁权。
⑤综上,在现代文明社会,烟花爆竹已失去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对这一传统习俗的延续与否,我们理当做出明智选择。
(摘自《新视野》,有删改)
10.烟花爆竹习俗延续与否,为何难以选择?请联系两文,概括作答。(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4分,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示例:①一方面,烟花爆竹是我国传统民间习俗,具有丰富的文化功能(或“意义、价值、作用”等;答“具有敬神驱邪、辞旧迎新、娱乐喜庆等功能”也可);②另一方面,烟花爆竹具有严重的时代局限性,为都市文明发展带来各种问题(答“带来火灾、人身伤害事故、生态环境问题等”也可)。
11.两文都出现了王安石的《元日》诗,其作用有何不同?试作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3分,每点1分,大意相近即可)示例:①甲文以王安石《元日》诗为例,说明宋代过年放爆竹的习俗已很普遍。(1分)②同时,引用诗句,说明此时爆竹已出现新的文化功能。(1分)③乙文则通过诗句,引出过年放爆竹习俗受到挑战这一论题。(1分)
12.将两文编为一组,需要一个共同的标题。下面哪个选项既生动又能体现这组文章的编辑意图?请作出判断并简述理由。(3分)
A.无路可走的烟花爆竹
B.烟花爆竹——巧艺夺天工
C.烟花爆竹:让我欢喜让我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3分,按层级赋分。大意相近即可。只判断没有具体分析不给分)
(1分。判断不得分;理由“表达技巧”计1分)B项:强调烟花爆竹制作工艺精巧,不符合这组文章的写作意图。引用诗句(化用成语),生动有趣。
(2分。判断不得分;理由“内容关联”“表达技巧”各1分)A项:强调烟花爆竹的困境(以偏概全,体现了乙文写作意图但未关联甲文)。借用成语(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启人深思。
(3分。判断得1分;理由“内容关联”“表达技巧”各1分;只有判断,没有分析,得1分)C项:既体现了烟花爆竹具有丰富文化功能的特点,又体现了关于烟花爆竹习俗的理性反思。(1分)运用
对比(化用歌词),巧妙地把二者联系在一起,既生动又醒目。(1分)
五、作文(60分)
13.生活总在变化:一场孤独之旅,杜小康的心理变了;二十年时空相隔,迅哥和闰土的关系变了……生活中也总有不变的:兀兀穷年,闻一多钻探精神不变;缊袍敝衣,宋濂求学心志不变……
“变”与“不变”,你对哪一个有更深切的体验或思考?请任选其中一个词语作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不少于600字;(4)字迹工整、书面整洁;(5)不得抄袭、套作;(6)文中不得出现与自己信息相关的名称。
B卷(共50分)
一、诗词鉴赏(共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题。
夏日杂题
陆游
憔悴衡门一秃翁,回头无事不成空。
可怜万里平戎志,尽付萧萧暮雨中。
1.结合全诗,说说首句“憔悴衡门一秃翁”的作用。(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分。大意相近即可)示例:①刻画出诗人衰老(年迈)、憔悴(忧郁、失意)的形象(1分)②为后面的情感抒发作铺垫。(或“引出万事成空、壮志难酬的失落、郁愤之情”;“奠定诗歌情感基调”)(1分)
2.同为陆游借风雨抒怀之作,“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与本诗后两句所含情感是否相同 ?请简要分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分。大意相近即可。只有观点没有具体分析不计分)示例一:相同,都抒爱国之情。(1分)“夜阑”句借写风雨梦境,抒发诗人的报国之志(0.5分);“可怜”句借潇潇暮雨表达诗人志向不能实
现的郁愤之情(0.5分)。示范二:不同,情感的具体内涵不同。(1分)“夜阑”句燃烧着诗人卫国戍边的志愿(0.5分);“可怜”句表达报国无门的失落(0.5分)。
二、文言文阅读(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5题。
过百龄传
秦松龄
百龄名文年,生而颖慧,好读书。十一岁时,见人弈,则知进击退守之法。与人弈,辄胜,由是,无有不奇百龄者。
时叶阁学台山先生,善弈,过锡山,求可与敌者。诸乡先生以百龄应召,至则尚童子也,叶公奇之。及与弈,叶公辄负。诸乡先生耳语百龄曰:“叶公显者,若当阳①负,何屡胜?”百龄怫然曰:“弈固小技,然枉道媚人,吾耻焉。况叶公贤者也,岂以此罪童子耶?”
