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初三部编版道德与法治 2022年春季专题复习 坚持低碳生活 建设生态文明直击热点:热点材料1. 2021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规划范围为黄河干支流流经的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省区相关县级行政区,国土面积约130万平方公里,2019年年末总人口约1.6亿,这是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热点材料2.2021年10月22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山东省济南市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习近平指出,沿黄河省区要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部署,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热点材料3.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二O二二年新年贺词提到黄河安澜是中华儿女的千年期盼。近年来,我走遍了黄河上中下游9省区。无论是黄河长江“母亲河”,还是碧波荡漾的青海湖、逶迤磅礴的雅鲁藏布江;无论是南水北调的世纪工程,还是塞罕坝林场的“绿色地图”;无论是云南大象北上南归,还是藏羚羊繁衍迁徙……这些都昭示着,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热点材料4.2021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意见指出,到2025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初步形成,重点行业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10月26日,国务院印发《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把碳达峰、碳中和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快实现生产生活方式绿色变革,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建立在资源高效利用和绿色低碳发展的基础之上,确保如期实现2030年前碳达峰目标。热点材料5.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正在昆明举办,本次会议是联合国首次以生态文明为主题召开的全球性会议。2021年10月1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以视频方式出席《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习近平强调,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让我们携起手来,秉持生态文明理念,站在为子孙后代负责的高度,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共同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热点材料6.2021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了《全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明确,到2035年,通过大力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全国森林、草原、荒漠、河湖、湿地、海洋等自然生态系统状况实现根本好转,生态系统质量明显改善,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基本满足人民群众需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基本绘就。热点材料7.2021年是全民义务植树开展40周年。12月13日,据全国绿化委员会办公室消息,截至目前,全国适龄公民累计175亿人次参加义务植树,累计植树781亿株(含折算)。义务植树已成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持续时间最长、成就最显著的群众性绿化运动。热点材料8.2021年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考察,强调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弘扬塞罕坝精神。近60年来,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打造人防、技防、物防相结合的一体化资源管护体系,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实现了塞罕坝的“绿色 蜕变”。热点材料9. 9.2021年7月2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对外发布,提出优化生育政策,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这是我国人口与生育政策的又一次历史性调整,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平缓总和生育率下降趋势、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围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等进行修改。教材链接:1.为什么要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1)我国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非常突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通过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得到解决,坚持绿色发展,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2)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3)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走绿色发展道路,有利于绿色富国、绿色惠民。(4)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繁荣、生态良好、人民幸福,是建设美丽中国的时代图景。2.如何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美丽中国?(1)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①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2)坚持绿色发展道路。①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②坚持绿色富国,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效益;坚持绿色惠民,将良好生态环境作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激发人民群众的绿色创造热情,实现绿色富国之梦。③走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之路,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让绿色发展理念渗透到人们日常生活细节中,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自觉行动。④建设生态文明,必须严守资源消耗上限、环境质量底线、生态保护红线。只有实行严格的制度、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考点链接:1.结合热点1和热点2,试分析为什么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1)有利于协调黄河水沙关系,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保障黄河岁岁安澜;(2)有利于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助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加快建设美丽中国.(3)有利于加强全流域协同合作,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缩小南北方发展差距,扎实推进共同富裕;(4)有利于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彰显中华文明,增进民族团结,增强文化自信,从而进步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治理优势,为全球大江大河治理贡献中国智慧(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千秋大计,是重大国家战略。2.结合热点2,请综合运用新发展理念的有关知识,为山东省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1)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现代化道路;(2)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根据各地区资源、要素禀赋和发展基础做强特色产业,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资源型产业转型,建设特色优势现代产业体系(3)积极推进区域协作,推动沿黄流域经济协调发展。(4)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开放发展。(5)保护传承弘扬黄河文化,加快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黄河文化旅游带,打造黄河文化新高地。3.结合热点3,谈谈习近平主席在二O二二年新年贺词中讲话,向我们传递了怎样的生态文明理念 绿色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可持续发展;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4.结合热点4,我国为什么要提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 全球碳排放的不断增加,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影响日渐深重,海洋生态系统破坏严重。(2)我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3)我国努力建设生态文明,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4)面对全球气候问题,我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担当,积极作为。5.请你为实现碳中和,绘就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画卷出谋划策。(核心问题: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我们应如何做 或为建设美丽中国献计献策。)(1)国家:①建设生态文明,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目标。②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③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④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大力倡导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⑤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全面建立资源高效利用制度,健全生态保护和修复制度,严明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度。⑥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依法保护环境资源。⑦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转换增长动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2)公民(青少年):①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积极宣传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②尊重自然、敬畏自然,不食用野生动物,积极参加植树种草活动,爱惜花草树木。③树立绿色低碳生活理念,践行低碳生活方式,如垃圾分类投放、出门多步行或是乘坐公交车、节约用水用电、不燃放烟花爆竹、少吃或不吃露天烧烤、使用布袋作为购物袋、购买绿色产品、拒绝包装过度的商品等等。④自觉同破坏环境的行为作斗争。6.运用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知识,谈谈你对“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认识 (1)“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共生共荣。