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课件(1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021-2022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14.2《变形记(节选)》课件(19张PPT)

资源简介

(共19张PPT)
变形记
卡夫卡
1、复述故事情节,把握文意;
2、理清变形人物及其变形内涵;
3、品悟写作手法;
4、弄懂变形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描写“变形”的艺术手法;
5. 体会“变形”背后伟大思想内涵。
教学目标
1、作家作品
弗兰茨·卡夫卡(1883-1924),奥地利小说家,与马塞尔·普鲁斯特、詹姆斯·乔伊斯等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短篇名作有《判决》《变形记》《在流放地》《中国长城》《乡村医生》等,长篇小说有《城堡》。
2、写作背景
1914年至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黑暗的现实,痛苦的生活,使得人们对资本主义社会失去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绝望之中。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著书立说,批判资本主义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
一、导入
1.给加点字注音:
穹顶( ) 偌大( ) 粘性( ) 休憩( )下颚( )
思忖( ) 羞赧( )门闩( )阖上( ) 一瞥( )
晨曦( ) 濒临( )
2.掌握下列词语:
偌大 羞赧  重听  思忖  隐匿 迄今  缅怀  
魂不守舍  少不更事 小心翼翼  兢兢业业  萍水相逢
二、预习
3.了解小说的情节内容(小说共包括三部分,课文节选的是第一部分中的开头部分。)
第一部分:写格里高尔发现自己变成了“巨大的甲虫”,惊慌而又忧郁。家人既惊慌又同情,父亲大怒,把他赶回自己的卧室。
第二部分:写格里高尔的甲虫习性,以及逐渐成为全家的累赘。而父亲、母亲和妹妹也对他逐渐憎恨。
第三部分:写家人为了生存只得打工挣钱,并把格里高尔赶出家门。格里高尔又饿又病,绝望死去。
情节的发展由两条线索交互展开:
格里高尔: → →
家里亲人:惊慌、同情→逐渐憎恨→“把他弄走”
1.比较格里高尔家人对甲虫的态度变化:
三、研读
2.概括人物特征。
格里高尔:有责任感,心力交瘁
父亲:无情 残忍 凶狠
母亲:懦弱 无助
妹妹:有爱心 绝情
公司协理:无情
3.格里高尔为什么会变成甲虫呢?课文中难道只有其他变形存在吗?
(1)格里高尔变形的原因
“长年累月到处奔波,比坐办公室辛苦多了。再加上还有经常出门的烦恼,担心各次火车的倒换,不定时而且低劣的饮食,而萍水相逢的人也总是些泛泛之交,不可能有深厚的交情,永远不会变成知己朋友。”(工作的机械繁重,情感淡漠)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亲而总是谨小慎微,我早就辞职不干了,我早就会跑到老板面前,把肚子里的气出个痛快。”(沉重的家庭债务)
“因为公司的听差一定是在等候五点钟那班火车,这时早已回去报告他没有赶上了……在那个大夫看来,世界上除了健康之至的假病号,再也没有第二种人了。”(社会环境的严酷)
(2)除格里高尔变成甲虫之外,课文中是否还存在其他变形?
课文中存在两种变形
(1)外在的变形:格里高尔的身体变成甲虫,他丧失言语能力; 格里高尔 的“变形”是外在的,为不可知的甚至是无法抗拒的力量所致,从这我们深深地感到“人”的弱小与无助,“人”随时面临灾难与打击,“人”无法支配自己的命运。
(2)内在的变形: 他的亲人的“变形”是内在的,是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反映了“人”的自私、冷漠与残忍;社会也发生了内在变形,资本主义社会把人当成了物,个人的尊严和价值受到物质的挑战,人等同于机器。
4.小说在叙述视角上有何特色?