不几年,学成。京师公卿闻其名,以书邀,遂至京师。国手林符卿,见百龄年少,意轻之。一日,诸公卿会饮,林君谓百龄曰:“吾与若同游京师,未尝一角技。今愿毕其所长,博诸先生欢。”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遂对弈。凡三战,林君三北。百龄遂名噪京师。
适居停主②某锦衣③,以事系狱。或谓百龄曰:“君为锦衣客,须谨避,不然,祸将及。”百龄毅然曰:“锦衣遇我厚,今有难而去之,不义。且吾与之交,未尝干以私,祸必不及。”时同客锦衣者悉被系,百龄竟免。
噫,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
【注释】①阳:通“佯”,假装。②居停主:出租房屋的人。③锦衣:锦衣卫官员。
(节选自《虞初新志》,有删改)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求可与敌者 敌:匹敌
B.以此罪童子耶 罪:怪罪
C.林君三北 北:败北
D.祸必不及 及:赶上
3.【答案】D.及:涉及、牵涉。
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与人弈,辄胜,由是,无有不奇百龄者。(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6分,每句3分)(1)(过百龄)与人下棋,总是取胜,因此,没有不认为过百龄奇异的(人)了(或“所有人都认为过百龄奇异无比”)。(落实“奇”1分,落实“弈”“辄”“由是”各0.5分,补充主语0.5分;句意不通顺、不完整,扣0.5分<若前面得分点已扣,此处不再重复扣分>)
(2)百龄固谢不敢,林君益骄,益强之,遂对弈。(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百龄坚决推辞不敢(接受),林君更加骄傲,进一步强迫百龄,于是两人摆下棋局。(落实“谢”1分,落实“固”“益”“强”“遂”各0.5分;句意不通顺、不完整,扣0.5分<若前面得分点已扣,此处不再重复扣分>)
5.文末作者感叹,“若百龄者,仅谓之弈人乎哉!”此话有何言外之意 ?请结合选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4分,每点1分。大意相近即可)示例:①言外之意:过百龄的品行更在棋艺之上。(赞美过百龄品德高贵。)(1分)理由:②与显贵对弈,不装输谄媚,为人方正;(1分)③面对国手挑衅以邀宠,推辞不敢,谦逊高洁;(1分)④善待自己的房东获罪,不为避祸而远离,坦荡仗义。(或:与锦衣卫房东的交往,不及私利,坦荡无畏)(1分)
【参考译文】
过百龄,名文年,从小聪明,喜欢读书。十一岁时,(他)看别人下棋,(很快)就明白进击、退守的规律。与人下棋,总是取胜,因此,(大家)没有不认为他很奇特的。
当时有位叫叶台山的阁学(叶向高,学进卿,号台山,明朝大臣、政治家,曾任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万历、天启年间两度出任内阁辅臣),擅长下围棋,经过锡山,寻找能够与自己对弈的人。乡亲们把过百龄找来回复命令。(见到)来的人竟然是小孩子,叶台山惊讶不已,等到和过百龄对弈,叶台山总是输。乡亲们悄悄对百龄说:“叶公是个大官。你应该假装输棋,为什么多次战胜他呢?”百龄生气地说:“下棋本来是微小的技能,但是歪曲正道来讨好人,我以之为羞耻。况且,叶公是品德高尚的人,怎么会因此怪罪童子呢?”