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因此,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存,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警示我们: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但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如果我们对自然只是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因此,我们要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使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清.(3)“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启示我们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决不能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因此,我们要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7.从我国国情出发,试分析我国为什么“要秉持生态文明理念,共同构建地球生命共同体” (或为什么说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或我国为什么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1)当前,我国资源日益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必须面对的严峻挑战.(2)当前,我国生态环境虽总体有所改善,但生态环境形势仍不容乐观。(3)环境恶化加剧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破坏生态平衡,威胁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4)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已经成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共识.(5)是落实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基本国策的需要(6)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建设美丽中国的必然要求.(7)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8)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文明形态,是人类的共识,也是时代的选择。建设生态文明就是造福人类8.结合热点6,请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试分析我国为什么“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 (核心问题对接:为什么要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1)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人类面对生态危机作出的智慧选择。(2)自然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滋养和必要条件;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也有责任避免自然受到不必要的伤害,同时要为开发和利用自然作出必要的补偿和修复。(3)人类开发和利用自然不能肆意凌驾于自然之上,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如果对自然只是一味地索取,必然受到它的惩罚。9.我国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的原因和目的是什么 (1)原因: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2)目的:为了更好地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促进家庭幸福和社会和谐,使人口长期均衡发展。10.有人认为:从“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到“提倡一对夫妻生育两个子女”,再到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这表明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过时。请你谈谈对此的看法。(1)人口问题始终是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和战略性问题。(2)近年来,我国人口发展呈现一系列新情况新变化。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积极应对低生育率挑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着眼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兼顾多重政策目标作出的科学决策,也是对人民美好生活期待的积极回应。(3)实施三孩生育政策与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冲突,不矛盾,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是对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的调整,我国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没有变。中考预测:1.2021年10月11日至24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将于在云南昆明举办。由中方设计的会标运用甲骨文作为设计背景,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符号,以不同元素组成一滴“水滴”,也是一粒“种子”的形状。该会 标的设计( )①表明坚持文化自信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 ②说明中华文化能够穿越时空焕发现代活力 ③表明传承中华文化需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④反映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愿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在贵州察看乌江生态环境和水质情况、在福建考察武夷山国家公园、在漓江之上询问生态保护情况、在雪域高原叮嘱切实保护好地球第极生态……“十四五”开局之年,习近平总书记到地方考察,都要看山看水看生态,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一系列新要求。这要求我们( )①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②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经济高速度发展 ③遵循自然规律,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④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禁止开发自然资源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2021年8月20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表决通过关于修改人口与计划生育法的决定,围绕实施三孩生育政策、取消社会抚养费等制约措施、配套实施积极生育支持措施等进行修改。从“双独二孩”“单独二孩”到“全面二孩”再到“三孩”,这说明( )A.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B.我国的计划生育基本国策是错误的C.我国的生育政策要随着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不断完善D.我国不再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4.当前,人们的环保意识日益增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节能、环保、低碳、文明的绿色生活方式。下列与这一生活方式不符的是( )A.用完充电器,随手拔掉电源插头B.适量点餐,践行“光盘行动”C.减少私家车出行,多骑自行车D.常用一次性塑料购物袋活动探究题2021年,随着《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等意见、方案的相继出台,“碳达峰、碳中和”一时成为高频词。九年级某班同学围绕这一高频词开展自主探究学习。[探究一] 读懂“中国承诺”全球气候变化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最严峻挑战之一。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碳排放国,我国需要在推进发展的同时实现快速减排,任务十分艰巨。尽管如此,我国仍然向世界作出了“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承诺,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结合上述材料分析,我国作出这一承诺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二] 领悟“中国贡献”下图体现了我国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所作出的努力与贡献,这是“中国承诺”的底气。上述材料对我国今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有什么启示 [探究三] 学会“绿色生活”交通行业是当前温室气体排放较大的领域,交通领域的碳排放主要涉及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多个部门。(3)从绿色出行的角度,谈谈我们可以为实现降碳目标做些什么?答案 1.【解析】选D。本题考查对中华文化和和生态文明的认识。题文中没有体现吸收外来,故①不符合题意;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大会的会标运用甲骨文作为设计背景,表明说明中华文化能够穿越时空焕发现代活力;融合中国传统文化和自然符号,以不同元素组成一滴“水滴”,也是一粒“种子”的形状,反映了共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愿望,故②④说法正确;题文中没有体现洋为中用,故③不符合题意。2.【解析】选B。本题考查对绿色发展的认识。走绿色发展道路,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而不是高速发展,②错误;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禁止开发自然资源,说法过于绝对,④说法错误。 3.C 4.D5.[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碳达峰、碳中和的认识与理解以及探究学习的能力。[审题策略]审题不仅要审问题,更要学会审材料,做到问题答案从所学知识中来,从材料中来,如第(2)问,要精读漫画,学会从低碳建筑、新能源汽气车、植树造林等角度回答。[解题技巧]第(1)问联系所学知识,从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主动承担国际责任等方面作答即可;第(2)问要结合所学知识和图片内容,从绿色发展创新驱动、新能源汽车、植树造林等角度回答;第(3)问考查做法,回答时要关注答题角度“绿色出行”,从少开私家车、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错峰出行等方面作答即可。【答案】(1)①当前我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制约着经济发展,这一承诺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②坚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走绿色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的必然选择。③中国积极履行国际义务,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勇于担当责任。(2)①优先发展可再生能源、清洁能源,加快能源绿色低碳转型。②推进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使用,减少碳排放。③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扩大森林的覆盖率。④推进绿色低碳建筑,推广使用节能材料、可再生能源。⑤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提升能源科技水平(3)①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②支持新能源汽车的发展。③做好出行规划,尽量错峰出行。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