《变形记》主要采用的是第三人称叙述。
这种第三人称叙述和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传统的第三人称叙述中,叙述者通常采用自己的眼光来叙事,叙述者好比是全知全能的上帝,凌驾于故事之上,对整个事件的发生了如指掌,而在《变形记》中,叙述者虽然采用“他(或格里高尔)”进行叙述,但并非全知全能,所有事实都经过格里高尔的眼光过滤,格里高尔知道的,叙述者和读者才知道;格里高尔不知道的,叙述者和读者也不知道。
采用故事中主要人物的眼光来叙的好处:
(1)让读者感受到格里高尔的切肤之痛;
(2)给读者造成了悬念。在格里高尔眼光的局限下,读者和格里高尔共同经历了“变形”的过程,也和格里高尔一起体验了焦虑、困惑、无奈、绝望的心理历程以及被家人鄙视唾弃的内心痛苦,始终吸引读者保持高度紧张的姿态继续阅读下去。
5.赏析小说冷峻客观的叙述风格。
【原文】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稍稍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棕色,并被分成许多弧形硬片,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都滑落下来。他那许多与他原来的身躯相比细得可怜的腿脚,无可奈何地在眼前舞动着。
“我发生什么事啦 ”他想。这可不是梦啊。他的房间静卧在四面颇为熟悉的墙壁之间,那是一间可惜略微偏小、却是真正人住的房间。桌子上铺放着各种分别包装好的布料样品一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一桌子上方挂着他不久前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的画,它被嵌在一个漂亮的、 镀了金的镜框里。那是-一位戴着毛皮帽子、围着毛皮围中的女性,她直挺挺地坐着,两只前臂完全笼在-一个厚厚的皮手简里,正对着看画的人。
于是他把目光转向窗口,阴沉的天气完全使他变得心情忧郁,他听见雨点打在窗子挡板上的声音呢。“要是我能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霉的事儿都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他想。但他已经无法做到了,因为他习惯于朝右睡眠,而按他现在这种状况,他已经无法侧卧了。不管他如何使劲向右侧身,他总是翻回到仰卧姿势。他尝试着努力了上百次,闭上眼睛,以免看见那些乱蹬的腿脚,直到他开始感到右边有一种从未有过的沉沉的疼痛,这才罢休。
【改编】
一天清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惊奇地发现自己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人的甲壳虫。他躺着,惊悚地感到脊背坚硬,犹如铁甲。他慌乱地抬起头,看见自己的肚子高高隆起,被子很难盖得住,很快就会全都滑落下来。
“我发生什么事啦 ”他陷入恐慌地想。这可不是梦啊!他的房间静卧在四面颇为熟悉的墙壁之间,那是一间可惜略微偏小、却是真正人住的房间。桌子上铺放着各种分别包装好的布料样品一萨姆沙是个旅行推销员一桌子上方挂着他不久前从一本画报上剪下来的画,它被嵌在一个漂亮的、 镀了金的镜框里。那是-一位戴着毛皮帽子、围着毛皮围中的女性,她直挺挺地坐着,两只前臂完全笼在-一个厚厚的皮手简里,正对着看画的人。
变成甲虫使他变得心情忧郁,他听见雨点打在窗子挡板上的声音呢。“要是这一切都是梦,那该多好啊。”
【赏析】
卡夫卡《变形记》冷峻客观的叙述语调一部分得益于其叙述视角的选择。其实,这与作者本人的创作风格也有密切的联系。卡夫卡受福楼拜的影响很深,他始终牢记福楼拜的教诲:“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应该像上帝在世界里一样,人们看不到他,但他十分有权。人们处处感觉到他的存在,却看不到他。”因此卡夫卡在创作中尽力避免作一个全知全能、游离于故事之外的叙述者。在创作时,他尽量不加入自己的意见,不干涉客观事物本身,让它自己陈述出来,即使内容十分惊骇,他也不动声色,保持冷静。小说的开头首先用若无其事的口吻交待了一个奇特而恐怖的事件:“一天早晨,格里高尔·萨姆沙从不安的睡梦中醒来,发现自己躺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巨大的甲虫。”随后让故事在令人困惑不解的境遇下展开。格里高尔在变成甲虫后丝毫没有意识到他的虫身即将带来的灾难性后果,所以他还想着自己的工作,一心要起床出门赶火车。
6.赏析小说情节的荒诞与细节的真实叙述笔调。
卡夫卡小说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荒诞,但他的荒诞与后现代主义的荒诞有所不同,他的荒诞是以细节描写为基础的。
《变形记》中的主人公格里高尔忽然在一夜之间变成一只巨大的甲虫,很难想象还有什么比这更荒诞的怪事了。但是文中的细节刻画又让人感觉到无比真实,例如变成甲虫的格里高尔起床去开锁,过程凸显甲虫的身体特征,又展示其艰辛。
1.格里高尔和别里科夫的对比:
(1)不同点
①格里高尔:
身份——公司的小公务员
变成甲虫后,家人的态度——从“惊慌、同情——逐渐憎恨——冷淡遗弃”
本人——为了家里尽心尽力、任劳任怨,后来变成甲虫,心理历程复杂。
②别里科夫:
身份——希腊语教员。
身边的人的态度——“尊敬害怕——如释重负——恢复原样”。
本人——口头禅“哎呀!千万别惹出什么事端!”性格孤僻、恐惧变革,“守法良民”。
四、延伸
(2)相同点:
①都是性格孤僻、胆小怕事,逃避责任。
②生命中都有一个有形或无形的“套子”的存在(甲虫、沙发;套鞋、雨伞、棉大衣)
③结局都是“死亡”
2.《变形记》的深刻性在于它深刻地揭示了现代资本社会中“人的异化”现象,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是:物对人的统治,死的劳动对活的劳动的统治,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而反映“人的异化”现象的作品绝不只有《变形记》,试比较本文与蒲松龄的《促织》的共同特点。
(1)在《促织》中,蒲松龄已在无意间隐约展现了“人的异化”的问题,成名之子作为人的时候没有价值,“ 魂化促织”后却有了价值,让这个山穷水尽的倒霉人家否极泰来。蟋蟀原是玩物,而作品中,人却成了可怜虫,任由蟋蟀来主宰自己的命运。这种人与物之间的不正常关系不也符合马克思对“异化”的解释吗
(2)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中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是有意识地以变形手法,集中而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社会中普通人成为非人、人被异化的现象。两部作品虽相隔几百年,却遥相呼应,都揭示了在不合理的社会中“人的异化”的悲剧。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