没隔几年,过百龄完成了学业。京城的公卿们知道了过百龄的大名,写信请他去,过百龄于是到了京城。著名棋手林符卿,看到过百龄年纪小,心中轻视他。一天,公卿们聚在一块喝酒,林符卿对过百龄说:“我和你一起游学京师,未曾较量一下棋艺。今天我愿意竭尽所长(较量一下),让公卿们也高兴高兴。”过百龄坚持推辞,很是谦虚,林符卿更得意了,进一步强迫过百龄,(过百龄)就和他下棋。总共下了三局,林符卿全输了。过百龄的名声于是震动了京城。
恰好(过百龄)出租房屋的房主人是锦衣卫的官员,因事被捕入狱。有人告诉百龄:“你是被捕者的房客,必须谨慎回避,否则,灾祸就要来了。”过百龄坚决地说:“房主人待我很好,如今他有灾祸,我却离开,是不合道义的。况且我与他交际往来,不曾拿私事求过他,灾祸一定不会牵涉(我)。”当时一起租住的人都被捕了,过百龄最终幸免。
像过百龄这样的人,难道仅仅称作下棋的人吗?
三、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
(一)名著阅读(4分)
6.作家克雷洛夫说,“对于命运的变化无常,我们慨叹得太多了。然而,仔细想想……”读了下面三部作品,你想
过其中人物的命运变化吗?请结合作品内容,完成下面的表格。(4分)
人物 命运变化 我的探究
闰土(《故乡》) 从机灵勇敢的农村少年,变成愁苦麻木的中年农民。 祥子与闰土:因为③_____________________(一点即可),从而具有相似的命运。祥子与徐海东:两人出身相似,命运却截然不同。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徐海东大胆无畏,认识到组织起来的力量是穷人自己的武器,走上了革命道路。
祥子(《骆驼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徐海东(《红星照耀中国》)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4分,每空1分。大意相近即可)
①从朴实勤劳的高等车夫,变成自私堕落的末路鬼。
②从出身赤贫(备受压迫)的窑工(苦力),成长为战功彪炳的红军将领。(能明确命运变化即可,如从“高等车夫”到“末路鬼”可得1分,修饰语不作布分点)
③农村经济凋敝,难以谋生/时局混乱,兵、匪、官、绅欺压百姓/没有知识,因循守旧,缺乏对社会与自身的正确认识(一点即可。若只答“社会黑暗”得0.5分;答“社会黑暗而无力反抗”可得1分)
④祥子糊涂胆小(自私懦弱),不敢反抗恶势力/只想凭个人劳动过好日子/缺乏对社会的正确认识,找不到出路。
(二)现代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10 题。
儿时影
李劼人
①啊呀,天已大明!我勉强坐起,握着小拳,在两只睡不醒的眼皮上,揉了几揉,又打了两个呵欠,才把衣服披起。
②开门出来,晨风冷冷。走到街口,便有卖汤元的张幺哥。想到吃汤元,不觉精神一爽。吃毕,几跳几跳,便跳进学堂。
③掀门一看,只见众同学的桌凳,七高八矮,七长八短,七歪八倒,纵横一地。取出书本,方要诵读,忽见同学桌上积的灰尘,伸出一个指头便去灰尘上画了无数简笔老鼠。正画得入神,桌上忽又伸出一个细长指头,把我画的一个没尾巴老鼠,添了一根绝长的尾巴。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哭生”。
④我笑道:“你今晨又不曾赶过我?”哭生低应道:“我倒不想来赶早学。我只想爸爸送我去学手艺,永世不进这牢门就好了!”
⑤我正欲劝他,房门一启,老师已披了一件油污烟渍的夹衫,走到教案前。打了几个大呵欠,举头把天光一望,忽然大发雷霆的说道:
⑥“恁迟了,怎还不曾来齐!读书人三更灯火、五更鸡,举人进士,岂是晏起迟眠做得到的?”
⑦老师这几句训辞,每隔两三日,总须按本宣科的说一次。我们已听得厌了,也不在意。未到半刻,许多同学陆续来到。登时一间屋里,人喊马嘶,十分闹热起来。
⑧我与哭生,今晨都在背书之列。轮到哭生,他将书本送上教案,一不留心,把老师的茶壶微微碰了一下。登时老师哇喇喇大叫一声,把哭生一大堆书本,蝴蝶闪翅般掷了一地,然后摸出一根毛竹板子,雨点似的只顾向哭生肩背股腿之间,抽来抽去。直待手腕软了,方才放下。哭生这才带着泣声,把书一本一本背过。
⑨背书皆毕,老师吩咐写字,大家磨起墨来。正在此时,老师的好友,摇摇摆摆走进学堂。此人常邀老师出去吃茶饮酒,或赌博看戏。当下老师写了一纸对子,放在案上道:“我回来时,都要交卷。未交的,一百毛竹板子,半个不少!”
⑩对子是“千点桃花红似火”。我问哭生:“你如何对法?”哭生抹了眼泪,提笔在纸上写道:“两堤杨柳绿如烟。”我道:“很好很好!你已有了,我呢?”哭生又写了七个字:“一弯溪水碧于天”。众学生七嘴八舌地夸奖哭生聪明。
不多时,放了午学。我回家去时,一路上心想:“哭生真真可怜!我今天得了他这个好对子,如何酬谢他一下?”想了多时,想得一个妙处。原来我家街口有个茶铺,正请了一位说评书的,讲说《水浒传》。不如请他来听一听,也使他心胸开阔。
午后进学堂,读了一首唐诗。放学后,我便约哭生同去听评书。回去路上,哭生极赞《水浒》:“假若我们读的书,都这样有趣,我就打死,也情愿到学堂里去。”说罢,又纷纷泪落。
送走哭生,我便急急回家。想起明早上学,恨不立刻睡着,偏偏李逵、柴进扰人心坎。直到三更过后,方渐渐入梦。不觉间,啊呀一声,又天明了!
(原文有删改)
7.作者详细回忆了小学时一天的生活,原因是什么?请联系全文,分条概括。(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5分。分层级赋分。大意相近即可)
第一层次:答出儿时生活的趣味、情感,2分。示例:①小学时一天的生活充满乐趣:上学路上吃汤圆,用书桌上的灰尘画老鼠,放学路上听评书;②小学生之间的情谊温暖纯真:“哭生”帮“我”对对子,“我”带“哭生”听评书。(每点1分;观点可包含在举例中;任举一例即可)
第二层次:答出学堂生活的痛苦,3分。示例:①“读书为官”的陈腐思想,让儿童厌恶;②课本枯燥无趣,压抑儿童天性;③老师严厉粗暴,使儿童身心受到伤害。(每点1分;观点可包含在举例中)
第三层次:既答出儿时生活的趣味、情感,又答出学堂生活的痛苦,5分。示例:一天的生活既充满童趣,又充分体现出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戕害。(1分)①上学路上吃汤圆、用书桌上的灰尘画老鼠、放学路上听评书,富有童趣;“哭生”帮“我”对对子,“我”带“哭生”听评书,情谊温暖纯真。(2分)②“读书为官”的陈腐训辞,让儿童厌恶:学堂读的书枯燥无趣,压抑儿童天性;师严厉粗暴,使儿童身心受到伤害。(2分)(观点1分,两方面的理由各2分:观点可包含在举例中)
8.阅读时应留意文章重复处。请揣摩:(5分)
(1)文中第③段连用三个四字短语,有何妙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5分。大意相近即可)(1)(2分)三个短语分别写出学生桌凳高低不齐、长短不一、摆放无序的情况,突显学堂环境的混乱。(1分)节奏分明,语言活泼,富有童趣。(1分)
(2)文中画线处两次描写“哭生”流泪这一细节,有何意味?(3分)
(2)(3分)第一次流泪是因老师毒打,第二次流泪是因读的书枯燥无趣。(1分)两次流泪,表现了“哭生”内心的痛苦与无奈(印证了“哭生”这一别号的含义)(1分),突显了封建教育对儿童身心的戕害。(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文中老师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老师同为封建私塾教师。其形象特点有何异同?试作比较分析。(4分)
9.(4分,每点1分。大意相近即可)示例:①相同点:思想迁腐,授课内容枯燥,教学方式呆板,只会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2分)不同点:①文中先生上课时衣着脏污,并常于课间出去玩乐,可见其行为不端;寿镜吾先生上课时读书入神,是方正、质朴、博学的人。②文中先生对待学生严厉粗暴,时有打骂之举;寿镜吾先生则慈善温和,极少惩罚学生。(2分,每点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作者以一声感叹起笔,又以一声感叹收束全文,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4分)
10.(4分,每点1分。大意相近即可)①以一声感叹起笔,不落凡俗,设下悬念,激发读者兴趣。(1分)②又以一声感叹收束全文,首尾相扣,行文自然。(1分)③反复感叹,强烈表达了儿童对辛苦、无趣的小学生活的不喜与厌倦。(1分)④体现出作品鲜明的儿童视角及对封建教育的反思与批判。(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12分)
11.中国连续举办大型体育盛会,引发全民关注热潮。请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题目。
(1)你所在的班级准备开展“走近吉祥物”综合实践活动。你搜集了丰富的材料,打算为同学们讲解中国体育盛会吉祥物与熊猫的渊源。(4分)
【链接】
调查数据:近三十年中国大型运动会吉祥物动物原型出现次数统计:猴、牛、鸡、鲤鱼、梅花鹿分别出现过一次,藏羚羊两次,熊猫五次。(摘自知乎网)
新闻摘录:记者从“冰墩墩”相关话题中筛选出15个高频词,其中“可爱”“萌萌哒”等位居前列。“萌文化”表现出中国年轻一代对可爱时尚风格的偏爱。(摘自《环球时报》)
设计师访谈:“蓉宝”的设计,以国宝熊猫为原型,面部构思参考川剧脸谱样式,耳朵、眼睛、尾巴设计成火焰形态,传递出让世界难以忘怀的“中国温度”。(摘自《红星新闻》)
请参照示例,从【链接】材料中再提炼两条信息,作为讲解的要点。
示例:熊猫是近三十年中国大型运动会出现次数最多的吉祥物动物原型。
11.(1)(4分。每点2分,语意相近即可)示例:①熊猫吉祥物造型可爱(很萌),体现了年轻一代的审美风格。②以熊猫为原型的吉祥物有助于传播本土文化(具有地方文化特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有关“体育精神”的介绍。联系全文,将空缺处内容补充完整,注意语意连贯。(4分)
挑战与征服是体育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①_____。挑战既针对人、也针对自然,既有主动、被动之分,也有向内、向外之别。有趣的是,在人类克服了自然界客观存在的诸多困难后,有些运动项目如障碍跑、冰球等,却故意设置障碍、人为增加行进困难。其目的自然是通过这些挑战,改善身体机能,②_____,使人类在身心两方面更适宜生存与发展。当然,③_____。那些勇于挑战身心极限的运动员,因为从技术、心理上征服了对手,往往赢得对方的尊敬和友谊。因而,不同于战争的征服,它带来的是深仇大恨,体育的征服是④_____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分。每空2分,语意相近即可)
①体育的挑战是多方面(多角度)的
②增强(提高)心理素质
③有挑战存在,就有征服出现
④心悦诚服(心服口服、肃然起敬、真心真意、至善至美等;含“尊敬、愉悦、美好”之意的四字短语,贴合文本即可)
(3)“爱成都迎大运”欢乐跑活动将于4月23日在都江堰举行。查阅活动赛道图后,你准备向好友小江介绍活动安排并邀请他一同参加。你会怎么说呢 ?(4分)
(3)(4分。语意相近即可)示例:小江,“爱成都迎大运”欢乐跑活动4月23日在都江堰举办。起跑地是凤凰体育场,终点为玉垒山,全程5公里。早上7:30起跑,9点结束。起点和终点设有补给站和医疗点,安全有保障。我们一起为大运会助跑,好吗?(赛程、时间、安全保障每点1分,共3分;邀请语1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